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代君受过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一秒记住【墨客小说网 www.mksxs.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李咨说完,拱手告罪,回座位坐下。
吕夷简颔首:“李咨于茶法用心多年,各种情弊了然于胸,这一番话正中要害。我以为这一次改茶法还是以李咨主持,三司从旁辅助,务求革除旧弊,中外无事。”
一直没有说话的章得象随声附和:“李枢副主持计司多年,确实再无一个人合适。”
张士逊看看其他几人,跟着点头:“我也是这样认为,如今朝廷内外,再没有一个人比李咨对茶法更熟悉了。用人当用人之长,此事还是交于李咨。”
坐在一边的寇瑊听着这番话,脸色已经变得极为难看。无论如何,他才是现在的三司使,这几位宰辅随手就把三司的权限夺了过去,还一副理所应当的样子,这口气如何能够咽得下去?可两位宰相都点头了,又能说什么呢?三司使号称计相,可到底是没有位列宰执之中,具体做事还是得乖乖听中书门下的命令。
赵祯的脸色也不好看,今天如果就这么过去了,自己又何苦在崇政殿里招集众人,亲自参与讨论。只要让有关各司在政事堂集议,进熟状进来自己画可就好了!
做皇上的,最不甘心的就是这种局面,做决策的大臣异口同声,偏偏讨论出来的结果不是自己想要的。想推行自己的意见,难不成还把所有宰执全部换掉!
正在这时,一直沉默没有与参与进来的参知政事蔡齐沉声道:“茶盐向来都隶在盐铁司管下,茶法不管如何改,总要听听三司如何说,盐铁司如何说。如果另外指定一人改革茶法,有功则不及三司,有过三司受罚,如此行事不妥当。”
吕夷简听了这话,微闭起眼睛,面上没有任何表情。
张士逊的脸则变了颜色,扭头狠狠瞪了蔡齐一眼,对上面的赵祯道:“此事缘起,一是东南茶场的商人鼓院投书,再一个就是盐铁副使徐平上的奏状牵连茶法。似这种事,向来都是应该通封上奏,徐平别立名目,把这事杂在实封奏状里,已经是于例不合。当用通封而用实封者,杖二十!念徐平年幼,又新从地方入朝堂为官不久,此事抛开不追究。但茶法之事,不容徐平再染指!不然地话,岂非开侥幸生事之门?”
这件事情张士逊与吕夷简早已经私下讨论过,两人都认定是徐平想借改革茶法给自己捞政绩,特别用不上台面的手段密奏犯了忌讳。如果这样都可以,那其他的官员还不会有样学样,日常政事密奏满天飞,宰相还怎么当?
本来吕夷简把三司绕过去,让徐平牵扯不进来,这件事情不提也就过去了。结果蔡齐没事生事,非要让三司参与进来,张士逊也就不客气了。
实封密奏是皇上赵祯要求做的,弄成这样徐平已经很为难了,没想到还是绕不过去。
赵祯见张士逊态度坚决,也有些为难,道:“先前是朕要了解邕谅路事务,让徐平写一封奏状上来,关联到茶法入中,不过是无心之举罢了,略过不提。”
听了这话,知谏院孙祖德腾地就站了起来:“陛下,国家法典规制,岂能马马虎虎一句不提就罢了!徐平违例,事当受罚,当罚不罚,置朝廷法度何在?”
茶法的事情上谏院的人插不上口,这件事情可正在自己职责范围之内,更何况徐平先前就与谏院有了龃龉,孙祖德岂能放过!
赵祯看看徐平,见他正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仿佛入定了一般,完全一副想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的样子。心中暗暗叹了口气,这件事情是自己做得差了,既然已经要求徐平上实封奏状,还发到政事堂干什么,不是没事找事吗!完全可以用茶商上书的借口,把这道奏章压下来,让徐平参与进来就好了,结果现在这样没法收场。
看看在坐的众人,吕夷简不说话,也就只有一个人能够收拾场面了。
赵祯对正襟危坐的王曾道:“枢密以为如何?”
王曾拱手行礼,从容答道:“朝廷有规制,内外臣僚自然该按例行事,徐平这件事情上做得差了,自然该领责罚。如果不罚,日后政事堂诸公怎么处理政事?不过念在徐平年少,又是答陛下所问,略施薄惩即可,不宜重罚。如果因此等小事就重责臣下,那朝廷里的官员岂不天天不得安宁,生怕行差踏错,还怎么做事?”
“枢密说得有道理。”赵祯点头,“徐平便罚俸半年,略加惩戒。”
“陛下圣明。”王曾立即回话,就此把这事情揭过去,接着道:“不过一件事归一件事,徐平做得错了,自然受罚。茶盐却是盐铁司主管,要改茶法,必须要听三司官员如何议论。三司主持国家财政,如果只是依照大臣指令行事,不能申诉自己所想,那么跟平常小吏有什么分别?茶法要改,还是以三司为主。”
赵祯心里这才算出了一口气,事情终于回到了正常的轨道上来。也再不问政事堂的几位宰辅了,直接对寇瑊道:“寇瑊,徐平,你们对茶法如何看?尽管奏来!”
寇瑊道:“回陛下,此事微臣虽然参与,但都是放手给徐平主持。三司的意见,还是由徐平来讲,微臣在一边补充。”
“好,徐平,你来讲!”
所谓罚俸,并不是真地把所有俸禄都停掉,而是按照官品不同,都有固定的数额。比如徐平现在永宁郡侯是从三品,那就每月五贯钱,半年也不过是三十贯。
这数字对于徐平的身家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完全不值一提,关键还是在那个“罚”字上。用徐平前世的话来说,这就记在档案上了,怎么也是仕途上的一个污点。
不过那有什么关系呢?一等进士本来就不怎么按例循资升官,到了徐平这个官位,以后大多时候只怕都是皇上亲自任用了,还在乎那些干什么。这次受罚本来就是替皇上赵祯背的黑锅,档案上是污点,皇上心里面只怕还是亮点。
徐平站起身来,向赵祯施礼:“微臣惶恐,我在三司莅任时日尚短,对茶法自然不如诸位大臣理解得透彻。不过自我入三司,便编修三司条例,整理历年案卷,多年的数据整理下来,再对比历次茶法更改,也有一些看法。鉴往知来,微臣以为,只有把历年茶法变更和其利弊讲清楚了,才好决定未来怎么样改。”
张士逊见密奏的事这么便被徐平轻轻松松混过去了,吕夷简又不说话,心里不愤,冷笑道:“在座的诸位,大多都是参与过以前茶法变更的,又有什么不知晓?要你来御前讲历年变革!你又能讲出什么来!”
徐平对张士逊微微一笑:“相公,在下自然是觉得看出了一些先前诸公没有注意到的地方,才斗胆提出来。一会如果觉得我讲得没用,相公直言让我闭嘴就是。”
张士逊见徐平的脸上没有丝毫紧张,反而显得从容而又自信,心里莫名地就有一种烦躁的感觉。难不成这小子真看出了什么独到的地方?不可能啊,从开国以来,茶法的每一个细节张士逊都烂熟于胸,当年是实实在在下过功夫的,怎么可能有遗漏?
不对!张士逊猛然想起,这次茶法皇上之所以下了决心要改,可不是因为那几个茶商上书,而是因为徐平的奏章。
沿边入中头绪纷杂,殿中的各位大臣哪个没有参与过?可徐平的上奏,提出的恰恰是其他大臣都没有注意到的。三年无一石粮入陕西,实际上不仅仅是三年,不过徐平所整理的资料只能确认三年而已。这一点恰如灯下黑,还真是大家没有注意到的,偏偏徐平一提出来,立即就得到大家认可。就连张士逊自己和吕夷简也一起研究过,只要把各方的资料一对,确实如徐平所说。
那么茶法,徐平又能说出什么来?会不会跟那个沿边入中的无粮入陕西一样,一下子来个釜底抽薪,把整个制度都给否定掉?
李咨的“现钱法”实际在名义上让茶叶跟沿边入中粮草脱钩,茶商用钱买茶,沿边州县用钱买粮,两者并不相干。但由于边境买粮的钱还是来自于茶叶收入,实际操作中还是无法脱离开,还加剧了京师和沿边都需要铜钱的矛盾。
徐平见张士逊不再说话,抬步出列,向坐在上面的赵祯行礼:“微臣是三司属下官员,掌管天下账籍,说茶法,还是要看账目说话。为了让陛下和诸位大臣看得清楚,微臣制了几块木板,看起来一目了然,还请陛下允许我在殿里使用。”
“好,看起来越清楚越好!”
赵祯点头,吩咐身边的小黄门去殿外,把三司随从带的木板和相关账籍及其他用具一起取到殿里来,让徐平随便使用。
吕夷简双目微闭,好像入定一般,一言不发。其他人与徐平接触还不多,不知道他要搞什么把戏,兴致勃勃。
惟有张士逊心里烦躁不已,他恨死了徐平不管谈什么都喜欢拿出一大堆数据,在面前一摆,想好的许多引经据典的妙句都说不出口,只能任其摆布。(未完待续。)
李咨说完,拱手告罪,回座位坐下。
吕夷简颔首:“李咨于茶法用心多年,各种情弊了然于胸,这一番话正中要害。我以为这一次改茶法还是以李咨主持,三司从旁辅助,务求革除旧弊,中外无事。”
一直没有说话的章得象随声附和:“李枢副主持计司多年,确实再无一个人合适。”
张士逊看看其他几人,跟着点头:“我也是这样认为,如今朝廷内外,再没有一个人比李咨对茶法更熟悉了。用人当用人之长,此事还是交于李咨。”
坐在一边的寇瑊听着这番话,脸色已经变得极为难看。无论如何,他才是现在的三司使,这几位宰辅随手就把三司的权限夺了过去,还一副理所应当的样子,这口气如何能够咽得下去?可两位宰相都点头了,又能说什么呢?三司使号称计相,可到底是没有位列宰执之中,具体做事还是得乖乖听中书门下的命令。
赵祯的脸色也不好看,今天如果就这么过去了,自己又何苦在崇政殿里招集众人,亲自参与讨论。只要让有关各司在政事堂集议,进熟状进来自己画可就好了!
做皇上的,最不甘心的就是这种局面,做决策的大臣异口同声,偏偏讨论出来的结果不是自己想要的。想推行自己的意见,难不成还把所有宰执全部换掉!
正在这时,一直沉默没有与参与进来的参知政事蔡齐沉声道:“茶盐向来都隶在盐铁司管下,茶法不管如何改,总要听听三司如何说,盐铁司如何说。如果另外指定一人改革茶法,有功则不及三司,有过三司受罚,如此行事不妥当。”
吕夷简听了这话,微闭起眼睛,面上没有任何表情。
张士逊的脸则变了颜色,扭头狠狠瞪了蔡齐一眼,对上面的赵祯道:“此事缘起,一是东南茶场的商人鼓院投书,再一个就是盐铁副使徐平上的奏状牵连茶法。似这种事,向来都是应该通封上奏,徐平别立名目,把这事杂在实封奏状里,已经是于例不合。当用通封而用实封者,杖二十!念徐平年幼,又新从地方入朝堂为官不久,此事抛开不追究。但茶法之事,不容徐平再染指!不然地话,岂非开侥幸生事之门?”
这件事情张士逊与吕夷简早已经私下讨论过,两人都认定是徐平想借改革茶法给自己捞政绩,特别用不上台面的手段密奏犯了忌讳。如果这样都可以,那其他的官员还不会有样学样,日常政事密奏满天飞,宰相还怎么当?
本来吕夷简把三司绕过去,让徐平牵扯不进来,这件事情不提也就过去了。结果蔡齐没事生事,非要让三司参与进来,张士逊也就不客气了。
实封密奏是皇上赵祯要求做的,弄成这样徐平已经很为难了,没想到还是绕不过去。
赵祯见张士逊态度坚决,也有些为难,道:“先前是朕要了解邕谅路事务,让徐平写一封奏状上来,关联到茶法入中,不过是无心之举罢了,略过不提。”
听了这话,知谏院孙祖德腾地就站了起来:“陛下,国家法典规制,岂能马马虎虎一句不提就罢了!徐平违例,事当受罚,当罚不罚,置朝廷法度何在?”
茶法的事情上谏院的人插不上口,这件事情可正在自己职责范围之内,更何况徐平先前就与谏院有了龃龉,孙祖德岂能放过!
赵祯看看徐平,见他正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仿佛入定了一般,完全一副想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的样子。心中暗暗叹了口气,这件事情是自己做得差了,既然已经要求徐平上实封奏状,还发到政事堂干什么,不是没事找事吗!完全可以用茶商上书的借口,把这道奏章压下来,让徐平参与进来就好了,结果现在这样没法收场。
看看在坐的众人,吕夷简不说话,也就只有一个人能够收拾场面了。
赵祯对正襟危坐的王曾道:“枢密以为如何?”
王曾拱手行礼,从容答道:“朝廷有规制,内外臣僚自然该按例行事,徐平这件事情上做得差了,自然该领责罚。如果不罚,日后政事堂诸公怎么处理政事?不过念在徐平年少,又是答陛下所问,略施薄惩即可,不宜重罚。如果因此等小事就重责臣下,那朝廷里的官员岂不天天不得安宁,生怕行差踏错,还怎么做事?”
“枢密说得有道理。”赵祯点头,“徐平便罚俸半年,略加惩戒。”
“陛下圣明。”王曾立即回话,就此把这事情揭过去,接着道:“不过一件事归一件事,徐平做得错了,自然受罚。茶盐却是盐铁司主管,要改茶法,必须要听三司官员如何议论。三司主持国家财政,如果只是依照大臣指令行事,不能申诉自己所想,那么跟平常小吏有什么分别?茶法要改,还是以三司为主。”
赵祯心里这才算出了一口气,事情终于回到了正常的轨道上来。也再不问政事堂的几位宰辅了,直接对寇瑊道:“寇瑊,徐平,你们对茶法如何看?尽管奏来!”
寇瑊道:“回陛下,此事微臣虽然参与,但都是放手给徐平主持。三司的意见,还是由徐平来讲,微臣在一边补充。”
“好,徐平,你来讲!”
所谓罚俸,并不是真地把所有俸禄都停掉,而是按照官品不同,都有固定的数额。比如徐平现在永宁郡侯是从三品,那就每月五贯钱,半年也不过是三十贯。
这数字对于徐平的身家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完全不值一提,关键还是在那个“罚”字上。用徐平前世的话来说,这就记在档案上了,怎么也是仕途上的一个污点。
不过那有什么关系呢?一等进士本来就不怎么按例循资升官,到了徐平这个官位,以后大多时候只怕都是皇上亲自任用了,还在乎那些干什么。这次受罚本来就是替皇上赵祯背的黑锅,档案上是污点,皇上心里面只怕还是亮点。
徐平站起身来,向赵祯施礼:“微臣惶恐,我在三司莅任时日尚短,对茶法自然不如诸位大臣理解得透彻。不过自我入三司,便编修三司条例,整理历年案卷,多年的数据整理下来,再对比历次茶法更改,也有一些看法。鉴往知来,微臣以为,只有把历年茶法变更和其利弊讲清楚了,才好决定未来怎么样改。”
张士逊见密奏的事这么便被徐平轻轻松松混过去了,吕夷简又不说话,心里不愤,冷笑道:“在座的诸位,大多都是参与过以前茶法变更的,又有什么不知晓?要你来御前讲历年变革!你又能讲出什么来!”
徐平对张士逊微微一笑:“相公,在下自然是觉得看出了一些先前诸公没有注意到的地方,才斗胆提出来。一会如果觉得我讲得没用,相公直言让我闭嘴就是。”
张士逊见徐平的脸上没有丝毫紧张,反而显得从容而又自信,心里莫名地就有一种烦躁的感觉。难不成这小子真看出了什么独到的地方?不可能啊,从开国以来,茶法的每一个细节张士逊都烂熟于胸,当年是实实在在下过功夫的,怎么可能有遗漏?
不对!张士逊猛然想起,这次茶法皇上之所以下了决心要改,可不是因为那几个茶商上书,而是因为徐平的奏章。
沿边入中头绪纷杂,殿中的各位大臣哪个没有参与过?可徐平的上奏,提出的恰恰是其他大臣都没有注意到的。三年无一石粮入陕西,实际上不仅仅是三年,不过徐平所整理的资料只能确认三年而已。这一点恰如灯下黑,还真是大家没有注意到的,偏偏徐平一提出来,立即就得到大家认可。就连张士逊自己和吕夷简也一起研究过,只要把各方的资料一对,确实如徐平所说。
那么茶法,徐平又能说出什么来?会不会跟那个沿边入中的无粮入陕西一样,一下子来个釜底抽薪,把整个制度都给否定掉?
李咨的“现钱法”实际在名义上让茶叶跟沿边入中粮草脱钩,茶商用钱买茶,沿边州县用钱买粮,两者并不相干。但由于边境买粮的钱还是来自于茶叶收入,实际操作中还是无法脱离开,还加剧了京师和沿边都需要铜钱的矛盾。
徐平见张士逊不再说话,抬步出列,向坐在上面的赵祯行礼:“微臣是三司属下官员,掌管天下账籍,说茶法,还是要看账目说话。为了让陛下和诸位大臣看得清楚,微臣制了几块木板,看起来一目了然,还请陛下允许我在殿里使用。”
“好,看起来越清楚越好!”
赵祯点头,吩咐身边的小黄门去殿外,把三司随从带的木板和相关账籍及其他用具一起取到殿里来,让徐平随便使用。
吕夷简双目微闭,好像入定一般,一言不发。其他人与徐平接触还不多,不知道他要搞什么把戏,兴致勃勃。
惟有张士逊心里烦躁不已,他恨死了徐平不管谈什么都喜欢拿出一大堆数据,在面前一摆,想好的许多引经据典的妙句都说不出口,只能任其摆布。(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