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一章 孙静远的意见,皇帝的态度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一秒记住【墨客小说网 www.mksxs.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二百五十一章 孙静远的意见,皇帝的态度
西苑,玉熙宫精舍。
孙淡从来没想到过皇帝会这么不怕冷。
屋子很空,里面除了一个蒲团就没放什么东西。皇帝正盘膝坐在蒲团上,头顶有薄纱帷幕垂下,并在冷风中轻轻飘扬。
门窗都大敞着,寒冷刺骨的风一阵接一阵穿堂而过,吹得正侍立在一旁的几个太监面色青得相屋顶的青瓦。
皇帝穿得很少,只一件贴身白色棉布衫子和一袭青色宽袖道袍,风一吹,整个人都好象要腾空而起。
这样的场景固然仙风道骨,可看在孙淡、黄锦和毕云眼中,却同时打了个寒战:真是冻人啊!
想来也可以理解,皇帝每日都服用道家仙丹,那些由铅汞炼成的丹药本就是大燥大热之物,服用之后也不觉得冷。当然,对身体的损害也可想而知了。
毕云和黄锦都有武功在身,身体健壮,孙淡也练了一年多拳脚,可一进精舍还是冷得有些受不了。
皇帝今天心情好象不错,见三人进来,面上露出难得的微笑:“来了,冷吧?”他刚主持完顺天府乡试,因为出题难度低,顺天府士子们都感念皇帝的恩德。加上这又是皇帝登基后所办的第一件大事,心中未免有些雀跃。
毕云毕竟是侍侯惯了人的宫中老人,回答也很得体:“万岁是半仙之体,自然是寒暑不侵。臣等肉体凡胎,怎能与仙人相比。”
“你这个毕云,倒会说话。”皇帝朝太监们点了点头,几个太监如蒙大赦,飞快地将门窗都关上,又抬出四大盆烧得旺旺的银丝炭火。两个香炉也点着了,檀香氤氲升起。屋子里立即暖和起来,让孙淡等人身体同时松弛下来。
“你们三人都是朕潜邸时的旧人,黄锦、毕云还执掌着司礼监,这次联袂而来,难道出了什么不得了的大事,说吧。”皇帝等三人暖和下来,终于开始问了。
“是出了一件事。”毕云将手中的奏折用双手奉了上去,解释说:“这是礼部尚书毛澄写的本子,内阁的票拟是进呈御览,也不出意见。”
皇帝接过奏折也不去看,“毛尚书的奏折废话极多,朕都懒得看,你们司礼监的人可都看了,什么意见?”
毕云为人可比黄锦精明多了,见黄锦嘴唇一动要回话,抢先一步道:“回万岁爷的话,司礼监的人都看了,毕云乃是秉笔太监,不敢多言,一切都听黄公公的。黄公公倒是有处理意见下来。”
皇帝随口道:“黄锦你也看了,怎么看?”
黄锦这才捞着说话的机会,忙回道:“禀万岁,奴才的意见是留中不发。”
“哦,留中啊,这么说来,毛尚书这份奏折应该是言之有物了。”皇帝淡淡地说。
毕云忙苦笑一声:“满纸都是狂悖之言,臣等本不该用这篇奏折来污了陛下眼睛的。可兹体事大,以臣看来,本应严词训斥的。可孙先生建议送给来给万岁爷瞧瞧。臣死罪死罪。”说完话,毕云装出一副惶恐的样子,跪在地上磕了一个头。
黄锦见毕云举动怪异,心中惊诧,突然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升起。
皇帝倒有些意外:“朕倒要看看毛尚书说了些什么?”他从蒲团上站起来,大袖飘飘中捧着奏折边走边读。就看了几眼,突然冷笑起来:“毛尚书果然写得一手好文章,引经据典,洋洋洒洒,不愧是进士出身啊!黄锦,你是司礼监掌印太监,你的意思是留中?”
黄锦心中突然有些畏惧,脚一软就跪了下去,颤声道:“臣的意思是……是……是留中,反正……反正……”
“反正什么?”皇帝突然站住了,慢慢低头盯着黄锦,那眼神中好象是一把刀子,要将黄锦整个地破开来看:“留中,你黄锦就是这个意见?留中,难道朕还错了,需要隐忍?难道你黄锦就默许毛澄的狂悖之言?”
这句话说得很是严厉,黄锦愕然抬起头,还没等他说什么,皇帝手中那份手本就劈头扔过来,正好砸在他脸上。耳边传来皇帝冰冷的声音:“好个狗奴才,你再仔细看看。”
黄锦心叫一声不妙,忙拣起那份奏折,定下神仔细看了起来。等他看到最后,总算看明白毛澄奏折中的意思,心中一慌,额上有黄豆大小的冷汗沁出。
正如皇帝所说,这份奏折的核心内容是说皇帝不能认自己的生父,如果将这份奏折留中不发,不做任何处理意见,那不就是默许毛尚书的意见吗?
这可是一件极其严重的事,一个处理不好,只怕会就此失去皇帝的信任。
他不住地磕头,哀号道:“万岁爷饶命啊,万岁爷饶命啊,奴才根本就没看过这份奏折,又如何知道毛澄在里面说了些什么。臣失职,万死,万死!”
他不住磕头,脚下已经湿了一片,面上眼泪鼻涕顺颊而下,淋漓尽至。
孙淡和黄锦看得心中大快,黄锦眉宇间已隐约有一丝笑容渗出来。而孙淡还保持着平静的表情,一张脸平静无波,连他都佩服自己的养气工夫已修炼得炉火纯青了。
“身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居然不看外臣的奏折,说出去有人会信吗?”皇帝阴森森地喝了一声:“滚出去!”
黄锦终于哭出声来,连滚带爬地退了出去。
毕云见黄锦倒霉,脸上的笑容终于忍不住绽放开来。
可这一切却逃不过皇帝的眼睛,皇帝心中不喜,冷冷道:“你笑什么,身为首席秉笔太监,不与黄锦商议好就能烦朕,你也滚出去。“
毕云的汗水也渗了出来,只得慢慢地退了出去。
屋中再没有第三人,就皇帝和孙淡静静地站着。
皇帝沉默了,将眼睛盯在窗外。外面,毕云和黄锦正规规矩矩地站在雪地里候旨:“孙淡,朕且问你,刚才黄锦所说的留中究竟是不是他的本意,还是他根本就没看那份奏折?”
听到这话,孙淡心中不觉有些失望。看样子皇帝还是顾念着黄锦的旧情啊!
毕竟黄锦是皇帝的玩伴,私人感情是任何人都比不了的。要想凭这事打倒黄锦,估计还不行。
可惜啊可惜。
不过,孙淡转念一想,这事也不值得惋惜。首先,纸包不住火,就算今天栽赃到黄锦身上,以皇帝的精明,日后肯定能查出事情的究竟。到那时候,反倒是他和毕云要吃不了兜着走;再则,就算抛开皇帝同黄锦的私交不提,皇帝也不可能看到毕云在宫中一枝独大,权势熏天。
皇帝要玩平衡,自然不肯让黄锦倒下。
孙淡自认为已经揣摩到了皇帝的心思,他平静地看着皇帝,目光坦诚地回答说:“是,黄公公根本就没看那份奏折。毛尚书写的东西又长又臭,空洞无物,黄公公一看就心生厌烦,也就将其放过了。却不想毛尚书文中暗含机锋。”
“岂止是暗藏机锋,简直就是夹枪夹棍。”皇帝哼了一声,听到这事同黄锦没有关系,心情好转,一副果然如此的表情:“毕云同黄锦有矛盾可以理解,你孙淡同黄锦前一段时间也闹生分了,却不想你居然不落井下石。”
孙淡静静地说:“臣做人做事历来是心怀坦荡,一就是一,二就是二。”
“好一个君子坦荡荡,你孙静远确实当得起君子二字。”皇帝感叹一声:“朕让你进内书堂教书看来是没找错人,朕就是要让你替朕教出一群胸怀坦荡实心做事的身边人来。”
孙淡也不说话。
皇帝见孙淡没有任何表情,心中又暗赞了一声,突然说:“此间就我君臣二人,朕看了毛澄的奏折心有些乱了。孙淡你是先帝的智囊,素有急智,依你看来,这事该如何处理?”
孙淡也知道大礼议一事关系重大,皇帝也知道自己是个有一定影响力的人,至少就目前而言,孙淡在士林中也有一定声望,可代表一大批读书人的意愿。皇帝这是在逼他站队啊!
可孙淡也知道这时不能贸然答话,大礼议的结果什么以群臣的失败而告终,可在天下人看来,正义属于杨廷和和杨慎他们。若选择站在群臣那边,固然可以博得一个好名声,却要将皇帝得罪到死。
若选择站在皇帝一边,将来固然荣华富贵一生,可却要背着一辈子的骂名,一辈子在士子们面前抬不起头来。譬如后来的张璁,固然身居高位,可在天下人眼中却是小人一个。
微一思索,孙淡决定打酱油:“乾坤都握在陛下手中,皇上的心比日月还明亮。”
皇帝狠狠地看着孙淡:“朕的心思朕自己知道,朕用你孙淡,用的是你的智谋和坦诚,朕现在要听你说。”
孙淡早就预料到皇帝会说出这样的话来,心中也不畏惧,只装出一副斟酌了半天的样子,才郑重地说:“孙淡认为,一个人只能有一个父亲,这种事情要慎重。”
“对,朕就知道孙卿家你不会让朕失望的。”皇帝听不出孙淡话中的意思,点点头,终于咆哮起来:“父亲怎么可能乱认,还是你以前同王仙长说过的那句话,朕进京是来做皇帝的,不是给人做儿子的!”
他大声叫起来,一张脸都扭曲了:“朕自己的父亲都不能认了,非得要让他们给朕指定一个,如此咄咄怪事,千古闻所未闻。他毛澄说什么他那个提议可为君父分忧,一片赤忱,如果大臣中有所反对,就是奸佞,论罪当斩……朕看,毛澄才真该斩首。”
发泄完心中的怒火,皇帝并不觉得自己有任何失态,大袖一挥:“孙淡,刚才司礼监的人也说了,对毛澄的这分奏折要狠狠驳斥,你的意见呢?”
孙淡将眼皮一耷拉:“一切但凭圣断。”万言千当,不如一默,大礼议这汤浑水,咱就不去趟了。还是安静去做七品知县,然后教小太监们读书要紧。
“你……”皇帝被孙淡气得笑出声来:“孙淡你别装糊涂,朕要听你的真心话。”
孙淡倒有些头疼了,也不直接说这事,只道:“陛下对君臣关系是怎么看的,或者说对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怎么看?对了,我大明朝不设丞相,可就目前而言,内阁大学士和司礼监掌太监在实际上也担当着丞相的职责。”
皇帝有些奇怪,知道孙淡不会无的放矢,也冷静下来了:“朕自然有看法的,孙卿有话直说。”他一屁股坐在蒲团上,指了指地板:“且坐下说话,朕今日就与卿坐而论道。”
孙淡侃侃道:“自古以来,君臣之间的关系是以治国话语权为支点的制衡关系,如同一个跷跷板,皇帝这头高了,臣工那头就低;而臣工那头高了,皇帝这头就低。所以,出名君的时候,通常就少有贤臣;而出名臣的时候,往往就不见名君。当然,开国之时除外。
陛下自从由大明门进了北京在奉天殿下榻的那一刻起,就在这如同跷跷板一样的游戏中,在高高的那一端。
陛下和臣子们的对国事的话语权从那一刻就开始了,如今,陛下以群臣不可避免地有一番较量,这个较量的起点就是皇考之争。陛下进北京时,虽然进了大明门、下榻在奉天殿,但是仅仅是绕过了皇考之争的核心,并没有解决皇考的实质性问题。”
皇帝静静地听着,不住点头,叹息道:“朕自登基以来,一直都觉得无法施展,好象被人捆住了手脚,却没想过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如今听孙卿这一席话,这才明白过来。你的意思是……”
孙淡道:“就那毛尚书这份奏折来看,表面上是毛澄一家之言。可臣下来一想,这份奏折内阁可是看过的,却不写任何处理意见。臣认为,内阁虽然没有批示,可不批示也是一种态度。”
皇帝猛然醒悟,冷笑:“杨首辅他们是在投石问路啊,真把朕当成藏在路边草丛里的鸟儿了。却不知道这块石头扔出去,又要惊飞多少莺莺燕燕?”
这个时候,孙淡才最后说:“所以,臣认为。这份奏折陛下不能留中,也不能表明态度。还不如发还给内阁,让他们讨论讨论,拿出一个具体意见。”这也是真实的历史上,嘉靖皇帝处理这件事时的唯一处置手段。
果然,皇帝对孙淡这句话深以为然,也明白孙淡话中的意思:“他们在投石问路,朕也要来一个投石问鸟。朕现在还看不明白内阁阁臣们的心思,也不知道他们对这件事究竟是何看法。让他们先议一议,让他们都表明态度,朕才好判断形势,才好做下一步的应对。”
孙淡:“陛下所言甚是。”其实他也知道,这份奏折下发后,群臣几乎是一边倒地支持毛澄。也只有这个时候,嘉靖皇帝才认识到什么叫万众一心,什么叫异口同声,以及毛澄身后的杨廷和的可怕之处。那个老练的政治家可不是嘉靖这个政坛新丁可比的。
当然,这也不是孙淡所需要操心的。大礼议一事,无论他孙淡占在哪一边,其结果都不太美妙,也捞不到实际的好处。
今天他所了这么多话,却让任何人抓不到一点把柄,如果过关,也算是个圆满的结局。
皇帝做出这个决定后,好象是松了一口气,表情放松下来,和颜悦色地说:“孙卿家你今天来得正好,所说的一席话让朕收获颇丰。你我君臣相得,以后也应该这么说话。你也不要怕说错了话,朕答应你,你同朕说话的时候不会有第三双耳朵。”
“是。”孙淡只得如此回答。
皇帝接着道:“杨慎和乔宇他们也真是,把房山那样的地方交给你,还逼你答应一年五万两的赋税。这事你做起来有难度吗,可已有了计较?”
孙淡道:“孙淡那日也是随口一答,倒没有别的计划,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希望不让陛下丢脸,不让税改计划出师不利。臣现在还兼着内书堂学长一职,两头跑,怕照应不过来。”
“不用担心。”皇帝想了想,说:“房山距离京城也没多远,也不过百十来里路,朕下来之后会给驿站一道手敕,让他们给你提供驿马,让你往来方便,”
“多谢圣上。”孙淡心中觉得非常满意。他在内书堂那边每月奉三有课,如果能够由国家提供交通工具,倒也便捷。
“好了,你且去内书堂报到吧。”皇帝挥了挥袖子:“去将黄锦和毕云叫进来。”
“是。”孙淡出了屋走到黄锦和毕云身边,轻声道:“二位公公,陛下叫你们进去。”
毕云和黄锦同时问:“陛下什么意思?”
孙淡笑了笑:“陛下的意思是,毛尚书那份奏折要发回内阁让阁臣们议一议。”
毕云是看过那份圣旨的,知道其中的关节。他皱了皱眉头:“毛澄这份奏折阁臣们肯定是看过的,只怕他们内心中还是支持毛尚书的,发回重议,只怕还是这个结果。若到了那时,又该怎么办?毕云也想不出任何法子,静远,你脑子灵,说说。”
黄锦也伸长了脖子竖起来耳朵。
孙淡:“发回重议固然不会有任何结果,但能够让陛下知道内阁的态度也是好的。实在不行,将这份奏折明示天下,让所有朝臣都议一议。”
毕云吃惊地说:“不太好吧。”
“或许吧。”孙淡神秘一笑。他急着去内书堂,也不敢耽搁,拱了拱手,径直走了。
第二百五十一章 孙静远的意见,皇帝的态度
西苑,玉熙宫精舍。
孙淡从来没想到过皇帝会这么不怕冷。
屋子很空,里面除了一个蒲团就没放什么东西。皇帝正盘膝坐在蒲团上,头顶有薄纱帷幕垂下,并在冷风中轻轻飘扬。
门窗都大敞着,寒冷刺骨的风一阵接一阵穿堂而过,吹得正侍立在一旁的几个太监面色青得相屋顶的青瓦。
皇帝穿得很少,只一件贴身白色棉布衫子和一袭青色宽袖道袍,风一吹,整个人都好象要腾空而起。
这样的场景固然仙风道骨,可看在孙淡、黄锦和毕云眼中,却同时打了个寒战:真是冻人啊!
想来也可以理解,皇帝每日都服用道家仙丹,那些由铅汞炼成的丹药本就是大燥大热之物,服用之后也不觉得冷。当然,对身体的损害也可想而知了。
毕云和黄锦都有武功在身,身体健壮,孙淡也练了一年多拳脚,可一进精舍还是冷得有些受不了。
皇帝今天心情好象不错,见三人进来,面上露出难得的微笑:“来了,冷吧?”他刚主持完顺天府乡试,因为出题难度低,顺天府士子们都感念皇帝的恩德。加上这又是皇帝登基后所办的第一件大事,心中未免有些雀跃。
毕云毕竟是侍侯惯了人的宫中老人,回答也很得体:“万岁是半仙之体,自然是寒暑不侵。臣等肉体凡胎,怎能与仙人相比。”
“你这个毕云,倒会说话。”皇帝朝太监们点了点头,几个太监如蒙大赦,飞快地将门窗都关上,又抬出四大盆烧得旺旺的银丝炭火。两个香炉也点着了,檀香氤氲升起。屋子里立即暖和起来,让孙淡等人身体同时松弛下来。
“你们三人都是朕潜邸时的旧人,黄锦、毕云还执掌着司礼监,这次联袂而来,难道出了什么不得了的大事,说吧。”皇帝等三人暖和下来,终于开始问了。
“是出了一件事。”毕云将手中的奏折用双手奉了上去,解释说:“这是礼部尚书毛澄写的本子,内阁的票拟是进呈御览,也不出意见。”
皇帝接过奏折也不去看,“毛尚书的奏折废话极多,朕都懒得看,你们司礼监的人可都看了,什么意见?”
毕云为人可比黄锦精明多了,见黄锦嘴唇一动要回话,抢先一步道:“回万岁爷的话,司礼监的人都看了,毕云乃是秉笔太监,不敢多言,一切都听黄公公的。黄公公倒是有处理意见下来。”
皇帝随口道:“黄锦你也看了,怎么看?”
黄锦这才捞着说话的机会,忙回道:“禀万岁,奴才的意见是留中不发。”
“哦,留中啊,这么说来,毛尚书这份奏折应该是言之有物了。”皇帝淡淡地说。
毕云忙苦笑一声:“满纸都是狂悖之言,臣等本不该用这篇奏折来污了陛下眼睛的。可兹体事大,以臣看来,本应严词训斥的。可孙先生建议送给来给万岁爷瞧瞧。臣死罪死罪。”说完话,毕云装出一副惶恐的样子,跪在地上磕了一个头。
黄锦见毕云举动怪异,心中惊诧,突然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升起。
皇帝倒有些意外:“朕倒要看看毛尚书说了些什么?”他从蒲团上站起来,大袖飘飘中捧着奏折边走边读。就看了几眼,突然冷笑起来:“毛尚书果然写得一手好文章,引经据典,洋洋洒洒,不愧是进士出身啊!黄锦,你是司礼监掌印太监,你的意思是留中?”
黄锦心中突然有些畏惧,脚一软就跪了下去,颤声道:“臣的意思是……是……是留中,反正……反正……”
“反正什么?”皇帝突然站住了,慢慢低头盯着黄锦,那眼神中好象是一把刀子,要将黄锦整个地破开来看:“留中,你黄锦就是这个意见?留中,难道朕还错了,需要隐忍?难道你黄锦就默许毛澄的狂悖之言?”
这句话说得很是严厉,黄锦愕然抬起头,还没等他说什么,皇帝手中那份手本就劈头扔过来,正好砸在他脸上。耳边传来皇帝冰冷的声音:“好个狗奴才,你再仔细看看。”
黄锦心叫一声不妙,忙拣起那份奏折,定下神仔细看了起来。等他看到最后,总算看明白毛澄奏折中的意思,心中一慌,额上有黄豆大小的冷汗沁出。
正如皇帝所说,这份奏折的核心内容是说皇帝不能认自己的生父,如果将这份奏折留中不发,不做任何处理意见,那不就是默许毛尚书的意见吗?
这可是一件极其严重的事,一个处理不好,只怕会就此失去皇帝的信任。
他不住地磕头,哀号道:“万岁爷饶命啊,万岁爷饶命啊,奴才根本就没看过这份奏折,又如何知道毛澄在里面说了些什么。臣失职,万死,万死!”
他不住磕头,脚下已经湿了一片,面上眼泪鼻涕顺颊而下,淋漓尽至。
孙淡和黄锦看得心中大快,黄锦眉宇间已隐约有一丝笑容渗出来。而孙淡还保持着平静的表情,一张脸平静无波,连他都佩服自己的养气工夫已修炼得炉火纯青了。
“身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居然不看外臣的奏折,说出去有人会信吗?”皇帝阴森森地喝了一声:“滚出去!”
黄锦终于哭出声来,连滚带爬地退了出去。
毕云见黄锦倒霉,脸上的笑容终于忍不住绽放开来。
可这一切却逃不过皇帝的眼睛,皇帝心中不喜,冷冷道:“你笑什么,身为首席秉笔太监,不与黄锦商议好就能烦朕,你也滚出去。“
毕云的汗水也渗了出来,只得慢慢地退了出去。
屋中再没有第三人,就皇帝和孙淡静静地站着。
皇帝沉默了,将眼睛盯在窗外。外面,毕云和黄锦正规规矩矩地站在雪地里候旨:“孙淡,朕且问你,刚才黄锦所说的留中究竟是不是他的本意,还是他根本就没看那份奏折?”
听到这话,孙淡心中不觉有些失望。看样子皇帝还是顾念着黄锦的旧情啊!
毕竟黄锦是皇帝的玩伴,私人感情是任何人都比不了的。要想凭这事打倒黄锦,估计还不行。
可惜啊可惜。
不过,孙淡转念一想,这事也不值得惋惜。首先,纸包不住火,就算今天栽赃到黄锦身上,以皇帝的精明,日后肯定能查出事情的究竟。到那时候,反倒是他和毕云要吃不了兜着走;再则,就算抛开皇帝同黄锦的私交不提,皇帝也不可能看到毕云在宫中一枝独大,权势熏天。
皇帝要玩平衡,自然不肯让黄锦倒下。
孙淡自认为已经揣摩到了皇帝的心思,他平静地看着皇帝,目光坦诚地回答说:“是,黄公公根本就没看那份奏折。毛尚书写的东西又长又臭,空洞无物,黄公公一看就心生厌烦,也就将其放过了。却不想毛尚书文中暗含机锋。”
“岂止是暗藏机锋,简直就是夹枪夹棍。”皇帝哼了一声,听到这事同黄锦没有关系,心情好转,一副果然如此的表情:“毕云同黄锦有矛盾可以理解,你孙淡同黄锦前一段时间也闹生分了,却不想你居然不落井下石。”
孙淡静静地说:“臣做人做事历来是心怀坦荡,一就是一,二就是二。”
“好一个君子坦荡荡,你孙静远确实当得起君子二字。”皇帝感叹一声:“朕让你进内书堂教书看来是没找错人,朕就是要让你替朕教出一群胸怀坦荡实心做事的身边人来。”
孙淡也不说话。
皇帝见孙淡没有任何表情,心中又暗赞了一声,突然说:“此间就我君臣二人,朕看了毛澄的奏折心有些乱了。孙淡你是先帝的智囊,素有急智,依你看来,这事该如何处理?”
孙淡也知道大礼议一事关系重大,皇帝也知道自己是个有一定影响力的人,至少就目前而言,孙淡在士林中也有一定声望,可代表一大批读书人的意愿。皇帝这是在逼他站队啊!
可孙淡也知道这时不能贸然答话,大礼议的结果什么以群臣的失败而告终,可在天下人看来,正义属于杨廷和和杨慎他们。若选择站在群臣那边,固然可以博得一个好名声,却要将皇帝得罪到死。
若选择站在皇帝一边,将来固然荣华富贵一生,可却要背着一辈子的骂名,一辈子在士子们面前抬不起头来。譬如后来的张璁,固然身居高位,可在天下人眼中却是小人一个。
微一思索,孙淡决定打酱油:“乾坤都握在陛下手中,皇上的心比日月还明亮。”
皇帝狠狠地看着孙淡:“朕的心思朕自己知道,朕用你孙淡,用的是你的智谋和坦诚,朕现在要听你说。”
孙淡早就预料到皇帝会说出这样的话来,心中也不畏惧,只装出一副斟酌了半天的样子,才郑重地说:“孙淡认为,一个人只能有一个父亲,这种事情要慎重。”
“对,朕就知道孙卿家你不会让朕失望的。”皇帝听不出孙淡话中的意思,点点头,终于咆哮起来:“父亲怎么可能乱认,还是你以前同王仙长说过的那句话,朕进京是来做皇帝的,不是给人做儿子的!”
他大声叫起来,一张脸都扭曲了:“朕自己的父亲都不能认了,非得要让他们给朕指定一个,如此咄咄怪事,千古闻所未闻。他毛澄说什么他那个提议可为君父分忧,一片赤忱,如果大臣中有所反对,就是奸佞,论罪当斩……朕看,毛澄才真该斩首。”
发泄完心中的怒火,皇帝并不觉得自己有任何失态,大袖一挥:“孙淡,刚才司礼监的人也说了,对毛澄的这分奏折要狠狠驳斥,你的意见呢?”
孙淡将眼皮一耷拉:“一切但凭圣断。”万言千当,不如一默,大礼议这汤浑水,咱就不去趟了。还是安静去做七品知县,然后教小太监们读书要紧。
“你……”皇帝被孙淡气得笑出声来:“孙淡你别装糊涂,朕要听你的真心话。”
孙淡倒有些头疼了,也不直接说这事,只道:“陛下对君臣关系是怎么看的,或者说对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怎么看?对了,我大明朝不设丞相,可就目前而言,内阁大学士和司礼监掌太监在实际上也担当着丞相的职责。”
皇帝有些奇怪,知道孙淡不会无的放矢,也冷静下来了:“朕自然有看法的,孙卿有话直说。”他一屁股坐在蒲团上,指了指地板:“且坐下说话,朕今日就与卿坐而论道。”
孙淡侃侃道:“自古以来,君臣之间的关系是以治国话语权为支点的制衡关系,如同一个跷跷板,皇帝这头高了,臣工那头就低;而臣工那头高了,皇帝这头就低。所以,出名君的时候,通常就少有贤臣;而出名臣的时候,往往就不见名君。当然,开国之时除外。
陛下自从由大明门进了北京在奉天殿下榻的那一刻起,就在这如同跷跷板一样的游戏中,在高高的那一端。
陛下和臣子们的对国事的话语权从那一刻就开始了,如今,陛下以群臣不可避免地有一番较量,这个较量的起点就是皇考之争。陛下进北京时,虽然进了大明门、下榻在奉天殿,但是仅仅是绕过了皇考之争的核心,并没有解决皇考的实质性问题。”
皇帝静静地听着,不住点头,叹息道:“朕自登基以来,一直都觉得无法施展,好象被人捆住了手脚,却没想过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如今听孙卿这一席话,这才明白过来。你的意思是……”
孙淡道:“就那毛尚书这份奏折来看,表面上是毛澄一家之言。可臣下来一想,这份奏折内阁可是看过的,却不写任何处理意见。臣认为,内阁虽然没有批示,可不批示也是一种态度。”
皇帝猛然醒悟,冷笑:“杨首辅他们是在投石问路啊,真把朕当成藏在路边草丛里的鸟儿了。却不知道这块石头扔出去,又要惊飞多少莺莺燕燕?”
这个时候,孙淡才最后说:“所以,臣认为。这份奏折陛下不能留中,也不能表明态度。还不如发还给内阁,让他们讨论讨论,拿出一个具体意见。”这也是真实的历史上,嘉靖皇帝处理这件事时的唯一处置手段。
果然,皇帝对孙淡这句话深以为然,也明白孙淡话中的意思:“他们在投石问路,朕也要来一个投石问鸟。朕现在还看不明白内阁阁臣们的心思,也不知道他们对这件事究竟是何看法。让他们先议一议,让他们都表明态度,朕才好判断形势,才好做下一步的应对。”
孙淡:“陛下所言甚是。”其实他也知道,这份奏折下发后,群臣几乎是一边倒地支持毛澄。也只有这个时候,嘉靖皇帝才认识到什么叫万众一心,什么叫异口同声,以及毛澄身后的杨廷和的可怕之处。那个老练的政治家可不是嘉靖这个政坛新丁可比的。
当然,这也不是孙淡所需要操心的。大礼议一事,无论他孙淡占在哪一边,其结果都不太美妙,也捞不到实际的好处。
今天他所了这么多话,却让任何人抓不到一点把柄,如果过关,也算是个圆满的结局。
皇帝做出这个决定后,好象是松了一口气,表情放松下来,和颜悦色地说:“孙卿家你今天来得正好,所说的一席话让朕收获颇丰。你我君臣相得,以后也应该这么说话。你也不要怕说错了话,朕答应你,你同朕说话的时候不会有第三双耳朵。”
“是。”孙淡只得如此回答。
皇帝接着道:“杨慎和乔宇他们也真是,把房山那样的地方交给你,还逼你答应一年五万两的赋税。这事你做起来有难度吗,可已有了计较?”
孙淡道:“孙淡那日也是随口一答,倒没有别的计划,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希望不让陛下丢脸,不让税改计划出师不利。臣现在还兼着内书堂学长一职,两头跑,怕照应不过来。”
“不用担心。”皇帝想了想,说:“房山距离京城也没多远,也不过百十来里路,朕下来之后会给驿站一道手敕,让他们给你提供驿马,让你往来方便,”
“多谢圣上。”孙淡心中觉得非常满意。他在内书堂那边每月奉三有课,如果能够由国家提供交通工具,倒也便捷。
“好了,你且去内书堂报到吧。”皇帝挥了挥袖子:“去将黄锦和毕云叫进来。”
“是。”孙淡出了屋走到黄锦和毕云身边,轻声道:“二位公公,陛下叫你们进去。”
毕云和黄锦同时问:“陛下什么意思?”
孙淡笑了笑:“陛下的意思是,毛尚书那份奏折要发回内阁让阁臣们议一议。”
毕云是看过那份圣旨的,知道其中的关节。他皱了皱眉头:“毛澄这份奏折阁臣们肯定是看过的,只怕他们内心中还是支持毛尚书的,发回重议,只怕还是这个结果。若到了那时,又该怎么办?毕云也想不出任何法子,静远,你脑子灵,说说。”
黄锦也伸长了脖子竖起来耳朵。
孙淡:“发回重议固然不会有任何结果,但能够让陛下知道内阁的态度也是好的。实在不行,将这份奏折明示天下,让所有朝臣都议一议。”
毕云吃惊地说:“不太好吧。”
“或许吧。”孙淡神秘一笑。他急着去内书堂,也不敢耽搁,拱了拱手,径直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