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天才的谋略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
一秒记住【墨客小说网 www.mksxs.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古语有云,杀降不祥,既然徐海已经投降,再杀他似乎就有点无耻。很明显,胡宗宪并不相信这句话,也不介意别人说他无耻,所以他做了,而且做绝了
一个特殊的女人
汪直暂时稳住了,胡宗宪决定着手对付他的另一个强敌——徐海。
从策略上分析,胡宗宪用在汪直身上的,应该算是怀柔战术,在实力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向对方示好,以谈判麻痹对手,等待时机的到来。
事实证明,这一战术达到了预定的目标,所以胡宗宪决定故技重演,在徐海身上进行二次实践。
然而,徐渭表示了反对。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徐渭先生虽然没有研究过这一伟大理论,却也能无师自通。他告诉胡宗宪,徐海是不能招抚的,因为此人和汪直不同。
汪直多少还算个商人,财大气粗,而且军力强大,难以击溃,加上这位仁兄十几年胡乱闹腾,既不要钱也不要官,只是一门心思想向朝廷要通商政策,对这号人,只能小心伺候,慢慢忽悠。
徐海却是个彻头彻尾的海盗,还有个响亮的称号——“狗汉奸”。加上他年轻气盛,擅长打砸抢,而且正处于事业上升期。对他妥协,只能增加他的嚣张气焰,所以对付徐海,只能用强硬的手段。
胡宗宪同意徐渭的观点,却又提出了疑虑:徐海虽然实力较差,但此人精于海战,极具军事天才,以明朝海军的实力,很难战胜敌军,之前的那次惨败就是范例。一旦开战,难有胜算。
徐渭再次露出了扬扬自得的笑容,他走到胡宗宪的面前,一本正经地纠正了总督大人的逻辑错误:
所谓强硬的手段,并不一定是指武力。只要能够消灭对手,可以使用任何方法。
而对付徐海的指导方针也就此确定——万勿妥协,赶尽杀绝。
为实现这一目标,徐渭和胡宗宪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与商议,终于制订出了一个几乎天衣无缝的计划。事情发展证明,徐海最终正是在这个计划的推动下,被无情地绞杀。
这个计划的第一步,是从一个间谍开始。
由于徐海长期在国外工作,很少回国探亲,即使每次回来,也都忙于工作(抢劫),且十分匆忙(不跑就完了),但他的老家毕竟还在这里,还有许多亲戚和同乡。为了彻底摸清徐海的底细,胡宗宪决定玩一把无间道,派一个人前去卧底。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罗龙文,没有官衔。他之所以能够被选中执行如此光荣的任务,是因为他具备两个优势:首先他是徐海的老乡,两人家住同村,容易沟通感情。而更重要的是,这位罗先生有一个不太光彩的特长——挑拨是非。
用今天的话讲,这是一个心理比较阴暗的人,唯恐天下不乱,喜欢闹事。然而,胡宗宪依然选中了他,因为他正需要这样的人。
靠着一个由大才子徐渭编剧的感人故事和老乡的身份,罗龙文成功地打入了徐海犯罪集团内部,在那里,他善于挑事的特长将得到充分的发挥。
没过多久,胡宗宪就从罗龙文那里得到了他想要的情报:正如徐渭所料,貌似强大的徐海集团是不难击破的,因为它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内讧。
和汪直不同,徐海海盗公司不是独资的,除了徐海之外,还有两位投资者,一个叫陈东,另一个叫麻叶。
汪直VS徐海
说来滑稽,这两位仁兄原先其实并不是海盗,也不是走私犯,而是正正经经的商人。无奈亏了老本,欠了一屁股债,被高利贷追杀,于是心一横,下海当了海盗,成为了徐海的合伙人。
也就是说,在徐海的公司里,除了他这个董事长外,还有两位执行董事,并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的。
胡宗宪迅速抓住了这个漏洞,命令罗龙文发挥特长,四处煽风点火,搬弄是非。事实证明,罗龙文同志确实具备无耻小人的天赋,他的工作卓有成效,每次抢劫完后他总是抢先把最值钱的财物弄到手,并交给徐海,徐董事长自然很满意,但另外两位董事的脸色却是一天比一天难看。
参考消息
另一个身份
善于挑拨是非的罗龙文无疑是个小人,不过除了小人和卧底之外,他还有一个身份——著名墨工,是明代制墨业“歙派”代表人物,年纪轻轻就已在这个行业名声斐然了。他制造的上品墨被人誉为:“坚如石,纹如犀,黑如漆,一螺值万钱。”当时有很多人花重金争购“罗墨”,有些人还靠贩墨发了财。此外罗龙文的家庭条件很好,善于书法、绘画,鉴别古器字画也很有眼光。
徐海和陈东、麻叶之间的友谊已经不复存在了,胡宗宪的计划获得了初步成功。但接下来的工作却更为艰巨,毕竟徐海的实力雄厚,如果不解决他本人,单靠分化瓦解,也是无济于事的。
为了进一步搞清徐海的底,胡宗宪写了一封劝降信,派人交给了徐海。对于胡宗宪而言,这是一个极其寻常的举动,他曾给无数倭寇海盗写过信,内容千篇一律,只是对象不同,他也从不期望会有什么意外惊喜。
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正是这个无意识的举动,让他找到了一件毁灭徐海的利器。
在倭寇中,徐海算是很有礼貌的一个,他很快就托人捎了回信。当然内容绝对不会是我抢够了,决定放下屠刀,归顺政府,回家务农之类,只是反复强调自己的不得已,自己的悔恨,希望政府体谅。一句话,鉴于年景不好,老子还要再抢上几年。
这是一封常见的忽悠信,但利器就隐藏在这封信里。
胡宗宪看过之后,并没有注意到其中的玄机,随手交给了徐渭。
徐渭看完之后,却思考良久,对胡宗宪说了这样一句话:
“这封信十分奇怪。”
胡宗宪接过信,反复看了很久,也没有找出答案:
“此信格式规范,且用语恰当有礼,我看不出哪里奇怪。”
“怪就怪在这里,”徐渭面带疑惑地说道,“实在是太规范有礼了。”
胡宗宪恍然大悟。
虽然不排除个别逼上大海的特例,但肯下海干倭寇的,一般都不会是什么优等生。对这些倭寇们的文化程度,胡宗宪曾经作过统计,大约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半文盲,剩下那百分之二十是纯文盲。
这就是件怪事了。徐海那几把刷子,胡宗宪心里还是有数的,这种高水平公文他就是照着抄也会抄错,更别说是独立创作,所以在这篇文章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得力的枪手。而如此重要的来往公文,徐海肯放心地交由这个枪手处理,可见此人地位必定非同一般。
于是他交给了罗龙文一个新的任务,务必要确认这个人的身份。
没过多久,罗间谍就找到了这个人,结果让他也大吃一惊。因为这位枪手既不是五大三粗的倭寇,也不是被胁迫的教书先生,竟然是个女人,确切地说,是徐海的老婆。
这个女人的名字叫做王翠翘,她的知名度将远远超越同时代的徐海、汪直,甚至胡宗宪。
在认识徐海之前,王翠翘是一名妓女。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职业,但凡干这行的人,都会成为道学家们口诛笔伐的对象。然而历史证明,妓女未必不如道学家,道学家未必赶得上妓女。而作为一个平凡的女人,王翠翘足以名留青史。
干这一行,大都有个惯例,要么不出名,要么出大名。王翠翘就出了大名,别号“江南名妓”,无数文人雅客争相慕名而来,只为一睹她的风采。
能引发如此轰动,主要还是靠实力,王翠翘不但知书达理,仪态优雅,而且和善近人,有所谓“如沐春风”的美誉。当然,这所有的一切都是有来由的。
在十几年前,王翠翘是一个出身名门的女子,只是因为父亲犯罪,不得已才沦落风尘。而她从小受到的良好家教和与生俱来的高贵气质让无数人趋之若鹜,追求者不计其数,据说还曾经有人不远千里专程前来,想把她娶回家。
徐海就是追求大军中的一员,而他能从众多应征者中脱颖而出,确实让很多人跌破了眼镜。和那些富商高官相比,徐海着实没有优势。工作不稳定,收入也不稳定,经常住在船上(工作需要),除了名声很大(海盗、汉奸)之外,真可谓是乏善可陈。
但是阅人无数的王翠翘依然选中了他,选中了这个可能明天脑袋就要搬家的倭寇。这似乎是一个毫无逻辑的选择,不是因为金钱,也不是因为权势。
如果说一定要找出一个理由的话,我相信它的名字叫爱情。
王翠翘就这样开始了她的新生活,漂泊不定却无比幸福的生活——至少到目前为止是幸福的。
这是一段注定不会长久的幸福,毕竟她丈夫的工作属于高风险行业,没准儿明天人就没了,对这一点,她也有着相当的认识和心理预期。
但无论如何,她也不会想到,在不久之后,她将会用自己的手把丈夫推入无底深渊。
从那封回信上,胡宗宪敏锐地察觉到了一个信息:对于徐海而言,王翠翘是一个有影响力的关键人物。
既然如此,那事情就好办了。胡宗宪相信,他已经找到了徐海的破绽。
很快,胡宗宪就给徐海送去了许多财物,表示自己的善意。在意外之余,徐海还是高兴地笑纳了。然而,他忽略了一个奇怪的问题,那就是在这些礼物中,还夹杂着许多女人专用的珠宝首饰、胭脂水粉。对于这些物件,徐海自然是大手一挥,送给了王翠翘。
这正是胡宗宪的真正目的。
就在王翠翘为得到的礼物高兴不已的时候,胡宗宪派去的卧底找到了她,并告知这些礼物是胡总督专门送给她的,希望她能够劝说徐海改恶从善,归顺朝廷。
胡宗宪的这一招十分厉害,是看准了才干的。他明白,像徐海这样的亡命之徒,根本不在乎生死,无论是好言相劝还是武力威逼,都起不到什么作用,因为他们只认实力。
但徐海的老婆就不同了,作为一个女人,自然不会热衷于杀人放火之类的工作,更不会喜欢整天东躲西藏、居无定所。女人嫁人,所期待的不过是一个家而已。
事实证明,胡宗宪的判断完全正确,王翠翘接受了胡宗宪的提议,开始给徐海吹枕头风,劝他归顺于胡宗宪。
王翠翘的鼓动起了相当的作用,徐海开始有所动摇,但他毕竟不是个简单人物,绝对不会被如此轻易地迷惑。所谓投降,仍然只是个遥遥无期的目标。
就在此时,一个偶然事件的发生,彻底改变了这一切,对于徐海而言,他已没有太多选择的时间。
事情是这样的,在一次出航中,徐海属下的一群日本倭寇遇到了几条运输船,在未征得徐海同意的情况下,他们洗劫了这几条船,之后也未上报。因为在他们看来,抢劫是本职工作,不抢才是消极怠工,对努力工作的人,徐海是绝不会批评的,这不过是个微不足道的小事,无足挂齿。
按说道理是没错的,可问题是,这帮日本二百五在抢劫前没动脑子,连旗号都不看,就不分青红皂白抢了一把。他们并不知道,虽说海上有无数条船可以抢,但偏偏有几条是动不得的,那就是汪老板的船队。
不能动的也动了,汪直暴跳如雷,加上鉴别力有限,把账直接算在了徐海的头上,誓言报仇雪恨,而汪直与徐海的友好合作关系也就到此结束了。当然,老奸巨猾的汪老板不会自己动手,他决定借刀杀人,将徐海即将进犯的消息告诉了胡宗宪,并且提供了具体的进攻路线和部署,并向他预祝胜利。
得到情报的胡宗宪迅速完成了防务,等待着徐海的到来。事实上,连他也没有料到,这次进犯将给他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而对于这一切,徐海却依然蒙在鼓里。
这是一次规模很大的入侵,总人数约在两万左右。作为一个汉奸,徐海领来了日本大隅、萨摩二岛的上万倭寇,加上他的嫡系部队,以及董事会另两位股东陈东、麻叶的全部部属,准备好好地干一票。
为了圆满完成这次抢劫,徐海押上了全部的本钱,并制订了一个十分周密的计划。在战役的开始阶段,他将调遣军队向防备森严的上海、慈溪等多处同时发动进攻,以扰乱明军的判断,当胡宗宪手忙脚乱的时候,他再率领主力军队攻击浙江富庶地区,进行抢掠。
按照徐海的一贯作风,他无私地把进攻上海、慈溪,当炮灰垫脚石的任务交给了日本友人,把攻击薄弱地区进行抢劫的重任留给了自己。
为了实现日本同行光荣地去死、义无反顾地去死的武士道精神,让他们把背黑锅啃骨头进行到底,徐海在出发前反复对他们强调,他们即将面对的,是最为强悍的明军,即将进行的,是一场艰苦的战斗,正是实现个人价值(战死)的最好时机。
当然,除了忽悠国际人士外,徐海也表现出了一抢到底的决心,在出发之前,他当众烧毁了几条船只,以示此战有进无退。
在燃烧的熊熊烈火面前,徐海向着自己祖国的方向,下达了总攻令。
此时的徐海风光无限,作为行动的总策划,上万日本倭寇被他左右,陈东和麻叶也依附于他,听从他的调遣。而他也从不介意用屠刀砍掉自己同胞的脑袋,烧掉他们的房屋,抢掠他们的妻女。从他被自己的亲叔叔出卖的那一刻起,所有的道德和原则就已被彻底抛弃。
踌躇满志的徐海就此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大规模的一次抢掠——也是最后一次。
嘉靖三十五年,徐海率军抵达江浙沿海,如之前安排的那样,日本炮灰们先行出发,去啃硬骨头。
可这帮炮灰还没上岸,就被明朝海军挡了回来,死活过不去。徐海没有办法,只好改变计划,亲率主力提前进攻。可原本不设防的地方竟然变得比铁桶还坚固,抵抗十分顽强,攻击多次也未能得逞。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徐海终于意识到,自己似乎已经落入了圈套。他准备退却了。
然而不久后,局势却突然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经过几轮试探,胡宗宪感到对方锐气已尽,随即命令水军即刻出发,发动对徐海的反击。事后证明,他在错误的时间作出了错误的判断。
结果让他大失所望,明军大败,这也再次验证了徐海的可怕。虽说损兵折将,但他打起仗来却一点也不含糊,先后五次击败明军,气焰极其嚣张,陈东和麻叶也趁势发动反攻,攻破多处明军据点,沿海许多地方纷纷戒严,百姓随时准备撤离。
就在形势即将失去控制时,关键人物俞大猷出场了。
听说俞大猷率军赶到,焦头烂额的胡宗宪终于松了一口气,感叹地对徐渭说道:这下没事了,好险,好险!
参考消息
倭寇克星
俞大猷可以说是倭寇克星。当初,未来的海盗王汪直还在给海盗头子李光头当手下,盘踞在宁波和福建附近的岛屿上,专门负责漳州、泉州两地的走私交易。正好赶上俞大猷率军把这个作案团伙连锅端了,李光头被擒,巢穴被捣毁。汪直没了老窝,被迫召集寇匪自立成家。在经历了一些风波之后,海盗汪直成了海盗王汪直,俞大猷不仅再次变成了他的对手,还跟从他手下出来的徐海对上了阵。
胡宗宪之所以如此安心,是因为俞大猷有一个公认的作战特点——“计定而后大举,兵集而后齐发”。通俗点说就是不见兔子不撒鹰,不见鬼子不拉弦。
俞大猷是一个十分特别的将领,在作战之前,他会仔细评估双方的实力对比,如果没有必胜的把握,即使情势一片大好,他也绝不出击(估计这和他被整的次数太多有关)。
但他一旦准备出击,就意味着已有必胜的把握。
胡宗宪十分了解他的这一特点,所以才会如此放心,而事实也正是如此。所谓名将就是名将,和那些二流货色确实不同,俞大猷主动收缩阵形,等待徐海来攻,徐海倒也真识货,看到这个架势,感觉是个老手,不敢轻敌冒进。之后双方交战多次,徐海始终未能取胜,再也无法前进一步。
俞大猷稳住了阵脚,却不主动进攻,徐海尝到了厉害,倒也赖着不走,双方在海上僵持着,事情似乎又回到了起点。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俞大猷突然接到了一道极其怪异的命令。
这是一道由胡宗宪亲自发出的手谕,主要内容如下:休战,撤回杭州。
在这紧要关头,怎么能够撤军呢?敌军如果进逼怎么办?俞大猷百思不得其解,但手谕言辞极其严厉,毫无商量余地,权衡利弊后,他遵照命令,撤了回来。
胡宗宪是一个聪明人,绝不会重蹈当年宋高宗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的覆辙。之所以在这个时候召回俞大猷,只是因为他刚刚得到了一封信件,而他确信,对于徐海而言,此信比俞大猷和他手下的数万士兵更有杀伤力。
这封信是毛海峰带来的,作者就是他的养父汪直。
连锁的陷阱
俞大猷退却时,徐海并没有追击。对这位名将,他始终心怀警惕,打了这么多天一步都不让,现在居然主动撤退,必有诡计。
这实在是抬举俞大侠了,几十年来,无论做官还是打仗,他都是个实诚人,要说玩阴谋的顶级高手,那还得说是胡总督。
所以当胡宗宪的使者带着那封信到访时,并未引起他足够的警惕和戒心。
不出胡宗宪所料,这封信给了徐海极大的刺激,在刀光剑影里混了十几年的徐汉奸第一次露出了惊慌失措的表情。
关于此信的具体内容不甚明了,但徐海的反应是清晰而确实的:
“连老船主也投降了吗?!”
老船主就是江湖朋友给汪直的敬称,汪老板纵横倭寇业数十年,是这一行的老前辈,只要混这行,都要给他三分面子,徐海也不例外。
于是徐海开始犹豫了。连汪直都顶不住了,看来行业前景确实不佳,加上此前王翠翘的劝说,与陈东、麻叶的矛盾,徐海决定重新考虑自己的前途。
这是一个极其完美的心理战术,胡宗宪只用了一个小小的花招,就把徐海拉入陷阱。
作为倭寇业的大哥级人物,汪直可谓老奸巨猾,对他而言,忽悠是可能的,投降是不会的。跟胡宗宪谈判了几年,除了表面文章外,汪直丝毫不肯让步,还整天想着把胡总督当枪使。他为明军提供倭寇的情报,只是希望借政府之手替他干掉自己的竞争对手,搞垄断经营。
然而,胡宗宪也不是等闲之辈,他也有自己的打算,因为这些应酬文章虽然忽悠不了他,却可以拿去忽悠别人。
于是,从罗龙文开始,到王翠翘,再到这封信件,徐海在胡宗宪的缜密策划下,一步步地走入了一个精心设计的圈套。
徐海彻底动摇了,但他仍然不肯屈服,便对送信的使者说出了下面这番话:
参考消息“老船主”的由来
汪直的身份是海盗,海盗者,沿海打劫是也,但这个说法实际上并不那么准确。明朝虽有海禁,但并不禁止朝贡。日本手中还握着明朝政府颁发的“勘和符”,这个东西相当于许可证,有了它,就能以进贡贸易的方式进行合法的交易。日本国内战乱期间,各地也常派私船赴明贸易,而汪直的角色,就是担任这种遣明使船(勘和队)的船主职位,这就是“老船主”外号的由来。日本人还特意请汪直从五岛列岛移驾到平户居住,并为中国商人建造了商馆,平户据此经济快速繁荣,甚至获得了“小西都”之称。
“我很想退兵,但此来我军兵分三路,若要撤退,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的。”
所谓兵分三路,就是他和陈东、麻叶。当然,这不过是个借口而已,其目的无非是拖延时间或是多要好处。
如果是一般的使者,到此也就回去复命了,可是偏偏这个使者不是普通人。
他的名字叫做夏正,是胡宗宪的贴身亲信。但凡能跟老狐狸混的,至少也是个青年狐狸。
这位夏正兄听到了徐海的答复,倒也没提出什么反对意见,只是木讷地点点头,坐在原地一声不响。过了很久,他似乎突然想起了什么,便对徐海说了这样一句话:
“陈东那边没有问题,那就只等你了。”
徐海差点没背过气去。
这句话的音量很低,但对于徐海而言,却无异于晴天霹雳。虽然这位陈东不太靠谱,但毕竟现在大敌当前,也只能指望这个不靠谱的兄弟。但照这位使者的说法,莫非同伙都已经投诚,只留下自己背黑锅?
满腹狐疑的徐海送走了夏正,而罗龙文的前期挑拨工作,此刻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经过仔细思考,他终于认定,陈东已经不再可靠。
不可靠也没办法,事已至此,就算要分家火并,也得先回老窝再说。
然而,连这个机会,他也没有等到。
就在夏正去见徐海的同时,胡宗宪派出了另一拨人,他们的目的地,是陈东的船队。
没过多久,陈东就从手下处得知,外面盛传,徐海准备把大家卖掉,作为自己归顺朝廷的见面礼。
陈东还比较够义气,开始坚决不信,然而,当他得知胡宗宪的使者确实去了徐海那里时,以往的所谓江湖情分就此荡然无存。
为以防万一,他开始集结部队,随时准备应对徐海的攻击。
陈东的这一举动引起了徐海的警觉,他认为,陈东已经和胡宗宪商定了条件,准备对他动手了,便随即命令部下动员,防备陈东进犯。
徐海海盗公司就这样完了,没有大规模的进剿,也没有刀光剑影的拼杀,陈东和徐海就如同京剧《三岔口》中那两个可笑的人,在黑暗里开始互相猜疑、胡乱殴斗。而这一切喧闹的背后,是微笑着的胡宗宪。
朝廷调集十余万大军,费时多年,却无法动摇分毫的第二大倭寇集团,被胡宗宪轻而易举地分裂了。凭借一个间谍、一封回信、一份厚礼和一个使者,仅此而已。
佩服,实在佩服。
在海战中,徐海一向以进攻神速闻名,事实证明,到了投诚的时候,他的反应也远远胜过常人。当陈东还在左思右想、反复犹豫的时候,他已经主动联系了胡宗宪,归还了大量明军俘虏,并表示愿意主动撤离。但倭寇就是倭寇,在贼不走空趟的原则指导下,临走时,他向胡宗宪提出索要钱财的要求。
胡宗宪慷慨地满足了他,徐海高兴地履行了退军承诺,一天之后,独木难支的陈东也主动撤离。
当时曾有人劝诫胡宗宪,徐海已然孤立,根本无须满足他的索财要求,可是胡宗宪只是笑而不答。
事后证明,胡宗宪的笑容是有道理的,因为在他看来,徐海不过是个保险箱而已,不久之后,这笔钱就将回到他的手上。
徐海和陈东都撤了。远离了胡宗宪的势力范围,这二位仁兄似乎也略微恢复了清醒,感觉事情有点蹊跷,便互派使者加强沟通,再次恢复了双边关系,合力对抗明军。
但已然太晚了,胡宗宪早已在他们的心中种下了仇恨和猜疑的种子,等到时机成熟,它将再次萌发,并破土而出。
而事实上,胡宗宪确实没让他们等太久。
不久之后的一个夜晚,胡宗宪的使者悄悄潜入了徐海的舰队,为他带来了胡总督的最新指示。
毕竟刚从胡总督那里领了工钱,徐海笑逐颜开地接待了使者,他以为这位财神爷又来送钱给他了。然而结果大大出乎他的意料。
使者词严色厉地传达了总督的指令,大意是:倭寇徐海一向对抗政府,现在大军集结,指日可发,应尽早认清形势,早作打算。总而言之,若不主动投靠,就要人为改造。
徐海终于看清楚了胡宗宪的狰狞面目。但事到如今,他已经没有选择,陈东不会帮他,汪直更没法指望,思想前后,他决定妥协:
“我该怎么做?”
使者告诉他,在吴淞江,有一群倭寇聚众抢掠,胡总督希望他去消灭这群蟊贼,以表明投降的诚意。
这也算是老传统了。就如同《水浒传》里的林冲,好不容易上了梁山,王伦大哥却告诉他,要想入伙,必须下山杀一个人。作为梁山流氓团伙的头目,王伦的这一指示可谓用心良苦,因为只有杀了人,才能全心全意干坏事,并培养出对组织的高度认同感和深刻的危机感(出了事大家一起完蛋,谁也别想跑)。
与王伦相比,胡宗宪的这一招数可谓是异曲同工。但后来的事情告诉我们,他们之间也是有差别的——一个细小而致命的差别。
徐海遵照胡宗宪的指示,率领船队向吴淞江的同伙发动了攻击,不出意料地取得了大胜。按照以往惯例,他等待着胡宗宪的奖励和封赏。
但他没有想到,胡宗宪并不准备给他赏赐,恰恰相反,总督大人正打算向他收回上一笔钱的利息。
徐海并不知道,胡宗宪之所以让他去吴淞江,除了杀人入伙,顺便清除倭寇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有一个人在那里等着他。
这个人就是俞大猷。作为少数几个能与徐海对抗的将领,他按照胡宗宪的指示,提前在吴淞江设下了埋伏,等待着徐海的到来。
就在徐海获胜后不久,俞大猷发起了攻击,斩杀多人,并焚毁数条船只,恼羞成怒的徐海明白自己上了当,却已无计可施。但就在战况极为不利的情况下,另一个意外发生了。
俞大猷突然停止了攻击,让开了一条出路,也放弃了追击。
就这样,徐海逃出了包围圈。但他十分清楚,这绝不是因为菩萨显灵、上帝开恩,或者是俞大猷发疯。能够顺利突围,只有一个可能的理由。
这一次,他没有再犹豫,立即准备了大量金银财物以及自己之前多年搜刮的奇珍异宝,全部连本带利地送给了胡宗宪,为了表示诚意,他还派弟弟徐洪去胡宗宪那里做人质。
徐海很清楚,事情到了今天这一步,他已经没有了谈判的筹码,只能乖乖认输,在政府的管辖下当个良民,终此一生,而俞大猷放他破围而去,说明胡宗宪并不想赶尽杀绝,愿意给他一条生路。
应该说徐海对形势的判断大体上是正确的,他确实失去了谈判的条件。但与此同时,他也错误地理解了胡宗宪的意图,这位总督大人之所以放他一马,只是因为害怕一个成语——狗急跳墙。
事实证明,胡宗宪和王伦确实是有区别的:
林冲杀人之后,王伦会让林冲入伙。
徐海剿灭同伙之后,胡宗宪会剿灭徐海。
这就是水平。
正如之前的徐海一样,当人质的徐洪也得到了良好的待遇,锦衣玉食,好吃好住。不过吃了胡总督的饭,那是一定要还的,没过多久,胡宗宪终于亮出了底牌,他让徐洪带话给徐海,要想从良,必须献出自己的同党——陈东、麻叶。
对于徐海而言,这实在不是个问题,他连自己的弟弟都可以牺牲,何况是这两个傻种。
徐海毫不迟疑地答应了,并立即着手准备,用合伙人的命换自己的。在他看来,这实在是一笔合算的买卖。
事实上,这并不是一个好的开端,而是毁灭的起始。因为从一开始,胡宗宪就没有打算和徐海做生意,也不打算遵守商业规则,他只知道,这是一个手上沾满无辜百姓鲜血的倭寇,虽百死不足赎其罪,人皆可杀!
最终的诅咒
徐海决定动手了,因为胡宗宪不但许诺既往不咎,还答应给他爵位,让他安享荣华富贵,只要他抓住陈东和麻叶。
两人之中,麻叶要好对付一些,而陈东统率军队,比较麻烦,所以徐海决定先拿麻叶开刀。
事情进行得很顺利,徐海请麻叶吃饭,到地方二话不说,绳子往脖子上一套,直接交给了胡宗宪。
第一个任务已经完成,徐海送走了麻叶,放心大胆地去准备对付第二个目标。
但他想不到的是,就在他如释重负之际,五花大绑的麻叶已经坐在了贵客席上,而为他解开绳索的人,正是胡宗宪。
麻叶的脑袋彻底乱套了,先是被人莫名其妙地绑了起来,然后又被人莫名其妙地松了绑。但有一点他是清楚的,必须乖乖与对方合作,才能保住脑袋。
很快,他就知道了活命的条件——写一封信。
这封信是写给陈东的,写作者是麻叶,当然,原创的权利属于胡宗宪。
在此信中,胡宗宪描述了一个十分曲折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陈东和麻叶就看徐海不顺眼了,他们制订了一个阴险的计划,准备置自己的同伙于死地,并进行了积极的策划。
但在完成之后,信却没有被投递到陈东的手中,恰恰相反,第一个看到这封信的人,正是徐海。
这看上去是一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事情,既然徐海已经决定要去解决陈东,那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然而,这正是胡宗宪的过人之处。
他深知,徐海为人反复无常,且与陈东合伙抢劫多年,交情深厚,两人分分合合是常事,要保证万无一失,就必须断绝徐海的所有慈念和退路,让他把绝路走到底。
胡宗宪的判断是准确的,徐海确实犹豫了。他很明白,如果自己迈出了这一步,就将失去所有后路,一旦胡宗宪靠不住,自己就会必死无疑。
但当他看到那封写给陈东的信时,怒火烧毁了他的理智,而急于安居乐业的王翠翘,也在这关键的时刻,给了他一个关键的建议——彻底放弃抵抗,接受胡宗宪的招抚。
徐海终于作出了决定,与之前的无数回敷衍应付不同,这一次他是真心的。
事实证明,徐海的智商和斗争经验远远在陈东之上,他设下圈套,擒获了陈东,并招降了他的一部分属下。
但在大功告成之后,徐海却突然平静了下来,他没有去见胡宗宪。在仔细思考之后,他改变了主意。
此前,徐海急于投降,除了胡宗宪的计谋策动外,陈东的威胁也是一个主要因素。现在陈东已束手就擒,董事会只剩下他一个人,且军权在握,行市看涨,自然要谈谈条件,恰如俗语所云:没条件,谁投降啊?
然而,他已经没有了这个资本。
就在他安置俘虏、准备谈判之时,属下突然报告了一个惊人的消息:所属部队被明军突袭,死伤三百余人,损失极其惨重。
徐海感到了深入骨髓的凉意,他终于明白,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胡宗宪的掌握之中。这个可怕的对手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并不时用行动敲打着他,告诉他这样一个真理:除了投降,你别无选择。
第二天,闯荡江湖、纵横四海十余年的徐海公告天下:无条件投降。
嘉靖三十五年八月,徐海率舰队抵达胡宗宪驻地平湖城,向胡宗宪请降。
然而,就在投降仪式上,徐海开始了与胡宗宪的最后一次较量。
这是一次极为怪异的投降,所谓的投降者徐海,带齐了他的全部军队,威风凛凛地列队城外,而城内的受降者却畏畏缩缩,胆战心惊。
趾高气扬的徐海带着上百个随从,在城外喊出了这样的话:
“我是徐明山(徐海号明山),前来请降,速开城门!”
带着上万人,全副武装包围城池,说你是来投降的,那真是鬼才信。
这不是投降,而是挑衅。在彻底认输前,徐海决定最后一次考验胡宗宪,考验他的勇气和智慧,作为强者,他只向更强者屈服。
很不巧的是,赵文华同志刚好也在,他听到消息,吓得浑身发抖,连忙找到胡宗宪,让他安排守军全力抵抗,以备不测。
胡宗宪却十分镇定,他平静地告诉赵文华,其实解决问题的方法十分简单——打开城门,放他进来。
赵文华顿时魂不附体,连声大呼:
“万不可行,如果他趁机入城作乱,如何是好?!”
胡宗宪站起身来,向这位上司投去了轻蔑的一瞥,便坚毅地向城门走去,只留下了这样一句话:
“不用担心,一切尽在我掌握之中。”
见到胡宗宪的那一刻,徐海终于心服口服了。这个人带着两名随从,面对自己上百名携带兵器、穿着盔甲的属下,没有丝毫的慌乱,沉着地说道:
“我就是直浙总督胡宗宪,徐海在哪里?”
徐海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威势。在此之前,他还从没有怕过谁,包括汪直在内,但此时此刻,在这个人的面前,他彻底屈服了。
徐海站了出来,不由自主地弯下了膝盖,向这个曾与他势不两立的对手恭敬行礼。他认输了,输得心服口服。
徐大哥居然屈膝行礼了。就在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的时候,胡宗宪却做出了一个更让人意外的举动。
按照我国的传统美德,这个时候胜利者的反应不外乎以下两种:要么是“疾步赶上前,一把扶起”,要么是“大呼一声:贤弟,折杀大哥了”。
然而,这不是胡宗宪的选择。面对这个毕恭毕敬的强敌,他缓缓地伸出了手……按在了徐海的头皮上。
所有的人都惊呆了,他们屏气凝神地盯着这匪夷所思的一幕,但更有趣的事情还在后面。
胡宗宪的手停留在徐海的脑袋上,虽然没有玩出九阴白骨爪那样的绝世武功,却开始不停地拍抚,一边拍还一边说道:
“你引倭寇入侵,为祸国家多年,今日既然归顺,以后当安分守己,切莫再次为恶。”
每当看到这段记载,我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出美国黑帮片中黑社会老大的形象。胡宗宪同志一边把徐海的脑袋当皮球拍,一边谆谆善诱,实在很有教父的风范。
大家都看傻了,徐海却如同被洗脑了一样,温顺地任由胡宗宪摸他的头,给他上课。原因很简单,他已经被彻底降服了。
投降仪式结束后,徐海选择城外的沈庄作为他的暂住地,和他的属下住在一起。因为胡宗宪表示,要安排他的部下转业、从良,必须有足够的时间。
说完这些话,胡宗宪就跑去忙活了,而徐海则安心地等待着就业安置。然而,他并不知道,胡总督既没有去找军转部门和居委会,也没有去找可供耕地,却去找了一个人,因为他相信,在这个人的帮助下,徐海的问题将被彻底解决——用一种特别而简单的方式。
除掉徐海的三个步骤
这个人就是陈东。
沉浸在幸福中的徐海开始憧憬着自己的美好生活,而王翠翘也十分高兴,从此她将不用继续跟着丈夫东躲西藏、飘移不定,他们将去一个安静的地方,住在安静的房子里,过着安静的生活。两个人坚信,幸福正在前方等待着他们。
于是机智的徐海失去了自己敏锐的嗅觉,他并没有发现,就在他们的驻地旁边,还住着一群陌生人,正用仇视的眼光注视着他的一举一动。
几天后的一个夜晚,当徐海还做着封妻荫子的美梦时,这群人撕下了自己的伪装,向他和他的部属发起了突然袭击——他们是陈东的手下。
谁也没有料到,到了这个时候,竟然还有人袭击他们,于是慌乱之中,大家只顾四散奔逃。徐海也不例外,他的反应非常之快,乱军中竟还带上了王翠翘一起跑。
但他没能够跑出去,因为胡宗宪的部署一向是密不透风的。到了天明,他的部下已然全军覆没,而他也被陈东的军队团团围住,走投无路之下,他叹息一声,投水自尽。
横行天下的第二号倭寇徐海就这样被他以前的同伙陈东除掉了。但胜利并不属于陈东,三个月后,这位理论上的有功之臣和他的难兄难弟麻叶一起被杀。三人的首级被送往京城,嘉靖大喜,亲自去太庙告祭祖先,以示庆贺。
唯一的赢家是胡宗宪,他在军事实力不足的情况下,用精准莫测的智慧和缜密复杂的计谋,一步步地把徐海逼上了绝路。而在整个过程中,他从未大动干戈,只是略动口手,便驱使他人为其效命,连最后解决徐海,都是借刀杀人。
综观整个过程,谋略机巧,阴险狡诈,足可写入厚黑学教科书,为万人景仰。
曾有一位厚黑学前辈说过,违法的事情不能做,违背良心的事可以做。而胡宗宪绝对是这个理论的优秀实践者。
因为以当时的情境而言,胡宗宪为国家铲除倭寇,杀掉汉奸,似乎并不违法,却绝对违背了良心。
古语有云“杀降不祥”,既然徐海已经投降,再杀他似乎就有点无耻。很明显,胡宗宪并不相信这句话,也不介意别人说他无耻,所以他做了,而且做绝了。无耻就无耻到底,又能如何?
这个世界上是没有报应的,当时的胡宗宪大概会这样想。
估计十年之后,他会改变自己的想法。
而关于王翠翘的结局,正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总而言之,应该是死了。
但她是如何死去的,民间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种说她在那次突袭里死于乱军之中,尸首也未能找到。
另一种说法,则是一个无比凄美的故事。
徐海投水自尽的时候,王翠翘也想死,却没死成。她被士兵俘虏,并送到了胡宗宪那里。而在这个地方,人民群众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释放,有的说胡宗宪要把她许配给罗龙文,更有甚者,说胡宗宪自己看上了她,想娶她做妾。
虽然传说有许多种,分配对象也有很多个版本,但有一点都是相同的——她拒绝了。
徐海已经死了,但她仍然可以活下去,想娶她的人依然排成队,她可以继续嫁人,过锦衣玉食的生活。
然而,她拒绝了,她选择用死来结束自己的一生,以怀念那个先她而去的人。
于是在不久之后的一天,她趁人不备,逃了出来,面对大海,高声哭诉道:
“明山,我辜负了你啊!”
然后,她投入大海,追随徐海而去。
在很多人看来,这种行为大致是比较缺心眼儿的。活着不好吗,干吗要去死呢?
诚然,这是一个缺乏逻辑的选择,正如多年前的那个时候,当海盗徐海来到她的面前,她所作出的那个选择一样。毫无逻辑,实在毫无逻辑可言。
从史料价值上来讲,这是一段十分不靠谱的记载,换句话说,其真实性是很低的,但我依然使用了这段材料。
因为在这个故事中,我看到了一种不被风头大势所左右,不因荣辱富贵而变迁的情感,它才是这两个毫无逻辑的选择的真正原因。虽沧海横流,唯恒然不变。
我知道它是假的,我希望它是真的。
王翠翘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在此之后,她的这段传奇经历被写成一本名叫《金云翅传》的书,清代流行一时,是当时的第一号畅销书。但诸位若未看过,那也并不奇怪,因为这本书没能与时俱进,20世纪40年代后就没有再版了。当年我在省图书馆找了两天,才翻到一本比我大八十多岁的残本,着实不易。
王翠翘就这样渐渐消失了,似乎她从未存在过,但许多人并不知道,这位奇女子的名声已经冲出中国,走向亚洲。在日本和韩国,王翠翘有着广泛的知名度,而在越南,你要说你不知道王翠翘,人家会笑你没读过书,因为在越南的文学史上,这本《金云翅传》相当于中国的《红楼梦》,其能量之大可见一斑。
传奇一生若此,似海之情永存。
安息,足矣。
据说王翠翘在临死之前,曾对天大呼,控诉胡宗宪的背信弃义,并发出了最后的诅咒:
“胡梅林(胡宗宪号梅林),你竟敢枉杀归降之人,天道若存,必定有报!”
所谓“杀降不祥”,所谓“天道若存,必定有报”,根据哲学原理分析,大致应归入迷信之类。但迷信之所以被称为迷信,是因为有人信。
当年白起不信,项羽不信,常遇春不信,胡宗宪也不信。
毕竟死于非命,毕竟失去天下,毕竟四十暴亡,毕竟……
人,毕竟是要讲点道义的。
但胡宗宪似乎是不应该被指责的,无论如何,他所做的一切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国家,为了百姓。此刻的他顾不上这些,因为还有一个更为可怕的对手在等待着他。
徐海的死,对汪直而言,应该算是一个好消息,从此以后他的竞争对手又少了一个,但对于胡宗宪而言,却是任重而道远。
因为汪直实在是太强大了。据统计,除了他的嫡系部队外,受他控制和影响的倭寇人数多达五万余人,而胡宗宪手中能够调集的全部兵力不过十余万人,还要防守直浙两省,武力解决根本不可能。
但要用计谋除掉他,也是困难重重。汪直已经下海了几十年,比徐海狡猾得多,更重要的是,胡宗宪逐渐认识到一个残酷的现实:徐海不过是个打工的,靠个人力量奋斗,干掉了就没事了。但汪直是老板,数十年来,他兼并了几十股势力,且已经形成规模化经营。汪老板当老大,群众都听他的话,如果杀了汪老板,他手下的诸多头目们将会失去控制,到时事情会更加麻烦。
参考消息
明朝的“杰克”和“罗斯”
徐海和王翠翘的故事在万历年间已经开始流传,到了崇祯年间,更有《西湖二集》及《三刻拍案惊奇》等多部小说、文集收录了据此改编而成的故事。明末清初,由青心才人写成小说《金云翘》,《金云翘》后来被由越南游学至中国的诗人阮攸改编成同名诗歌,作为其代表作带回越南,逐渐流行,成为越南名著。故事中徐海和王翠翘一死、一跳海相随的爱情,倒有几分经典影片《泰坦尼克号》中杰克和罗斯的影子。
杀降不祥
所以胡宗宪得出了一个极为悲观的结论:汪直绝不能死。
汪直不死,倭患如何平息?这是一个胡宗宪无法解决的问题,他陷入了冥思苦想,直到徐渭为他找到那个合适的答案。
“要平定倭乱,并不需要杀掉汪直,”徐渭胸有成竹地说道,“只要诱他上岸,加以控制,大事必成!”
古语有云,杀降不祥,既然徐海已经投降,再杀他似乎就有点无耻。很明显,胡宗宪并不相信这句话,也不介意别人说他无耻,所以他做了,而且做绝了
一个特殊的女人
汪直暂时稳住了,胡宗宪决定着手对付他的另一个强敌——徐海。
从策略上分析,胡宗宪用在汪直身上的,应该算是怀柔战术,在实力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向对方示好,以谈判麻痹对手,等待时机的到来。
事实证明,这一战术达到了预定的目标,所以胡宗宪决定故技重演,在徐海身上进行二次实践。
然而,徐渭表示了反对。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徐渭先生虽然没有研究过这一伟大理论,却也能无师自通。他告诉胡宗宪,徐海是不能招抚的,因为此人和汪直不同。
汪直多少还算个商人,财大气粗,而且军力强大,难以击溃,加上这位仁兄十几年胡乱闹腾,既不要钱也不要官,只是一门心思想向朝廷要通商政策,对这号人,只能小心伺候,慢慢忽悠。
徐海却是个彻头彻尾的海盗,还有个响亮的称号——“狗汉奸”。加上他年轻气盛,擅长打砸抢,而且正处于事业上升期。对他妥协,只能增加他的嚣张气焰,所以对付徐海,只能用强硬的手段。
胡宗宪同意徐渭的观点,却又提出了疑虑:徐海虽然实力较差,但此人精于海战,极具军事天才,以明朝海军的实力,很难战胜敌军,之前的那次惨败就是范例。一旦开战,难有胜算。
徐渭再次露出了扬扬自得的笑容,他走到胡宗宪的面前,一本正经地纠正了总督大人的逻辑错误:
所谓强硬的手段,并不一定是指武力。只要能够消灭对手,可以使用任何方法。
而对付徐海的指导方针也就此确定——万勿妥协,赶尽杀绝。
为实现这一目标,徐渭和胡宗宪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与商议,终于制订出了一个几乎天衣无缝的计划。事情发展证明,徐海最终正是在这个计划的推动下,被无情地绞杀。
这个计划的第一步,是从一个间谍开始。
由于徐海长期在国外工作,很少回国探亲,即使每次回来,也都忙于工作(抢劫),且十分匆忙(不跑就完了),但他的老家毕竟还在这里,还有许多亲戚和同乡。为了彻底摸清徐海的底细,胡宗宪决定玩一把无间道,派一个人前去卧底。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罗龙文,没有官衔。他之所以能够被选中执行如此光荣的任务,是因为他具备两个优势:首先他是徐海的老乡,两人家住同村,容易沟通感情。而更重要的是,这位罗先生有一个不太光彩的特长——挑拨是非。
用今天的话讲,这是一个心理比较阴暗的人,唯恐天下不乱,喜欢闹事。然而,胡宗宪依然选中了他,因为他正需要这样的人。
靠着一个由大才子徐渭编剧的感人故事和老乡的身份,罗龙文成功地打入了徐海犯罪集团内部,在那里,他善于挑事的特长将得到充分的发挥。
没过多久,胡宗宪就从罗龙文那里得到了他想要的情报:正如徐渭所料,貌似强大的徐海集团是不难击破的,因为它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内讧。
和汪直不同,徐海海盗公司不是独资的,除了徐海之外,还有两位投资者,一个叫陈东,另一个叫麻叶。
汪直VS徐海
说来滑稽,这两位仁兄原先其实并不是海盗,也不是走私犯,而是正正经经的商人。无奈亏了老本,欠了一屁股债,被高利贷追杀,于是心一横,下海当了海盗,成为了徐海的合伙人。
也就是说,在徐海的公司里,除了他这个董事长外,还有两位执行董事,并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的。
胡宗宪迅速抓住了这个漏洞,命令罗龙文发挥特长,四处煽风点火,搬弄是非。事实证明,罗龙文同志确实具备无耻小人的天赋,他的工作卓有成效,每次抢劫完后他总是抢先把最值钱的财物弄到手,并交给徐海,徐董事长自然很满意,但另外两位董事的脸色却是一天比一天难看。
参考消息
另一个身份
善于挑拨是非的罗龙文无疑是个小人,不过除了小人和卧底之外,他还有一个身份——著名墨工,是明代制墨业“歙派”代表人物,年纪轻轻就已在这个行业名声斐然了。他制造的上品墨被人誉为:“坚如石,纹如犀,黑如漆,一螺值万钱。”当时有很多人花重金争购“罗墨”,有些人还靠贩墨发了财。此外罗龙文的家庭条件很好,善于书法、绘画,鉴别古器字画也很有眼光。
徐海和陈东、麻叶之间的友谊已经不复存在了,胡宗宪的计划获得了初步成功。但接下来的工作却更为艰巨,毕竟徐海的实力雄厚,如果不解决他本人,单靠分化瓦解,也是无济于事的。
为了进一步搞清徐海的底,胡宗宪写了一封劝降信,派人交给了徐海。对于胡宗宪而言,这是一个极其寻常的举动,他曾给无数倭寇海盗写过信,内容千篇一律,只是对象不同,他也从不期望会有什么意外惊喜。
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正是这个无意识的举动,让他找到了一件毁灭徐海的利器。
在倭寇中,徐海算是很有礼貌的一个,他很快就托人捎了回信。当然内容绝对不会是我抢够了,决定放下屠刀,归顺政府,回家务农之类,只是反复强调自己的不得已,自己的悔恨,希望政府体谅。一句话,鉴于年景不好,老子还要再抢上几年。
这是一封常见的忽悠信,但利器就隐藏在这封信里。
胡宗宪看过之后,并没有注意到其中的玄机,随手交给了徐渭。
徐渭看完之后,却思考良久,对胡宗宪说了这样一句话:
“这封信十分奇怪。”
胡宗宪接过信,反复看了很久,也没有找出答案:
“此信格式规范,且用语恰当有礼,我看不出哪里奇怪。”
“怪就怪在这里,”徐渭面带疑惑地说道,“实在是太规范有礼了。”
胡宗宪恍然大悟。
虽然不排除个别逼上大海的特例,但肯下海干倭寇的,一般都不会是什么优等生。对这些倭寇们的文化程度,胡宗宪曾经作过统计,大约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半文盲,剩下那百分之二十是纯文盲。
这就是件怪事了。徐海那几把刷子,胡宗宪心里还是有数的,这种高水平公文他就是照着抄也会抄错,更别说是独立创作,所以在这篇文章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得力的枪手。而如此重要的来往公文,徐海肯放心地交由这个枪手处理,可见此人地位必定非同一般。
于是他交给了罗龙文一个新的任务,务必要确认这个人的身份。
没过多久,罗间谍就找到了这个人,结果让他也大吃一惊。因为这位枪手既不是五大三粗的倭寇,也不是被胁迫的教书先生,竟然是个女人,确切地说,是徐海的老婆。
这个女人的名字叫做王翠翘,她的知名度将远远超越同时代的徐海、汪直,甚至胡宗宪。
在认识徐海之前,王翠翘是一名妓女。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职业,但凡干这行的人,都会成为道学家们口诛笔伐的对象。然而历史证明,妓女未必不如道学家,道学家未必赶得上妓女。而作为一个平凡的女人,王翠翘足以名留青史。
干这一行,大都有个惯例,要么不出名,要么出大名。王翠翘就出了大名,别号“江南名妓”,无数文人雅客争相慕名而来,只为一睹她的风采。
能引发如此轰动,主要还是靠实力,王翠翘不但知书达理,仪态优雅,而且和善近人,有所谓“如沐春风”的美誉。当然,这所有的一切都是有来由的。
在十几年前,王翠翘是一个出身名门的女子,只是因为父亲犯罪,不得已才沦落风尘。而她从小受到的良好家教和与生俱来的高贵气质让无数人趋之若鹜,追求者不计其数,据说还曾经有人不远千里专程前来,想把她娶回家。
徐海就是追求大军中的一员,而他能从众多应征者中脱颖而出,确实让很多人跌破了眼镜。和那些富商高官相比,徐海着实没有优势。工作不稳定,收入也不稳定,经常住在船上(工作需要),除了名声很大(海盗、汉奸)之外,真可谓是乏善可陈。
但是阅人无数的王翠翘依然选中了他,选中了这个可能明天脑袋就要搬家的倭寇。这似乎是一个毫无逻辑的选择,不是因为金钱,也不是因为权势。
如果说一定要找出一个理由的话,我相信它的名字叫爱情。
王翠翘就这样开始了她的新生活,漂泊不定却无比幸福的生活——至少到目前为止是幸福的。
这是一段注定不会长久的幸福,毕竟她丈夫的工作属于高风险行业,没准儿明天人就没了,对这一点,她也有着相当的认识和心理预期。
但无论如何,她也不会想到,在不久之后,她将会用自己的手把丈夫推入无底深渊。
从那封回信上,胡宗宪敏锐地察觉到了一个信息:对于徐海而言,王翠翘是一个有影响力的关键人物。
既然如此,那事情就好办了。胡宗宪相信,他已经找到了徐海的破绽。
很快,胡宗宪就给徐海送去了许多财物,表示自己的善意。在意外之余,徐海还是高兴地笑纳了。然而,他忽略了一个奇怪的问题,那就是在这些礼物中,还夹杂着许多女人专用的珠宝首饰、胭脂水粉。对于这些物件,徐海自然是大手一挥,送给了王翠翘。
这正是胡宗宪的真正目的。
就在王翠翘为得到的礼物高兴不已的时候,胡宗宪派去的卧底找到了她,并告知这些礼物是胡总督专门送给她的,希望她能够劝说徐海改恶从善,归顺朝廷。
胡宗宪的这一招十分厉害,是看准了才干的。他明白,像徐海这样的亡命之徒,根本不在乎生死,无论是好言相劝还是武力威逼,都起不到什么作用,因为他们只认实力。
但徐海的老婆就不同了,作为一个女人,自然不会热衷于杀人放火之类的工作,更不会喜欢整天东躲西藏、居无定所。女人嫁人,所期待的不过是一个家而已。
事实证明,胡宗宪的判断完全正确,王翠翘接受了胡宗宪的提议,开始给徐海吹枕头风,劝他归顺于胡宗宪。
王翠翘的鼓动起了相当的作用,徐海开始有所动摇,但他毕竟不是个简单人物,绝对不会被如此轻易地迷惑。所谓投降,仍然只是个遥遥无期的目标。
就在此时,一个偶然事件的发生,彻底改变了这一切,对于徐海而言,他已没有太多选择的时间。
事情是这样的,在一次出航中,徐海属下的一群日本倭寇遇到了几条运输船,在未征得徐海同意的情况下,他们洗劫了这几条船,之后也未上报。因为在他们看来,抢劫是本职工作,不抢才是消极怠工,对努力工作的人,徐海是绝不会批评的,这不过是个微不足道的小事,无足挂齿。
按说道理是没错的,可问题是,这帮日本二百五在抢劫前没动脑子,连旗号都不看,就不分青红皂白抢了一把。他们并不知道,虽说海上有无数条船可以抢,但偏偏有几条是动不得的,那就是汪老板的船队。
不能动的也动了,汪直暴跳如雷,加上鉴别力有限,把账直接算在了徐海的头上,誓言报仇雪恨,而汪直与徐海的友好合作关系也就到此结束了。当然,老奸巨猾的汪老板不会自己动手,他决定借刀杀人,将徐海即将进犯的消息告诉了胡宗宪,并且提供了具体的进攻路线和部署,并向他预祝胜利。
得到情报的胡宗宪迅速完成了防务,等待着徐海的到来。事实上,连他也没有料到,这次进犯将给他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而对于这一切,徐海却依然蒙在鼓里。
这是一次规模很大的入侵,总人数约在两万左右。作为一个汉奸,徐海领来了日本大隅、萨摩二岛的上万倭寇,加上他的嫡系部队,以及董事会另两位股东陈东、麻叶的全部部属,准备好好地干一票。
为了圆满完成这次抢劫,徐海押上了全部的本钱,并制订了一个十分周密的计划。在战役的开始阶段,他将调遣军队向防备森严的上海、慈溪等多处同时发动进攻,以扰乱明军的判断,当胡宗宪手忙脚乱的时候,他再率领主力军队攻击浙江富庶地区,进行抢掠。
按照徐海的一贯作风,他无私地把进攻上海、慈溪,当炮灰垫脚石的任务交给了日本友人,把攻击薄弱地区进行抢劫的重任留给了自己。
为了实现日本同行光荣地去死、义无反顾地去死的武士道精神,让他们把背黑锅啃骨头进行到底,徐海在出发前反复对他们强调,他们即将面对的,是最为强悍的明军,即将进行的,是一场艰苦的战斗,正是实现个人价值(战死)的最好时机。
当然,除了忽悠国际人士外,徐海也表现出了一抢到底的决心,在出发之前,他当众烧毁了几条船只,以示此战有进无退。
在燃烧的熊熊烈火面前,徐海向着自己祖国的方向,下达了总攻令。
此时的徐海风光无限,作为行动的总策划,上万日本倭寇被他左右,陈东和麻叶也依附于他,听从他的调遣。而他也从不介意用屠刀砍掉自己同胞的脑袋,烧掉他们的房屋,抢掠他们的妻女。从他被自己的亲叔叔出卖的那一刻起,所有的道德和原则就已被彻底抛弃。
踌躇满志的徐海就此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大规模的一次抢掠——也是最后一次。
嘉靖三十五年,徐海率军抵达江浙沿海,如之前安排的那样,日本炮灰们先行出发,去啃硬骨头。
可这帮炮灰还没上岸,就被明朝海军挡了回来,死活过不去。徐海没有办法,只好改变计划,亲率主力提前进攻。可原本不设防的地方竟然变得比铁桶还坚固,抵抗十分顽强,攻击多次也未能得逞。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徐海终于意识到,自己似乎已经落入了圈套。他准备退却了。
然而不久后,局势却突然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经过几轮试探,胡宗宪感到对方锐气已尽,随即命令水军即刻出发,发动对徐海的反击。事后证明,他在错误的时间作出了错误的判断。
结果让他大失所望,明军大败,这也再次验证了徐海的可怕。虽说损兵折将,但他打起仗来却一点也不含糊,先后五次击败明军,气焰极其嚣张,陈东和麻叶也趁势发动反攻,攻破多处明军据点,沿海许多地方纷纷戒严,百姓随时准备撤离。
就在形势即将失去控制时,关键人物俞大猷出场了。
听说俞大猷率军赶到,焦头烂额的胡宗宪终于松了一口气,感叹地对徐渭说道:这下没事了,好险,好险!
参考消息
倭寇克星
俞大猷可以说是倭寇克星。当初,未来的海盗王汪直还在给海盗头子李光头当手下,盘踞在宁波和福建附近的岛屿上,专门负责漳州、泉州两地的走私交易。正好赶上俞大猷率军把这个作案团伙连锅端了,李光头被擒,巢穴被捣毁。汪直没了老窝,被迫召集寇匪自立成家。在经历了一些风波之后,海盗汪直成了海盗王汪直,俞大猷不仅再次变成了他的对手,还跟从他手下出来的徐海对上了阵。
胡宗宪之所以如此安心,是因为俞大猷有一个公认的作战特点——“计定而后大举,兵集而后齐发”。通俗点说就是不见兔子不撒鹰,不见鬼子不拉弦。
俞大猷是一个十分特别的将领,在作战之前,他会仔细评估双方的实力对比,如果没有必胜的把握,即使情势一片大好,他也绝不出击(估计这和他被整的次数太多有关)。
但他一旦准备出击,就意味着已有必胜的把握。
胡宗宪十分了解他的这一特点,所以才会如此放心,而事实也正是如此。所谓名将就是名将,和那些二流货色确实不同,俞大猷主动收缩阵形,等待徐海来攻,徐海倒也真识货,看到这个架势,感觉是个老手,不敢轻敌冒进。之后双方交战多次,徐海始终未能取胜,再也无法前进一步。
俞大猷稳住了阵脚,却不主动进攻,徐海尝到了厉害,倒也赖着不走,双方在海上僵持着,事情似乎又回到了起点。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俞大猷突然接到了一道极其怪异的命令。
这是一道由胡宗宪亲自发出的手谕,主要内容如下:休战,撤回杭州。
在这紧要关头,怎么能够撤军呢?敌军如果进逼怎么办?俞大猷百思不得其解,但手谕言辞极其严厉,毫无商量余地,权衡利弊后,他遵照命令,撤了回来。
胡宗宪是一个聪明人,绝不会重蹈当年宋高宗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的覆辙。之所以在这个时候召回俞大猷,只是因为他刚刚得到了一封信件,而他确信,对于徐海而言,此信比俞大猷和他手下的数万士兵更有杀伤力。
这封信是毛海峰带来的,作者就是他的养父汪直。
连锁的陷阱
俞大猷退却时,徐海并没有追击。对这位名将,他始终心怀警惕,打了这么多天一步都不让,现在居然主动撤退,必有诡计。
这实在是抬举俞大侠了,几十年来,无论做官还是打仗,他都是个实诚人,要说玩阴谋的顶级高手,那还得说是胡总督。
所以当胡宗宪的使者带着那封信到访时,并未引起他足够的警惕和戒心。
不出胡宗宪所料,这封信给了徐海极大的刺激,在刀光剑影里混了十几年的徐汉奸第一次露出了惊慌失措的表情。
关于此信的具体内容不甚明了,但徐海的反应是清晰而确实的:
“连老船主也投降了吗?!”
老船主就是江湖朋友给汪直的敬称,汪老板纵横倭寇业数十年,是这一行的老前辈,只要混这行,都要给他三分面子,徐海也不例外。
于是徐海开始犹豫了。连汪直都顶不住了,看来行业前景确实不佳,加上此前王翠翘的劝说,与陈东、麻叶的矛盾,徐海决定重新考虑自己的前途。
这是一个极其完美的心理战术,胡宗宪只用了一个小小的花招,就把徐海拉入陷阱。
作为倭寇业的大哥级人物,汪直可谓老奸巨猾,对他而言,忽悠是可能的,投降是不会的。跟胡宗宪谈判了几年,除了表面文章外,汪直丝毫不肯让步,还整天想着把胡总督当枪使。他为明军提供倭寇的情报,只是希望借政府之手替他干掉自己的竞争对手,搞垄断经营。
然而,胡宗宪也不是等闲之辈,他也有自己的打算,因为这些应酬文章虽然忽悠不了他,却可以拿去忽悠别人。
于是,从罗龙文开始,到王翠翘,再到这封信件,徐海在胡宗宪的缜密策划下,一步步地走入了一个精心设计的圈套。
徐海彻底动摇了,但他仍然不肯屈服,便对送信的使者说出了下面这番话:
参考消息“老船主”的由来
汪直的身份是海盗,海盗者,沿海打劫是也,但这个说法实际上并不那么准确。明朝虽有海禁,但并不禁止朝贡。日本手中还握着明朝政府颁发的“勘和符”,这个东西相当于许可证,有了它,就能以进贡贸易的方式进行合法的交易。日本国内战乱期间,各地也常派私船赴明贸易,而汪直的角色,就是担任这种遣明使船(勘和队)的船主职位,这就是“老船主”外号的由来。日本人还特意请汪直从五岛列岛移驾到平户居住,并为中国商人建造了商馆,平户据此经济快速繁荣,甚至获得了“小西都”之称。
“我很想退兵,但此来我军兵分三路,若要撤退,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的。”
所谓兵分三路,就是他和陈东、麻叶。当然,这不过是个借口而已,其目的无非是拖延时间或是多要好处。
如果是一般的使者,到此也就回去复命了,可是偏偏这个使者不是普通人。
他的名字叫做夏正,是胡宗宪的贴身亲信。但凡能跟老狐狸混的,至少也是个青年狐狸。
这位夏正兄听到了徐海的答复,倒也没提出什么反对意见,只是木讷地点点头,坐在原地一声不响。过了很久,他似乎突然想起了什么,便对徐海说了这样一句话:
“陈东那边没有问题,那就只等你了。”
徐海差点没背过气去。
这句话的音量很低,但对于徐海而言,却无异于晴天霹雳。虽然这位陈东不太靠谱,但毕竟现在大敌当前,也只能指望这个不靠谱的兄弟。但照这位使者的说法,莫非同伙都已经投诚,只留下自己背黑锅?
满腹狐疑的徐海送走了夏正,而罗龙文的前期挑拨工作,此刻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经过仔细思考,他终于认定,陈东已经不再可靠。
不可靠也没办法,事已至此,就算要分家火并,也得先回老窝再说。
然而,连这个机会,他也没有等到。
就在夏正去见徐海的同时,胡宗宪派出了另一拨人,他们的目的地,是陈东的船队。
没过多久,陈东就从手下处得知,外面盛传,徐海准备把大家卖掉,作为自己归顺朝廷的见面礼。
陈东还比较够义气,开始坚决不信,然而,当他得知胡宗宪的使者确实去了徐海那里时,以往的所谓江湖情分就此荡然无存。
为以防万一,他开始集结部队,随时准备应对徐海的攻击。
陈东的这一举动引起了徐海的警觉,他认为,陈东已经和胡宗宪商定了条件,准备对他动手了,便随即命令部下动员,防备陈东进犯。
徐海海盗公司就这样完了,没有大规模的进剿,也没有刀光剑影的拼杀,陈东和徐海就如同京剧《三岔口》中那两个可笑的人,在黑暗里开始互相猜疑、胡乱殴斗。而这一切喧闹的背后,是微笑着的胡宗宪。
朝廷调集十余万大军,费时多年,却无法动摇分毫的第二大倭寇集团,被胡宗宪轻而易举地分裂了。凭借一个间谍、一封回信、一份厚礼和一个使者,仅此而已。
佩服,实在佩服。
在海战中,徐海一向以进攻神速闻名,事实证明,到了投诚的时候,他的反应也远远胜过常人。当陈东还在左思右想、反复犹豫的时候,他已经主动联系了胡宗宪,归还了大量明军俘虏,并表示愿意主动撤离。但倭寇就是倭寇,在贼不走空趟的原则指导下,临走时,他向胡宗宪提出索要钱财的要求。
胡宗宪慷慨地满足了他,徐海高兴地履行了退军承诺,一天之后,独木难支的陈东也主动撤离。
当时曾有人劝诫胡宗宪,徐海已然孤立,根本无须满足他的索财要求,可是胡宗宪只是笑而不答。
事后证明,胡宗宪的笑容是有道理的,因为在他看来,徐海不过是个保险箱而已,不久之后,这笔钱就将回到他的手上。
徐海和陈东都撤了。远离了胡宗宪的势力范围,这二位仁兄似乎也略微恢复了清醒,感觉事情有点蹊跷,便互派使者加强沟通,再次恢复了双边关系,合力对抗明军。
但已然太晚了,胡宗宪早已在他们的心中种下了仇恨和猜疑的种子,等到时机成熟,它将再次萌发,并破土而出。
而事实上,胡宗宪确实没让他们等太久。
不久之后的一个夜晚,胡宗宪的使者悄悄潜入了徐海的舰队,为他带来了胡总督的最新指示。
毕竟刚从胡总督那里领了工钱,徐海笑逐颜开地接待了使者,他以为这位财神爷又来送钱给他了。然而结果大大出乎他的意料。
使者词严色厉地传达了总督的指令,大意是:倭寇徐海一向对抗政府,现在大军集结,指日可发,应尽早认清形势,早作打算。总而言之,若不主动投靠,就要人为改造。
徐海终于看清楚了胡宗宪的狰狞面目。但事到如今,他已经没有选择,陈东不会帮他,汪直更没法指望,思想前后,他决定妥协:
“我该怎么做?”
使者告诉他,在吴淞江,有一群倭寇聚众抢掠,胡总督希望他去消灭这群蟊贼,以表明投降的诚意。
这也算是老传统了。就如同《水浒传》里的林冲,好不容易上了梁山,王伦大哥却告诉他,要想入伙,必须下山杀一个人。作为梁山流氓团伙的头目,王伦的这一指示可谓用心良苦,因为只有杀了人,才能全心全意干坏事,并培养出对组织的高度认同感和深刻的危机感(出了事大家一起完蛋,谁也别想跑)。
与王伦相比,胡宗宪的这一招数可谓是异曲同工。但后来的事情告诉我们,他们之间也是有差别的——一个细小而致命的差别。
徐海遵照胡宗宪的指示,率领船队向吴淞江的同伙发动了攻击,不出意料地取得了大胜。按照以往惯例,他等待着胡宗宪的奖励和封赏。
但他没有想到,胡宗宪并不准备给他赏赐,恰恰相反,总督大人正打算向他收回上一笔钱的利息。
徐海并不知道,胡宗宪之所以让他去吴淞江,除了杀人入伙,顺便清除倭寇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有一个人在那里等着他。
这个人就是俞大猷。作为少数几个能与徐海对抗的将领,他按照胡宗宪的指示,提前在吴淞江设下了埋伏,等待着徐海的到来。
就在徐海获胜后不久,俞大猷发起了攻击,斩杀多人,并焚毁数条船只,恼羞成怒的徐海明白自己上了当,却已无计可施。但就在战况极为不利的情况下,另一个意外发生了。
俞大猷突然停止了攻击,让开了一条出路,也放弃了追击。
就这样,徐海逃出了包围圈。但他十分清楚,这绝不是因为菩萨显灵、上帝开恩,或者是俞大猷发疯。能够顺利突围,只有一个可能的理由。
这一次,他没有再犹豫,立即准备了大量金银财物以及自己之前多年搜刮的奇珍异宝,全部连本带利地送给了胡宗宪,为了表示诚意,他还派弟弟徐洪去胡宗宪那里做人质。
徐海很清楚,事情到了今天这一步,他已经没有了谈判的筹码,只能乖乖认输,在政府的管辖下当个良民,终此一生,而俞大猷放他破围而去,说明胡宗宪并不想赶尽杀绝,愿意给他一条生路。
应该说徐海对形势的判断大体上是正确的,他确实失去了谈判的条件。但与此同时,他也错误地理解了胡宗宪的意图,这位总督大人之所以放他一马,只是因为害怕一个成语——狗急跳墙。
事实证明,胡宗宪和王伦确实是有区别的:
林冲杀人之后,王伦会让林冲入伙。
徐海剿灭同伙之后,胡宗宪会剿灭徐海。
这就是水平。
正如之前的徐海一样,当人质的徐洪也得到了良好的待遇,锦衣玉食,好吃好住。不过吃了胡总督的饭,那是一定要还的,没过多久,胡宗宪终于亮出了底牌,他让徐洪带话给徐海,要想从良,必须献出自己的同党——陈东、麻叶。
对于徐海而言,这实在不是个问题,他连自己的弟弟都可以牺牲,何况是这两个傻种。
徐海毫不迟疑地答应了,并立即着手准备,用合伙人的命换自己的。在他看来,这实在是一笔合算的买卖。
事实上,这并不是一个好的开端,而是毁灭的起始。因为从一开始,胡宗宪就没有打算和徐海做生意,也不打算遵守商业规则,他只知道,这是一个手上沾满无辜百姓鲜血的倭寇,虽百死不足赎其罪,人皆可杀!
最终的诅咒
徐海决定动手了,因为胡宗宪不但许诺既往不咎,还答应给他爵位,让他安享荣华富贵,只要他抓住陈东和麻叶。
两人之中,麻叶要好对付一些,而陈东统率军队,比较麻烦,所以徐海决定先拿麻叶开刀。
事情进行得很顺利,徐海请麻叶吃饭,到地方二话不说,绳子往脖子上一套,直接交给了胡宗宪。
第一个任务已经完成,徐海送走了麻叶,放心大胆地去准备对付第二个目标。
但他想不到的是,就在他如释重负之际,五花大绑的麻叶已经坐在了贵客席上,而为他解开绳索的人,正是胡宗宪。
麻叶的脑袋彻底乱套了,先是被人莫名其妙地绑了起来,然后又被人莫名其妙地松了绑。但有一点他是清楚的,必须乖乖与对方合作,才能保住脑袋。
很快,他就知道了活命的条件——写一封信。
这封信是写给陈东的,写作者是麻叶,当然,原创的权利属于胡宗宪。
在此信中,胡宗宪描述了一个十分曲折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陈东和麻叶就看徐海不顺眼了,他们制订了一个阴险的计划,准备置自己的同伙于死地,并进行了积极的策划。
但在完成之后,信却没有被投递到陈东的手中,恰恰相反,第一个看到这封信的人,正是徐海。
这看上去是一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事情,既然徐海已经决定要去解决陈东,那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然而,这正是胡宗宪的过人之处。
他深知,徐海为人反复无常,且与陈东合伙抢劫多年,交情深厚,两人分分合合是常事,要保证万无一失,就必须断绝徐海的所有慈念和退路,让他把绝路走到底。
胡宗宪的判断是准确的,徐海确实犹豫了。他很明白,如果自己迈出了这一步,就将失去所有后路,一旦胡宗宪靠不住,自己就会必死无疑。
但当他看到那封写给陈东的信时,怒火烧毁了他的理智,而急于安居乐业的王翠翘,也在这关键的时刻,给了他一个关键的建议——彻底放弃抵抗,接受胡宗宪的招抚。
徐海终于作出了决定,与之前的无数回敷衍应付不同,这一次他是真心的。
事实证明,徐海的智商和斗争经验远远在陈东之上,他设下圈套,擒获了陈东,并招降了他的一部分属下。
但在大功告成之后,徐海却突然平静了下来,他没有去见胡宗宪。在仔细思考之后,他改变了主意。
此前,徐海急于投降,除了胡宗宪的计谋策动外,陈东的威胁也是一个主要因素。现在陈东已束手就擒,董事会只剩下他一个人,且军权在握,行市看涨,自然要谈谈条件,恰如俗语所云:没条件,谁投降啊?
然而,他已经没有了这个资本。
就在他安置俘虏、准备谈判之时,属下突然报告了一个惊人的消息:所属部队被明军突袭,死伤三百余人,损失极其惨重。
徐海感到了深入骨髓的凉意,他终于明白,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胡宗宪的掌握之中。这个可怕的对手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并不时用行动敲打着他,告诉他这样一个真理:除了投降,你别无选择。
第二天,闯荡江湖、纵横四海十余年的徐海公告天下:无条件投降。
嘉靖三十五年八月,徐海率舰队抵达胡宗宪驻地平湖城,向胡宗宪请降。
然而,就在投降仪式上,徐海开始了与胡宗宪的最后一次较量。
这是一次极为怪异的投降,所谓的投降者徐海,带齐了他的全部军队,威风凛凛地列队城外,而城内的受降者却畏畏缩缩,胆战心惊。
趾高气扬的徐海带着上百个随从,在城外喊出了这样的话:
“我是徐明山(徐海号明山),前来请降,速开城门!”
带着上万人,全副武装包围城池,说你是来投降的,那真是鬼才信。
这不是投降,而是挑衅。在彻底认输前,徐海决定最后一次考验胡宗宪,考验他的勇气和智慧,作为强者,他只向更强者屈服。
很不巧的是,赵文华同志刚好也在,他听到消息,吓得浑身发抖,连忙找到胡宗宪,让他安排守军全力抵抗,以备不测。
胡宗宪却十分镇定,他平静地告诉赵文华,其实解决问题的方法十分简单——打开城门,放他进来。
赵文华顿时魂不附体,连声大呼:
“万不可行,如果他趁机入城作乱,如何是好?!”
胡宗宪站起身来,向这位上司投去了轻蔑的一瞥,便坚毅地向城门走去,只留下了这样一句话:
“不用担心,一切尽在我掌握之中。”
见到胡宗宪的那一刻,徐海终于心服口服了。这个人带着两名随从,面对自己上百名携带兵器、穿着盔甲的属下,没有丝毫的慌乱,沉着地说道:
“我就是直浙总督胡宗宪,徐海在哪里?”
徐海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威势。在此之前,他还从没有怕过谁,包括汪直在内,但此时此刻,在这个人的面前,他彻底屈服了。
徐海站了出来,不由自主地弯下了膝盖,向这个曾与他势不两立的对手恭敬行礼。他认输了,输得心服口服。
徐大哥居然屈膝行礼了。就在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的时候,胡宗宪却做出了一个更让人意外的举动。
按照我国的传统美德,这个时候胜利者的反应不外乎以下两种:要么是“疾步赶上前,一把扶起”,要么是“大呼一声:贤弟,折杀大哥了”。
然而,这不是胡宗宪的选择。面对这个毕恭毕敬的强敌,他缓缓地伸出了手……按在了徐海的头皮上。
所有的人都惊呆了,他们屏气凝神地盯着这匪夷所思的一幕,但更有趣的事情还在后面。
胡宗宪的手停留在徐海的脑袋上,虽然没有玩出九阴白骨爪那样的绝世武功,却开始不停地拍抚,一边拍还一边说道:
“你引倭寇入侵,为祸国家多年,今日既然归顺,以后当安分守己,切莫再次为恶。”
每当看到这段记载,我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出美国黑帮片中黑社会老大的形象。胡宗宪同志一边把徐海的脑袋当皮球拍,一边谆谆善诱,实在很有教父的风范。
大家都看傻了,徐海却如同被洗脑了一样,温顺地任由胡宗宪摸他的头,给他上课。原因很简单,他已经被彻底降服了。
投降仪式结束后,徐海选择城外的沈庄作为他的暂住地,和他的属下住在一起。因为胡宗宪表示,要安排他的部下转业、从良,必须有足够的时间。
说完这些话,胡宗宪就跑去忙活了,而徐海则安心地等待着就业安置。然而,他并不知道,胡总督既没有去找军转部门和居委会,也没有去找可供耕地,却去找了一个人,因为他相信,在这个人的帮助下,徐海的问题将被彻底解决——用一种特别而简单的方式。
除掉徐海的三个步骤
这个人就是陈东。
沉浸在幸福中的徐海开始憧憬着自己的美好生活,而王翠翘也十分高兴,从此她将不用继续跟着丈夫东躲西藏、飘移不定,他们将去一个安静的地方,住在安静的房子里,过着安静的生活。两个人坚信,幸福正在前方等待着他们。
于是机智的徐海失去了自己敏锐的嗅觉,他并没有发现,就在他们的驻地旁边,还住着一群陌生人,正用仇视的眼光注视着他的一举一动。
几天后的一个夜晚,当徐海还做着封妻荫子的美梦时,这群人撕下了自己的伪装,向他和他的部属发起了突然袭击——他们是陈东的手下。
谁也没有料到,到了这个时候,竟然还有人袭击他们,于是慌乱之中,大家只顾四散奔逃。徐海也不例外,他的反应非常之快,乱军中竟还带上了王翠翘一起跑。
但他没能够跑出去,因为胡宗宪的部署一向是密不透风的。到了天明,他的部下已然全军覆没,而他也被陈东的军队团团围住,走投无路之下,他叹息一声,投水自尽。
横行天下的第二号倭寇徐海就这样被他以前的同伙陈东除掉了。但胜利并不属于陈东,三个月后,这位理论上的有功之臣和他的难兄难弟麻叶一起被杀。三人的首级被送往京城,嘉靖大喜,亲自去太庙告祭祖先,以示庆贺。
唯一的赢家是胡宗宪,他在军事实力不足的情况下,用精准莫测的智慧和缜密复杂的计谋,一步步地把徐海逼上了绝路。而在整个过程中,他从未大动干戈,只是略动口手,便驱使他人为其效命,连最后解决徐海,都是借刀杀人。
综观整个过程,谋略机巧,阴险狡诈,足可写入厚黑学教科书,为万人景仰。
曾有一位厚黑学前辈说过,违法的事情不能做,违背良心的事可以做。而胡宗宪绝对是这个理论的优秀实践者。
因为以当时的情境而言,胡宗宪为国家铲除倭寇,杀掉汉奸,似乎并不违法,却绝对违背了良心。
古语有云“杀降不祥”,既然徐海已经投降,再杀他似乎就有点无耻。很明显,胡宗宪并不相信这句话,也不介意别人说他无耻,所以他做了,而且做绝了。无耻就无耻到底,又能如何?
这个世界上是没有报应的,当时的胡宗宪大概会这样想。
估计十年之后,他会改变自己的想法。
而关于王翠翘的结局,正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总而言之,应该是死了。
但她是如何死去的,民间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种说她在那次突袭里死于乱军之中,尸首也未能找到。
另一种说法,则是一个无比凄美的故事。
徐海投水自尽的时候,王翠翘也想死,却没死成。她被士兵俘虏,并送到了胡宗宪那里。而在这个地方,人民群众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释放,有的说胡宗宪要把她许配给罗龙文,更有甚者,说胡宗宪自己看上了她,想娶她做妾。
虽然传说有许多种,分配对象也有很多个版本,但有一点都是相同的——她拒绝了。
徐海已经死了,但她仍然可以活下去,想娶她的人依然排成队,她可以继续嫁人,过锦衣玉食的生活。
然而,她拒绝了,她选择用死来结束自己的一生,以怀念那个先她而去的人。
于是在不久之后的一天,她趁人不备,逃了出来,面对大海,高声哭诉道:
“明山,我辜负了你啊!”
然后,她投入大海,追随徐海而去。
在很多人看来,这种行为大致是比较缺心眼儿的。活着不好吗,干吗要去死呢?
诚然,这是一个缺乏逻辑的选择,正如多年前的那个时候,当海盗徐海来到她的面前,她所作出的那个选择一样。毫无逻辑,实在毫无逻辑可言。
从史料价值上来讲,这是一段十分不靠谱的记载,换句话说,其真实性是很低的,但我依然使用了这段材料。
因为在这个故事中,我看到了一种不被风头大势所左右,不因荣辱富贵而变迁的情感,它才是这两个毫无逻辑的选择的真正原因。虽沧海横流,唯恒然不变。
我知道它是假的,我希望它是真的。
王翠翘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在此之后,她的这段传奇经历被写成一本名叫《金云翅传》的书,清代流行一时,是当时的第一号畅销书。但诸位若未看过,那也并不奇怪,因为这本书没能与时俱进,20世纪40年代后就没有再版了。当年我在省图书馆找了两天,才翻到一本比我大八十多岁的残本,着实不易。
王翠翘就这样渐渐消失了,似乎她从未存在过,但许多人并不知道,这位奇女子的名声已经冲出中国,走向亚洲。在日本和韩国,王翠翘有着广泛的知名度,而在越南,你要说你不知道王翠翘,人家会笑你没读过书,因为在越南的文学史上,这本《金云翅传》相当于中国的《红楼梦》,其能量之大可见一斑。
传奇一生若此,似海之情永存。
安息,足矣。
据说王翠翘在临死之前,曾对天大呼,控诉胡宗宪的背信弃义,并发出了最后的诅咒:
“胡梅林(胡宗宪号梅林),你竟敢枉杀归降之人,天道若存,必定有报!”
所谓“杀降不祥”,所谓“天道若存,必定有报”,根据哲学原理分析,大致应归入迷信之类。但迷信之所以被称为迷信,是因为有人信。
当年白起不信,项羽不信,常遇春不信,胡宗宪也不信。
毕竟死于非命,毕竟失去天下,毕竟四十暴亡,毕竟……
人,毕竟是要讲点道义的。
但胡宗宪似乎是不应该被指责的,无论如何,他所做的一切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国家,为了百姓。此刻的他顾不上这些,因为还有一个更为可怕的对手在等待着他。
徐海的死,对汪直而言,应该算是一个好消息,从此以后他的竞争对手又少了一个,但对于胡宗宪而言,却是任重而道远。
因为汪直实在是太强大了。据统计,除了他的嫡系部队外,受他控制和影响的倭寇人数多达五万余人,而胡宗宪手中能够调集的全部兵力不过十余万人,还要防守直浙两省,武力解决根本不可能。
但要用计谋除掉他,也是困难重重。汪直已经下海了几十年,比徐海狡猾得多,更重要的是,胡宗宪逐渐认识到一个残酷的现实:徐海不过是个打工的,靠个人力量奋斗,干掉了就没事了。但汪直是老板,数十年来,他兼并了几十股势力,且已经形成规模化经营。汪老板当老大,群众都听他的话,如果杀了汪老板,他手下的诸多头目们将会失去控制,到时事情会更加麻烦。
参考消息
明朝的“杰克”和“罗斯”
徐海和王翠翘的故事在万历年间已经开始流传,到了崇祯年间,更有《西湖二集》及《三刻拍案惊奇》等多部小说、文集收录了据此改编而成的故事。明末清初,由青心才人写成小说《金云翘》,《金云翘》后来被由越南游学至中国的诗人阮攸改编成同名诗歌,作为其代表作带回越南,逐渐流行,成为越南名著。故事中徐海和王翠翘一死、一跳海相随的爱情,倒有几分经典影片《泰坦尼克号》中杰克和罗斯的影子。
杀降不祥
所以胡宗宪得出了一个极为悲观的结论:汪直绝不能死。
汪直不死,倭患如何平息?这是一个胡宗宪无法解决的问题,他陷入了冥思苦想,直到徐渭为他找到那个合适的答案。
“要平定倭乱,并不需要杀掉汪直,”徐渭胸有成竹地说道,“只要诱他上岸,加以控制,大事必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