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勇气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
一秒记住【墨客小说网 www.mksxs.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用死来表达他的愤怒,用死来唤醒胆怯的人们,如同春秋时的铸剑师那样,杨继盛用他的生命铸就了那柄斩杀奸邪的利剑
气势
仇鸾的这一生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无奈。
这位兄台是世袭的侯爵,这个爵位得来实属不易。他的先辈仇钺先生东奔西跑,南征北伐,平定安化王之乱后,又跑到京郊去打刘六、刘七(农民起义),最后还被分配去边界站岗喝风,才混到了这张长期饭票。
仇鸾接替了爵位,本也想好好干,可是无奈啊,他实在不是那块料。守甘肃,玩忽职守坐了牢;守大同,要靠谈判;守北京,还是谈判。
这已不是单纯的态度问题,而是能力问题,仇先生用事实证明,他本来就是个窝囊到底的废物。
当然,其实仇鸾偶尔也想雄起一次,他也曾经做过尝试。比如嘉靖三十一年(1552),他带领大军出塞,在经过一个叫猫儿庄的地方时,遇上了敌人,仇鸾从容不迫地参加战斗。在他的英明指挥下,最终此战以明军阵亡二百余人、伤二百二十人的战绩告终。
事后,仇鸾自豪地上报朝廷请功,因为他认为自己的战功还算显赫——斩杀敌人五个。
人贱到这个地步,可算是天下无敌了。
可这位贱兄运气竟然还不错,“庚戌之变”后,最该被追究责任的他竟然逃了过去,还被封为大将军,皇帝也十分信任他。
风光无限的仇鸾越发骄横,连严嵩也不放在眼里,见到他竟敢呼来喝去。悔青了肠子的严嵩万没料到,这头白眼狼竟反咬一口。但此人正当红,无论如何也惹不起,只得忍气吞声。
政坛就如同股市一般,暴涨必然暴跌。仇鸾耍威风的时候,高拱正在东宫当教书先生,张居正还在新单位打扫卫生,其余四位绝顶高手都在一旁装孙子。而以仇先生这样的白痴资质,竟然如此嚣张,是因为他根本不懂官场的第一原则——稳。
不稳就必然倒霉,仇鸾兄的厄运很快就到了。
他虽然已经位极人臣,但毕竟是武将,不能光荣退休,受到表扬之后还得回去卖命。可是仇兄实在太不坚挺,总是在边界上被俺答追着跑。为一劳永逸,他创造性地提出了马市的建议。
这一建议的提出充分证明,仇鸾先生没有鹰的眼睛、豹的速度,却有着猪的脑子。
所谓马市,就是明朝给俺答货物,俺答给明朝马。看上去很公平,实际上是一种勒索。因为仇鸾没有实力,俺答随便给几匹烂马,就敢狮子大开口,不给就打你,而仇先生被人打落门牙,也只能往肚里吞。
更让他始料不及的是,俺答兄没有受过文化教育,也不懂得诚信两字怎么写,虽然签了合同,却从不执行,拿了大明的东西,该抢的还去抢,星期天也不休息。
边界越来越乱,财物越丢越多,局势已经无法控制了,仇鸾头晕脑涨,得了重病。不过,这位仁兄在病中神志依然清醒,兵部侍郎蒋应奎奉命暂时执掌大将军印,病得半死不活的他竟然还拖着不给。
赖账是暂时的,不久之后,他会连自己的命一起交出去。
很快,他就收到了皇帝的谕令,全文意思简明扼要——没收兵权,回京候审!
而更让他想不到的是,根据内线通报,向皇帝告状的人竟然是和他一同升官,且关系密切的徐阶。
仇鸾连气带病,就此一命呜呼,跑到地府去跟阎王大人谈判了。
仇大将军其实并不知道,在徐阶的眼中,自己只是一块大肥肉。徐尚书对人一贯和气,而且越是深仇大恨,越是和蔼可亲。而仇鸾受到的礼遇程度,仅次于严嵩大人。
徐阶之所以想除掉仇鸾,原因是这个家伙太可恨,明明啥也不会,却冒功请赏祸害国家,而且他也是当年害死夏言的帮凶之一,收拾他自然不在话下。
而更重要的是,打倒仇鸾可以获取更多的资本,不但能赢得皇帝的信任,还能增加威信,拉拢百官,壮大自己的政治势力。
于是打定主意的徐阶看准了时机,一口气把甘肃失职、大同谈判、北京密谋全都抖了出来,算了总账。
嘉靖愤怒至极,马上下令让仇鸾回京交代问题,并收缴其兵权。
紧盯着仇鸾的,还有严嵩。当他得知仇鸾已经失势时,立刻找来了陆炳,准备把仇鸾一举解决。
陆炳不愧为第一锦衣卫,办事效率极高,在锦衣卫特务的努力挖掘下,仇鸾先生从小到大干过的坏事全都被挖了出来,什么通敌卖国、贪污受贿、调戏妇女等无所不包。
胜券在握的严嵩觐见了嘉靖,一五一十地将以上罪状详细告知,嘉靖气急败坏,当即下达命令:
将仇鸾的尸首(此时已病死)挖出来,砍掉脑袋,巡视九边!
看着满脸杀气的皇帝,严嵩决定趁热打铁,借刀解决自己的心头之患:
“据臣所知,徐阶与仇鸾平日关系紧密,陛下不可不察。”
可严嵩万万没有想到,听到这句话的皇帝突然消弭了愤怒,展露出一副阴晴不定的表情。
他拿出了那封密疏,笑着交给了严嵩:
“你看看吧。”
严嵩打开了文书,看到了那个醒目的落款——徐阶。
文渊阁大学士、内阁首辅、少师严嵩终于害怕了。他打了个寒战,哆哆嗦嗦地交回了奏疏,在嘉靖嘲讽的笑容中离去。
他已经明白了,那个沉默的人,那个不起眼的吏部侍郎,那个对他毕恭毕敬的人,并不是一个政治暴发户,更不是投机者。
他是一个有企图的权力野心家,是一个不亚于自己的权谋高手。他所谋夺的,并不只是一个尚书或是内阁学士的官位,而是自己的位置——内阁首辅。
必须彻底地消灭他,在他取代自己之前。
事后证明,严嵩正确地判断了徐阶的能力,却错估了他的目的。这位徐兄弟想要的绝不只是他的官位。
严嵩回到家里,将自己的意图告诉了奇才严世蕃,可是出乎他意料,这位独眼儿子竟然告诉他,不要和徐阶公开对抗了。
“为什么?”
“他已成气候,动不得了。”
严世蕃确实不负才名,这个论断十分准确。此时的徐阶已今非昔比,他现在的头衔全称是: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太子太傅(从一品)、内阁次辅徐阶。
天子之下的第二号人物,斗败仇鸾的英雄,皇帝的贴身亲信(近期),不怕死的大可以去试试。
很难对付,但并非不能对付,严世蕃客观分析形势后,想出了一条对策——压制。
毕竟严嵩仍是首辅,不但有皇帝的信任,还有为数众多的同党和特务,只要死死盯住徐阶,束缚住他的行动,无须大动干戈,等到风头一过,这位政治新贵就将被彻底扼杀。
这条策略充分地表现了严世蕃先生的斗争水平。事实证明,这个软刀子杀人的计谋十分有效,扶摇直上的徐阶没有对手,也没有人和他公开作对,但在暗地里,却有无数双眼睛监视着他的一举一动。
更让他郁闷的是,在处理朝廷公务时,无论他提出什么意见方案,总是被无理驳回,而面对这一切,他毫无办法。
因为在明代的内阁中,首辅和次辅虽然都是内阁成员,但说话算数的只有首辅。如果摊上个难伺候的首辅,其余的内阁成员就只有端茶倒水的份儿了,不服还不行,官大一级压死你。
就这么来来往往,徐阶被压得喘不过气,严嵩也无法赶尽杀绝,政局再次进入了僵持状态。
旁观者
当徐阶竭尽全力与严嵩生死相搏的时候,其余五位绝顶高手却有着不同的表现。
徐阶的最大敌人是严世蕃。要知道,嘉靖三十一年时,严老先生已经七十多岁了,虽然精神还行,没有老年痴呆的迹象,但论斗智水平,是无法与徐阶相比的。而他那精妙的策划和毒辣的手段,全部出自于严世蕃,如果没有这个独眼儿子,估计他早就完蛋了。
最悠闲的人是杨博,他已经暂时脱离政坛,调任兵部左侍郎,专职干起了军事。不过,这位仁兄平生有一个最讨厌的人——仇鸾,为此,他曾收集材料,上书弹劾仇先生三十条罪状(比陆炳还多)。恨屋及乌,对严嵩一伙,他从来就没有什么好感。
虽然在个人感情上,他偏向徐阶,但也仅此而已,杨博先生是官场老油条,知道自己实力不足,也不想和严嵩公开作对。不过无论如何,他还是支持徐阶的(仅限于精神层面)。
最愤怒的人,是张居正。庶吉士毕业后,他就被分配到翰林院当上了编修,在亲眼目睹了朝政懈怠、俺答烧杀的一幕幕惨象后,这位二十多岁的翰林官已然成为了一名标准意义上的愤青。
作为徐阶的学生,他曾多次写信给自己的老师,希望他挺身而出,对抗铲除祸国殃民的严党,却从未得到明确的答复。他不了解徐阶,也不了解自己:此时的他,不过是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而小人物的愤怒是毫无用处的。
相对于张居正而言,高拱就要聪明得多了。刚满四十岁的他虽然外表沉默寡言,却工于心计,城府极深,他十分清楚斗争形势和政局走向。在这六个人中,只有他才是真正的中间派。
他既不投靠占优势的严嵩,也不理会隐忍的徐阶。外面风高浪涌,他却纹丝不动,因为他早已在错综复杂的局势中,找到了最终制胜的法宝。
嘉靖三十一年,饱读诗书的高拱离开翰林院,成为了裕王的讲官。他十分努力地工作,用心教导裕王,日夜不离,深得裕王信任。
无利不起早,高拱如此尽心尽力,其实原因十分简单。三年前(嘉靖二十八年,1549),嘉靖的太子去世了,剩下的只有两个儿子——裕王和景王。
两人都生于嘉靖十六年(1537),而裕王比景王早出生一个月。
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这六人之中,最为苦恼的人其实是陆炳。
在许多人眼里,陆炳是严嵩的爪牙,听从严党的指挥,实际情况绝非如此。
事实上,陆炳的势力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此人不但心思缜密,精明强干,还善于在朝中结交朋友,人脉甚广。
更为重要的是,这位手握锦衣卫重权的特务头目,还担当着一个极为机密的任务。
要知道,嘉靖先生二十多年都待在小黑屋里炼丹,也不上朝,可大到朝廷政局,小到大臣娶小老婆、逛妓院,他都了如指掌,其关键就在于陆炳。
在这位兄弟的统领下,锦衣卫昼伏夜出,四处打探小道消息,朝中重臣的府邸中,都有他安插的锦衣卫卧底,连严嵩、徐阶等人也不例外。
所以每次严嵩来求他帮忙的时候,总是十分客气,时不时还得给他送礼,唯恐得罪了这位大特务,哪天心血来潮,在他的院子里塞几件龙袍兵器,那麻烦就大了。
深得皇帝的信任,掌握大臣的隐私,然而强势的陆炳,却并不是一个作恶多端的人。
身为名门之后,陆炳自幼就接受了严格的教育,忠奸善恶,是非分明。而在进入官场后不久,他便依照最原始的准则作出了判断:严嵩是坏人,夏言是好人。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在权力和利益面前,他改变了自己的初衷,与严嵩合谋,最终害死了夏言。
对于这件事情,严嵩自然是心安理得,陆炳却是引以为耻,羞于提及。
严嵩和陆炳都是搞经济的高手,具体手法却大不相同。严嵩贫富通吃、老少咸宜,陆炳却只向为富不仁的大户下手,从不为难穷人。而且他还经常拿钱出来接济一些正直的大臣,遇上皇帝发怒要整人,他会站出来说情保全,绝不落井下石。
应该说,陆炳大致还是一个有良心的人,可是在残酷的政治斗争和现实的利益面前,良心实在不太值钱。
随着严党的不断壮大,国家祸患的日益严重,陆炳的立场也在不断摇摆着。但作为一个既得利益者,他仍然保持着与严党的合作关系,直到沈鍊事件的发生。
沈鍊,是一位锦衣卫。嘉靖十七年中进士,在地方干了几年县长,几经曲折之后加入锦衣卫,成为了陆炳的手下。
在众多的锦衣卫中,沈鍊算是个十分奇特的人,他为人刚正,疾恶如仇,明明是个特务,却比言官还积极,经常上书议论时政。一般说来,这种性格的人很难在特务机关混下去,可更为奇特的是,最高长官陆炳居然十分欣赏他的个性,认定他是个人才,不但不难为他,反而处处加以维护。
当时的沈鍊任职锦衣卫经历,只是锦衣卫中的一个基层干部,长得也没啥特点,丢到人堆里就找不着了。但事实证明,陆炳的眼光没有错,沈鍊确实是个不同凡响的人。
在“庚戌之变”中,他崭露了头角。
当时俺答围城,要求入贡,而那封所谓的入贡书,跟勒索信属于同一性质,措辞蛮横,极端无礼。
可是当皇帝传旨,要大臣讨论入贡问题时,只有司业赵贞吉(王门弟子)挺身而出,表示反对,在内阁意见没有下达前,其余的老狐狸们都保持了沉默。
正是在这片沉默中,沈鍊站了出来,公开支持赵贞吉的意见。
沈鍊的出现让众人吃了一惊,而之前打死也不说的吏部尚书夏邦谟此刻却突然跳出来,用讥讽的口气问道:
“阁下现任何官?”
这意思很明白:你算是个什么屁官,哪有你说话的份儿!
沈鍊镇定自若地大声答道:
“我是从七品锦衣卫经历沈鍊,诸位大人不言,小吏自当言之!”
浩然正气,声震寰宇。
正二品的尚书无颜面对从七品的经历,羞愧地退了下去。
沈鍊用他的直言征服了在场的人,也赢得了陆炳的尊重。此后,陆炳安排沈鍊作为他的贴身侍从,随同进出各处。
陆炳这样做,除了表示器重外,也是为了保护这位直性子的下属,免得他到外面惹事。
可是他万没想到,这个安排却惹出了更大的麻烦,因为他经常出入的地方,正是严嵩的家。
沈鍊秉性刚直,遇到小奸小恶都要去插一脚,眼睛里容不得沙子,更何况是严嵩这种大奸大恶的巨型花岗岩。所以每次到大贪官严嵩家吃饭,他总是“不忿”,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不爽,非但不苟言笑,还跟严世蕃干过几仗。但他毕竟是陆炳的人,严氏父子也不敢把他怎么样。
然而事情最终激化了,在亲眼目睹“庚戌之变”的耻辱,百姓家破人亡的惨剧后,沈鍊终于忍无可忍。一次醉酒之后,他愤然写下了那份著名的奏疏,历数严嵩十大罪状,喷射出心底的怒火:
“大学士嵩,贪婪之性疾入膏肓,愚鄙之心顽于铁石!”
于是神仙也保不住他了。
沈鍊的结局又一次证实了严嵩对皇帝的巨大影响力。文书刚送上去,谕令就下来了:锦衣卫沈鍊,处以杖刑,发配居庸关外。
得知消息的陆炳焦急万分,却又无计可施,只能跑去给沈鍊送行。
看着这位即将发配边疆的属下,陆炳感叹良久:
“你这又是何必呢?”
参考消息
不陪小人喝酒
沈非常厌恶严嵩和严世蕃,而且厌恶得毫不留情面,却不得不出入严家的酒桌。而严世蕃又有个借酒装疯的毛病,每次跟人喝酒,几杯黄汤下肚就开始拉着客人强行灌酒。沈特别瞧不惯这个习性,不但不赏脸陪酒,还心怀不平,怒斥严世蕃。但由于沈是陆炳的人,严世蕃也不方便说什么,耍酒疯的时候绕着这位尊神就是了。不得不说,这也为沈后来的蒙难埋下了祸患。
然而身受杖伤,已然一无所有的沈鍊却依旧昂起了头:
“扫除奸恶,天理!”
看着那单薄却坚毅的背影,陆炳发出了最后的叹息:“我不如沈鍊啊!”
在勇敢的从七品锦衣卫经历沈鍊的面前,从一品少保兼太子太傅、左都督陆炳,是一个软弱的人。
六年后,在严世蕃的指使下,沈鍊被杀害于宣府,他的两个儿子沈衮、沈褒也被关入监牢,并活活打死,是为斩草除根。
对于庞大的严党而言,这次事件不过是一场小小的风波,沈鍊那徒劳无益的努力什么都没能改变。
然而这徒劳无益的努力,却是一个普通人无畏的证明。沈鍊这个平凡的名字就此被镌刻于史册之上,永不磨灭。
他并不需要改变什么,因为他的勇敢已经说明了一切。
勇敢的沈鍊死去了,胆怯的陆炳还活着,他仍旧看重自己的利益,不愿也不敢去对抗那股可怕的势力。但他依然被深深地触动了,在不知不觉中,他已悄然改变自己的立场,向着另一个方向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嘉靖三十一年的政局就是这样,大家都知道严嵩贪婪腐化,严党为祸国家,但大家也知道,严嵩奸诈狡猾,严党权大势大,反对它必定遭殃,投奔它必定发达。
而沈鍊之举之所以能名留史册,是因为仅此一位,毕竟大多数人都是利益动物。于是严党的成员越来越多,势力越来越大,而那个隐忍的徐阶依旧隐忍着。
对于严嵩而言,嘉靖三十一年是个好年份。皇帝大人安心修道,将国事完全托付给他,百官臣服,那几个不服气的也都被收拾了,沈鍊被赶跑了,仇鸾被打倒了,而他唯一的对手徐阶也被压得毫无招架之力。
参考消息
沈的结局
沈被发配之后,无以为生。当地老少听到沈的大名,都带着孩子来向他求学。塞外人性情直爽,常在沈面前大骂严嵩,以博一时的快意,沈自己也乐于参加骂战,一天不骂严嵩都觉得不习惯。他还扎了三个稻草人,分别以秦桧、李林甫、严嵩命名,用这三个稻草人让学生练习射箭。本来凭着他跟陆炳的关系,在外面流放几年再回家也不是不可能的。偏偏严嵩知道了这件事。为了报复,他诬告沈以白莲教众为徒,不但杀了沈,还杀了他的两个儿子,一些沈的学生也因替他说了好话而遭殃。
嘉靖三十一年的政局
不会再有人敢与我作对了。这是严嵩最为自信得意的时刻。
然而,他错了,无须等待多久,他将迎接自己从政以来受到的最为猛烈的攻击,而这次攻击,正是他覆灭之路上的第一声丧钟。
与之前的沈鍊如出一辙,这次攻击的发起者也是一个小人物,不过,在明代历史上,这位小人物却有着一个让人望而生畏的称号。
明代第一硬汉
嘉靖二十六年是一个极不平常的年份,其特别之处就在于那一年的科举。
因为在这次进士考试录取的名单中,有着这样几个名字:张居正、李春芳、殷士儋、王世贞。
张居正就不用说了,李春芳和殷士儋也都是后来的内阁重臣、风云人物。而这位王世贞先生更是值得一提,此人是明代“后七子”的领军人物,引领文坛二十余年,无人可比,而更具传奇色彩的是,据说他闲来无事,曾写就一书,书名《金瓶梅》。
当然,王世贞先生只是此书的作者嫌疑人之一。但此人名声之大、影响之远,可谓惊世骇俗。这是年代久远,要换现在,王先生就是超一流的明星人物。
而当新科进士们整齐列队,带着荣耀和笑容大步迈出大明门的时候,这四位仁兄正占据着前列最风光的位置。
能走在队伍的前面,是因为他们有着足够的资本:李春芳是那一科的状元;张居正、殷士儋都是庶吉士;王世贞更不在话下,他的父亲王忬是都察院右都御史,二品大员。在当时人们的眼中,这是一群注定建功立业、名留青史的人。
然而,在那支队伍的后列,还走着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与前面那四位相比,此人着实不值一提,他家境贫寒、没有背景,考试成绩也一般,不是庶吉士。一般说来,这号人的最终命运也就是外派县官或是在六部混个职位,苦熬资历直到退休。
嘉靖二十六年进士
历史是喜欢开玩笑的,这个被所有人忽视的人却最终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伟人。当李春芳、殷士儋、王世贞这些昔日的风云人物,被历史的黄沙淹没,被无数人遗忘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历史教科书都记下了他的名字,他的光芒只有张居正堪与比拟。
杨继盛,即使再过五百年,这个名字仍将光耀史册。
杨继盛,字仲芳,河北容城人,正德五年(1510)生,家里很穷。
杨继盛不但穷,还很苦。因为他七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父亲也没闲着,给他找了个继母,更不幸的是,这位继母也不是省油的灯,缺少博爱精神,没把他当儿子,只让他做杂役。
在苦难的童年中,杨继盛开始成长。
童工杨继盛的主要工作是放牛,他没有父母的疼爱,也没有零花钱,犯了错还要挨打。然而杨继盛没有办法,日子只能这样一天天地过。
突然有一天,他牵着牛回家的时候,对家里人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想读书。”
在没有希望工程的明代,这句话对于杨继盛的家人而言,大致是一个笑话。
家里没有钱,即使有,也轮不到你。
杨继盛的哥哥随即给了他一个轻蔑的答复:
“你才多大年纪,读什么书?”
“我能放牛,就不能读书吗?”一个倔犟的声音这样回答。
然而,倔犟不能解决问题,杨继盛还是不能去上学,但在他的坚持下,父母最终准许他去私塾旁听,但前提是必须干好本职工作(放牛)。
于是每天放牛之后,杨继盛都会把牛系在学堂门前,然后站在窗外或是躲到角落里,忍受着那些交过学费的学生鄙视的目光,认真地听着课。
这对他而言,已经是一种奢侈的享受。
站了六年之后,杨继盛的热情终于感动了他的父母,于是他们把十三岁的儿子送进了私塾。在这里,杨继盛努力学习,不负众望,先后考中了秀才和举人。
可是举人杨继盛依然是个穷人,虽然不用再交赋税,但他不会钻营,生活依然窘迫。为了节省费用备考,他进入了有国家补贴的国子监。
在这里,他遇见了那个和蔼的国子监校长(祭酒)徐阶。
如以往一样,徐阶认真细致地询问每个学生的情况,当然,也和以往一样,他并没有记住其中的大多数人。
杨继盛就在被忽视的大多数人中。作为一名国子监的普通监生,他没有官僚的背景,也没有庶吉士的前途,自然也没有被徐阶牢记的理由。
但徐阶没有想到,十年之后,这个贫寒而不起眼的学生,将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他打开那道胜利之门。
在明代,要想升官,是要考试的。但这一关实在太难,官僚子弟吃不了苦,只好另觅他途,而要继承父亲的世袭官位,必须等到老爹死掉或是退休,是不太靠谱的。
所以国子监就成了最好的选择,因为监生可以直接做官,虽然名额极少,但总比没有强。
于是在官僚子弟汇集的国子监,杨继盛成为了一个孤独的异类。同学们奢侈享乐,挥霍无度,杨继盛却只能每日读书,按时就寝,因为他没有钱,只能靠监生那点可怜的补助。
但杨继盛从未自惭形秽,他相信自己的能力,他不需要依靠任何人。
当权贵子弟为了那几个可怜的名额争得头破血流的时候,杨继盛却在嘉靖二十六年的科举中一举中第,成为了一名进士。
杨继盛的运气实在一般,他被分配到冷衙门南京吏部,当上了六品主事,之后又改任兵部员外郎。和他的同学相比,既没有庶吉士的光辉前景,也没有地方官的油水实惠。
然而,杨继盛没有怨言,他只是默默地工作,努力地干活。
他不是一个聪明人,至少比张居正还差得远,虽然他很勤奋,但勤奋是永远无法弥补天分的。他缺乏大局观,不会搞同事关系,不会拉帮结派,政务能力也很一般。
他很清楚自己的能力,但他不以为意,因为对于出身贫寒的他而言,这一切已经足够了。
虽然这个世界很复杂,官场很狡诈,但在杨继盛那里却十分简单,因为他的为官之道只有一条:报效国家,体恤百姓。
这是大多数新官员们的口头禅和必喊口号,很多人喊得比他更响亮,却没有记住。
杨继盛记住了,而且他照做了。作为一个穷人家的孩子,他很知足、很感恩,他所期望的,只是踏踏实实地为国为民做几件事而已。
所以当“庚戌之变”后,仇大将军要开马市再次妥协退让的时候,杨继盛当即站出来,愤然上书,反对马市。
仇鸾十分恼火,就告了杨继盛的黑状,将其关进诏狱,并贬官发配到偏远地区——狄道。
狄道十分荒凉,少数民族聚居,本地人不爱好读书,只喜欢闹事。到这里做官基本等同于劳改。
然而,杨继盛毫无畏惧,因为他是一个简单的人,用简单的方式,过简单的生活。
他吃粗茶淡饭,住简陋的房子,教当地人识字读书,解决纷争,不收一文不取一物,连蛮夷之地的乡民也被他感化,大家都称他为“杨父”。
居庙堂之上,处江湖之远,皆忧其民者,方可为官。
不久后,仇鸾密谋败亡,嘉靖想起了杨继盛的忠言,便诏令他复官,先升他为知县,一月后升南京户部主事,三天后升刑部员外郎。
坐着直升飞机的杨继盛还没有到顶,很快他又回到了京城,这一次他的任职地点是兵部武选司。
兵部最穷的地方是职方司,而最富的无疑是武选司。武将升迁谪降,手中大笔一挥即可,又闲又富,肥得流油。
而毫无背景的杨继盛之所以能够得到这个职位,完全是因为严嵩的推荐。
严嵩之所以保举杨继盛,自然不是欣赏他的正直无私,只是因为仇鸾是自己的敌人,而杨继盛曾经反对仇鸾,在严嵩看来,敌人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朋友。
可是严嵩并不知道,在杨继盛的敌人名单上,仇鸾只排第二,第一名的位置一直是留给他老人家的。
严嵩认为自己能够利用杨继盛与仇鸾的矛盾,能够用官位和利益收买这个人,能够将他收为己用。然而,他错了,因为他并不了解杨继盛。
这是一个没有私仇的人,他的心中只有公愤,即使整他个人,只要有益于国家,他也毫无怨言,此即所谓大公无私。
大私无公的严嵩自然是无法理解这种品格的,他正在家里等待着新同党的加入,却没有想到,毁灭之路已然就此打开。
当严嵩自信十足的时候,杨继盛却已看清了事情的真相,朝局黑暗,民生凋敝,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正是严嵩。这位本应用心勤政的内阁首辅忙着贪污受贿,结党营私,干过的好事可谓罄竹难书(不是写不完,是不太好找),心中装着他自己,唯独没有全世界。
于是杨继盛决定上书弹劾这个人。
在明代,弹劾可谓是家常便饭。比如你看某人不顺眼,可以上书弹劾;和某人有仇,可以上书弹劾;政治斗争需要,可以上书弹劾;闲来无事找点活干,也可以上书弹劾。弹劾的理由也是千奇百怪,比如不讲个人卫生,衣服没穿对,腰带没系好,连长相难看也可以弹。总之是只要想得到,就能弹得了。
而在这种环境下,明代的官员们已经养成了习惯。但凡一个官员干到三品副部级,如果档案里没有十几份弹章,那就是件极不正常的事情。
你弹劾我,我弹劾你,幸福的日子一天天地过,几十年混下来,一次也没被弹劾过的,不是人,是神。
在弹劾如吃饭穿衣的时代,平凡而不起眼的杨继盛却因此万古流芳,是因为他使用了最为特别的一种弹劾方式——死劾。
在很多情况下,弹劾是一种政治手段,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大家同朝为官,混个功名也不容易。弹劾贪污,下次就少贪点;弹劾礼仪,那就注意点形象;就算是弹劾长相不佳,最多不过是去整容。你来我往,相敬如宾。
而死劾,并非是简单的文书,它是一种态度、一种决心,弹劾的罪状是足以置对方于死地的罪名,弹劾的对象是足以决定自己生死的人,弹劾的结果是九死一生。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以生命为赌注,冒死上劾,是为死劾。
死劾,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若非杀父之仇、夺妻之恨这类的纠纷,是断然不会有人用这一招的。严嵩没有杀杨继盛的爹,更不会抢他的老婆,相反,他提拔了杨继盛,并希望将他收入门下。
然而,杨继盛拒绝了升官发财的机会,他已经下定决心,死劾严嵩。
严嵩不是他的仇人,他却依然不忿,为夏言不忿,为朝局不忿,为死在蒙古马刀下的万民不忿,为天下不忿!
以天下为己任者,是然。
他并非不知道这样做的下场,沈鍊的遭遇就在眼前。并非没有人劝过他,深通王学、熟悉斗争之道的唐顺之及时看出了苗头,作为杨继盛的朋友,他曾写信劝告:
“愿益留意,不朽之业,终当在执事而为。”
作为王学左派的嫡传弟子(聂豹、徐阶属右派),唐顺之十分清楚当时的政治环境,所以他苦口婆心相劝,希望杨继盛不要出头,以避祸患。
杨继盛看了信,却只是笑而不答。
他的人生只剩下了一件事情。
在上书弹劾之前,杨继盛斋戒了三天。
这是他一生中最后的自由时光。四十二岁的杨继盛回顾了他的过去,从童年的贫寒,到青年的求索,熬过了继母的虐待,熬过了仇鸾的陷害,现在的他,是兵部武选司员外郎,前景光辉,仕途远大。
然而,现在他准备放弃所有一切,去完成那件必死无疑的大业。
因为放牛的杨继盛、历经磨难的杨继盛、看尽官场黑暗的杨继盛,依然是同一个杨继盛。
在黑暗中的杨继盛,是一个纯洁的人。而面对这片令人窒息的黑暗,他无力反抗,只能发出那最后的呐喊。
杨继盛虽然不聪明,却也不笨,他十分明白,唐顺之的话是对的。
死劾确实并不是一个好的方法,但他没有更好的方法。他没有钱财,没有权势,没有庶吉士的背景和入阁的希望,更没有张居正和徐阶的智慧。归根结底,他只是个出身农家、天赋平凡的普通人。
他唯一拥有的,只是他的性命。
而弹劾后的流程他也很清楚,严嵩的诬告、锦衣卫的拷打、诏狱的长期关押,如果运气好,可能还有行刑人的大刀。在这样恐怖的环境下,根本不用指望什么九死一生,只有十死无生。
然而他依然决定这样做。
明知不能成功,明知必死无疑,依然慷慨而行。一般说来这种行为有着很多称呼,比如愚蠢、不自量力、飞蛾扑火等,在西方人的眼中,这更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违反逻辑的行为。
而在中国古老的哲学中,这种行为有着一个恰如其当的名称:
知其不可而为之。
我深信,这正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魂魄。
勇往直前
杨继盛已经了无牵挂。
他拿起了笔,在铺开的纸张上写下了悲愤的心声:
臣孤直罪臣杨继盛,请以嵩十大罪为陛下陈之!
当杨继盛将这份千古名疏封存妥当,递送内阁转交西苑之时,他已经完成了一个伟大的转变,昔日那个放牛的贫农子弟,历经几十年的风雨,终将成为一位不朽的英雄。
就在嘉靖收到这份奏疏后不久,消息灵通的严嵩便从皇帝的侍从那里得知了奏疏的内容。
面对这个从五品小官义正词严的控诉,严嵩害怕了,他虽然是内阁首辅,虽然是皇帝的宠臣,却依然害怕这个来自最底层的无畏的声音。
而且根据多年的从政经验,他迅速作出了判断——这人是来玩命的。
但就在他惊惶不定的时候,独眼龙军师严世蕃又出场了,听完那慌不择言的讲述后,他却只是镇定地说了一句话:
“奏疏在哪里,拿给我看。”
仔细阅览之后,严世蕃露出了笑容,他告诉自己那慌张的父亲,不用害怕,其实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几乎就在严嵩知晓奏疏内容的同时,徐阶也知道了。这也是没办法,16世纪是信息的时代,想保住脑袋、混碗饭吃,就得时刻掌握朝廷的最新动态。
徐阶惊叹于杨继盛的勇气,他万没想到,当年那个沉默的学生竟然有如此的血性,如此的勇敢,孤军突起,去挑战那个他绝对无法战胜的对手。
他敬佩这个人,因为这个人做了连他都不敢去做的事情。
但很快,他就意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危险已向自己逼近。
因为杨继盛是他的学生,而在那年头,师生关系就是政治关系,杨继盛上书,他虽然并不知情,却也绝对脱离不了关系。而目前政局敌强我弱,还远不到摊牌的时候,如此时与严党开战,必定功亏一篑。
徐阶坐卧不安,直到他拿到奏疏全文,才松了一口气。
因为在这份奏疏的末尾,杨继盛还加上了这样一句话:“大学士徐阶蒙陛下特擢,乃亦每事依违,不敢持正,不可不谓之负国也。”
真糊涂也好,假聪明也罢,这句关键的话最终挽救了徐阶,保存了他的实力。
政坛的地震看似已经不可避免,严嵩惊慌失措,徐阶忐忑不安,而杨继盛却只是镇定自若,静候处理。
不过出人意料的是,在这件事情中,最为恐慌的并不是以上三位,而是另一个似乎毫不相关的人——高拱。
无论对严嵩还是徐阶,高拱都是以礼相待,所以这件事对高拱并没有太大的影响。然而,就在他抱着看热闹的心态,打开奏疏的抄本,看到那句要人命的话时,顿如五雷轰顶,马上抄起文书去找徐阶。
他所看到的那句话,正是严世蕃所注意到的那一句。
看着面无人色、气喘吁吁的高拱,徐阶十分纳闷,然而,当他顺着高拱的指向,仔细研读那句话时,立刻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这句让严世蕃笑逐颜开,让高拱吓破胆的话是这样写的——愿陛下听臣之言,察嵩之奸,或召问裕、景二王。
徐阶的脸白了,他很清楚,这是一句授人以柄的话,很容易被理解为裕王指使杨继盛,借攻击严嵩之名逼宫犯上。若被严党利用,后果不堪设想。
高拱之所以跑来找徐阶,原因在于他认为杨继盛是徐阶的学生,上书必定是徐阶指使,准备借此和严党决战。
而徐阶敢于摊牌,必然有着全盘计划,但无论你徐兄有何打算,也得给兄弟划个道出来,让我早有准备,免得无故遭殃。
然而,徐阶诚恳地告诉他,自己并不知道这件事,也没有后着。
这下子高拱傻眼了。一直以来,裕王和严党的关系并不好,而皇帝宁可信任他身边的道士,也不愿相信自己的儿子,以严世蕃的智商,绝不会放过这个一网打尽的机会。
看着团团乱转的高拱,徐阶也是焦急万分。至少到目前为止,他们还算是某种程度上的盟友,裕王如果倒了,对他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但事已至此,又能如何?
千钧一发,面对几近绝望的高拱,徐阶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最后的办法:
“事已至此,只能去找那个人了,听天由命吧。”
徐阶和高拱到底是政治老手,此时的严世蕃确实正打着裕王的主意,准备一箭双雕,借刀杀人。在他的指点下,严嵩把祸水引向了二王。
这个话题彻底触痛了嘉靖的神经,他立刻派人前去诏狱质问杨继盛(此时已经下狱):与二王有何种关系,为何要引出二王?
杨继盛虽然耿直,却并不笨,他意识到了问题中隐含的巨大风险,大声答道:
“除了二王,朝中还有人不怕严嵩吗?!”
听到答案的嘉靖这才松了口气。但危机还远未结束,因为严世蕃先生从来就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也从未期盼杨继盛会头脑发热,主动配合。事实上,他的计划才刚刚开始。
严世蕃深知,虽然朝中严党势力庞大,但要想除掉杨继盛,拉裕王下水,必须借助另一个人的力量,而对于那个人,他是有把握的。
算盘打得确实不错,可惜他的对手是徐阶。
据说在象棋中,能看到后两步的就是高手,看到后三手以上的就是大师水平。而在政治这种特殊的游戏中,徐阶是当之无愧的特级大师。他不但算出了严世蕃的企图,还算准了他的预定目标。
于是在严世蕃动手之前,他抢先一步,找到了那个关键的人——陆炳。
杨继盛和裕王的命运,就握在陆炳的手中。因为这位仁兄不但是特务头子,还是诏狱的监狱长,在监狱里做点手脚,搞份假口供,然后派出个把锦衣卫,深更半夜栽赃一下裕王,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
陆炳是严党的同盟,无论如何,他没有拒绝严世蕃的理由。然而,徐阶依然登门拜访了,抱着姑且一试的心态。
因为他相信自己的判断——陆炳还是一个有良心的人。更重要的是,他已没有别的方法。
面对陆炳这样的老江湖,讲客套或是谈交情,无异于是自取其辱,徐阶开门见山:
“此事不宜牵涉过广,望三思而行。”
陆炳看着徐阶,沉默不语。
他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但他不愿表态,也不能表态。
反正已经说了,徐阶又提出了另一个要求:
“那个人还望老兄多加保全。”
听到这句话,陆炳终于开口了:
“此人之事上通天子,非我所能为。”
意思是,这件事情已经通天,我是罩不住的。
这是句实话,徐阶也只能叹气了:
“唯望老兄多加留意。”
陆炳点了点头,这个要求并不过分。
徐阶走了,严世蕃来了。
当然,他的来意和徐阶完全相反——把杨继盛整死,顺带捎上裕王。
陆炳热情地接待了他,还不断点头表示同意。
严世蕃满意地走了,然而,事情的发展并非如他所料。
杨继盛死劾激起波澜
此后严嵩父子天天在家里等待着好消息的到来,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陆炳那边却毫无动静。
严世蕃没有再去找过陆炳,作为官场老手,他很清楚对方的这种态度所代表的意义——拒绝。
沈鍊离去时的背影,是陆炳永远无法忘怀的,所以在关键的时刻,他作出了这个关键的抉择。
他虽然没有挺身而出的勇气,却依然坚守着仅存的良知。
外面大风大浪,斗得你死我活,而事件的中心人物杨继盛却是异常的平静,他镇定地待在牢房中,等待着即将来临的暴风骤雨。
在陆炳的授意下,诏狱的看守并没有难为杨继盛,但严嵩的能量却并不是陆炳可以左右的,很快,杨继盛就为他的勇敢付出了代价。
他被拖出了牢房,接受了廷杖一百的处罚。
廷杖是用大棍子打屁股。一般说来,如果是所谓“用心打”,六十廷杖就足以将人活活打死,即使不死也脱层皮,极为痛苦。
一位同僚实在看不下去了,他托人送给杨继盛一副蛇胆,告诉他:用此物可以止痛。
然而,杨继盛再次表现了他的无畏与勇气:
“我杨椒山(杨继盛号椒山)自己有胆,用不着这个!”
有种,实在太有种了。
杨继盛没钱买通行刑人,又得罪了财雄势大的严嵩,一般说来是必死无疑了。
可让人惊叹的是,杨继盛挨了一百杖,虽说皮开肉绽,伤筋动骨,竟然还是保住了一条命。除了他身体好外,估计也有某些场外因素——行刑者是锦衣卫。
不过一百杖还是结结实实的一百杖,不是打在棉花上的,杨继盛依然只剩下了半条命,等待着他的不是救护车或高干病房,只有潮湿而散发着恶臭的诏狱。
然而,正是在这个恐怖阴森的地方,杨继盛干出了一件耸人听闻、挑战人类极限的事情。
虽说是硬汉,但毕竟不是铁人,廷杖打折了他的腿骨,腿肉被打掉,一片血肉模糊。已经昏迷的杨继盛被拖回了牢房,没有人给他包扎,在蝇虫滋生、肮脏阴冷的空气中,他的伤口开始恶化感染。
在那个深夜,杨继盛被腿上的剧痛唤醒,借着微光,他看见了自己的残腿和碎肉,却并没有大声呻吟叫喊,只是叫来了一个看守:
“这里太暗,请帮我点一盏灯借光。”
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的要求,看守答应了,他点亮一盏灯,靠近了杨继盛的牢房。
就在光亮洒入黑暗角落的那一刻,这位看守看见了一幕让他魂飞魄散、永生难忘的可怕景象:
杨继盛十分安静地坐在那里,他低着头,手中拿着一片破碎碗片,聚精会神地刮着腿上的肉,那里已经感染腐烂了。
他没有麻药,也不用铁环,更没有塞嘴的白毛巾,只是带着一副平静的表情,不停地刮着腐肉。碗片并不锋利,腐肉也不易割断,这是令人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然而,杨继盛没有发出一点声音。
在这个深夜,单调的摩擦声回响在监房里,在寂静中诉说着这无与伦比的勇敢与刚强。
在昏暗的灯光下,杨继盛独立完成着这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以肯定)的手术。当年关老爷刮骨疗毒(真假还不一定),也还有个医生(特级医师华佗),用的是专用手术刀,旁边有一大群人围着,陪他下棋解闷。
相比而言,杨继盛先生的手术是自助式的,没有手术灯,没有宽敞的营房,陪伴他的只有苍蝇、蚊子,他没有消毒的手术刀,只有往日吃饭用的碎碗片。
杨继盛继续着他的工作,腐肉已经刮得差不多了,骨头露了出来,他开始截去附在骨头上面的筋膜。
掌灯的看守快要崩溃了,看着这恐怖的一幕,他想逃走,双腿却被牢牢地钉在原地,动弹不得。
他曾见过无数个被拷打得惨不忍睹的犯人,听到过无数次凄惨而恐怖的哀号,但在这个平静的夜里,他提着油灯,面对这个镇定的人,才真正感受到了深入骨髓的恐惧和震撼。
于是他开始颤抖,光影随着他的手不断地摇动着。
一个沉闷的声音终于打破了这片死一般的寂静:
“不要动,我看不清了。”
二十年前,曾有一部极为轰动的电影《第一滴血》,后来还拍了续集。里面的兰博兄极为彪悍,曾把火药洒在伤口上,给自己消毒,国人为之侧目,皆视其为硬汉偶像。
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在四百多年前,有一个叫杨继盛的人曾经比兰博还要兰博,而他们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兰博是假的,杨继盛是真的。
杨继盛就这样活了下来,就这样名震天下,就这样永垂青史,因为他的坚忍、顽强以及正直。
严嵩明白,陆炳是指望不上了,但刻骨的仇恨与畏惧是不会消弭的,杨继盛非杀不可!
此时案件已经转到了刑部,侍郎王学益是严党成员,严嵩指使他从速解决杨继盛。因为骂人是没法杀头的,严大人送佛送上天,指定了罪名:诈传亲王令旨。
可是副部长报上去,部长何鳌却不批,郎中史朝宾还明确表示,绝不执行。
严嵩发怒了,他撤了史朝宾的官,并托人告诉何鳌,再不听话,你就跟史郎中一起走。
何鳌妥协了,刑部就此递交了处理意见——依律处决。
然而,严嵩万万没有想到,他费尽心机的这份文书竟然还是无法执行,而他也无可奈何——皇帝不批。
嘉靖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个锋锐少年了,他已经做了三十年皇帝,经历了无数风波,斗倒了无数权臣,该吃的吃了,该玩的玩了,该整的也整了,剩下的唯一愿望就是多活几年。
所以,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修道事业中去,把国事交给手下的大臣。而这位聪明的皇帝之所以敢于放权,是因为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所有的大臣都被他玩弄于股掌之间,没有人是他的对手,没有人能猜透他的心思。
一般说来,老板越聪明,员工也就越难受。嘉靖老板是不好伺候的,他不但天资聪慧,而且善于耍诈,你说东,他就偏往西,你让他吃饭,他偏要睡觉,总之是让你摸不着他的谱。
然而,情况发生了变化。在这种日积月累的折腾中,大明公司的几位顶尖员工终于超越了老板的水平,成为了真正的领导者。
在这些足以掌控老板的超级员工名单中,有严嵩和严世蕃的名字,当然,还有徐阶。在此之后不久,两个更为厉害的人也将被列入这个名单,而他们所掌控的,将是天下。
耍猴的时代即将结束,被猴耍的时代即将开始。
但至少在杨继盛的问题上,嘉靖暂时还没有被耍弄,他十分清楚此案奥秘,毕竟杨继盛的目标只是严嵩,严嵩想借刀杀人,他却不想被人当枪使。
杨继盛的案子就这么拖了三年,悬而不决,直到三年后的那起意外事件。
嘉靖三十四年(1555),杨继盛仍在狱中顽强地坚持着,外面的同僚们却忍耐不住了,人关了这么久,吃了这么多苦,连个说法都没有,你当言官们是饭桶不成?
于是一时之间群臣上书,要求释放杨继盛,声势浩大,甚嚣尘上。
严嵩沉不住气了。此时,严党的中坚人物,著名贪官鄢懋卿向他进言:
养虎为患。
严嵩点了点头。
恰在此时,严嵩看到了他的干儿子,严党的另一干将赵文华送来的一份论罪奏疏,在这份奏疏上,写着两个人的名字。
严嵩思索片刻,拿起了笔,在这两个名字的后面,又加上了三个字:杨继盛。
因为他十分清楚,名列这份奏疏上的人,必死无疑。而皇帝在盛怒之下,是不会注意到这个小小的笔误的。
严嵩充分地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历时三年,用尽手段,他终于把自己的死敌杨继盛送上了黄泉之路。
然而,他万万不会想到,在他写下杨继盛名字的那一刻,他已犯下了一个最为致命的错误,覆亡之门就此打开。
在隐忍的日子里,徐阶时刻注意着严嵩的言行,而他迟迟不动手,是因为他一直未能发现严嵩的破绽。
纵横官场四十余年的严嵩是真正的精英,他虽然贪污受贿,虽然结党营私,却无人能抓住他的把柄。因为他知道哪些钱可以拿,哪些不能拿,哪些人要打,哪些人要拉。
所以这么多年来,他只受到过一次真正的威胁,然而,那位慈悲为怀的夏言先生放过了他,此后他变得更加谨慎小心、狡诈无情。
然而,他终于大意了,杨继盛的死劾激起了他的愤怒,混淆了他的思维判断,于是他作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杀死杨继盛。
杨继盛就是奔着死来的。
他不受严嵩的收买,不听朋友的劝告,明知毫无胜利的希望,却依然押上自己的一切,以死罪弹劾严嵩,因为他的目的很明确:
只求一死。
用死来表达他的愤怒,用死来唤醒胆怯的人们,如同春秋时的铸剑师那样,杨继盛用他的生命铸就了那柄斩杀奸邪的利剑。
事实证明,杨继盛的死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圈套,而严嵩义无反顾地跳了进去。
嘉靖三十四年九月,正如严嵩所预料的那样,愤怒的嘉靖批示了这份奏疏:秋后处决。
消息传出之后,一个女人在自己简陋的房中,完成了另一份奏疏。
这个女人是杨继盛的妻子。伟人的老婆自然也不是常人,在奏疏里,这个弱女子提出了一个公平的交换条件——倘以罪重,必不可赦,愿即斩臣妾首,以代夫诛。
一命换一命,很公平。
严嵩看到了这份奏疏,然后扔进了文书堆里。
杨继盛的妻子文化不高,这份文书是她口述,由王世贞代写的。在临刑前,王世贞再次来到狱中,去向他的同年兼好友告别。
王世贞是个讲义气的人,之前他曾多次探监,给杨继盛送来汤药,帮助他熬了下来。
可是事已至此,回天乏术。于是在诏狱中,王世贞和他的朋友见了最后一面。
眼前的杨继盛已经不成人形了。他没有父母的疼爱、众人的追捧,他很平凡,即使在那支光荣的进士队伍中,他也只是一个为人忽视、沉默寡言的人,辉煌显赫从未属于过他。
而今的他,只剩下了残肢破衣、遍体鳞伤,还有即将到来的死亡命运。
杨继盛却只是平静地提出了最后的要求:
“我的后事,就劳烦你了。”
杨继盛没有钱,他的妻子也没有钱,对他而言,要想找口棺材入土为安,是比较困难的。
王世贞用力地点了点头,这已是他唯一能做的事。
所有的事情都交代完了,杨继盛即将走向他人生的最后舞台——刑场。
在这最后诀别的时候,王世贞终于不禁放声大哭:
“椒山,事情怎么会到这个地步啊!”
然而,此时的杨继盛笑了,他倚着墙壁,用残腿支撑着自己的身体:
“元美(王世贞字元美),不必如此。”在昏暗的牢房中,他的脸上映射出无比自豪的光芒:
“死得其所,死又何惧!”
嘉靖三十四年十月初一,杨继盛英勇就义。
在这场实力悬殊的战斗中,手无寸铁的杨继盛,坚持到了最后一刻,只凭借他的信念和勇气。
临刑前,他赋诗一首:
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
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
历经磨难,矢志不移,叫做信念。
不畏强权,虽死无惧,叫做勇气。
在这一天,严嵩在他的府邸里欢庆自己的胜利,而嘉靖依然在西苑继续着他的修道事业。
在这一天,杨继盛用他的死向全天下人揭示了严嵩的真面目,之前威风八面、不可一世的严党就此走上灭亡之路。因为有这样一句古话——众怒难犯。
也就在这一天,努力营救却终未如愿的徐阶,在他学生血淋淋的尸首前,领悟了政治斗争的最终秘诀:
对付流氓,要用流氓的方法。
参考消息
千古名句
杨继盛临刑前写了一首《就义诗》,其中“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两句成了千古名句。除此之外,他还留下一副对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几百年后,一个叫李大钊的青年把这副对联改成“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并作为他的座右铭时刻铭记。
用死来表达他的愤怒,用死来唤醒胆怯的人们,如同春秋时的铸剑师那样,杨继盛用他的生命铸就了那柄斩杀奸邪的利剑
气势
仇鸾的这一生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无奈。
这位兄台是世袭的侯爵,这个爵位得来实属不易。他的先辈仇钺先生东奔西跑,南征北伐,平定安化王之乱后,又跑到京郊去打刘六、刘七(农民起义),最后还被分配去边界站岗喝风,才混到了这张长期饭票。
仇鸾接替了爵位,本也想好好干,可是无奈啊,他实在不是那块料。守甘肃,玩忽职守坐了牢;守大同,要靠谈判;守北京,还是谈判。
这已不是单纯的态度问题,而是能力问题,仇先生用事实证明,他本来就是个窝囊到底的废物。
当然,其实仇鸾偶尔也想雄起一次,他也曾经做过尝试。比如嘉靖三十一年(1552),他带领大军出塞,在经过一个叫猫儿庄的地方时,遇上了敌人,仇鸾从容不迫地参加战斗。在他的英明指挥下,最终此战以明军阵亡二百余人、伤二百二十人的战绩告终。
事后,仇鸾自豪地上报朝廷请功,因为他认为自己的战功还算显赫——斩杀敌人五个。
人贱到这个地步,可算是天下无敌了。
可这位贱兄运气竟然还不错,“庚戌之变”后,最该被追究责任的他竟然逃了过去,还被封为大将军,皇帝也十分信任他。
风光无限的仇鸾越发骄横,连严嵩也不放在眼里,见到他竟敢呼来喝去。悔青了肠子的严嵩万没料到,这头白眼狼竟反咬一口。但此人正当红,无论如何也惹不起,只得忍气吞声。
政坛就如同股市一般,暴涨必然暴跌。仇鸾耍威风的时候,高拱正在东宫当教书先生,张居正还在新单位打扫卫生,其余四位绝顶高手都在一旁装孙子。而以仇先生这样的白痴资质,竟然如此嚣张,是因为他根本不懂官场的第一原则——稳。
不稳就必然倒霉,仇鸾兄的厄运很快就到了。
他虽然已经位极人臣,但毕竟是武将,不能光荣退休,受到表扬之后还得回去卖命。可是仇兄实在太不坚挺,总是在边界上被俺答追着跑。为一劳永逸,他创造性地提出了马市的建议。
这一建议的提出充分证明,仇鸾先生没有鹰的眼睛、豹的速度,却有着猪的脑子。
所谓马市,就是明朝给俺答货物,俺答给明朝马。看上去很公平,实际上是一种勒索。因为仇鸾没有实力,俺答随便给几匹烂马,就敢狮子大开口,不给就打你,而仇先生被人打落门牙,也只能往肚里吞。
更让他始料不及的是,俺答兄没有受过文化教育,也不懂得诚信两字怎么写,虽然签了合同,却从不执行,拿了大明的东西,该抢的还去抢,星期天也不休息。
边界越来越乱,财物越丢越多,局势已经无法控制了,仇鸾头晕脑涨,得了重病。不过,这位仁兄在病中神志依然清醒,兵部侍郎蒋应奎奉命暂时执掌大将军印,病得半死不活的他竟然还拖着不给。
赖账是暂时的,不久之后,他会连自己的命一起交出去。
很快,他就收到了皇帝的谕令,全文意思简明扼要——没收兵权,回京候审!
而更让他想不到的是,根据内线通报,向皇帝告状的人竟然是和他一同升官,且关系密切的徐阶。
仇鸾连气带病,就此一命呜呼,跑到地府去跟阎王大人谈判了。
仇大将军其实并不知道,在徐阶的眼中,自己只是一块大肥肉。徐尚书对人一贯和气,而且越是深仇大恨,越是和蔼可亲。而仇鸾受到的礼遇程度,仅次于严嵩大人。
徐阶之所以想除掉仇鸾,原因是这个家伙太可恨,明明啥也不会,却冒功请赏祸害国家,而且他也是当年害死夏言的帮凶之一,收拾他自然不在话下。
而更重要的是,打倒仇鸾可以获取更多的资本,不但能赢得皇帝的信任,还能增加威信,拉拢百官,壮大自己的政治势力。
于是打定主意的徐阶看准了时机,一口气把甘肃失职、大同谈判、北京密谋全都抖了出来,算了总账。
嘉靖愤怒至极,马上下令让仇鸾回京交代问题,并收缴其兵权。
紧盯着仇鸾的,还有严嵩。当他得知仇鸾已经失势时,立刻找来了陆炳,准备把仇鸾一举解决。
陆炳不愧为第一锦衣卫,办事效率极高,在锦衣卫特务的努力挖掘下,仇鸾先生从小到大干过的坏事全都被挖了出来,什么通敌卖国、贪污受贿、调戏妇女等无所不包。
胜券在握的严嵩觐见了嘉靖,一五一十地将以上罪状详细告知,嘉靖气急败坏,当即下达命令:
将仇鸾的尸首(此时已病死)挖出来,砍掉脑袋,巡视九边!
看着满脸杀气的皇帝,严嵩决定趁热打铁,借刀解决自己的心头之患:
“据臣所知,徐阶与仇鸾平日关系紧密,陛下不可不察。”
可严嵩万万没有想到,听到这句话的皇帝突然消弭了愤怒,展露出一副阴晴不定的表情。
他拿出了那封密疏,笑着交给了严嵩:
“你看看吧。”
严嵩打开了文书,看到了那个醒目的落款——徐阶。
文渊阁大学士、内阁首辅、少师严嵩终于害怕了。他打了个寒战,哆哆嗦嗦地交回了奏疏,在嘉靖嘲讽的笑容中离去。
他已经明白了,那个沉默的人,那个不起眼的吏部侍郎,那个对他毕恭毕敬的人,并不是一个政治暴发户,更不是投机者。
他是一个有企图的权力野心家,是一个不亚于自己的权谋高手。他所谋夺的,并不只是一个尚书或是内阁学士的官位,而是自己的位置——内阁首辅。
必须彻底地消灭他,在他取代自己之前。
事后证明,严嵩正确地判断了徐阶的能力,却错估了他的目的。这位徐兄弟想要的绝不只是他的官位。
严嵩回到家里,将自己的意图告诉了奇才严世蕃,可是出乎他意料,这位独眼儿子竟然告诉他,不要和徐阶公开对抗了。
“为什么?”
“他已成气候,动不得了。”
严世蕃确实不负才名,这个论断十分准确。此时的徐阶已今非昔比,他现在的头衔全称是: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太子太傅(从一品)、内阁次辅徐阶。
天子之下的第二号人物,斗败仇鸾的英雄,皇帝的贴身亲信(近期),不怕死的大可以去试试。
很难对付,但并非不能对付,严世蕃客观分析形势后,想出了一条对策——压制。
毕竟严嵩仍是首辅,不但有皇帝的信任,还有为数众多的同党和特务,只要死死盯住徐阶,束缚住他的行动,无须大动干戈,等到风头一过,这位政治新贵就将被彻底扼杀。
这条策略充分地表现了严世蕃先生的斗争水平。事实证明,这个软刀子杀人的计谋十分有效,扶摇直上的徐阶没有对手,也没有人和他公开作对,但在暗地里,却有无数双眼睛监视着他的一举一动。
更让他郁闷的是,在处理朝廷公务时,无论他提出什么意见方案,总是被无理驳回,而面对这一切,他毫无办法。
因为在明代的内阁中,首辅和次辅虽然都是内阁成员,但说话算数的只有首辅。如果摊上个难伺候的首辅,其余的内阁成员就只有端茶倒水的份儿了,不服还不行,官大一级压死你。
就这么来来往往,徐阶被压得喘不过气,严嵩也无法赶尽杀绝,政局再次进入了僵持状态。
旁观者
当徐阶竭尽全力与严嵩生死相搏的时候,其余五位绝顶高手却有着不同的表现。
徐阶的最大敌人是严世蕃。要知道,嘉靖三十一年时,严老先生已经七十多岁了,虽然精神还行,没有老年痴呆的迹象,但论斗智水平,是无法与徐阶相比的。而他那精妙的策划和毒辣的手段,全部出自于严世蕃,如果没有这个独眼儿子,估计他早就完蛋了。
最悠闲的人是杨博,他已经暂时脱离政坛,调任兵部左侍郎,专职干起了军事。不过,这位仁兄平生有一个最讨厌的人——仇鸾,为此,他曾收集材料,上书弹劾仇先生三十条罪状(比陆炳还多)。恨屋及乌,对严嵩一伙,他从来就没有什么好感。
虽然在个人感情上,他偏向徐阶,但也仅此而已,杨博先生是官场老油条,知道自己实力不足,也不想和严嵩公开作对。不过无论如何,他还是支持徐阶的(仅限于精神层面)。
最愤怒的人,是张居正。庶吉士毕业后,他就被分配到翰林院当上了编修,在亲眼目睹了朝政懈怠、俺答烧杀的一幕幕惨象后,这位二十多岁的翰林官已然成为了一名标准意义上的愤青。
作为徐阶的学生,他曾多次写信给自己的老师,希望他挺身而出,对抗铲除祸国殃民的严党,却从未得到明确的答复。他不了解徐阶,也不了解自己:此时的他,不过是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而小人物的愤怒是毫无用处的。
相对于张居正而言,高拱就要聪明得多了。刚满四十岁的他虽然外表沉默寡言,却工于心计,城府极深,他十分清楚斗争形势和政局走向。在这六个人中,只有他才是真正的中间派。
他既不投靠占优势的严嵩,也不理会隐忍的徐阶。外面风高浪涌,他却纹丝不动,因为他早已在错综复杂的局势中,找到了最终制胜的法宝。
嘉靖三十一年,饱读诗书的高拱离开翰林院,成为了裕王的讲官。他十分努力地工作,用心教导裕王,日夜不离,深得裕王信任。
无利不起早,高拱如此尽心尽力,其实原因十分简单。三年前(嘉靖二十八年,1549),嘉靖的太子去世了,剩下的只有两个儿子——裕王和景王。
两人都生于嘉靖十六年(1537),而裕王比景王早出生一个月。
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这六人之中,最为苦恼的人其实是陆炳。
在许多人眼里,陆炳是严嵩的爪牙,听从严党的指挥,实际情况绝非如此。
事实上,陆炳的势力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此人不但心思缜密,精明强干,还善于在朝中结交朋友,人脉甚广。
更为重要的是,这位手握锦衣卫重权的特务头目,还担当着一个极为机密的任务。
要知道,嘉靖先生二十多年都待在小黑屋里炼丹,也不上朝,可大到朝廷政局,小到大臣娶小老婆、逛妓院,他都了如指掌,其关键就在于陆炳。
在这位兄弟的统领下,锦衣卫昼伏夜出,四处打探小道消息,朝中重臣的府邸中,都有他安插的锦衣卫卧底,连严嵩、徐阶等人也不例外。
所以每次严嵩来求他帮忙的时候,总是十分客气,时不时还得给他送礼,唯恐得罪了这位大特务,哪天心血来潮,在他的院子里塞几件龙袍兵器,那麻烦就大了。
深得皇帝的信任,掌握大臣的隐私,然而强势的陆炳,却并不是一个作恶多端的人。
身为名门之后,陆炳自幼就接受了严格的教育,忠奸善恶,是非分明。而在进入官场后不久,他便依照最原始的准则作出了判断:严嵩是坏人,夏言是好人。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在权力和利益面前,他改变了自己的初衷,与严嵩合谋,最终害死了夏言。
对于这件事情,严嵩自然是心安理得,陆炳却是引以为耻,羞于提及。
严嵩和陆炳都是搞经济的高手,具体手法却大不相同。严嵩贫富通吃、老少咸宜,陆炳却只向为富不仁的大户下手,从不为难穷人。而且他还经常拿钱出来接济一些正直的大臣,遇上皇帝发怒要整人,他会站出来说情保全,绝不落井下石。
应该说,陆炳大致还是一个有良心的人,可是在残酷的政治斗争和现实的利益面前,良心实在不太值钱。
随着严党的不断壮大,国家祸患的日益严重,陆炳的立场也在不断摇摆着。但作为一个既得利益者,他仍然保持着与严党的合作关系,直到沈鍊事件的发生。
沈鍊,是一位锦衣卫。嘉靖十七年中进士,在地方干了几年县长,几经曲折之后加入锦衣卫,成为了陆炳的手下。
在众多的锦衣卫中,沈鍊算是个十分奇特的人,他为人刚正,疾恶如仇,明明是个特务,却比言官还积极,经常上书议论时政。一般说来,这种性格的人很难在特务机关混下去,可更为奇特的是,最高长官陆炳居然十分欣赏他的个性,认定他是个人才,不但不难为他,反而处处加以维护。
当时的沈鍊任职锦衣卫经历,只是锦衣卫中的一个基层干部,长得也没啥特点,丢到人堆里就找不着了。但事实证明,陆炳的眼光没有错,沈鍊确实是个不同凡响的人。
在“庚戌之变”中,他崭露了头角。
当时俺答围城,要求入贡,而那封所谓的入贡书,跟勒索信属于同一性质,措辞蛮横,极端无礼。
可是当皇帝传旨,要大臣讨论入贡问题时,只有司业赵贞吉(王门弟子)挺身而出,表示反对,在内阁意见没有下达前,其余的老狐狸们都保持了沉默。
正是在这片沉默中,沈鍊站了出来,公开支持赵贞吉的意见。
沈鍊的出现让众人吃了一惊,而之前打死也不说的吏部尚书夏邦谟此刻却突然跳出来,用讥讽的口气问道:
“阁下现任何官?”
这意思很明白:你算是个什么屁官,哪有你说话的份儿!
沈鍊镇定自若地大声答道:
“我是从七品锦衣卫经历沈鍊,诸位大人不言,小吏自当言之!”
浩然正气,声震寰宇。
正二品的尚书无颜面对从七品的经历,羞愧地退了下去。
沈鍊用他的直言征服了在场的人,也赢得了陆炳的尊重。此后,陆炳安排沈鍊作为他的贴身侍从,随同进出各处。
陆炳这样做,除了表示器重外,也是为了保护这位直性子的下属,免得他到外面惹事。
可是他万没想到,这个安排却惹出了更大的麻烦,因为他经常出入的地方,正是严嵩的家。
沈鍊秉性刚直,遇到小奸小恶都要去插一脚,眼睛里容不得沙子,更何况是严嵩这种大奸大恶的巨型花岗岩。所以每次到大贪官严嵩家吃饭,他总是“不忿”,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不爽,非但不苟言笑,还跟严世蕃干过几仗。但他毕竟是陆炳的人,严氏父子也不敢把他怎么样。
然而事情最终激化了,在亲眼目睹“庚戌之变”的耻辱,百姓家破人亡的惨剧后,沈鍊终于忍无可忍。一次醉酒之后,他愤然写下了那份著名的奏疏,历数严嵩十大罪状,喷射出心底的怒火:
“大学士嵩,贪婪之性疾入膏肓,愚鄙之心顽于铁石!”
于是神仙也保不住他了。
沈鍊的结局又一次证实了严嵩对皇帝的巨大影响力。文书刚送上去,谕令就下来了:锦衣卫沈鍊,处以杖刑,发配居庸关外。
得知消息的陆炳焦急万分,却又无计可施,只能跑去给沈鍊送行。
看着这位即将发配边疆的属下,陆炳感叹良久:
“你这又是何必呢?”
参考消息
不陪小人喝酒
沈非常厌恶严嵩和严世蕃,而且厌恶得毫不留情面,却不得不出入严家的酒桌。而严世蕃又有个借酒装疯的毛病,每次跟人喝酒,几杯黄汤下肚就开始拉着客人强行灌酒。沈特别瞧不惯这个习性,不但不赏脸陪酒,还心怀不平,怒斥严世蕃。但由于沈是陆炳的人,严世蕃也不方便说什么,耍酒疯的时候绕着这位尊神就是了。不得不说,这也为沈后来的蒙难埋下了祸患。
然而身受杖伤,已然一无所有的沈鍊却依旧昂起了头:
“扫除奸恶,天理!”
看着那单薄却坚毅的背影,陆炳发出了最后的叹息:“我不如沈鍊啊!”
在勇敢的从七品锦衣卫经历沈鍊的面前,从一品少保兼太子太傅、左都督陆炳,是一个软弱的人。
六年后,在严世蕃的指使下,沈鍊被杀害于宣府,他的两个儿子沈衮、沈褒也被关入监牢,并活活打死,是为斩草除根。
对于庞大的严党而言,这次事件不过是一场小小的风波,沈鍊那徒劳无益的努力什么都没能改变。
然而这徒劳无益的努力,却是一个普通人无畏的证明。沈鍊这个平凡的名字就此被镌刻于史册之上,永不磨灭。
他并不需要改变什么,因为他的勇敢已经说明了一切。
勇敢的沈鍊死去了,胆怯的陆炳还活着,他仍旧看重自己的利益,不愿也不敢去对抗那股可怕的势力。但他依然被深深地触动了,在不知不觉中,他已悄然改变自己的立场,向着另一个方向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嘉靖三十一年的政局就是这样,大家都知道严嵩贪婪腐化,严党为祸国家,但大家也知道,严嵩奸诈狡猾,严党权大势大,反对它必定遭殃,投奔它必定发达。
而沈鍊之举之所以能名留史册,是因为仅此一位,毕竟大多数人都是利益动物。于是严党的成员越来越多,势力越来越大,而那个隐忍的徐阶依旧隐忍着。
对于严嵩而言,嘉靖三十一年是个好年份。皇帝大人安心修道,将国事完全托付给他,百官臣服,那几个不服气的也都被收拾了,沈鍊被赶跑了,仇鸾被打倒了,而他唯一的对手徐阶也被压得毫无招架之力。
参考消息
沈的结局
沈被发配之后,无以为生。当地老少听到沈的大名,都带着孩子来向他求学。塞外人性情直爽,常在沈面前大骂严嵩,以博一时的快意,沈自己也乐于参加骂战,一天不骂严嵩都觉得不习惯。他还扎了三个稻草人,分别以秦桧、李林甫、严嵩命名,用这三个稻草人让学生练习射箭。本来凭着他跟陆炳的关系,在外面流放几年再回家也不是不可能的。偏偏严嵩知道了这件事。为了报复,他诬告沈以白莲教众为徒,不但杀了沈,还杀了他的两个儿子,一些沈的学生也因替他说了好话而遭殃。
嘉靖三十一年的政局
不会再有人敢与我作对了。这是严嵩最为自信得意的时刻。
然而,他错了,无须等待多久,他将迎接自己从政以来受到的最为猛烈的攻击,而这次攻击,正是他覆灭之路上的第一声丧钟。
与之前的沈鍊如出一辙,这次攻击的发起者也是一个小人物,不过,在明代历史上,这位小人物却有着一个让人望而生畏的称号。
明代第一硬汉
嘉靖二十六年是一个极不平常的年份,其特别之处就在于那一年的科举。
因为在这次进士考试录取的名单中,有着这样几个名字:张居正、李春芳、殷士儋、王世贞。
张居正就不用说了,李春芳和殷士儋也都是后来的内阁重臣、风云人物。而这位王世贞先生更是值得一提,此人是明代“后七子”的领军人物,引领文坛二十余年,无人可比,而更具传奇色彩的是,据说他闲来无事,曾写就一书,书名《金瓶梅》。
当然,王世贞先生只是此书的作者嫌疑人之一。但此人名声之大、影响之远,可谓惊世骇俗。这是年代久远,要换现在,王先生就是超一流的明星人物。
而当新科进士们整齐列队,带着荣耀和笑容大步迈出大明门的时候,这四位仁兄正占据着前列最风光的位置。
能走在队伍的前面,是因为他们有着足够的资本:李春芳是那一科的状元;张居正、殷士儋都是庶吉士;王世贞更不在话下,他的父亲王忬是都察院右都御史,二品大员。在当时人们的眼中,这是一群注定建功立业、名留青史的人。
然而,在那支队伍的后列,还走着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与前面那四位相比,此人着实不值一提,他家境贫寒、没有背景,考试成绩也一般,不是庶吉士。一般说来,这号人的最终命运也就是外派县官或是在六部混个职位,苦熬资历直到退休。
嘉靖二十六年进士
历史是喜欢开玩笑的,这个被所有人忽视的人却最终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伟人。当李春芳、殷士儋、王世贞这些昔日的风云人物,被历史的黄沙淹没,被无数人遗忘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历史教科书都记下了他的名字,他的光芒只有张居正堪与比拟。
杨继盛,即使再过五百年,这个名字仍将光耀史册。
杨继盛,字仲芳,河北容城人,正德五年(1510)生,家里很穷。
杨继盛不但穷,还很苦。因为他七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父亲也没闲着,给他找了个继母,更不幸的是,这位继母也不是省油的灯,缺少博爱精神,没把他当儿子,只让他做杂役。
在苦难的童年中,杨继盛开始成长。
童工杨继盛的主要工作是放牛,他没有父母的疼爱,也没有零花钱,犯了错还要挨打。然而杨继盛没有办法,日子只能这样一天天地过。
突然有一天,他牵着牛回家的时候,对家里人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想读书。”
在没有希望工程的明代,这句话对于杨继盛的家人而言,大致是一个笑话。
家里没有钱,即使有,也轮不到你。
杨继盛的哥哥随即给了他一个轻蔑的答复:
“你才多大年纪,读什么书?”
“我能放牛,就不能读书吗?”一个倔犟的声音这样回答。
然而,倔犟不能解决问题,杨继盛还是不能去上学,但在他的坚持下,父母最终准许他去私塾旁听,但前提是必须干好本职工作(放牛)。
于是每天放牛之后,杨继盛都会把牛系在学堂门前,然后站在窗外或是躲到角落里,忍受着那些交过学费的学生鄙视的目光,认真地听着课。
这对他而言,已经是一种奢侈的享受。
站了六年之后,杨继盛的热情终于感动了他的父母,于是他们把十三岁的儿子送进了私塾。在这里,杨继盛努力学习,不负众望,先后考中了秀才和举人。
可是举人杨继盛依然是个穷人,虽然不用再交赋税,但他不会钻营,生活依然窘迫。为了节省费用备考,他进入了有国家补贴的国子监。
在这里,他遇见了那个和蔼的国子监校长(祭酒)徐阶。
如以往一样,徐阶认真细致地询问每个学生的情况,当然,也和以往一样,他并没有记住其中的大多数人。
杨继盛就在被忽视的大多数人中。作为一名国子监的普通监生,他没有官僚的背景,也没有庶吉士的前途,自然也没有被徐阶牢记的理由。
但徐阶没有想到,十年之后,这个贫寒而不起眼的学生,将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他打开那道胜利之门。
在明代,要想升官,是要考试的。但这一关实在太难,官僚子弟吃不了苦,只好另觅他途,而要继承父亲的世袭官位,必须等到老爹死掉或是退休,是不太靠谱的。
所以国子监就成了最好的选择,因为监生可以直接做官,虽然名额极少,但总比没有强。
于是在官僚子弟汇集的国子监,杨继盛成为了一个孤独的异类。同学们奢侈享乐,挥霍无度,杨继盛却只能每日读书,按时就寝,因为他没有钱,只能靠监生那点可怜的补助。
但杨继盛从未自惭形秽,他相信自己的能力,他不需要依靠任何人。
当权贵子弟为了那几个可怜的名额争得头破血流的时候,杨继盛却在嘉靖二十六年的科举中一举中第,成为了一名进士。
杨继盛的运气实在一般,他被分配到冷衙门南京吏部,当上了六品主事,之后又改任兵部员外郎。和他的同学相比,既没有庶吉士的光辉前景,也没有地方官的油水实惠。
然而,杨继盛没有怨言,他只是默默地工作,努力地干活。
他不是一个聪明人,至少比张居正还差得远,虽然他很勤奋,但勤奋是永远无法弥补天分的。他缺乏大局观,不会搞同事关系,不会拉帮结派,政务能力也很一般。
他很清楚自己的能力,但他不以为意,因为对于出身贫寒的他而言,这一切已经足够了。
虽然这个世界很复杂,官场很狡诈,但在杨继盛那里却十分简单,因为他的为官之道只有一条:报效国家,体恤百姓。
这是大多数新官员们的口头禅和必喊口号,很多人喊得比他更响亮,却没有记住。
杨继盛记住了,而且他照做了。作为一个穷人家的孩子,他很知足、很感恩,他所期望的,只是踏踏实实地为国为民做几件事而已。
所以当“庚戌之变”后,仇大将军要开马市再次妥协退让的时候,杨继盛当即站出来,愤然上书,反对马市。
仇鸾十分恼火,就告了杨继盛的黑状,将其关进诏狱,并贬官发配到偏远地区——狄道。
狄道十分荒凉,少数民族聚居,本地人不爱好读书,只喜欢闹事。到这里做官基本等同于劳改。
然而,杨继盛毫无畏惧,因为他是一个简单的人,用简单的方式,过简单的生活。
他吃粗茶淡饭,住简陋的房子,教当地人识字读书,解决纷争,不收一文不取一物,连蛮夷之地的乡民也被他感化,大家都称他为“杨父”。
居庙堂之上,处江湖之远,皆忧其民者,方可为官。
不久后,仇鸾密谋败亡,嘉靖想起了杨继盛的忠言,便诏令他复官,先升他为知县,一月后升南京户部主事,三天后升刑部员外郎。
坐着直升飞机的杨继盛还没有到顶,很快他又回到了京城,这一次他的任职地点是兵部武选司。
兵部最穷的地方是职方司,而最富的无疑是武选司。武将升迁谪降,手中大笔一挥即可,又闲又富,肥得流油。
而毫无背景的杨继盛之所以能够得到这个职位,完全是因为严嵩的推荐。
严嵩之所以保举杨继盛,自然不是欣赏他的正直无私,只是因为仇鸾是自己的敌人,而杨继盛曾经反对仇鸾,在严嵩看来,敌人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朋友。
可是严嵩并不知道,在杨继盛的敌人名单上,仇鸾只排第二,第一名的位置一直是留给他老人家的。
严嵩认为自己能够利用杨继盛与仇鸾的矛盾,能够用官位和利益收买这个人,能够将他收为己用。然而,他错了,因为他并不了解杨继盛。
这是一个没有私仇的人,他的心中只有公愤,即使整他个人,只要有益于国家,他也毫无怨言,此即所谓大公无私。
大私无公的严嵩自然是无法理解这种品格的,他正在家里等待着新同党的加入,却没有想到,毁灭之路已然就此打开。
当严嵩自信十足的时候,杨继盛却已看清了事情的真相,朝局黑暗,民生凋敝,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正是严嵩。这位本应用心勤政的内阁首辅忙着贪污受贿,结党营私,干过的好事可谓罄竹难书(不是写不完,是不太好找),心中装着他自己,唯独没有全世界。
于是杨继盛决定上书弹劾这个人。
在明代,弹劾可谓是家常便饭。比如你看某人不顺眼,可以上书弹劾;和某人有仇,可以上书弹劾;政治斗争需要,可以上书弹劾;闲来无事找点活干,也可以上书弹劾。弹劾的理由也是千奇百怪,比如不讲个人卫生,衣服没穿对,腰带没系好,连长相难看也可以弹。总之是只要想得到,就能弹得了。
而在这种环境下,明代的官员们已经养成了习惯。但凡一个官员干到三品副部级,如果档案里没有十几份弹章,那就是件极不正常的事情。
你弹劾我,我弹劾你,幸福的日子一天天地过,几十年混下来,一次也没被弹劾过的,不是人,是神。
在弹劾如吃饭穿衣的时代,平凡而不起眼的杨继盛却因此万古流芳,是因为他使用了最为特别的一种弹劾方式——死劾。
在很多情况下,弹劾是一种政治手段,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大家同朝为官,混个功名也不容易。弹劾贪污,下次就少贪点;弹劾礼仪,那就注意点形象;就算是弹劾长相不佳,最多不过是去整容。你来我往,相敬如宾。
而死劾,并非是简单的文书,它是一种态度、一种决心,弹劾的罪状是足以置对方于死地的罪名,弹劾的对象是足以决定自己生死的人,弹劾的结果是九死一生。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以生命为赌注,冒死上劾,是为死劾。
死劾,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若非杀父之仇、夺妻之恨这类的纠纷,是断然不会有人用这一招的。严嵩没有杀杨继盛的爹,更不会抢他的老婆,相反,他提拔了杨继盛,并希望将他收入门下。
然而,杨继盛拒绝了升官发财的机会,他已经下定决心,死劾严嵩。
严嵩不是他的仇人,他却依然不忿,为夏言不忿,为朝局不忿,为死在蒙古马刀下的万民不忿,为天下不忿!
以天下为己任者,是然。
他并非不知道这样做的下场,沈鍊的遭遇就在眼前。并非没有人劝过他,深通王学、熟悉斗争之道的唐顺之及时看出了苗头,作为杨继盛的朋友,他曾写信劝告:
“愿益留意,不朽之业,终当在执事而为。”
作为王学左派的嫡传弟子(聂豹、徐阶属右派),唐顺之十分清楚当时的政治环境,所以他苦口婆心相劝,希望杨继盛不要出头,以避祸患。
杨继盛看了信,却只是笑而不答。
他的人生只剩下了一件事情。
在上书弹劾之前,杨继盛斋戒了三天。
这是他一生中最后的自由时光。四十二岁的杨继盛回顾了他的过去,从童年的贫寒,到青年的求索,熬过了继母的虐待,熬过了仇鸾的陷害,现在的他,是兵部武选司员外郎,前景光辉,仕途远大。
然而,现在他准备放弃所有一切,去完成那件必死无疑的大业。
因为放牛的杨继盛、历经磨难的杨继盛、看尽官场黑暗的杨继盛,依然是同一个杨继盛。
在黑暗中的杨继盛,是一个纯洁的人。而面对这片令人窒息的黑暗,他无力反抗,只能发出那最后的呐喊。
杨继盛虽然不聪明,却也不笨,他十分明白,唐顺之的话是对的。
死劾确实并不是一个好的方法,但他没有更好的方法。他没有钱财,没有权势,没有庶吉士的背景和入阁的希望,更没有张居正和徐阶的智慧。归根结底,他只是个出身农家、天赋平凡的普通人。
他唯一拥有的,只是他的性命。
而弹劾后的流程他也很清楚,严嵩的诬告、锦衣卫的拷打、诏狱的长期关押,如果运气好,可能还有行刑人的大刀。在这样恐怖的环境下,根本不用指望什么九死一生,只有十死无生。
然而他依然决定这样做。
明知不能成功,明知必死无疑,依然慷慨而行。一般说来这种行为有着很多称呼,比如愚蠢、不自量力、飞蛾扑火等,在西方人的眼中,这更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违反逻辑的行为。
而在中国古老的哲学中,这种行为有着一个恰如其当的名称:
知其不可而为之。
我深信,这正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魂魄。
勇往直前
杨继盛已经了无牵挂。
他拿起了笔,在铺开的纸张上写下了悲愤的心声:
臣孤直罪臣杨继盛,请以嵩十大罪为陛下陈之!
当杨继盛将这份千古名疏封存妥当,递送内阁转交西苑之时,他已经完成了一个伟大的转变,昔日那个放牛的贫农子弟,历经几十年的风雨,终将成为一位不朽的英雄。
就在嘉靖收到这份奏疏后不久,消息灵通的严嵩便从皇帝的侍从那里得知了奏疏的内容。
面对这个从五品小官义正词严的控诉,严嵩害怕了,他虽然是内阁首辅,虽然是皇帝的宠臣,却依然害怕这个来自最底层的无畏的声音。
而且根据多年的从政经验,他迅速作出了判断——这人是来玩命的。
但就在他惊惶不定的时候,独眼龙军师严世蕃又出场了,听完那慌不择言的讲述后,他却只是镇定地说了一句话:
“奏疏在哪里,拿给我看。”
仔细阅览之后,严世蕃露出了笑容,他告诉自己那慌张的父亲,不用害怕,其实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几乎就在严嵩知晓奏疏内容的同时,徐阶也知道了。这也是没办法,16世纪是信息的时代,想保住脑袋、混碗饭吃,就得时刻掌握朝廷的最新动态。
徐阶惊叹于杨继盛的勇气,他万没想到,当年那个沉默的学生竟然有如此的血性,如此的勇敢,孤军突起,去挑战那个他绝对无法战胜的对手。
他敬佩这个人,因为这个人做了连他都不敢去做的事情。
但很快,他就意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危险已向自己逼近。
因为杨继盛是他的学生,而在那年头,师生关系就是政治关系,杨继盛上书,他虽然并不知情,却也绝对脱离不了关系。而目前政局敌强我弱,还远不到摊牌的时候,如此时与严党开战,必定功亏一篑。
徐阶坐卧不安,直到他拿到奏疏全文,才松了一口气。
因为在这份奏疏的末尾,杨继盛还加上了这样一句话:“大学士徐阶蒙陛下特擢,乃亦每事依违,不敢持正,不可不谓之负国也。”
真糊涂也好,假聪明也罢,这句关键的话最终挽救了徐阶,保存了他的实力。
政坛的地震看似已经不可避免,严嵩惊慌失措,徐阶忐忑不安,而杨继盛却只是镇定自若,静候处理。
不过出人意料的是,在这件事情中,最为恐慌的并不是以上三位,而是另一个似乎毫不相关的人——高拱。
无论对严嵩还是徐阶,高拱都是以礼相待,所以这件事对高拱并没有太大的影响。然而,就在他抱着看热闹的心态,打开奏疏的抄本,看到那句要人命的话时,顿如五雷轰顶,马上抄起文书去找徐阶。
他所看到的那句话,正是严世蕃所注意到的那一句。
看着面无人色、气喘吁吁的高拱,徐阶十分纳闷,然而,当他顺着高拱的指向,仔细研读那句话时,立刻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这句让严世蕃笑逐颜开,让高拱吓破胆的话是这样写的——愿陛下听臣之言,察嵩之奸,或召问裕、景二王。
徐阶的脸白了,他很清楚,这是一句授人以柄的话,很容易被理解为裕王指使杨继盛,借攻击严嵩之名逼宫犯上。若被严党利用,后果不堪设想。
高拱之所以跑来找徐阶,原因在于他认为杨继盛是徐阶的学生,上书必定是徐阶指使,准备借此和严党决战。
而徐阶敢于摊牌,必然有着全盘计划,但无论你徐兄有何打算,也得给兄弟划个道出来,让我早有准备,免得无故遭殃。
然而,徐阶诚恳地告诉他,自己并不知道这件事,也没有后着。
这下子高拱傻眼了。一直以来,裕王和严党的关系并不好,而皇帝宁可信任他身边的道士,也不愿相信自己的儿子,以严世蕃的智商,绝不会放过这个一网打尽的机会。
看着团团乱转的高拱,徐阶也是焦急万分。至少到目前为止,他们还算是某种程度上的盟友,裕王如果倒了,对他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但事已至此,又能如何?
千钧一发,面对几近绝望的高拱,徐阶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最后的办法:
“事已至此,只能去找那个人了,听天由命吧。”
徐阶和高拱到底是政治老手,此时的严世蕃确实正打着裕王的主意,准备一箭双雕,借刀杀人。在他的指点下,严嵩把祸水引向了二王。
这个话题彻底触痛了嘉靖的神经,他立刻派人前去诏狱质问杨继盛(此时已经下狱):与二王有何种关系,为何要引出二王?
杨继盛虽然耿直,却并不笨,他意识到了问题中隐含的巨大风险,大声答道:
“除了二王,朝中还有人不怕严嵩吗?!”
听到答案的嘉靖这才松了口气。但危机还远未结束,因为严世蕃先生从来就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也从未期盼杨继盛会头脑发热,主动配合。事实上,他的计划才刚刚开始。
严世蕃深知,虽然朝中严党势力庞大,但要想除掉杨继盛,拉裕王下水,必须借助另一个人的力量,而对于那个人,他是有把握的。
算盘打得确实不错,可惜他的对手是徐阶。
据说在象棋中,能看到后两步的就是高手,看到后三手以上的就是大师水平。而在政治这种特殊的游戏中,徐阶是当之无愧的特级大师。他不但算出了严世蕃的企图,还算准了他的预定目标。
于是在严世蕃动手之前,他抢先一步,找到了那个关键的人——陆炳。
杨继盛和裕王的命运,就握在陆炳的手中。因为这位仁兄不但是特务头子,还是诏狱的监狱长,在监狱里做点手脚,搞份假口供,然后派出个把锦衣卫,深更半夜栽赃一下裕王,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
陆炳是严党的同盟,无论如何,他没有拒绝严世蕃的理由。然而,徐阶依然登门拜访了,抱着姑且一试的心态。
因为他相信自己的判断——陆炳还是一个有良心的人。更重要的是,他已没有别的方法。
面对陆炳这样的老江湖,讲客套或是谈交情,无异于是自取其辱,徐阶开门见山:
“此事不宜牵涉过广,望三思而行。”
陆炳看着徐阶,沉默不语。
他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但他不愿表态,也不能表态。
反正已经说了,徐阶又提出了另一个要求:
“那个人还望老兄多加保全。”
听到这句话,陆炳终于开口了:
“此人之事上通天子,非我所能为。”
意思是,这件事情已经通天,我是罩不住的。
这是句实话,徐阶也只能叹气了:
“唯望老兄多加留意。”
陆炳点了点头,这个要求并不过分。
徐阶走了,严世蕃来了。
当然,他的来意和徐阶完全相反——把杨继盛整死,顺带捎上裕王。
陆炳热情地接待了他,还不断点头表示同意。
严世蕃满意地走了,然而,事情的发展并非如他所料。
杨继盛死劾激起波澜
此后严嵩父子天天在家里等待着好消息的到来,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陆炳那边却毫无动静。
严世蕃没有再去找过陆炳,作为官场老手,他很清楚对方的这种态度所代表的意义——拒绝。
沈鍊离去时的背影,是陆炳永远无法忘怀的,所以在关键的时刻,他作出了这个关键的抉择。
他虽然没有挺身而出的勇气,却依然坚守着仅存的良知。
外面大风大浪,斗得你死我活,而事件的中心人物杨继盛却是异常的平静,他镇定地待在牢房中,等待着即将来临的暴风骤雨。
在陆炳的授意下,诏狱的看守并没有难为杨继盛,但严嵩的能量却并不是陆炳可以左右的,很快,杨继盛就为他的勇敢付出了代价。
他被拖出了牢房,接受了廷杖一百的处罚。
廷杖是用大棍子打屁股。一般说来,如果是所谓“用心打”,六十廷杖就足以将人活活打死,即使不死也脱层皮,极为痛苦。
一位同僚实在看不下去了,他托人送给杨继盛一副蛇胆,告诉他:用此物可以止痛。
然而,杨继盛再次表现了他的无畏与勇气:
“我杨椒山(杨继盛号椒山)自己有胆,用不着这个!”
有种,实在太有种了。
杨继盛没钱买通行刑人,又得罪了财雄势大的严嵩,一般说来是必死无疑了。
可让人惊叹的是,杨继盛挨了一百杖,虽说皮开肉绽,伤筋动骨,竟然还是保住了一条命。除了他身体好外,估计也有某些场外因素——行刑者是锦衣卫。
不过一百杖还是结结实实的一百杖,不是打在棉花上的,杨继盛依然只剩下了半条命,等待着他的不是救护车或高干病房,只有潮湿而散发着恶臭的诏狱。
然而,正是在这个恐怖阴森的地方,杨继盛干出了一件耸人听闻、挑战人类极限的事情。
虽说是硬汉,但毕竟不是铁人,廷杖打折了他的腿骨,腿肉被打掉,一片血肉模糊。已经昏迷的杨继盛被拖回了牢房,没有人给他包扎,在蝇虫滋生、肮脏阴冷的空气中,他的伤口开始恶化感染。
在那个深夜,杨继盛被腿上的剧痛唤醒,借着微光,他看见了自己的残腿和碎肉,却并没有大声呻吟叫喊,只是叫来了一个看守:
“这里太暗,请帮我点一盏灯借光。”
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的要求,看守答应了,他点亮一盏灯,靠近了杨继盛的牢房。
就在光亮洒入黑暗角落的那一刻,这位看守看见了一幕让他魂飞魄散、永生难忘的可怕景象:
杨继盛十分安静地坐在那里,他低着头,手中拿着一片破碎碗片,聚精会神地刮着腿上的肉,那里已经感染腐烂了。
他没有麻药,也不用铁环,更没有塞嘴的白毛巾,只是带着一副平静的表情,不停地刮着腐肉。碗片并不锋利,腐肉也不易割断,这是令人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然而,杨继盛没有发出一点声音。
在这个深夜,单调的摩擦声回响在监房里,在寂静中诉说着这无与伦比的勇敢与刚强。
在昏暗的灯光下,杨继盛独立完成着这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以肯定)的手术。当年关老爷刮骨疗毒(真假还不一定),也还有个医生(特级医师华佗),用的是专用手术刀,旁边有一大群人围着,陪他下棋解闷。
相比而言,杨继盛先生的手术是自助式的,没有手术灯,没有宽敞的营房,陪伴他的只有苍蝇、蚊子,他没有消毒的手术刀,只有往日吃饭用的碎碗片。
杨继盛继续着他的工作,腐肉已经刮得差不多了,骨头露了出来,他开始截去附在骨头上面的筋膜。
掌灯的看守快要崩溃了,看着这恐怖的一幕,他想逃走,双腿却被牢牢地钉在原地,动弹不得。
他曾见过无数个被拷打得惨不忍睹的犯人,听到过无数次凄惨而恐怖的哀号,但在这个平静的夜里,他提着油灯,面对这个镇定的人,才真正感受到了深入骨髓的恐惧和震撼。
于是他开始颤抖,光影随着他的手不断地摇动着。
一个沉闷的声音终于打破了这片死一般的寂静:
“不要动,我看不清了。”
二十年前,曾有一部极为轰动的电影《第一滴血》,后来还拍了续集。里面的兰博兄极为彪悍,曾把火药洒在伤口上,给自己消毒,国人为之侧目,皆视其为硬汉偶像。
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在四百多年前,有一个叫杨继盛的人曾经比兰博还要兰博,而他们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兰博是假的,杨继盛是真的。
杨继盛就这样活了下来,就这样名震天下,就这样永垂青史,因为他的坚忍、顽强以及正直。
严嵩明白,陆炳是指望不上了,但刻骨的仇恨与畏惧是不会消弭的,杨继盛非杀不可!
此时案件已经转到了刑部,侍郎王学益是严党成员,严嵩指使他从速解决杨继盛。因为骂人是没法杀头的,严大人送佛送上天,指定了罪名:诈传亲王令旨。
可是副部长报上去,部长何鳌却不批,郎中史朝宾还明确表示,绝不执行。
严嵩发怒了,他撤了史朝宾的官,并托人告诉何鳌,再不听话,你就跟史郎中一起走。
何鳌妥协了,刑部就此递交了处理意见——依律处决。
然而,严嵩万万没有想到,他费尽心机的这份文书竟然还是无法执行,而他也无可奈何——皇帝不批。
嘉靖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个锋锐少年了,他已经做了三十年皇帝,经历了无数风波,斗倒了无数权臣,该吃的吃了,该玩的玩了,该整的也整了,剩下的唯一愿望就是多活几年。
所以,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修道事业中去,把国事交给手下的大臣。而这位聪明的皇帝之所以敢于放权,是因为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所有的大臣都被他玩弄于股掌之间,没有人是他的对手,没有人能猜透他的心思。
一般说来,老板越聪明,员工也就越难受。嘉靖老板是不好伺候的,他不但天资聪慧,而且善于耍诈,你说东,他就偏往西,你让他吃饭,他偏要睡觉,总之是让你摸不着他的谱。
然而,情况发生了变化。在这种日积月累的折腾中,大明公司的几位顶尖员工终于超越了老板的水平,成为了真正的领导者。
在这些足以掌控老板的超级员工名单中,有严嵩和严世蕃的名字,当然,还有徐阶。在此之后不久,两个更为厉害的人也将被列入这个名单,而他们所掌控的,将是天下。
耍猴的时代即将结束,被猴耍的时代即将开始。
但至少在杨继盛的问题上,嘉靖暂时还没有被耍弄,他十分清楚此案奥秘,毕竟杨继盛的目标只是严嵩,严嵩想借刀杀人,他却不想被人当枪使。
杨继盛的案子就这么拖了三年,悬而不决,直到三年后的那起意外事件。
嘉靖三十四年(1555),杨继盛仍在狱中顽强地坚持着,外面的同僚们却忍耐不住了,人关了这么久,吃了这么多苦,连个说法都没有,你当言官们是饭桶不成?
于是一时之间群臣上书,要求释放杨继盛,声势浩大,甚嚣尘上。
严嵩沉不住气了。此时,严党的中坚人物,著名贪官鄢懋卿向他进言:
养虎为患。
严嵩点了点头。
恰在此时,严嵩看到了他的干儿子,严党的另一干将赵文华送来的一份论罪奏疏,在这份奏疏上,写着两个人的名字。
严嵩思索片刻,拿起了笔,在这两个名字的后面,又加上了三个字:杨继盛。
因为他十分清楚,名列这份奏疏上的人,必死无疑。而皇帝在盛怒之下,是不会注意到这个小小的笔误的。
严嵩充分地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历时三年,用尽手段,他终于把自己的死敌杨继盛送上了黄泉之路。
然而,他万万不会想到,在他写下杨继盛名字的那一刻,他已犯下了一个最为致命的错误,覆亡之门就此打开。
在隐忍的日子里,徐阶时刻注意着严嵩的言行,而他迟迟不动手,是因为他一直未能发现严嵩的破绽。
纵横官场四十余年的严嵩是真正的精英,他虽然贪污受贿,虽然结党营私,却无人能抓住他的把柄。因为他知道哪些钱可以拿,哪些不能拿,哪些人要打,哪些人要拉。
所以这么多年来,他只受到过一次真正的威胁,然而,那位慈悲为怀的夏言先生放过了他,此后他变得更加谨慎小心、狡诈无情。
然而,他终于大意了,杨继盛的死劾激起了他的愤怒,混淆了他的思维判断,于是他作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杀死杨继盛。
杨继盛就是奔着死来的。
他不受严嵩的收买,不听朋友的劝告,明知毫无胜利的希望,却依然押上自己的一切,以死罪弹劾严嵩,因为他的目的很明确:
只求一死。
用死来表达他的愤怒,用死来唤醒胆怯的人们,如同春秋时的铸剑师那样,杨继盛用他的生命铸就了那柄斩杀奸邪的利剑。
事实证明,杨继盛的死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圈套,而严嵩义无反顾地跳了进去。
嘉靖三十四年九月,正如严嵩所预料的那样,愤怒的嘉靖批示了这份奏疏:秋后处决。
消息传出之后,一个女人在自己简陋的房中,完成了另一份奏疏。
这个女人是杨继盛的妻子。伟人的老婆自然也不是常人,在奏疏里,这个弱女子提出了一个公平的交换条件——倘以罪重,必不可赦,愿即斩臣妾首,以代夫诛。
一命换一命,很公平。
严嵩看到了这份奏疏,然后扔进了文书堆里。
杨继盛的妻子文化不高,这份文书是她口述,由王世贞代写的。在临刑前,王世贞再次来到狱中,去向他的同年兼好友告别。
王世贞是个讲义气的人,之前他曾多次探监,给杨继盛送来汤药,帮助他熬了下来。
可是事已至此,回天乏术。于是在诏狱中,王世贞和他的朋友见了最后一面。
眼前的杨继盛已经不成人形了。他没有父母的疼爱、众人的追捧,他很平凡,即使在那支光荣的进士队伍中,他也只是一个为人忽视、沉默寡言的人,辉煌显赫从未属于过他。
而今的他,只剩下了残肢破衣、遍体鳞伤,还有即将到来的死亡命运。
杨继盛却只是平静地提出了最后的要求:
“我的后事,就劳烦你了。”
杨继盛没有钱,他的妻子也没有钱,对他而言,要想找口棺材入土为安,是比较困难的。
王世贞用力地点了点头,这已是他唯一能做的事。
所有的事情都交代完了,杨继盛即将走向他人生的最后舞台——刑场。
在这最后诀别的时候,王世贞终于不禁放声大哭:
“椒山,事情怎么会到这个地步啊!”
然而,此时的杨继盛笑了,他倚着墙壁,用残腿支撑着自己的身体:
“元美(王世贞字元美),不必如此。”在昏暗的牢房中,他的脸上映射出无比自豪的光芒:
“死得其所,死又何惧!”
嘉靖三十四年十月初一,杨继盛英勇就义。
在这场实力悬殊的战斗中,手无寸铁的杨继盛,坚持到了最后一刻,只凭借他的信念和勇气。
临刑前,他赋诗一首:
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
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
历经磨难,矢志不移,叫做信念。
不畏强权,虽死无惧,叫做勇气。
在这一天,严嵩在他的府邸里欢庆自己的胜利,而嘉靖依然在西苑继续着他的修道事业。
在这一天,杨继盛用他的死向全天下人揭示了严嵩的真面目,之前威风八面、不可一世的严党就此走上灭亡之路。因为有这样一句古话——众怒难犯。
也就在这一天,努力营救却终未如愿的徐阶,在他学生血淋淋的尸首前,领悟了政治斗争的最终秘诀:
对付流氓,要用流氓的方法。
参考消息
千古名句
杨继盛临刑前写了一首《就义诗》,其中“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两句成了千古名句。除此之外,他还留下一副对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几百年后,一个叫李大钊的青年把这副对联改成“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并作为他的座右铭时刻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