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客小说网 > 一世富贵 > 第111章 根源

第111章 根源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一秒记住【墨客小说网 www.mksxs.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明白是明白了,但新茶法到底应该怎样,每个人心里都在掂量。太宗年间开始实行沿边入中,虽然支持的官员列出了种种好处,反对的一样还是提出了可能发生的弊端。也就是说从一开始,每个人都知道这制度有利有弊。不过由于时代的限制,他们只能有定性的估计,却无法定量,利大弊大根本搞不清楚,就这么一直沿用了下来。

    按照前世的历史知识,徐平知道现在是改革茶法难得的时间窗口,如果再过几年,西北跟党项的战争打起来,想改也没有机会了。

    崇政殿里的气氛有些沉闷,大家都在低头思索,没有说话。徐平把数据摆出来,实际上就从根本上否定了现在的茶法,不管是“三说法”还是“现钱法”,这出乎每一个人的预料,先前想好的说词,再也说不出口。就像先前徐平说三年无一石粮入陕西,从根子上就否定了沿边入中法,再否定茶法,整个与边疆有关的财政系统已经摇摇欲坠。

    这牵扯到的实在太多,哪个敢乱说话?寇瑊平时与徐平多有讨论,心里大致有个轮廓,不过他现在策略是站在徐平身后,徐平能够起来,他自己就有前程。

    正在这个当口,一直沉默不语的吕夷简突然开口:“徐平,那依你的意思,现在茶法是要改还是不改?”

    此时徐平已经占了上风,看着吕夷简道:“自然是要改的,相公认为呢?”

    吕夷简点点头:“积弊已深,不得不改。这样吧,新茶法还是着李咨主持,按他先前所说先除了这几年的陈弊。对于以后的茶法,三司先议,政事堂议定之后再作定论。”

    张士逊看看吕夷简,又看看坐在上首的皇上赵祯,嘴巴张了张,最终还是把话咽了回去。先前是不让徐平说话,现在说完了也挺热闹的,怎么又回到原点了?吕夷简是个什么意思?这样处理徐平能服气?皇上能同意?不过今天他已经出丑,终于不敢出头了。

    黑板前的徐平笑了笑,向吕夷简拱手:“相公说的是,茶法还是要先改。不过以后的茶法我这里已经有了底案,既然有这个机会,不如说出来请诸位大臣指教。”

    吕夷简沉声道:“也好,你说一说,那便就在这里议。”

    见徐平竟然欣然同意,张士逊惊得眼珠子差点鼓出来。再看看周围众人,章得象自然站在吕夷简一边,可就连平时与吕夷简不对付的蔡齐都面色平静,他心里愈加郁闷。

    其实事情很简单,徐平从根子上否定了现在的茶法,那么不管他有什么建议,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而已经讨论到这个程度了,那暂时措施还是用李咨的新法,徐平的意见要从长计议,慢慢一步一步地把茶法改过来。

    吕夷简多年执掌中书,对这个道理自然明白,就是蔡齐等人也在计司系统摸爬滚打多年,吕夷简一说他们就理解了意思。只有张士逊几人,对整个财政系统根本没有概念,总是从党派个人的利益关系去考虑问题,才会觉得糊涂。

    这种国家大政,当然是有临时措施,然后才是长远之计。以茶法牵涉之广,从根子上改变哪里是一年两年能够完成的事情。在实际事务上,张士逊差吕夷简不是一点半点。

    徐平理了理思路,决定还是从邕州的茶园讲起。

    “国家法制,茶惟有川峡四路和广南地区不榷,许民间自由买卖。邕州地处岭南,原先地广人稀,且多是土人,不入国家编户。山中自古有茶树,却一直没有人制茶贩卖。天圣年间,我通判邕州,才引导土人种茶,于今也有六七年之久了。”

    说到这里,徐平看了看殿中放着的几笼邕州茶,提高声音道:“邕州一地,去年官府入茶利二十八万贯有余。而诸位都知道,同是去年,东南茶场全部加起来,官府得利也不过一万贯多点,这还不包括与茶有关的官吏薪俸,不包括运茶厢军的口食。也就是说,实际上东南茶场从去年开始,就已经无利图。”

    这一点徐平前面图表里列得清楚,大家也都没有异议。东南茶场现在官府已经没有利润,李咨也提起过,所以茶法不得不改。

    徐平又道:“东南茶场没有茶利,现在所剩的,惟有指望商人得了厚利,能够帮着朝廷向陕西运输粮草。可实际情况是,陕西这几年也没有粮食进入,全靠的是盘剥本地民户来充入中粮草。也就是说,朝廷让出了整个东南茶场的茶利,也不过是换来在陕西没有加赋税,而借商贾豪强之手来做了这件事而已。”

    徐平把这话说破才是真的让很多人抬不起头来,这个年代,凡是有官员提出要改变某种制度,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民不加赋而用自足”,听起来真是利国利民。实际情况则是不加赋而转交给商人豪强之手,比加赋为害更烈。道理很简单,官府经营哪怕是没有利润甚至是稍微赔钱为了民生也会经营下去,而没了利润哪个商人会干?官府加赋自然会有地方豪强向下层民户转移,可豪强一样会与商人勾结起来获取厚利。

    做的是同样的事情,官府还有规模优势,还有诸多的行政资源可用,成本只会比商人更低,凭什么转交给商人小民就会得利?

    如果是一些琐碎的小规模商业行为,确实是更适合商贾经营。可像这个年代的茶业这种行业,规模大,商业行为单一,就没有那个道理。

    之所以出现如今的局面,还是跟整个大的环境有关。五代时期,官吏不分,做官的往往就是小吏出身,对行政事务的各个环节都熟悉无比。再加上那时候征战不断,各国都是穷尽国力养兵,每一个利润环节国家都恨不得抓在自己手里。两者加起来,就是暴利行业基本都掌握在了国家手中,某种程度上到了古代社会的极致,整个社会也处于紧张状态。

    自宋立国,这些行政财政制度改变不大,初期也并没有问题。那时候的能臣,比如赵普,比如陈恕,也基本都是出身小吏,对这整套系统能够驾驭得住。

    但自太宗之后,官吏分离,官员越来越不熟悉具体事务,越来越觉得有心无力。

    当时为什么实行沿边入中,要借助商贾的力量?看看官员们列出的原因就清楚,小吏难制,成本太高。茶盐这些物资,官府的运输成本竟然比私人还高。为什么?下面做事的小吏使坏,动不动就船坏了,货沉了。还不断地向这些货里加泥沙,如果离得原产地远一点,盐简直就没有咸味了。

    而另一方面,销售不畅,动不动就错过了销售季节,官场里的货物堆积如山卖不出去,只能报废,要么就强行推派下去。可偏偏民间缺货厉害,就是无法产销两旺。

    知道有这些问题,官员们却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无从下手。最后只能是借助社会力量来解决官员能力不足的问题,形成恶性循环。

    知道有问题,却不知道怎么解决问题,是慢慢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官员的通病。于是越发崇尚空谈,越发看不起能做事的官员,开口就是三代之治,一做事就一塌糊涂。挑毛病那是天下无双,让他们把事情做好那就一筹莫展。

    吕夷简这一代算是最后的还能兼具吏才的官员,徐平算是抓住了一个尾巴,如果再过二三十年,徐平只怕是连在这里侃侃而谈的机会都没有。

    小吏有小吏的毛病,他们只注重眼前蝇头小利,如果用小吏治国,整个社会只怕也会民不聊生。官与吏本该是相辅相成,整个社会才会平稳发展。这样就要求官员要兼具吏才,不一定要能够比小吏们做得更好,但对具体事务最少要懂,能看出各种门道。

    徐平对诗赋经论不熟,愿意埋下身子做事,这是他比其他官员强的地方。

    指着旁边几笼的邕州茶,徐平高声道:“刚才说过,邕州去年以一州之地,官府得茶利二十八万贯。同样是茶,为何有这么大的区别?”

    张士逊摇头道:“邕州那里产茶,只管发卖,不用像东南茶场一样,还要考虑陕西沿边粮草。徐平,两年事分开来说,万莫混为一谈!”

    徐平看看张士逊,点点头:“张相公说的不错,东南茶利供应陕西粮草。可刚才已经说过了,陕西并没有粮草进入,那茶利哪里去了?而且,邕州一州之地,此时禁军厢军加起来也有近两万人,蔗糖务更是已经超过了十万人,需求的粮草也不比陕西少多少!”

    从去年开始,邕州便开始增兵,比徐平在的时候多了一倍还多。徐平能够动用蔗糖务的乡兵,并不表示别人也可以让这一套系统运转无碍。实际上按照庞籍等人的建议,邕谅路还要增兵一万,才能够保证不断地向外开拓。

    邕州那里,早已不是徐平在的时候那个边远小州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