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 返京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一秒记住【墨客小说网 www.mksxs.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一百三十八章 返京
五月初的长安已到仲春,阳光从窗格里透射进来,将暖意带进御书房内,屋角,蟠龙玛瑙炉内青烟袅袅,房间里异香弥漫,暖洋洋地空气中洋溢着催眠的味道。
但大唐皇帝李隆基却没有丝毫睡意,他在御案前奋力批阅奏折,堆积如山的奏折压得他的心中沉甸甸的,他已经几天没有进御书房了,但每天来的奏折却并不因此而中断。
前几日是他的六十岁寿辰(注),举国欢庆,张灯结彩尤胜上元节,且都是官家出资,李林甫又刻意讨好,所耗费的钱帛不计其数,可在奏章里却只字未提,李隆基也猜得到,只是没有勇气去面对那个数字。
批着阅着,他开始觉得头脑眩晕,注意力集中不起来,望着堆满案的奏折,李隆基暗暗叹息一声,心中竟产生一种畏惧。
这也难怪,他已是六十岁的老人,可仍然象年轻人一样夜夜行房,怎么还能有精力应付纷繁的国事,或许无数朝代的衰败都是种因在这些不起眼的小事中,好色自然要透支精力,透支了精力自然就会昏庸。
当然不能指责红颜祸国,也不能一味责备君王好色,有自制力的人毕竟是少数,问题的关键是君王为何能拥有如此多的女人,打住,有点走题了。
李隆基将一叠奏折随手一推,奏折斜斜倒下,桌上地上,落得到处都是,他按着眉头颓然地倒在椅子上。
‘高力士!’
李隆基低低呼唤一声,却没有人答应,一阵轻快的脚步声走近,
“皇上,老奴在!”声音低微而悦耳。
不是听了几十年的声音,李隆基登时记起,高力士操劳他的寿辰,累得病到了,他抬起疲惫的眼皮,眼前是一名约四十岁左右的宦官,和一般宦官普遍白胖相反,此人面皮微黑、身材高瘦,若不是他声音尖细,乍一看倒象一名从西域归来的将军。
他也是李隆基十分信任的宦官,名叫边令诚,在高力士染病期间暂代替他几日,不等李隆基吩咐,他手脚麻利地从地上拾起奏折,轻轻将它们放在桌上,随即垂手站在一旁,等待皇上吩咐。
“你帮朕分一分,中书省传上来的放一边,翰林院传上来的则放另一边,还有就是御史的折子单独放置。”
这是李隆基的批阅习惯,以往的高力士不等他吩咐,总是会做的妥妥帖帖,如今高力士不在,这些小事也需要他亲自安排了。边令诚答应,不一会儿便将上百本奏折整理完毕,御案上只剩下小、中、大三叠折,可见边令诚对大唐的人事结构十分熟悉。
“做得不错!”
李隆基赞了一声,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御史类竟只有一份奏折,孤零零地躺在那里。
“难道天下真是太平吗?”
李隆基笑了笑,随手拾起奏折,只看了两行,便立刻被里面的内容吸引住了,他又翻回封面,是御史中丞王鉷上的折子,说姚州都督李宓弹劾果毅都尉李清在滇东假传圣旨,擅自封寒崇道为南宁州都督,洋洋洒洒数千字,说得活灵活现,每一个细节都讲到了,仿佛亲耳所闻、亲眼所见。
李隆基又看了几遍,心中一阵冷笑,他相信这个李宓说的是真的,李清也敢这样做,他若不敢,就不可能替自己解决如此棘手的南诏问题,问题不在这里,王鉷是李林甫的心腹,这份奏折李林甫怎么可能没看过,上面却没有他的批阅,而且御史的奏折就只有这一本,可能吗?
借别人之手行事,这是李林甫的一贯做法,只一眼,李隆基便看透了李林甫的心思,他嫉妒李清在南诏的功劳,恨他与韦坚合作,欲对他下手。
李隆基心中忽然一阵厌烦,随手将这本奏折扔给边令诚,道:“宫里人中,你算有几分见识,你来说说,这事如果是真,朕又当如何处置?”
边令诚望着奏折,仿佛在看一块诱人的胡饼,他想看吗?他想看,他并非自幼入宫,年轻时他也曾饱读诗书,游历大好山河,朝为读书郎,暮登天子堂,这曾经是他的梦想,‘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也曾为他向往,但后来入宫,年纪又长,使他的锐意消退,暮气渐生,虽然他也曾在李隆基面前表现过他的才能,但生理的残疾让他自卑,宫廷的险恶使他胆怯,他不敢和高力士争权,只打算默默无闻地残了此一生。
不过高力士的病倒了却使他在茫茫黑夜中看到了一丝光明,这几日他替代高力士,使蛰伏在他内心深处的那一颗种子因雨逢时,竟悄悄地滋生、抽芽,机会终于来了,皇上竟将大臣的奏折让他来评述。
边令诚却不敢看,奏折仿佛又是一块烧红的碳,让他迟迟不敢拿起,这是高力士才享有的特权,拿起它会有什么后果,他比谁都清楚。
他微微抬头,却一眼瞥见皇上严厉的目光,手一哆嗦,拾起了奏折,他收拾过不计其数的奏折,却从没有象今天这一本如此沉重,机遇靠自己把握,既然已经迈出这一步,他便再没有回头路。
边令诚深深吸一口气,匆匆浏览一遍,有人竟敢假传圣旨,这可是灭门之罪,边令诚刚要开口,却仿佛有一只胳膊将他往后猛地一拽,‘等等!事情决不会这样简单,否则皇上就不会如此神色凝重,还让自己参详。’
他的脑海里在迅速思索,忽然想起昨日皇上给玉真公主说的话,‘你给朕推荐的李清,只带三百人去南诏,竟解决了让朕发愁十几年的南诏困局,这是朕今年收到的最好的一份寿礼。’
话语欣喜,还开怀大笑,多少年也没见皇上如此高兴过,现在竟有人在这个接骨眼告李清假传圣旨,边令诚迅速摸准了皇上此时的心情,不屑、恼火。
想到此,他猛地下定决心,拿自己的未来作赌注,押它一宝,边令诚毫不迟疑道:“皇上,老奴年幼时家境贫寒,有一次母亲生病,家里无钱去医治,我便去医堂偷药,结果被抓住了,可那医者并没有打我,更没有抓我见官,反替我母亲免费看病,说我为孝而为,不能算偷。今天李清所做之事和老奴十分相似,或许他是假传了圣旨,但皇上要想想他当时的处境,只有三百人,且职位低卑,更重要是他在为皇上效命,假传圣旨的最终目的也是为皇上解决南诏困局,而并非一己之私。”
说到此,边令诚又偷眼看了一下李隆基的脸色,见他目光柔和,脸色淡然,知道自己押对了,心中不禁暗暗窃喜,又继续道:“老奴虽不知前因后果,但我想皇上一定也给了他临时处置之权,既如此,他也不算假传圣旨,只是做的尺度上没把握好,所以,依老奴之见,皇上只责备他几句,让他以后当心便是了,皇上,千金易得,一将难求啊!”
说完,边令诚垂手而立,等待皇上的发落,李隆基盯着他,半天没有说话,他忽然又道:“那朕再问你,南诏如果突然被一拆为二,不复从前的强大,那朕首先要做的是什么?”
边令诚想了想,声音低低道:“老奴以为,首先要做的是防备吐蕃。”
“说的很好,深合朕意!”
李隆基笑了笑,从御案下取出一面金牌,递给边令诚道:“这两天,从南诏归来的李清就该到长安了,你带朕的金牌去接他,只要他抵达长安,就立刻带他来见朕。”
边令诚接过金牌走出房门的一瞬间,一颗心悄悄落地,随之而来的是眉眼中掩饰不住的狂喜,在他身后,李隆基盯着他的背影,暗暗地点了点头。
李清率领三百骑护送着大唐最后一批出使南诏的官员返回了长安,一路餐风宿露,这一日,他们已经遥遥看见了沐浴在金光中的巍巍长安城,终于到家了,将士们不约而同地爆发出一声欢呼,连一路不苟言笑的十几个文官也忍不住笑逐颜开,赞善大夫杜有邻满脸风尘的脸上竟忍不住老泪纵横,南诏内讧,险些波及到他们,大唐使团驻地据南安门不远,震天的喊杀声,临死的惨叫,冲刷不掉的血迹,成了这些文官挥之不去地夢魘。
这里离延光门约还有五里地,此时正是仲春,树荫浓绿,杏老花谢,官道上许多去郊外游玩的长安市民来来往往,都诧异地看着这支奇怪的队伍,穿着大唐的军服,却一个个皮肤黝黑,满面风尘,不少士兵盔甲残破,上面还有斑斑血迹,路人不敢多看,赶紧离他们远远的。
李嗣业纵马来到李清身边,感慨道:“交了差,我就要返回安西了,此次和阳明南诏一行,让我受益太多,最重要的还是结交了你这个兄弟。”
他伸出硕长的手臂按住李清的肩膀,眼中流露出一丝留恋,诚恳地说道“你也来西域吧!那里才是你施展才华的地方。”
李清默默地点了点头,拍拍他的手道:“我也很想,若有机会,我一定去!”
这时,高展刀与武行素也催马上来,武行素这些日子一直沉默不语,人也变得消瘦,眼看已经到了长安,他再也忍不住,迟疑一下对李清道:“我决定回去后便辞去军职,那里没有我出头之日,我要跟随阳明。”
李清急忙摆手,“这怎么行,这次你立了大功,回去后必有封赏,少说也是校尉,甚至还会升到果毅都尉,正是你出头之时,跟随我最多做个小吏,又何苦!”
武行素摇了摇头,坚定地说道:“我从滇东起就在考虑这个问题,不会因为你说两句就改变主意,你如果不收我,那我们的交情就一笔勾掉!而且不光是我,你再看看弟兄们,甚至在成都分手的南霁云,都是和我一样的想法。”
李清抬头向众人看去,只见所有的人都停下了马,围成一圈默默地注视他,所有人的眼中都充满了不舍,李清只觉眼角有点发酸,勉强对众人笑道:“我们都住在长安,以后见面的机会多着呢!我会经常请大家去喝酒。”
这时,高展刀却上前笑道:“其实也不是没有可能,这次阳明立下大功,皇上定会升你的官,从皇上免你太子舍人来看,以后你应该是军职,若是派到地方上去,你便可以趁皇上高兴,提出将他们都带走,我想才三百人,皇上应该会答应的。”
一句话提醒了李清,这倒是个机会,去地方上为官,躲开太子对自己的拉拢,一举两得,是最好不过。
这时他忽然想起一事,便对大家笑道:“险些忘了,走之前敲了于诚节一笔竹杠,大家拿去分了,每人十两黄金,另外阵亡的弟兄要给双份。”
十两黄金相当百两纹银,在黑市上可兑得一百五十贯钱,虽然羽林军不同于一般的府兵,可以不用自备兵器、粮食、日常用品,甚至还有一点津贴,但每年也不过几贯,而且这次去南诏是件苦差,有钱有门路的都说情脱了身,随行的大多是清贫人家子弟。
听说李清要给他们每人十两黄金,狂喜之下,众人竟忍不住大声欢呼起来,直看得一帮文官眼中羡慕,暗叹自己没这么好的运气,不料李清又对他们微微笑道:“各位大人自然都会严守朝廷戒律,不过这一路车马津贴也该是有的,况且也不是公款,十两金子大家都有份,就算是给大家的一点茶钱,若不收下,可是不给我面子哦!”
众文官面面相视,心中想要,却又不知该怎么开口,这时杜有邻哈哈一笑,“李将军说的是,钱虽不多,若不收下,真是不给面子了,老夫第一个收下。”
众官见有人带头,而且还是太子岳父,皆喜笑颜开,纷纷表示一定要给李将军面子云云,心里却暗赞李清会做人,有财大家发。
倒不是李清想给他们,而是于诚节送别给金子时,他们在一旁都见了,倘若不堵住他们的嘴,恐怕士兵们的钱也捂不了多久。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杂沓的马蹄声,只见旌旗招展,似有大队人马开来,这里是延光门外的官道,并非主干道,官路较狭窄,沿路的百姓们纷纷向两边逃避,惟恐惹了这群马队,渐渐地马队走近,约五、六百人,都骑着马,还有十几辆马车,里面人员混杂,有衣甲鲜明的军士,有满脸凶蛮的家丁,护卫着中间近百名男男女女,均年纪不大,个个红裙绿裳,衣着艳丽,正吵吵嚷嚷朝这边快速而来。
杜有邻打手帘看了半天,忽然脸色一变,大叫道:“不好!是长安那帮小混蛋,大家快闪开!”
第一百三十八章 返京
五月初的长安已到仲春,阳光从窗格里透射进来,将暖意带进御书房内,屋角,蟠龙玛瑙炉内青烟袅袅,房间里异香弥漫,暖洋洋地空气中洋溢着催眠的味道。
但大唐皇帝李隆基却没有丝毫睡意,他在御案前奋力批阅奏折,堆积如山的奏折压得他的心中沉甸甸的,他已经几天没有进御书房了,但每天来的奏折却并不因此而中断。
前几日是他的六十岁寿辰(注),举国欢庆,张灯结彩尤胜上元节,且都是官家出资,李林甫又刻意讨好,所耗费的钱帛不计其数,可在奏章里却只字未提,李隆基也猜得到,只是没有勇气去面对那个数字。
批着阅着,他开始觉得头脑眩晕,注意力集中不起来,望着堆满案的奏折,李隆基暗暗叹息一声,心中竟产生一种畏惧。
这也难怪,他已是六十岁的老人,可仍然象年轻人一样夜夜行房,怎么还能有精力应付纷繁的国事,或许无数朝代的衰败都是种因在这些不起眼的小事中,好色自然要透支精力,透支了精力自然就会昏庸。
当然不能指责红颜祸国,也不能一味责备君王好色,有自制力的人毕竟是少数,问题的关键是君王为何能拥有如此多的女人,打住,有点走题了。
李隆基将一叠奏折随手一推,奏折斜斜倒下,桌上地上,落得到处都是,他按着眉头颓然地倒在椅子上。
‘高力士!’
李隆基低低呼唤一声,却没有人答应,一阵轻快的脚步声走近,
“皇上,老奴在!”声音低微而悦耳。
不是听了几十年的声音,李隆基登时记起,高力士操劳他的寿辰,累得病到了,他抬起疲惫的眼皮,眼前是一名约四十岁左右的宦官,和一般宦官普遍白胖相反,此人面皮微黑、身材高瘦,若不是他声音尖细,乍一看倒象一名从西域归来的将军。
他也是李隆基十分信任的宦官,名叫边令诚,在高力士染病期间暂代替他几日,不等李隆基吩咐,他手脚麻利地从地上拾起奏折,轻轻将它们放在桌上,随即垂手站在一旁,等待皇上吩咐。
“你帮朕分一分,中书省传上来的放一边,翰林院传上来的则放另一边,还有就是御史的折子单独放置。”
这是李隆基的批阅习惯,以往的高力士不等他吩咐,总是会做的妥妥帖帖,如今高力士不在,这些小事也需要他亲自安排了。边令诚答应,不一会儿便将上百本奏折整理完毕,御案上只剩下小、中、大三叠折,可见边令诚对大唐的人事结构十分熟悉。
“做得不错!”
李隆基赞了一声,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御史类竟只有一份奏折,孤零零地躺在那里。
“难道天下真是太平吗?”
李隆基笑了笑,随手拾起奏折,只看了两行,便立刻被里面的内容吸引住了,他又翻回封面,是御史中丞王鉷上的折子,说姚州都督李宓弹劾果毅都尉李清在滇东假传圣旨,擅自封寒崇道为南宁州都督,洋洋洒洒数千字,说得活灵活现,每一个细节都讲到了,仿佛亲耳所闻、亲眼所见。
李隆基又看了几遍,心中一阵冷笑,他相信这个李宓说的是真的,李清也敢这样做,他若不敢,就不可能替自己解决如此棘手的南诏问题,问题不在这里,王鉷是李林甫的心腹,这份奏折李林甫怎么可能没看过,上面却没有他的批阅,而且御史的奏折就只有这一本,可能吗?
借别人之手行事,这是李林甫的一贯做法,只一眼,李隆基便看透了李林甫的心思,他嫉妒李清在南诏的功劳,恨他与韦坚合作,欲对他下手。
李隆基心中忽然一阵厌烦,随手将这本奏折扔给边令诚,道:“宫里人中,你算有几分见识,你来说说,这事如果是真,朕又当如何处置?”
边令诚望着奏折,仿佛在看一块诱人的胡饼,他想看吗?他想看,他并非自幼入宫,年轻时他也曾饱读诗书,游历大好山河,朝为读书郎,暮登天子堂,这曾经是他的梦想,‘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也曾为他向往,但后来入宫,年纪又长,使他的锐意消退,暮气渐生,虽然他也曾在李隆基面前表现过他的才能,但生理的残疾让他自卑,宫廷的险恶使他胆怯,他不敢和高力士争权,只打算默默无闻地残了此一生。
不过高力士的病倒了却使他在茫茫黑夜中看到了一丝光明,这几日他替代高力士,使蛰伏在他内心深处的那一颗种子因雨逢时,竟悄悄地滋生、抽芽,机会终于来了,皇上竟将大臣的奏折让他来评述。
边令诚却不敢看,奏折仿佛又是一块烧红的碳,让他迟迟不敢拿起,这是高力士才享有的特权,拿起它会有什么后果,他比谁都清楚。
他微微抬头,却一眼瞥见皇上严厉的目光,手一哆嗦,拾起了奏折,他收拾过不计其数的奏折,却从没有象今天这一本如此沉重,机遇靠自己把握,既然已经迈出这一步,他便再没有回头路。
边令诚深深吸一口气,匆匆浏览一遍,有人竟敢假传圣旨,这可是灭门之罪,边令诚刚要开口,却仿佛有一只胳膊将他往后猛地一拽,‘等等!事情决不会这样简单,否则皇上就不会如此神色凝重,还让自己参详。’
他的脑海里在迅速思索,忽然想起昨日皇上给玉真公主说的话,‘你给朕推荐的李清,只带三百人去南诏,竟解决了让朕发愁十几年的南诏困局,这是朕今年收到的最好的一份寿礼。’
话语欣喜,还开怀大笑,多少年也没见皇上如此高兴过,现在竟有人在这个接骨眼告李清假传圣旨,边令诚迅速摸准了皇上此时的心情,不屑、恼火。
想到此,他猛地下定决心,拿自己的未来作赌注,押它一宝,边令诚毫不迟疑道:“皇上,老奴年幼时家境贫寒,有一次母亲生病,家里无钱去医治,我便去医堂偷药,结果被抓住了,可那医者并没有打我,更没有抓我见官,反替我母亲免费看病,说我为孝而为,不能算偷。今天李清所做之事和老奴十分相似,或许他是假传了圣旨,但皇上要想想他当时的处境,只有三百人,且职位低卑,更重要是他在为皇上效命,假传圣旨的最终目的也是为皇上解决南诏困局,而并非一己之私。”
说到此,边令诚又偷眼看了一下李隆基的脸色,见他目光柔和,脸色淡然,知道自己押对了,心中不禁暗暗窃喜,又继续道:“老奴虽不知前因后果,但我想皇上一定也给了他临时处置之权,既如此,他也不算假传圣旨,只是做的尺度上没把握好,所以,依老奴之见,皇上只责备他几句,让他以后当心便是了,皇上,千金易得,一将难求啊!”
说完,边令诚垂手而立,等待皇上的发落,李隆基盯着他,半天没有说话,他忽然又道:“那朕再问你,南诏如果突然被一拆为二,不复从前的强大,那朕首先要做的是什么?”
边令诚想了想,声音低低道:“老奴以为,首先要做的是防备吐蕃。”
“说的很好,深合朕意!”
李隆基笑了笑,从御案下取出一面金牌,递给边令诚道:“这两天,从南诏归来的李清就该到长安了,你带朕的金牌去接他,只要他抵达长安,就立刻带他来见朕。”
边令诚接过金牌走出房门的一瞬间,一颗心悄悄落地,随之而来的是眉眼中掩饰不住的狂喜,在他身后,李隆基盯着他的背影,暗暗地点了点头。
李清率领三百骑护送着大唐最后一批出使南诏的官员返回了长安,一路餐风宿露,这一日,他们已经遥遥看见了沐浴在金光中的巍巍长安城,终于到家了,将士们不约而同地爆发出一声欢呼,连一路不苟言笑的十几个文官也忍不住笑逐颜开,赞善大夫杜有邻满脸风尘的脸上竟忍不住老泪纵横,南诏内讧,险些波及到他们,大唐使团驻地据南安门不远,震天的喊杀声,临死的惨叫,冲刷不掉的血迹,成了这些文官挥之不去地夢魘。
这里离延光门约还有五里地,此时正是仲春,树荫浓绿,杏老花谢,官道上许多去郊外游玩的长安市民来来往往,都诧异地看着这支奇怪的队伍,穿着大唐的军服,却一个个皮肤黝黑,满面风尘,不少士兵盔甲残破,上面还有斑斑血迹,路人不敢多看,赶紧离他们远远的。
李嗣业纵马来到李清身边,感慨道:“交了差,我就要返回安西了,此次和阳明南诏一行,让我受益太多,最重要的还是结交了你这个兄弟。”
他伸出硕长的手臂按住李清的肩膀,眼中流露出一丝留恋,诚恳地说道“你也来西域吧!那里才是你施展才华的地方。”
李清默默地点了点头,拍拍他的手道:“我也很想,若有机会,我一定去!”
这时,高展刀与武行素也催马上来,武行素这些日子一直沉默不语,人也变得消瘦,眼看已经到了长安,他再也忍不住,迟疑一下对李清道:“我决定回去后便辞去军职,那里没有我出头之日,我要跟随阳明。”
李清急忙摆手,“这怎么行,这次你立了大功,回去后必有封赏,少说也是校尉,甚至还会升到果毅都尉,正是你出头之时,跟随我最多做个小吏,又何苦!”
武行素摇了摇头,坚定地说道:“我从滇东起就在考虑这个问题,不会因为你说两句就改变主意,你如果不收我,那我们的交情就一笔勾掉!而且不光是我,你再看看弟兄们,甚至在成都分手的南霁云,都是和我一样的想法。”
李清抬头向众人看去,只见所有的人都停下了马,围成一圈默默地注视他,所有人的眼中都充满了不舍,李清只觉眼角有点发酸,勉强对众人笑道:“我们都住在长安,以后见面的机会多着呢!我会经常请大家去喝酒。”
这时,高展刀却上前笑道:“其实也不是没有可能,这次阳明立下大功,皇上定会升你的官,从皇上免你太子舍人来看,以后你应该是军职,若是派到地方上去,你便可以趁皇上高兴,提出将他们都带走,我想才三百人,皇上应该会答应的。”
一句话提醒了李清,这倒是个机会,去地方上为官,躲开太子对自己的拉拢,一举两得,是最好不过。
这时他忽然想起一事,便对大家笑道:“险些忘了,走之前敲了于诚节一笔竹杠,大家拿去分了,每人十两黄金,另外阵亡的弟兄要给双份。”
十两黄金相当百两纹银,在黑市上可兑得一百五十贯钱,虽然羽林军不同于一般的府兵,可以不用自备兵器、粮食、日常用品,甚至还有一点津贴,但每年也不过几贯,而且这次去南诏是件苦差,有钱有门路的都说情脱了身,随行的大多是清贫人家子弟。
听说李清要给他们每人十两黄金,狂喜之下,众人竟忍不住大声欢呼起来,直看得一帮文官眼中羡慕,暗叹自己没这么好的运气,不料李清又对他们微微笑道:“各位大人自然都会严守朝廷戒律,不过这一路车马津贴也该是有的,况且也不是公款,十两金子大家都有份,就算是给大家的一点茶钱,若不收下,可是不给我面子哦!”
众文官面面相视,心中想要,却又不知该怎么开口,这时杜有邻哈哈一笑,“李将军说的是,钱虽不多,若不收下,真是不给面子了,老夫第一个收下。”
众官见有人带头,而且还是太子岳父,皆喜笑颜开,纷纷表示一定要给李将军面子云云,心里却暗赞李清会做人,有财大家发。
倒不是李清想给他们,而是于诚节送别给金子时,他们在一旁都见了,倘若不堵住他们的嘴,恐怕士兵们的钱也捂不了多久。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杂沓的马蹄声,只见旌旗招展,似有大队人马开来,这里是延光门外的官道,并非主干道,官路较狭窄,沿路的百姓们纷纷向两边逃避,惟恐惹了这群马队,渐渐地马队走近,约五、六百人,都骑着马,还有十几辆马车,里面人员混杂,有衣甲鲜明的军士,有满脸凶蛮的家丁,护卫着中间近百名男男女女,均年纪不大,个个红裙绿裳,衣着艳丽,正吵吵嚷嚷朝这边快速而来。
杜有邻打手帘看了半天,忽然脸色一变,大叫道:“不好!是长安那帮小混蛋,大家快闪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