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大阅兵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一秒记住【墨客小说网 www.mksxs.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唐玄宗亲政后的第一件大事是阅兵。
阅兵式庄严而隆重。二十万受阅部队在骊山脚下沿着河流摆开阵势,旌旗相连长达五十多里。他们的金戈和铁甲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他们的军容威武雄壮。二十九岁的皇帝甚至身着戎装擂起战鼓,亲自指挥了军队的进退出入。[1]
三军将士山呼万岁。
随后,玄宗发布了嘉奖令。陛下不无忧虑地指出,帝国的状况不容乐观,就像快要坠落的珠串。因此他希望,全体官兵能够同心同德,令行禁止,以忠贞不渝的精神和无坚不摧的实力,誓死捍卫大唐的江山社稷。[2]
很难说这些话是不是危言耸听。事实上,玄宗正式接管政权之时,大唐立国已近百年。这对于经历了四个世纪分裂动荡的中华大地堪称幸运,何况太宗执政的二十三年还号称贞观之治,他本人也成为各族人民的天可汗。
之后半个世纪的高宗和武后时代,帝国仍然兴旺发达歌舞升平。尽管武则天称帝前后也曾乌云蔽日,但那黑暗是李唐皇室和部分官员的,不是人民群众的,甚至不是庶族地主阶级的。相反,由于武则天清除了关陇勋贵的势力,也由于她大力推行科举制度,贫寒之士反倒有了出头之日。唯其如此,帝国的大厦才不会因为她的血洗和屠戮而坍塌。
实际上武则天是大唐王朝的掘墓人,更是它的守陵人甚至建设者。正如诸位在《女皇武则天》中读到的,唐太宗在维护既得利益的长孙无忌等人撺掇下,选择了能力最弱的李治为接班人。在他看来,这样就能避免因祸起萧墙而导致帝国分裂,自己的政治路线和一世英名也能得以保全。
可惜英明的太宗皇帝忘记了,或者根本就不知道,没有能力掘墓的人往往也守不住陵。他当然也想不到,李治不但将帝国拱手相让,而且还是让给了一个女人。
这才真是天大的玩笑。
幸运的是,这个女人偏偏具有治国的能力。在她与高宗共同执政和独立执政的四十多年间,武则天保证了帝国长期和持久的统一,并让它充满活力。就连改朝换代,较之以前的宋、齐、梁、陈、北周和隋,也是代价最小的。
更何况,她还把帝国交还给了李唐。
可惜,由于历史不能假设,我们无法设想没有武后的高宗政权是什么样,更无法设想李弘或李贤的王朝。因为没有武则天就没有李弘和李贤,哪怕李贤是私生子。但似乎可以肯定,她至少没有把国家弄得更糟,尽管鼓励告密、制造冤案和滥杀无辜对世道人心无疑有着破坏作用。[3]
那么,玄宗皇帝的危机感从何而来?
短暂而混乱的中宗和睿宗时期。
这是一段空洞无物和令人沮丧的岁月。当一群官员成功地将女皇武则天赶下台后,才突然发现她留下的空白根本就没有人能够填补,自己反倒在她的有生之年被夺权,后来又被彻底消灭。女皇交出的政权,则落入一伙既无德又无能的人手中,包括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唐中宗的韦皇后和女儿安乐公主,以及女皇政敌上官仪的孙女上官婉儿。
如此奇怪的联盟,当然只会胡作非为。这就给了唐玄宗李隆基创造历史的机会,而他原本是与皇位无缘的。因为他的父亲李旦是武则天的第四个儿子,中宗李显的弟弟,他自己则在兄弟中排行老三,实在与九五之尊远隔重洋。这位王子后来能够成为大唐第六任皇帝,还是在位时间最长的,仅仅因为历史选择了他,他选择了政变。
当然,也要拜韦皇后的愚蠢所赐。
韦皇后的愚蠢在于太想当女皇帝,她的女儿安乐公主也太想当皇太女。她们甚至等不到中宗寿终正寝,就提前把他送进了鬼门关。此案虽然扑朔迷离,韦皇后一伙不得人心则大约是实,因此毫无悬念地便被李隆基就地正法。
当时,李隆基才二十六岁,还很不起眼。
政变得到了太平公主的帮助,甚至干脆被认为就是武则天的这个小女儿所策划。因为事情进行得易如反掌,背后肯定需要权力和金钱的支持。这两样东西李隆基都不多,太平公主却应有尽有。她在女皇的时代就很活跃,中宗即位之时又加封了“镇国”的头衔。唯其如此,事成之后她才会走到台前,蛮横傲慢地完成了把李旦变成皇帝的杰作。[4]
总之,太平公主认为现在轮到她大显身手。尽管当时她只能将李旦推上皇位,甚至无法阻止李旦将皇位传给太子李隆基,但她并不认为帝国就是那父子俩的。她的身上既然流着李唐和武周两个皇帝的血,小哥哥睿宗李旦又是那样地与世无争,那么,平治天下,她当仁不让。
一心向往曾祖父“贞观之治”的太子和皇帝李隆基,也只好跟他那坚持则天路线的姑姑斗法。结果则一如我们在《女皇武则天》中所述,失败的太平公主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结束了一个时代。从此以后,直到晚清,再也没有哪个女人能够如此严重地影响到中华帝国的政局。
获胜的唐玄宗却感到了危机。他清楚地记得,成败只有一天之差。如果不是由于得到线人通报,抢先一步在七月三日动手,那么,死无葬身之地的恐怕就是自己,大唐也弄不好会再出现一位女皇帝,尽管她姓李。
教训啊!
结论却很简单,那就是必须集权,尤其是要把军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事实上,太平公主之所以比韦皇后一伙更难对付,原因之一就在后者只知道买官卖官,手下尽是无能之辈;前者却不但控制了文官,而且收买了军队。
当时的形势确实严峻。政事堂会议成员七名,四个是太平公主的人;宫廷警卫部队四军,也有两军效忠公主。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则掌握在退居二线的太上皇手里。太平公主正是靠着这位和事佬哥哥,一手遮住半边天的。[5]
显然,这其实是三个人的博弈,睿宗李旦也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软弱或糊涂。他一生三让天下:第一次让给母亲武则天,第二次让给哥哥李显,第三次让给儿子李隆基,每次都不是高风亮节,而是精打细算。当然,是为自己。
这一回事情的起因是天空出现了一颗彗星。按照当时的传统观念,应该视为上天神秘的警示。太平公主便让人放出风来,声称还发现象征皇帝和太子的星辰也都有异变。言外之意很明显:只有废黜太子,皇帝才是安全的。
可惜公主机关算尽,却没有哥哥聪明。睿宗干脆宣布辞去皇位,那可就一了百了,彻底安全。他甚至对闻讯赶来匍匐在地的皇太子李隆基把话挑明:让位是为了避灾。你如果真是孝子,何必一定要等朕死以后再即位?[6]
所有人都无话可说。
就连他保留帝国的最高仲裁权,也表面上是太平公主的阴谋诡计,实际上是睿宗皇帝的如意算盘。大事拍板,小事不管,这个太上皇当得游刃有余。可怜的儿皇帝却连自称朕的资格都没有,不过是李旦的打工仔和挡箭牌。
看来,李隆基其实应该感谢太平公主的步步紧逼,否则他真是无法将自己变成帝国真正的当家人。尽管之前太上皇和他的关系很像董事长和总经理,大唐却不是公司。对于中华帝国来说,稳定是压倒一切的。稳定就要集权,而且必须集中在皇帝手里,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三家分红。
难怪唐玄宗在接管政权之后三个月就要阅兵了。他就是要用这种方式昭告天下:新时代已经开始。
因此他也要杀人,或假装要杀。
唐玄宗亲政后的第一件大事是阅兵。
阅兵式庄严而隆重。二十万受阅部队在骊山脚下沿着河流摆开阵势,旌旗相连长达五十多里。他们的金戈和铁甲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他们的军容威武雄壮。二十九岁的皇帝甚至身着戎装擂起战鼓,亲自指挥了军队的进退出入。[1]
三军将士山呼万岁。
随后,玄宗发布了嘉奖令。陛下不无忧虑地指出,帝国的状况不容乐观,就像快要坠落的珠串。因此他希望,全体官兵能够同心同德,令行禁止,以忠贞不渝的精神和无坚不摧的实力,誓死捍卫大唐的江山社稷。[2]
很难说这些话是不是危言耸听。事实上,玄宗正式接管政权之时,大唐立国已近百年。这对于经历了四个世纪分裂动荡的中华大地堪称幸运,何况太宗执政的二十三年还号称贞观之治,他本人也成为各族人民的天可汗。
之后半个世纪的高宗和武后时代,帝国仍然兴旺发达歌舞升平。尽管武则天称帝前后也曾乌云蔽日,但那黑暗是李唐皇室和部分官员的,不是人民群众的,甚至不是庶族地主阶级的。相反,由于武则天清除了关陇勋贵的势力,也由于她大力推行科举制度,贫寒之士反倒有了出头之日。唯其如此,帝国的大厦才不会因为她的血洗和屠戮而坍塌。
实际上武则天是大唐王朝的掘墓人,更是它的守陵人甚至建设者。正如诸位在《女皇武则天》中读到的,唐太宗在维护既得利益的长孙无忌等人撺掇下,选择了能力最弱的李治为接班人。在他看来,这样就能避免因祸起萧墙而导致帝国分裂,自己的政治路线和一世英名也能得以保全。
可惜英明的太宗皇帝忘记了,或者根本就不知道,没有能力掘墓的人往往也守不住陵。他当然也想不到,李治不但将帝国拱手相让,而且还是让给了一个女人。
这才真是天大的玩笑。
幸运的是,这个女人偏偏具有治国的能力。在她与高宗共同执政和独立执政的四十多年间,武则天保证了帝国长期和持久的统一,并让它充满活力。就连改朝换代,较之以前的宋、齐、梁、陈、北周和隋,也是代价最小的。
更何况,她还把帝国交还给了李唐。
可惜,由于历史不能假设,我们无法设想没有武后的高宗政权是什么样,更无法设想李弘或李贤的王朝。因为没有武则天就没有李弘和李贤,哪怕李贤是私生子。但似乎可以肯定,她至少没有把国家弄得更糟,尽管鼓励告密、制造冤案和滥杀无辜对世道人心无疑有着破坏作用。[3]
那么,玄宗皇帝的危机感从何而来?
短暂而混乱的中宗和睿宗时期。
这是一段空洞无物和令人沮丧的岁月。当一群官员成功地将女皇武则天赶下台后,才突然发现她留下的空白根本就没有人能够填补,自己反倒在她的有生之年被夺权,后来又被彻底消灭。女皇交出的政权,则落入一伙既无德又无能的人手中,包括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唐中宗的韦皇后和女儿安乐公主,以及女皇政敌上官仪的孙女上官婉儿。
如此奇怪的联盟,当然只会胡作非为。这就给了唐玄宗李隆基创造历史的机会,而他原本是与皇位无缘的。因为他的父亲李旦是武则天的第四个儿子,中宗李显的弟弟,他自己则在兄弟中排行老三,实在与九五之尊远隔重洋。这位王子后来能够成为大唐第六任皇帝,还是在位时间最长的,仅仅因为历史选择了他,他选择了政变。
当然,也要拜韦皇后的愚蠢所赐。
韦皇后的愚蠢在于太想当女皇帝,她的女儿安乐公主也太想当皇太女。她们甚至等不到中宗寿终正寝,就提前把他送进了鬼门关。此案虽然扑朔迷离,韦皇后一伙不得人心则大约是实,因此毫无悬念地便被李隆基就地正法。
当时,李隆基才二十六岁,还很不起眼。
政变得到了太平公主的帮助,甚至干脆被认为就是武则天的这个小女儿所策划。因为事情进行得易如反掌,背后肯定需要权力和金钱的支持。这两样东西李隆基都不多,太平公主却应有尽有。她在女皇的时代就很活跃,中宗即位之时又加封了“镇国”的头衔。唯其如此,事成之后她才会走到台前,蛮横傲慢地完成了把李旦变成皇帝的杰作。[4]
总之,太平公主认为现在轮到她大显身手。尽管当时她只能将李旦推上皇位,甚至无法阻止李旦将皇位传给太子李隆基,但她并不认为帝国就是那父子俩的。她的身上既然流着李唐和武周两个皇帝的血,小哥哥睿宗李旦又是那样地与世无争,那么,平治天下,她当仁不让。
一心向往曾祖父“贞观之治”的太子和皇帝李隆基,也只好跟他那坚持则天路线的姑姑斗法。结果则一如我们在《女皇武则天》中所述,失败的太平公主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结束了一个时代。从此以后,直到晚清,再也没有哪个女人能够如此严重地影响到中华帝国的政局。
获胜的唐玄宗却感到了危机。他清楚地记得,成败只有一天之差。如果不是由于得到线人通报,抢先一步在七月三日动手,那么,死无葬身之地的恐怕就是自己,大唐也弄不好会再出现一位女皇帝,尽管她姓李。
教训啊!
结论却很简单,那就是必须集权,尤其是要把军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事实上,太平公主之所以比韦皇后一伙更难对付,原因之一就在后者只知道买官卖官,手下尽是无能之辈;前者却不但控制了文官,而且收买了军队。
当时的形势确实严峻。政事堂会议成员七名,四个是太平公主的人;宫廷警卫部队四军,也有两军效忠公主。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则掌握在退居二线的太上皇手里。太平公主正是靠着这位和事佬哥哥,一手遮住半边天的。[5]
显然,这其实是三个人的博弈,睿宗李旦也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软弱或糊涂。他一生三让天下:第一次让给母亲武则天,第二次让给哥哥李显,第三次让给儿子李隆基,每次都不是高风亮节,而是精打细算。当然,是为自己。
这一回事情的起因是天空出现了一颗彗星。按照当时的传统观念,应该视为上天神秘的警示。太平公主便让人放出风来,声称还发现象征皇帝和太子的星辰也都有异变。言外之意很明显:只有废黜太子,皇帝才是安全的。
可惜公主机关算尽,却没有哥哥聪明。睿宗干脆宣布辞去皇位,那可就一了百了,彻底安全。他甚至对闻讯赶来匍匐在地的皇太子李隆基把话挑明:让位是为了避灾。你如果真是孝子,何必一定要等朕死以后再即位?[6]
所有人都无话可说。
就连他保留帝国的最高仲裁权,也表面上是太平公主的阴谋诡计,实际上是睿宗皇帝的如意算盘。大事拍板,小事不管,这个太上皇当得游刃有余。可怜的儿皇帝却连自称朕的资格都没有,不过是李旦的打工仔和挡箭牌。
看来,李隆基其实应该感谢太平公主的步步紧逼,否则他真是无法将自己变成帝国真正的当家人。尽管之前太上皇和他的关系很像董事长和总经理,大唐却不是公司。对于中华帝国来说,稳定是压倒一切的。稳定就要集权,而且必须集中在皇帝手里,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三家分红。
难怪唐玄宗在接管政权之后三个月就要阅兵了。他就是要用这种方式昭告天下:新时代已经开始。
因此他也要杀人,或假装要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