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开启经济学之旅,踏上富足之路(3)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
一秒记住【墨客小说网 www.mksxs.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需求和供给:多收了三五斗
众所周知,可饮用的水,对于地球上的生物来说,是多么重要。人的生命离不开水。没有了水,人类就难以生存和繁衍生息,更不用说发展了。没有了水,地球将停止转动!所以,水的巨大作用是怎么形容也不过分的。然而水的价值却是如此低廉。相比之下,钻石则是另一种情形,钻石的价值主要在于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也许可以说,即使没有钻石,人类照样可以生存,人类社会基本上依旧可以发展至今。从这个意义上说,钻石对人类社会甚至是可有可无的。然而,事实上,钻石的价值却是如此之高。
这就是经济学史上著名的“钻石和水”的例子,它曾经困扰了经济学界很长时间。
我们说,物品之所以成为商品,不一定在于它本身具有多大价值,而更主要是看它是否存在一定的需求和供给。没有供给的商品是没有意义的。比如说“空中楼阁”,多少人幻想着住在里边,但这是不现实的,所以也就没有价值可言,从而也就没有什么与之相应的价格。同样,没有需求的东西是没有价格的。因为根本没有人愿意花钱去买它。所以,商品的价格是由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共同决定的。虽然说水的需求是巨大的,并且是必需的,水的需求价格弹性是很小的,但是,由于水的供给也是巨大的,只要厂商有一定的技术和资金,就可以向市场提供水。这样一来,较小的需求价格弹性和较大的供给价格弹性共同作用,使得水的市场价格十分低廉。
而与此相反,钻石是一种奢侈性消费,正是因为对人们来说可有可无,所以它的需求价格弹性很大。也就是说,人们对价格很敏感。价格稍微提高一点,人们就有可能放弃这种需求。由于钻石在地球上的含量以及开采难度,钻石的供给也是十分困难的。供给的价格弹性很小。这样一来,很大的需求价格和较小的供给价格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钻石的市场价格相对地十分高昂。
与此相似,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叶圣陶先生在《多收了三五斗》里描述的“谷贱伤农”现象。本来说,农业丰收了,农民的收入应该会更高些,应该高兴才对。可是,由于全体农业的丰收,造成了粮食产量的增加,供给急剧上升,超过了需求量。这样一来,粮食的价格就会下降,农民的收入反而减少了。这是由于农业生产周期性造成的。由于农产品的储存、加工、保鲜等特殊问题,农产品一般都不能存放太长时间。这样一来,在市场交易时,就给农民带来了天然的讨价还价的劣势。消费者会想“反正你一定要急着卖出去,否则就会坏掉,那么你对交易的要求比我要迫切”,所以消费者会利用这种心理,拼命地压低价格。而在供给量相对过剩的情况下,农民达成交易的要求就会更迫切,则价格就会被压得更低。这其实也是谈判学上常见的心理现象。
类似的还有我国曾出现的“倒牛奶”现象:遭奶站拒收的南京奶农纷纷把鲜奶倒掉;是成都市的一家乳制品加工企业,因为收购过多,只好把来不及加工的2吨多鲜奶倒入下水道。似乎我们生产的牛奶已经到了“喝不完”的境地。但从奶制品的供需关系上看,就是按照近年来的高增幅看发展,在未来10年内,中国仍是“贫奶国家”。这又该作何解释呢?只能说,这是牛奶生产的地区性、局部性、暂时性的过剩。
对于倒牛奶现象,许多人会问:为什么他们不把牛奶分给那些还喝不上牛奶的人们呢?其实,他们把牛奶倒掉,是有一定的经济学道理的。试想,如果他们把牛奶无偿分给了居民,那么,有些人因为获得了牛奶,以后一段时间内,而且即使在以后牛奶供给相对平衡时,也许就不再买牛奶了,无形中降低了牛奶的需求。另外,如果他们现在无偿得到了牛奶,那么明年呢?那些有“守株待兔”思想的人肯定会等着你的牛奶发生过剩,等着再次喝上“免费的牛奶”。
事实上,关于过剩的解释,经济学上有“绝对过剩”和“相对过剩”这两个概念。绝对过剩是指,社会生产出来的东西,在让所有需要它的人的需求都得到最大的满足之后,还有所剩余。相对过剩是指该种商品的过剩是相对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而言的,是相对于人们的购买能力的过剩。也就是说,社会的供给超过了具有购买能力的人的需求。而与此同时,还存在许多买不起该种商品的人。我们说,绝对过剩是以社会生产力的极度发展为基础的,是一种很难达到的境界,而相对过剩则是时常出现的事情。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在我国国内的一些地区,都存在相对过剩的现象。并且相对过剩的发生在一个行业内还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牛奶的过剩,就属于相对过剩。正如前边所说,相对过剩的商品,从厂商的长远经济利益来说,是不适合免费发送给那些没有购买力的人群的。毕竟,经济规律是“无情”的。
经济学家提醒你
需求规律:微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法则,即在一般的情况下,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的关系成反比,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
例如,如果每袋牛奶的价格上升了1元,很多人都会选择少买牛奶;而如果每袋牛奶的价格下降了1元,那人们就会多买一些牛奶。由于需求量随着价格上升而减少,随着价格下降而增加,因此,需求量与价格负相关。
经济激励:哥伦布的契约
1492年,发生了什么事呢?没错,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哥伦布的环球之行来之不易。此前,他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水手,出身卑微,只不过有着当一名航海家的豪情壮志,还有着一种为世人所不齿的“白日梦”——当时葡萄牙正试图绕过非洲去印度,但哥伦布认为不必绕过非洲,只要一直向西航行便可到达印度。
为此,从1484年开始,哥伦布就向西班牙国王提出这个建议,到1492年,由于西班牙王后的大力支持,西班牙国王才同意这一计划付诸实施,哥伦布花了8年的时间来做“公关”。1492年8月,已经41岁的哥伦布带领120人分乘3只小船离开西班牙,开始向西环球航行。
1492年10月12日,经过30多天的航行,他们终于登上了北美巴哈马群岛中的圣萨尔瓦多岛。此后,哥伦布又先后三次航行到美洲沿岸,进行了实地考察。哥伦布成为西方第一个发现美洲新大陆的人。但他至死都把美洲误认做印度,西印度群岛的名称就是由此而来。
今天,我们知道,哥伦布的航海掀开了一个新时代。我们经常这么讲。可是哥伦布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动力呢?
其实,哥伦布可不是完全无私地做出这种“壮举”的,8年的公关努力,在成功那一刻,哥伦布提出了自己的“开价”,他和西班牙国王和王后订立一个契约:“国王与王后对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拥有宗主权;哥伦布被封为贵族暨大西洋海军元帅,被准许担任未来所发现的岛屿和陆地的总督,而且这些头衔都将世袭;新发现土地上产品的10%归他所有;他也能参与新土地上所有的商业活动,投资和利润占总额的1/8;而他对前往新大陆经商的船只可以征收10%的税,对自己运往西班牙的货物实行免税。”
这是一个改变了世界面貌的契约。哥伦布的收获远远超过他此前“浪费”的8年时间成本及其他所有的成本,真可谓一本万利!
这种探险行动绝不是无偿的,而是有着巨大的潜在利益的刺激。
同样,1519年麦哲伦航海探险计划开始实施时,西班牙国王也答应从新发现的领土中,拨出1/20赏给麦哲伦,并允许其参与未来的土地开发。因此,远航探险不仅可以带来荣誉,更可以致富。
这种基于利益之上的契约,使欧洲航海探险从一开始就注重每一次新发现的信息发布与记录。他们每发现一块新的陆地、一座新的岛屿,就给予命名,并划入本国的版图。
但是反观我国的郑和下西洋,在公元1405年至1433年这段短暂的时间,郑和所指挥的宝船船队,七次英雄式的远航,遍及了中国周边海域与印度洋,从台湾到波斯湾,并远及中国人心目中的黄金国——非洲。当时世界的一半已经在中国的掌握之中,加上一支无敌的海军,如果中国想要的话,另外一半并不难成为中国的势力范围。比哥伦布早近100年,郑和完全有可能取得与哥伦布一样的成就。
但是,郑和出行前可能与皇帝订立合约吗?非但不能,而且郑和及其一切航海船只均属于皇帝私人所有,是一次政治性私人出巡。于是他不能发现新大陆,尽管他下西洋的规模可以称得上亘古未有。
在市场经济时代,任何经济行为的展开都必须符合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分析原则”。当然,贸易的利益不仅仅局限于经济维度,政治、军事、文化等利益也是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的是,经济利益是任何其他利益的基础和先导。只有巨大的预期收益,才会有惊人的投入,才会创造出惊天的壮举。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当你的行为具有利益的眼光,符合“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的经济学原则之时,你的行为才会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这样的行为也才是最符合经济原则的行为。
郑和下西洋给后人留下了津津乐道的故事,但他们的子孙却必须努力学习“哥伦布们”的语言和技术。
经济学家提醒你
经济利益是任何其他利益的基础和先导。只有巨大的预期收益,才会有惊人的投入,才会创造出惊天动地的壮举。
需求和供给:多收了三五斗
众所周知,可饮用的水,对于地球上的生物来说,是多么重要。人的生命离不开水。没有了水,人类就难以生存和繁衍生息,更不用说发展了。没有了水,地球将停止转动!所以,水的巨大作用是怎么形容也不过分的。然而水的价值却是如此低廉。相比之下,钻石则是另一种情形,钻石的价值主要在于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也许可以说,即使没有钻石,人类照样可以生存,人类社会基本上依旧可以发展至今。从这个意义上说,钻石对人类社会甚至是可有可无的。然而,事实上,钻石的价值却是如此之高。
这就是经济学史上著名的“钻石和水”的例子,它曾经困扰了经济学界很长时间。
我们说,物品之所以成为商品,不一定在于它本身具有多大价值,而更主要是看它是否存在一定的需求和供给。没有供给的商品是没有意义的。比如说“空中楼阁”,多少人幻想着住在里边,但这是不现实的,所以也就没有价值可言,从而也就没有什么与之相应的价格。同样,没有需求的东西是没有价格的。因为根本没有人愿意花钱去买它。所以,商品的价格是由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共同决定的。虽然说水的需求是巨大的,并且是必需的,水的需求价格弹性是很小的,但是,由于水的供给也是巨大的,只要厂商有一定的技术和资金,就可以向市场提供水。这样一来,较小的需求价格弹性和较大的供给价格弹性共同作用,使得水的市场价格十分低廉。
而与此相反,钻石是一种奢侈性消费,正是因为对人们来说可有可无,所以它的需求价格弹性很大。也就是说,人们对价格很敏感。价格稍微提高一点,人们就有可能放弃这种需求。由于钻石在地球上的含量以及开采难度,钻石的供给也是十分困难的。供给的价格弹性很小。这样一来,很大的需求价格和较小的供给价格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钻石的市场价格相对地十分高昂。
与此相似,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叶圣陶先生在《多收了三五斗》里描述的“谷贱伤农”现象。本来说,农业丰收了,农民的收入应该会更高些,应该高兴才对。可是,由于全体农业的丰收,造成了粮食产量的增加,供给急剧上升,超过了需求量。这样一来,粮食的价格就会下降,农民的收入反而减少了。这是由于农业生产周期性造成的。由于农产品的储存、加工、保鲜等特殊问题,农产品一般都不能存放太长时间。这样一来,在市场交易时,就给农民带来了天然的讨价还价的劣势。消费者会想“反正你一定要急着卖出去,否则就会坏掉,那么你对交易的要求比我要迫切”,所以消费者会利用这种心理,拼命地压低价格。而在供给量相对过剩的情况下,农民达成交易的要求就会更迫切,则价格就会被压得更低。这其实也是谈判学上常见的心理现象。
类似的还有我国曾出现的“倒牛奶”现象:遭奶站拒收的南京奶农纷纷把鲜奶倒掉;是成都市的一家乳制品加工企业,因为收购过多,只好把来不及加工的2吨多鲜奶倒入下水道。似乎我们生产的牛奶已经到了“喝不完”的境地。但从奶制品的供需关系上看,就是按照近年来的高增幅看发展,在未来10年内,中国仍是“贫奶国家”。这又该作何解释呢?只能说,这是牛奶生产的地区性、局部性、暂时性的过剩。
对于倒牛奶现象,许多人会问:为什么他们不把牛奶分给那些还喝不上牛奶的人们呢?其实,他们把牛奶倒掉,是有一定的经济学道理的。试想,如果他们把牛奶无偿分给了居民,那么,有些人因为获得了牛奶,以后一段时间内,而且即使在以后牛奶供给相对平衡时,也许就不再买牛奶了,无形中降低了牛奶的需求。另外,如果他们现在无偿得到了牛奶,那么明年呢?那些有“守株待兔”思想的人肯定会等着你的牛奶发生过剩,等着再次喝上“免费的牛奶”。
事实上,关于过剩的解释,经济学上有“绝对过剩”和“相对过剩”这两个概念。绝对过剩是指,社会生产出来的东西,在让所有需要它的人的需求都得到最大的满足之后,还有所剩余。相对过剩是指该种商品的过剩是相对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而言的,是相对于人们的购买能力的过剩。也就是说,社会的供给超过了具有购买能力的人的需求。而与此同时,还存在许多买不起该种商品的人。我们说,绝对过剩是以社会生产力的极度发展为基础的,是一种很难达到的境界,而相对过剩则是时常出现的事情。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在我国国内的一些地区,都存在相对过剩的现象。并且相对过剩的发生在一个行业内还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牛奶的过剩,就属于相对过剩。正如前边所说,相对过剩的商品,从厂商的长远经济利益来说,是不适合免费发送给那些没有购买力的人群的。毕竟,经济规律是“无情”的。
经济学家提醒你
需求规律:微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法则,即在一般的情况下,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的关系成反比,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
例如,如果每袋牛奶的价格上升了1元,很多人都会选择少买牛奶;而如果每袋牛奶的价格下降了1元,那人们就会多买一些牛奶。由于需求量随着价格上升而减少,随着价格下降而增加,因此,需求量与价格负相关。
经济激励:哥伦布的契约
1492年,发生了什么事呢?没错,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哥伦布的环球之行来之不易。此前,他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水手,出身卑微,只不过有着当一名航海家的豪情壮志,还有着一种为世人所不齿的“白日梦”——当时葡萄牙正试图绕过非洲去印度,但哥伦布认为不必绕过非洲,只要一直向西航行便可到达印度。
为此,从1484年开始,哥伦布就向西班牙国王提出这个建议,到1492年,由于西班牙王后的大力支持,西班牙国王才同意这一计划付诸实施,哥伦布花了8年的时间来做“公关”。1492年8月,已经41岁的哥伦布带领120人分乘3只小船离开西班牙,开始向西环球航行。
1492年10月12日,经过30多天的航行,他们终于登上了北美巴哈马群岛中的圣萨尔瓦多岛。此后,哥伦布又先后三次航行到美洲沿岸,进行了实地考察。哥伦布成为西方第一个发现美洲新大陆的人。但他至死都把美洲误认做印度,西印度群岛的名称就是由此而来。
今天,我们知道,哥伦布的航海掀开了一个新时代。我们经常这么讲。可是哥伦布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动力呢?
其实,哥伦布可不是完全无私地做出这种“壮举”的,8年的公关努力,在成功那一刻,哥伦布提出了自己的“开价”,他和西班牙国王和王后订立一个契约:“国王与王后对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拥有宗主权;哥伦布被封为贵族暨大西洋海军元帅,被准许担任未来所发现的岛屿和陆地的总督,而且这些头衔都将世袭;新发现土地上产品的10%归他所有;他也能参与新土地上所有的商业活动,投资和利润占总额的1/8;而他对前往新大陆经商的船只可以征收10%的税,对自己运往西班牙的货物实行免税。”
这是一个改变了世界面貌的契约。哥伦布的收获远远超过他此前“浪费”的8年时间成本及其他所有的成本,真可谓一本万利!
这种探险行动绝不是无偿的,而是有着巨大的潜在利益的刺激。
同样,1519年麦哲伦航海探险计划开始实施时,西班牙国王也答应从新发现的领土中,拨出1/20赏给麦哲伦,并允许其参与未来的土地开发。因此,远航探险不仅可以带来荣誉,更可以致富。
这种基于利益之上的契约,使欧洲航海探险从一开始就注重每一次新发现的信息发布与记录。他们每发现一块新的陆地、一座新的岛屿,就给予命名,并划入本国的版图。
但是反观我国的郑和下西洋,在公元1405年至1433年这段短暂的时间,郑和所指挥的宝船船队,七次英雄式的远航,遍及了中国周边海域与印度洋,从台湾到波斯湾,并远及中国人心目中的黄金国——非洲。当时世界的一半已经在中国的掌握之中,加上一支无敌的海军,如果中国想要的话,另外一半并不难成为中国的势力范围。比哥伦布早近100年,郑和完全有可能取得与哥伦布一样的成就。
但是,郑和出行前可能与皇帝订立合约吗?非但不能,而且郑和及其一切航海船只均属于皇帝私人所有,是一次政治性私人出巡。于是他不能发现新大陆,尽管他下西洋的规模可以称得上亘古未有。
在市场经济时代,任何经济行为的展开都必须符合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分析原则”。当然,贸易的利益不仅仅局限于经济维度,政治、军事、文化等利益也是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的是,经济利益是任何其他利益的基础和先导。只有巨大的预期收益,才会有惊人的投入,才会创造出惊天的壮举。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当你的行为具有利益的眼光,符合“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的经济学原则之时,你的行为才会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这样的行为也才是最符合经济原则的行为。
郑和下西洋给后人留下了津津乐道的故事,但他们的子孙却必须努力学习“哥伦布们”的语言和技术。
经济学家提醒你
经济利益是任何其他利益的基础和先导。只有巨大的预期收益,才会有惊人的投入,才会创造出惊天动地的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