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5.第245章 广州贸易进展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
一秒记住【墨客小说网 www.mksxs.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相较于两广福建这片地区,地域上更靠北的江浙一带才是这个时代的大明最为富庶的地方,仅扬州盐商一年的获利,就已经超过了此时的大明国库收入。而这一片有钱人最多的地区,也是穿越集团商贸部门最为眼红的一块市场。当然了,日后要想开发这片市场,穿越集团首先就必须解决销售渠道的问题。
福广两省包括浙江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多山地带,陆路交通十分不畅,并不适合大宗货物的长途运输,一直以来海路才是江浙至福广的主要货运通道。但作为海上交通要道的台湾海峡,却从来都不是一个安定的所在,现在郑芝龙带着“十八芝”更是跟福建明军争斗不断,严重影响了这条运输通道的安全和顺畅。现在想要安然通过台湾海峡的海域,要嘛就凭运气硬冲,要嘛就得向郑芝龙缴纳买路钱才行。
“十八芝”的这种“路霸”行径在穿越集团看来肯定是将来重点打击的对象,何况郑芝龙这家伙还是历史上出了名的缺乏节操,见风使舵,先降明再降清,根本毫无气节大义可言。执委会在讨论今后的对闽政策时,甚至根本就没考虑过和郑芝龙进行合作——这家伙翻脸比翻书还快,其所作所为实在很难让人产生信任感。
不过想要硬抗东亚最强大的海上势力,穿越集团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不管是足够多的战船,还是驾驭战船的水兵,都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慢慢筹备才行。由于客观环境的影响,海上作战的难度要远远超过陆战,虽然穿越集团的军事科技已经大大领先于这个时代,但在海上作战的经验劣势也相当明显,现有的一切海上军事训练科目,几乎都是来自于各种各样的史料记载,罗升东虽然也主动提供了一些明朝水师的训练经验,但却并不适合军警部的要求——军警部的目标可不是训练出一支战斗力跟崖州水寨差不多的海军,而是要真正形成放眼全球仍能处于领先水平的海上军事力量。
现在穿越集团海军的筹备工作就是属于目标定得高,但自身的基础实在差了一些,绝大部分预备役水兵都是以海南本地的渔民、水手为主,既无军事技能基础也没有任何作战的经验,教官也全是半路出家,连个正牌的海军都没有,训练进度就可想而知了。前些日子萧良和虞尧对珠江口的岛屿选来选去挑了半天,最后一切都还是只能暂时停留纸面上,因为穿越集团现有的海上力量实在太弱了,甚至连攻打担杆岛那一小撮海盗,也只能计划由民船来执行——这种计划别说拿到执委会上讨论,就算是军警部内部的审查都过不了关。
连珠江口的小股海盗都还暂时没法处理,就更别说进入形势更为复杂的台湾海峡了。因此施耐德这话说出来,虞尧就连连摇头道:“施总,如果没有战船护航,执委会大概也不会同意派商船直接进入台湾海峡。要等我们自己派船过去,那起码还得一年半载才行。”
施耐德道:“这不是大问题,只要我们把海汉商品的名声打出去,趋利的商人自然就会慢慢流向胜利港。‘永丰布行’能在我们这里获得大订单,其他人看了难道会不动心?我们唯一比较吃亏的地方,就是必须得承受江浙那边发过来货物的高额成本。”
“好在我们现在所需的生产原材料大部分都能在福广两省找到,真正需要从江浙大量运过来的,现在就只有纺织品一样而已。”沙喜应道。
“采购清单上还得加一样才行。”陈天齐拿着一张纸回到了书房中:“这是执委会刚刚发来的消息。”
施耐德接过来看了看,然后递给了何夕,接着众人依次传阅。执委会听说驻广办已经跟江浙的布商达成了贸易协定,便立刻要求他们追加购买一项重要的物资——棉花。
“执委会这还是准备要搞纺织业了?”游益汉最后一个看到电报的内容,不由得惊疑地问道。
“恐怕不是搞纺织业。”施耐德摇头道:“从江浙运棉花到海南加工,这成本就太高了,而且一船棉花又能纺得了多少布?没有足够的原材料供应就没法搞工业化的生产,产量要是不高那还不如直接买成品了。”
“是要搞脱脂棉吧?”马玉已经挑好了布料,坐在太师椅上气定神闲地说道:“我们带来的药棉在九月的时候就已经用得七七八八了,要是再不弄点货,我们医疗部门今后处理外伤伤口可不太好弄了。”
虽然医疗部门也准备了不少的药棉,但这玩意儿跟纱布绷带一样,也存在使用有效期的问题。这些医疗用品虽然目前都是穿越众专享,但如果有战事爆发的话,消耗的速度绝对飞快。而其制造工艺又必须用到工业级的碱液,根本没有成品可以采购,只能自己购买棉花来进行制作。
何夕摇摇头道:“恐怕不仅仅是医用的脱脂棉,应该是化工部门有什么新计划了。”
“硝化棉!”虞尧和萧良同时出声应道。
目前田独工业区的三酸二碱生产线虽然还处在边研发边建设的状态中,但工业级的浓硝酸实际上已经能在化工实验室中进行少量生产了。而十九世纪德国人发现的硝酸纤维素也正是由此诞生,这个爆炸力比黑火药还大几倍的危险品从问世之初,就被运用到了军事领域当中。而后来大炸逼主义代表人物诺贝尔正是用主要成分为硝酸纤维素的火棉加入到硝化甘油当中,制作出了炸胶这种改变历史的新式火药。
这些可以用于军事用途的化工产品在相关部门的科技树规划上自然是早就榜上有名,但想要真正把东西制造出来,却还是必须要循序渐进,一步一步来实现。虽然这些东西在穿越前早就已经被发明出来,并且制作工艺也并不是什么秘密,但想要在这个时空中实现大规模的制造,却并非纸上谈兵那么容易。截至目前,穿越集团还是停留在用硝石和浓硫酸来制作硝酸的非工业生产水平,硝酸的实际产能根本不堪大用。
但既然有这生产能力了,军工部门自然也不会错过,立刻便将硝化棉、硝化甘油、黄色炸药等一系列的产品列出到下一步研发计划当中。正好医疗部门对于脱脂棉也有一定的需要,而脱脂棉正是生产硝化棉的原料之一,执委会便把两件事并作了一件事来处理,给驻广办发消息让他们增加棉花的采购计划。
当然了,除了黄色炸药之外,军工部门这段时间也没闲着。黑土港提供的煤焦油当中就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副产品——甲苯,而甲苯跟浓硝酸和浓硫酸进行化学反应,便可以得到一种十分厉害的炸药三硝基甲苯,俗称TNT。这种淡黄色粉末炸药比诺贝尔发明的黄色火药更加稳定、安全,只能用雷管来进行引发,是军工部门十分看重的利器。不过煤焦油的产量本来就低得吓人,再要从中提炼出含量极低的甲苯,数量就更少了,做倒是能做出来那么一点点的成品,但至少在两三年之内都无法大规模地使用。
军事科技的研发工作永远都是走在最前面,虽然执委会目前还并没有要对外开启战火的打算,但这些跨越时代的利器能越早制造出来,穿越集团日后面对敌人的时候就越有把握战而胜之。
不过军工部门具体要怎么个弄法,驻广办这边是无权干涉的,大家也只能是根据自己脑子里所知的信息作一下有限的脑补,为大本营的需要采购各种物资,才是驻广办应该做的正事。
第二天一早,还没弄明白怎么回事的马掌柜便在早餐的餐桌上接到了施耐德追加的新订单,虽然金额不算大,但好歹又多了几百两银子可赚,马掌柜自然乐于笑纳。不过这马掌柜倒也算是有来有往,转头便向施耐德订了三套抽水马桶——之所以要订三套,是因为他家里是一妻二妾,一人房里装一套,谁也不吃亏。至于能够随时提供热水的锅炉设备,他倒是暂时没看上眼。施耐德很爽快地给他打了“内部折扣价”,三套一共五百两银子,另外再付五十两银子的安装费用即可,几句话下来便把向“永丰布行”购买棉花花出去的钱又给收回来了。
而马掌柜来驻广办亲眼见识过之后,也对这些花钱大手大脚的海汉人有了新的认识——这帮人不但能花钱,而且会花钱。这驻广办所有的布置,小到桌上的摆件、房门的把手,大到庭院的设计、排水系统的修筑,无不体现出了匠心独运的一面,粗看或许还看不出什么名堂,但细细一想,海汉人讲究的这些东西没一样不是耗钱耗时才能办好的。这帮海汉人大多只穿棉布制成的衣服,甚至对绫罗绸缎都没表现出太多兴趣,但身上的那种气质却是很典型的上位者,马掌柜认为这才是真正大户人家的作派。
施耐德对于马掌柜的恭维只是淡然一笑道:“我们海汉人认为,低调的奢华才能显示出一个人的内涵。”
马掌柜听得大呼有理,卧房里一个便桶就得花上百两银子,这种奢华的确是够低调的。临走之时马掌柜又表示改天会约江浙商会的同行一起过来拜访,感受一下“海汉生活方式”的先进,施耐德笑眯眯地对马掌柜这种被宰完之后还不忘拖人下水的行为表示了由衷地感谢。
在接下来的几天当中,又不断地有各路客商到访,绝大部分人都是冲着目前广州市场上供不应求的海汉玻璃制品而来的。欧洲三十年战争的进行让西方国家的海上运力大部分都集中到了欧陆地区,前往远东的船只和商人在最近一年当中大为减少,在玻璃制品几乎断档的市场行情之下,海汉这个品牌的突然杀出恰到好处地填补上了货源的空白。特别是海汉玻璃文具的出现,更是满足了大明文人或者打算要进入文人圈子的富人阶层的需要,玻璃制品从此不再只是少数有钱人的收藏品,而是成了真真正正可以与大明文化融为一体的实用工具。
虽然截止目前,穿越集团已经向大陆地区供应了各种档次共计数百套的玻璃文具,但仅仅只是在广州城都仍旧还有相当大的市场需求,而少量从广州流出到周边其他一些城市的玻璃文具,更是带来一大波的求购风潮。由于市面上的存量极少,所以已经发售出去的玻璃文具价值也在水涨船高。不管是出于收藏愿望、装逼需要,甚至是投资手段,海汉玻璃文具都是目前文化市场上一个极佳的选择,至于单价超过五百两一套的高档定制品订单,“福瑞丰”这边也已经接了厚厚的一摞,并且在全广东到处收罗手艺高超的雕刻匠人,准备送去胜利港以加快这些高档货的制作速度。
在这些登门的客商中间,也不乏来自福建、浙江、湖广、江西这些邻近省份的商人,大多都是类似“永丰布行”,在本地开有分号或是专门来广州购买海货的客商。这些人对于驻广办所展示的各种工业品都怀有极大的兴趣,并且也能很直观地意识到这些商品在贩运回他们的原籍所在地之后所能获得的丰厚利润。但唯一的问题就在于,海汉人的嘴巴实在太紧,无论怎么说,供货量都少得惊人,以一府之地能谈得下来十来套海汉文具,那就是极大的胜利了。
一开始商人还认为施耐德只是单纯的拿乔,想要借此涨价,但后来才发现这事跟价格并没有特别直接的关系——海汉人的确是供货能力有限,每月能运来广州的货物并不多。但这个发现不但没有打击到客商们的购买热情,反倒是让他们感觉到海汉商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价格坚挺趋势,掏起钱来更爽快了。
当然对于那些自己有船又愿意出海的客商,施耐德便会很“好心”地进行指点,让他们装运一些穿越集团所需的原材料到胜利港去进行直接交易——你守着玻璃工坊的门,总比守着我这里有用,工坊那边一出货,你立刻就买下装船还无需另行纳税,肯定比在广州跟人抢那么几件有限的货要强多了。
施耐德的这套说辞倒真是让不少人都动了心,去胜利港交易又不用另行纳税,左右也不过几天的航程而已,要是运气好能在当地买到百十件海汉出的好东西,那就真的赚到了。有几家胆子大的客商当下便表示,愿意结成船队一起去胜利港看一看。
在十一月初,从胜利港来的海运部货船抵达广州之后,施耐德便立刻通知了那几家愿意去胜利港探探路的商家,跟随海运部的货船一起南下。当然,秉承着船不放空的原则,这次从广州南下的船也装运了大量穿越集团所需的物资,从生产到生活方面的都有,另外还有数十名各行各业的工匠,以及这段时间搜罗到的一批移民,也一起被运往了胜利港,大大小小共有八条船组成了船队。
这支船队有了头船的带领,在航线上就没有绕太多的弯路,出了珠江口之后仅仅用时五天,便已经抵达了胜利港外海地区。在这里他们正好碰上了自西而来的北越移民船队,这支由三艘大海船组成的移民船队此次为胜利港又运回了一百多吨的煤炭和近五百名北越移民。
同时有十几条船抵达胜利港,而且全都有人员和货物需要卸下,这种热闹的情况在胜利港还是第一次出现。上次有大规模的船队抵达这里还是十月份罗升东带船来帮忙装运物资人员去铁炉港,但那次来的都是空船,场面可远不如这一次热闹。
两支船队都有大量的人员是第一次来到这里,因此对胜利港的状况都是充满了好奇。北越移民看到这里的港口规模之后,才相信他们在上船前听到的那些宣传并非虚言,这里看样子的确是一个正在建设当中的海港城市,而不是正出于交战状态的国内战场。
而来自广州的客商们更多的则是注意到了进港时近岸处修建的层层炮台,以及港湾深处停泊的那些身形巨大的钢铁船舶。有曾经到过崖州的客商心里就已经开始犯了嘀咕:这胜利港看着可比崖州城外面的港口大多了,看岸上的建筑,这里已经算是成了气候。这么大的一个城镇到底是什么时候冒出来的,怎么头两年来崖州的时候从来都没听说过?
不过当船队驶近码头之后,这些客商看清了岸上的景象,总算是放下心来。岸边一个草棚旁边竖着面旗子,上面写着“大明榆林巡检司”的字样,旁边或坐或立有几个身着公服,腰间佩刀的人。
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看到巡检司这些人的存在,客商们终于不必担心自己会被稀里糊涂地领进了某个海盗窝里。
相较于两广福建这片地区,地域上更靠北的江浙一带才是这个时代的大明最为富庶的地方,仅扬州盐商一年的获利,就已经超过了此时的大明国库收入。而这一片有钱人最多的地区,也是穿越集团商贸部门最为眼红的一块市场。当然了,日后要想开发这片市场,穿越集团首先就必须解决销售渠道的问题。
福广两省包括浙江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多山地带,陆路交通十分不畅,并不适合大宗货物的长途运输,一直以来海路才是江浙至福广的主要货运通道。但作为海上交通要道的台湾海峡,却从来都不是一个安定的所在,现在郑芝龙带着“十八芝”更是跟福建明军争斗不断,严重影响了这条运输通道的安全和顺畅。现在想要安然通过台湾海峡的海域,要嘛就凭运气硬冲,要嘛就得向郑芝龙缴纳买路钱才行。
“十八芝”的这种“路霸”行径在穿越集团看来肯定是将来重点打击的对象,何况郑芝龙这家伙还是历史上出了名的缺乏节操,见风使舵,先降明再降清,根本毫无气节大义可言。执委会在讨论今后的对闽政策时,甚至根本就没考虑过和郑芝龙进行合作——这家伙翻脸比翻书还快,其所作所为实在很难让人产生信任感。
不过想要硬抗东亚最强大的海上势力,穿越集团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不管是足够多的战船,还是驾驭战船的水兵,都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慢慢筹备才行。由于客观环境的影响,海上作战的难度要远远超过陆战,虽然穿越集团的军事科技已经大大领先于这个时代,但在海上作战的经验劣势也相当明显,现有的一切海上军事训练科目,几乎都是来自于各种各样的史料记载,罗升东虽然也主动提供了一些明朝水师的训练经验,但却并不适合军警部的要求——军警部的目标可不是训练出一支战斗力跟崖州水寨差不多的海军,而是要真正形成放眼全球仍能处于领先水平的海上军事力量。
现在穿越集团海军的筹备工作就是属于目标定得高,但自身的基础实在差了一些,绝大部分预备役水兵都是以海南本地的渔民、水手为主,既无军事技能基础也没有任何作战的经验,教官也全是半路出家,连个正牌的海军都没有,训练进度就可想而知了。前些日子萧良和虞尧对珠江口的岛屿选来选去挑了半天,最后一切都还是只能暂时停留纸面上,因为穿越集团现有的海上力量实在太弱了,甚至连攻打担杆岛那一小撮海盗,也只能计划由民船来执行——这种计划别说拿到执委会上讨论,就算是军警部内部的审查都过不了关。
连珠江口的小股海盗都还暂时没法处理,就更别说进入形势更为复杂的台湾海峡了。因此施耐德这话说出来,虞尧就连连摇头道:“施总,如果没有战船护航,执委会大概也不会同意派商船直接进入台湾海峡。要等我们自己派船过去,那起码还得一年半载才行。”
施耐德道:“这不是大问题,只要我们把海汉商品的名声打出去,趋利的商人自然就会慢慢流向胜利港。‘永丰布行’能在我们这里获得大订单,其他人看了难道会不动心?我们唯一比较吃亏的地方,就是必须得承受江浙那边发过来货物的高额成本。”
“好在我们现在所需的生产原材料大部分都能在福广两省找到,真正需要从江浙大量运过来的,现在就只有纺织品一样而已。”沙喜应道。
“采购清单上还得加一样才行。”陈天齐拿着一张纸回到了书房中:“这是执委会刚刚发来的消息。”
施耐德接过来看了看,然后递给了何夕,接着众人依次传阅。执委会听说驻广办已经跟江浙的布商达成了贸易协定,便立刻要求他们追加购买一项重要的物资——棉花。
“执委会这还是准备要搞纺织业了?”游益汉最后一个看到电报的内容,不由得惊疑地问道。
“恐怕不是搞纺织业。”施耐德摇头道:“从江浙运棉花到海南加工,这成本就太高了,而且一船棉花又能纺得了多少布?没有足够的原材料供应就没法搞工业化的生产,产量要是不高那还不如直接买成品了。”
“是要搞脱脂棉吧?”马玉已经挑好了布料,坐在太师椅上气定神闲地说道:“我们带来的药棉在九月的时候就已经用得七七八八了,要是再不弄点货,我们医疗部门今后处理外伤伤口可不太好弄了。”
虽然医疗部门也准备了不少的药棉,但这玩意儿跟纱布绷带一样,也存在使用有效期的问题。这些医疗用品虽然目前都是穿越众专享,但如果有战事爆发的话,消耗的速度绝对飞快。而其制造工艺又必须用到工业级的碱液,根本没有成品可以采购,只能自己购买棉花来进行制作。
何夕摇摇头道:“恐怕不仅仅是医用的脱脂棉,应该是化工部门有什么新计划了。”
“硝化棉!”虞尧和萧良同时出声应道。
目前田独工业区的三酸二碱生产线虽然还处在边研发边建设的状态中,但工业级的浓硝酸实际上已经能在化工实验室中进行少量生产了。而十九世纪德国人发现的硝酸纤维素也正是由此诞生,这个爆炸力比黑火药还大几倍的危险品从问世之初,就被运用到了军事领域当中。而后来大炸逼主义代表人物诺贝尔正是用主要成分为硝酸纤维素的火棉加入到硝化甘油当中,制作出了炸胶这种改变历史的新式火药。
这些可以用于军事用途的化工产品在相关部门的科技树规划上自然是早就榜上有名,但想要真正把东西制造出来,却还是必须要循序渐进,一步一步来实现。虽然这些东西在穿越前早就已经被发明出来,并且制作工艺也并不是什么秘密,但想要在这个时空中实现大规模的制造,却并非纸上谈兵那么容易。截至目前,穿越集团还是停留在用硝石和浓硫酸来制作硝酸的非工业生产水平,硝酸的实际产能根本不堪大用。
但既然有这生产能力了,军工部门自然也不会错过,立刻便将硝化棉、硝化甘油、黄色炸药等一系列的产品列出到下一步研发计划当中。正好医疗部门对于脱脂棉也有一定的需要,而脱脂棉正是生产硝化棉的原料之一,执委会便把两件事并作了一件事来处理,给驻广办发消息让他们增加棉花的采购计划。
当然了,除了黄色炸药之外,军工部门这段时间也没闲着。黑土港提供的煤焦油当中就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副产品——甲苯,而甲苯跟浓硝酸和浓硫酸进行化学反应,便可以得到一种十分厉害的炸药三硝基甲苯,俗称TNT。这种淡黄色粉末炸药比诺贝尔发明的黄色火药更加稳定、安全,只能用雷管来进行引发,是军工部门十分看重的利器。不过煤焦油的产量本来就低得吓人,再要从中提炼出含量极低的甲苯,数量就更少了,做倒是能做出来那么一点点的成品,但至少在两三年之内都无法大规模地使用。
军事科技的研发工作永远都是走在最前面,虽然执委会目前还并没有要对外开启战火的打算,但这些跨越时代的利器能越早制造出来,穿越集团日后面对敌人的时候就越有把握战而胜之。
不过军工部门具体要怎么个弄法,驻广办这边是无权干涉的,大家也只能是根据自己脑子里所知的信息作一下有限的脑补,为大本营的需要采购各种物资,才是驻广办应该做的正事。
第二天一早,还没弄明白怎么回事的马掌柜便在早餐的餐桌上接到了施耐德追加的新订单,虽然金额不算大,但好歹又多了几百两银子可赚,马掌柜自然乐于笑纳。不过这马掌柜倒也算是有来有往,转头便向施耐德订了三套抽水马桶——之所以要订三套,是因为他家里是一妻二妾,一人房里装一套,谁也不吃亏。至于能够随时提供热水的锅炉设备,他倒是暂时没看上眼。施耐德很爽快地给他打了“内部折扣价”,三套一共五百两银子,另外再付五十两银子的安装费用即可,几句话下来便把向“永丰布行”购买棉花花出去的钱又给收回来了。
而马掌柜来驻广办亲眼见识过之后,也对这些花钱大手大脚的海汉人有了新的认识——这帮人不但能花钱,而且会花钱。这驻广办所有的布置,小到桌上的摆件、房门的把手,大到庭院的设计、排水系统的修筑,无不体现出了匠心独运的一面,粗看或许还看不出什么名堂,但细细一想,海汉人讲究的这些东西没一样不是耗钱耗时才能办好的。这帮海汉人大多只穿棉布制成的衣服,甚至对绫罗绸缎都没表现出太多兴趣,但身上的那种气质却是很典型的上位者,马掌柜认为这才是真正大户人家的作派。
施耐德对于马掌柜的恭维只是淡然一笑道:“我们海汉人认为,低调的奢华才能显示出一个人的内涵。”
马掌柜听得大呼有理,卧房里一个便桶就得花上百两银子,这种奢华的确是够低调的。临走之时马掌柜又表示改天会约江浙商会的同行一起过来拜访,感受一下“海汉生活方式”的先进,施耐德笑眯眯地对马掌柜这种被宰完之后还不忘拖人下水的行为表示了由衷地感谢。
在接下来的几天当中,又不断地有各路客商到访,绝大部分人都是冲着目前广州市场上供不应求的海汉玻璃制品而来的。欧洲三十年战争的进行让西方国家的海上运力大部分都集中到了欧陆地区,前往远东的船只和商人在最近一年当中大为减少,在玻璃制品几乎断档的市场行情之下,海汉这个品牌的突然杀出恰到好处地填补上了货源的空白。特别是海汉玻璃文具的出现,更是满足了大明文人或者打算要进入文人圈子的富人阶层的需要,玻璃制品从此不再只是少数有钱人的收藏品,而是成了真真正正可以与大明文化融为一体的实用工具。
虽然截止目前,穿越集团已经向大陆地区供应了各种档次共计数百套的玻璃文具,但仅仅只是在广州城都仍旧还有相当大的市场需求,而少量从广州流出到周边其他一些城市的玻璃文具,更是带来一大波的求购风潮。由于市面上的存量极少,所以已经发售出去的玻璃文具价值也在水涨船高。不管是出于收藏愿望、装逼需要,甚至是投资手段,海汉玻璃文具都是目前文化市场上一个极佳的选择,至于单价超过五百两一套的高档定制品订单,“福瑞丰”这边也已经接了厚厚的一摞,并且在全广东到处收罗手艺高超的雕刻匠人,准备送去胜利港以加快这些高档货的制作速度。
在这些登门的客商中间,也不乏来自福建、浙江、湖广、江西这些邻近省份的商人,大多都是类似“永丰布行”,在本地开有分号或是专门来广州购买海货的客商。这些人对于驻广办所展示的各种工业品都怀有极大的兴趣,并且也能很直观地意识到这些商品在贩运回他们的原籍所在地之后所能获得的丰厚利润。但唯一的问题就在于,海汉人的嘴巴实在太紧,无论怎么说,供货量都少得惊人,以一府之地能谈得下来十来套海汉文具,那就是极大的胜利了。
一开始商人还认为施耐德只是单纯的拿乔,想要借此涨价,但后来才发现这事跟价格并没有特别直接的关系——海汉人的确是供货能力有限,每月能运来广州的货物并不多。但这个发现不但没有打击到客商们的购买热情,反倒是让他们感觉到海汉商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价格坚挺趋势,掏起钱来更爽快了。
当然对于那些自己有船又愿意出海的客商,施耐德便会很“好心”地进行指点,让他们装运一些穿越集团所需的原材料到胜利港去进行直接交易——你守着玻璃工坊的门,总比守着我这里有用,工坊那边一出货,你立刻就买下装船还无需另行纳税,肯定比在广州跟人抢那么几件有限的货要强多了。
施耐德的这套说辞倒真是让不少人都动了心,去胜利港交易又不用另行纳税,左右也不过几天的航程而已,要是运气好能在当地买到百十件海汉出的好东西,那就真的赚到了。有几家胆子大的客商当下便表示,愿意结成船队一起去胜利港看一看。
在十一月初,从胜利港来的海运部货船抵达广州之后,施耐德便立刻通知了那几家愿意去胜利港探探路的商家,跟随海运部的货船一起南下。当然,秉承着船不放空的原则,这次从广州南下的船也装运了大量穿越集团所需的物资,从生产到生活方面的都有,另外还有数十名各行各业的工匠,以及这段时间搜罗到的一批移民,也一起被运往了胜利港,大大小小共有八条船组成了船队。
这支船队有了头船的带领,在航线上就没有绕太多的弯路,出了珠江口之后仅仅用时五天,便已经抵达了胜利港外海地区。在这里他们正好碰上了自西而来的北越移民船队,这支由三艘大海船组成的移民船队此次为胜利港又运回了一百多吨的煤炭和近五百名北越移民。
同时有十几条船抵达胜利港,而且全都有人员和货物需要卸下,这种热闹的情况在胜利港还是第一次出现。上次有大规模的船队抵达这里还是十月份罗升东带船来帮忙装运物资人员去铁炉港,但那次来的都是空船,场面可远不如这一次热闹。
两支船队都有大量的人员是第一次来到这里,因此对胜利港的状况都是充满了好奇。北越移民看到这里的港口规模之后,才相信他们在上船前听到的那些宣传并非虚言,这里看样子的确是一个正在建设当中的海港城市,而不是正出于交战状态的国内战场。
而来自广州的客商们更多的则是注意到了进港时近岸处修建的层层炮台,以及港湾深处停泊的那些身形巨大的钢铁船舶。有曾经到过崖州的客商心里就已经开始犯了嘀咕:这胜利港看着可比崖州城外面的港口大多了,看岸上的建筑,这里已经算是成了气候。这么大的一个城镇到底是什么时候冒出来的,怎么头两年来崖州的时候从来都没听说过?
不过当船队驶近码头之后,这些客商看清了岸上的景象,总算是放下心来。岸边一个草棚旁边竖着面旗子,上面写着“大明榆林巡检司”的字样,旁边或坐或立有几个身着公服,腰间佩刀的人。
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看到巡检司这些人的存在,客商们终于不必担心自己会被稀里糊涂地领进了某个海盗窝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