二百三十二章 谷贱伤农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一秒记住【墨客小说网 www.mksxs.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大斗进小斗出!”
“低价卖高价卖!”
“灾年反而比丰收年赚得多。”
李世民看着墨刊上的文章,脸色一色的阴沉。
墨刊上刊登的《多收了三五斗》乃是李夫子的文言文版本,墨家富裕以后,李夫子就卸任了墨家村的教书工作,平常闲得慌,就主动请缨来墨刊担任主编。
这倒也适合他的性格,干的风水水起,这一次看到了墨顿递上来的多收了三五斗的白话版,将墨顿臭骂一顿,亲自操刀写了一遍文言文版,而且毫不客气的署上了自己的大名。
这一点遭到了墨家所有人的赞同,毕竟这篇文章得罪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李夫子这也是为了保护墨顿。
落差将近三倍,农民辛辛苦苦一年,挣得钱仅仅能够果腹,要是中间再有个三长两短,一个家庭那就要借债为生了,而且这个时候的利息都是驴打滚的利息,要是还不上钱肯定强家荡产。
“庞德!”李世民沉声道。
“老奴在!”庞德回答道。
“立即去长安城探查最近一年的时候长安城粮食的价格。”李世民道。
庞德迟疑了一下,说道:“陛下息怒,李夫子所说的这种现象乃是前朝时期的事情了。”
正如李夫子保护墨顿一般,墨顿也不同意李夫子直接的对抗这些利益集团,而是将时间提前到隋朝。
李世民顿时冷笑道:“怪儒李铎是什么人你不清楚,朕还不清楚,要是前朝的事情,他估计看都不看一眼。”
当年李夫子就是针砭时政才被人称之为怪儒,受尽长安城主流排挤,不得以隐居理念相近的墨家村,现在有了墨刊在手,简直是如鱼得水,他亲自署名的文章,又岂能是一句前朝就能够揭过去的。
李世民很肯定,李夫子铁定在借古讽今,长安城的粮食价格肯定有古怪。
庞德的效率很高,很快,一年十二个月长安城粮食的价格,就摆在了李世民的案前,最高的青黄不接的四五月份竟然达到了每斗十三文,最低的时候是在夏季和秋季丰收的时候,每斗粮食仅仅五文钱。
“简直是岂有此理?”
李世民越看越生气,砰地一声重重的桌子上,眼前墨刊所报道血淋淋的事实让他颜面尽失,一直以来,他都认为关中的粮食价格每斗五文钱,人们都能够买得起粮食,吃的上饭,哪里知道这只是文字游戏罢了。
每斗五文钱,仅仅是长安城的最低粮食价格而已,墨顿之前也曾经认为大唐粮食价格很低,但是来到大唐之后,才知道这绝对是史学家在美化贞观之治而已,只是报了一个最低价,这个最低价说不定还是历年粮食最低的时候的最低价。
“常平仓呢?朕设立的常平仓成了摆设了么?”李世民怒吼道。
庞德苦笑道:“陛下,常平仓也只是按照市场的价格,收购和贩卖粮食而已,而且大都是为凶年赈给或贷民为种秋熟纳还。”
常平仓乃是古代专门为了平抑粮食价格的场所,平时价格低的时候买入粮食,价格高的时候卖出粮食,然而看似美好的一件事情,在当时在当时交通通讯极为闭塞的时代,所起的效果极其有限,除了大灾之年或者是粮食价格过度反常的情况下才会有可能启用。
想及时的根据市场的粮食价格波动,来调节粮价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李夫子的文采很好,短短一篇文章,将一个农民由欣喜到绝望的心境描述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让人读后忍不住心声同情,同时对不法粮食商人深恶痛绝。
自从义务教育的概念提及之后,李夫子在长安城的名声那可是如日中天,俨然成为教育界的大拿,再加上墨刊主编的职位,那更是凭空加了一把火,《多收了三五斗》一经发布,立即在长安城引爆,毕竟粮食价格波动太大,不单是影响了农民,对长安城市民也是影响颇大,毕竟谁能够在家里存多少粮食呢?
在任何时代,粮食才是一个国家稳定的重中之重。所以,当李世民召集朝臣的时候,不少大臣都知道了李世民的意图。
墨刊现在可是长安城众人消息来源的重要途径,虽然官员平时得到消息的来源要比普通百姓多得多,但是相比于专门收集消息墨刊,依旧是不够看,再加上墨刊的质量上乘,内容详实,官员必读之物,李夫子的那篇文章众官员当然早已经看到了。
“诸位爱卿,今日皇儿问朕一个问题,问‘谷贱伤农’一词何解!诸位都是饱学之士,不知哪位爱卿能够替朕解答!”李世民突然问出一个妇孺皆知的问题。
众臣顿时一阵心领神会,今日商议的果然是此事。
大司农苏令侬立即出列说道:“回陛下,此词乃是出自于《汉书》,意思就是如果粮食价格过低,就会使农民受到损害。”
李世民顿时点了点头,赞道:“苏爱卿不愧是饱学之士,一语就中。”
苏令侬苦笑,只好配合李世民演下去道:“微臣只是恪守本职而已,自然格外关心农业有关的知识。”
“朕今日读了李夫子《多收了三五斗》,心中感慨良多,谷贱伤农之危害太过,实在是让人痛心不已呀!”李世民道。
整个朝臣顿时一阵沉默,不由得将目光投向前方的两个大臣杜淹和韦常德。
长安城周围戏言:“城南韦杜,去天尺五。”韦家和杜家乃是长安城最大的地主,也是长安城最大的粮食商人,李夫子文中的粮商简直是以他们两家为原型。
“陛下,此乃前朝之事,我朝自然不会出现如此之事。”杜淹不得已硬着头皮说道。
李世民嘴角一抽,冷笑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朝自然不能重蹈覆辙,粮食乃是国之根本,乃是重中之重,大家还是商议一下我大唐如何避免谷贱伤农的现象吧!”
李世民一句话将此次朝会定了个基调,那就是要将今日此事定个章程。
“大斗进小斗出!”
“低价卖高价卖!”
“灾年反而比丰收年赚得多。”
李世民看着墨刊上的文章,脸色一色的阴沉。
墨刊上刊登的《多收了三五斗》乃是李夫子的文言文版本,墨家富裕以后,李夫子就卸任了墨家村的教书工作,平常闲得慌,就主动请缨来墨刊担任主编。
这倒也适合他的性格,干的风水水起,这一次看到了墨顿递上来的多收了三五斗的白话版,将墨顿臭骂一顿,亲自操刀写了一遍文言文版,而且毫不客气的署上了自己的大名。
这一点遭到了墨家所有人的赞同,毕竟这篇文章得罪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李夫子这也是为了保护墨顿。
落差将近三倍,农民辛辛苦苦一年,挣得钱仅仅能够果腹,要是中间再有个三长两短,一个家庭那就要借债为生了,而且这个时候的利息都是驴打滚的利息,要是还不上钱肯定强家荡产。
“庞德!”李世民沉声道。
“老奴在!”庞德回答道。
“立即去长安城探查最近一年的时候长安城粮食的价格。”李世民道。
庞德迟疑了一下,说道:“陛下息怒,李夫子所说的这种现象乃是前朝时期的事情了。”
正如李夫子保护墨顿一般,墨顿也不同意李夫子直接的对抗这些利益集团,而是将时间提前到隋朝。
李世民顿时冷笑道:“怪儒李铎是什么人你不清楚,朕还不清楚,要是前朝的事情,他估计看都不看一眼。”
当年李夫子就是针砭时政才被人称之为怪儒,受尽长安城主流排挤,不得以隐居理念相近的墨家村,现在有了墨刊在手,简直是如鱼得水,他亲自署名的文章,又岂能是一句前朝就能够揭过去的。
李世民很肯定,李夫子铁定在借古讽今,长安城的粮食价格肯定有古怪。
庞德的效率很高,很快,一年十二个月长安城粮食的价格,就摆在了李世民的案前,最高的青黄不接的四五月份竟然达到了每斗十三文,最低的时候是在夏季和秋季丰收的时候,每斗粮食仅仅五文钱。
“简直是岂有此理?”
李世民越看越生气,砰地一声重重的桌子上,眼前墨刊所报道血淋淋的事实让他颜面尽失,一直以来,他都认为关中的粮食价格每斗五文钱,人们都能够买得起粮食,吃的上饭,哪里知道这只是文字游戏罢了。
每斗五文钱,仅仅是长安城的最低粮食价格而已,墨顿之前也曾经认为大唐粮食价格很低,但是来到大唐之后,才知道这绝对是史学家在美化贞观之治而已,只是报了一个最低价,这个最低价说不定还是历年粮食最低的时候的最低价。
“常平仓呢?朕设立的常平仓成了摆设了么?”李世民怒吼道。
庞德苦笑道:“陛下,常平仓也只是按照市场的价格,收购和贩卖粮食而已,而且大都是为凶年赈给或贷民为种秋熟纳还。”
常平仓乃是古代专门为了平抑粮食价格的场所,平时价格低的时候买入粮食,价格高的时候卖出粮食,然而看似美好的一件事情,在当时在当时交通通讯极为闭塞的时代,所起的效果极其有限,除了大灾之年或者是粮食价格过度反常的情况下才会有可能启用。
想及时的根据市场的粮食价格波动,来调节粮价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李夫子的文采很好,短短一篇文章,将一个农民由欣喜到绝望的心境描述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让人读后忍不住心声同情,同时对不法粮食商人深恶痛绝。
自从义务教育的概念提及之后,李夫子在长安城的名声那可是如日中天,俨然成为教育界的大拿,再加上墨刊主编的职位,那更是凭空加了一把火,《多收了三五斗》一经发布,立即在长安城引爆,毕竟粮食价格波动太大,不单是影响了农民,对长安城市民也是影响颇大,毕竟谁能够在家里存多少粮食呢?
在任何时代,粮食才是一个国家稳定的重中之重。所以,当李世民召集朝臣的时候,不少大臣都知道了李世民的意图。
墨刊现在可是长安城众人消息来源的重要途径,虽然官员平时得到消息的来源要比普通百姓多得多,但是相比于专门收集消息墨刊,依旧是不够看,再加上墨刊的质量上乘,内容详实,官员必读之物,李夫子的那篇文章众官员当然早已经看到了。
“诸位爱卿,今日皇儿问朕一个问题,问‘谷贱伤农’一词何解!诸位都是饱学之士,不知哪位爱卿能够替朕解答!”李世民突然问出一个妇孺皆知的问题。
众臣顿时一阵心领神会,今日商议的果然是此事。
大司农苏令侬立即出列说道:“回陛下,此词乃是出自于《汉书》,意思就是如果粮食价格过低,就会使农民受到损害。”
李世民顿时点了点头,赞道:“苏爱卿不愧是饱学之士,一语就中。”
苏令侬苦笑,只好配合李世民演下去道:“微臣只是恪守本职而已,自然格外关心农业有关的知识。”
“朕今日读了李夫子《多收了三五斗》,心中感慨良多,谷贱伤农之危害太过,实在是让人痛心不已呀!”李世民道。
整个朝臣顿时一阵沉默,不由得将目光投向前方的两个大臣杜淹和韦常德。
长安城周围戏言:“城南韦杜,去天尺五。”韦家和杜家乃是长安城最大的地主,也是长安城最大的粮食商人,李夫子文中的粮商简直是以他们两家为原型。
“陛下,此乃前朝之事,我朝自然不会出现如此之事。”杜淹不得已硬着头皮说道。
李世民嘴角一抽,冷笑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朝自然不能重蹈覆辙,粮食乃是国之根本,乃是重中之重,大家还是商议一下我大唐如何避免谷贱伤农的现象吧!”
李世民一句话将此次朝会定了个基调,那就是要将今日此事定个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