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8章 取而代之十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主神崛起、全职法师、异界直播间、诛天战帝、末世浮生、闲妻不淑、点满力量的我绝不会无用武之地、最强男神(网游)、精灵王的王妃
一秒记住【墨客小说网 www.mksxs.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轰~轰轰轰……
十门耗费大量物力人力拖拽过来的75毫米野战炮,以远超过这个时代火炮的频率,不断将黄色炸药装填的先进榴弹射到北京城城墙上,掀起一片片碎石和惨尸!
好在北京城历经数百年的加固和满清帝国危机意识下的不断投入修缮,墙体还是非常牢靠的,并且采用的是数层墙体并用结构,轰垮一层还有一层……
要不是一战时期的75毫米野战炮的威力实在是太大,北京城的城墙根本不用担心被轰垮的问题!
在冷兵器时代中,满清帝国的首都北京城的城防,绝对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程度了,坚固程度要比白人吹嘘的菱形堡垒防御体系强得多!
可惜,自从火炮大量普及,威力巨大的榴霰弹、爆破弹等不断升级后,哪怕是欧洲强国,也不得不放弃看似完善坚固的菱形堡垒体系,在与时俱进的火器时代,再坚固的城墙面对足够大当量的火药爆破,也显得那么的脆弱,这还只是黑火药的时代,当黄色炸药普及后,菱形堡垒体系剩余的那点防护能力,也彻底消失!
城墙的作用逐渐演变成防御装备落后的暴民,镇压民乱,至于真正的俩国交战,基本上发挥不了太大作用了……
在赵杜天前世的地球历史上,到了拿破仑时代时期,菱形堡垒的防御能力就被极大的削弱,在拿破仑的大军面前,那些贵族堡垒变得不堪一击,还不如运动战消灭的法军多……
也只有还停留在冷热兵器交替时期的满清帝国,对北京城保留着不少的期待……
汉国大军比乾隆大帝想象中来的还要快,在王起明的命令下,以大汉御林军为主体的远征军日夜赶路,直抵京师城下,沿途的州县清军,猝不及防下,被汉军一顿炮火全都收拾干净……
本来双方战斗力就不在一个等级上,再加上汉军的进发速度惊人,清军连组织防御的能力都损失殆尽!
当乾隆爷听到北京城外隆隆的炮声后,非常果断且明智的做出了一个选择,带着一些重要的满清权贵和禁卫军,连夜悄然离开了北京城!
乾隆从汉军兵临城下的速度和战报上,已经体会到了汉军的强大,他很清楚,在数万汉军兵临城下之际,北京城陷落只是汉军死多少人,花费多长时间的问题!
满清皇帝可没有君主守江山死社稷的慷慨气节,他们自己在心里都认为是窃取了汉人的江山,一直用封锁的手段保留着东三省的黑土地,以防在未来坐不住窃取的江山后,好有一条退路!
当然,不光是东三省,蒙古这个不断被满清拉拢的小伙伴,也是满清权贵逃亡的方向!
在不断的联姻和势力渗透之下,满清权贵实际上与蒙古王爷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可以说一荣俱荣个一损俱损!
在赵杜天前世里的那个满清朝代,蒙古骑兵可是没少帮满清帝国镇压太平天国,与外国侵略军对抗!
连蒙古最能打仗的王爷僧格林泌都死在了镇压叛乱的战斗中!
蒙古骑兵更是在为满清帝国卖命的途中,死伤无数!
可以说,满清能以少数人统治多数汉人,蒙古这个铁杆小弟功不可没!
正因如此,满清权贵在看汉人时,是用看待奴隶的目光,但在看蒙古人时,是看待朋友的目光,这一点在满清统治时期对蒙古人的各项优惠政策里很容易能看出来,蒙古人可是有着很多自主权利呢!
然而,就因为蒙古人和满清权贵关系密切,咱满清帝国被革命党掀翻后,整个蒙古都对中原革命党充满了敌视情绪,最终在沙俄和苏联的帮助下,外蒙古彻底从中国版图上独立出去!
乾隆皇帝逃亡的方向就是内蒙古区域,汉军既然能毫无压力的从天津大沽口登陆直抵京师,自然也可以从中国的任何沿海地区登陆,所以乾隆帝没有选择更加富饶的南方逃亡,而是选择牢靠且有着大量蒙古骑兵的土地逃跑!
当然,乾隆皇帝不可能一口气逃亡蒙古,他的第一个站点是山西,恩,用的巡狩的名义,乾隆皇帝将在山西首府组织对汉军的抵抗,以及希望缥缈的和谈……
至于首都丢掉对大清帝国造成的威望损失,乾隆皇帝已经顾不得那么多了,至少,丢掉首都总比皇帝死了这件事影响小得多……
只要皇帝不死,满清帝国就从法理和忠于帝国的人心里有着不可逾越的地位,抵抗和战争就能维持下去!
一旦皇帝死了,最高权力就会出现真空,会让大量的下层人士失去奋斗的方向,也会让野心家看到混乱的征兆,到了那时候,恐怕对满清帝国来说就是灭顶之灾!
在明末年间,崇祯在北京城上吊自杀后,南明小朝廷之所以面对满清铁蹄抵抗程度弱的令人发指,正是因为正统皇帝一死,继承权变得模糊,被扶植上去的年轻皇帝不足以服众,导致南明朝廷心不齐,在外领兵的大将渐成军阀之势,中央朝廷的威望与日剧减!
甚至,在南明时期,还有自己人跟自己人打起来的战争!
可想而知,这种状态下的南明朝廷之所以存活那么久,只是因为入关的清军幸福来得太快,吃的太撑,消化不良,用了大量时间理清内部罢了……
当北方的清军理清了内部,巩固了统治后,大军南下,顷刻间,南明小朝廷彻底败亡!
跟南宋时期面对蒙古铁蹄,不死小强一样的生命力,南明朝廷简直就是个典型反例!
这就是失去正统皇帝的危害!
在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中,和平时期皇权更迭都要小心翼翼的进行,老皇帝都要事先一再给太子铺路,为太子培养心腹,并立下明确遗诏。
和平时期尚且如此,更何况战乱时期的皇权更迭?
特别是在首都丢掉后,换皇帝真心是个要命的差事!
乾隆帝和满清权贵很清楚这一点,才毫无心理压力的放弃了北京城!
轰~轰轰轰……
十门耗费大量物力人力拖拽过来的75毫米野战炮,以远超过这个时代火炮的频率,不断将黄色炸药装填的先进榴弹射到北京城城墙上,掀起一片片碎石和惨尸!
好在北京城历经数百年的加固和满清帝国危机意识下的不断投入修缮,墙体还是非常牢靠的,并且采用的是数层墙体并用结构,轰垮一层还有一层……
要不是一战时期的75毫米野战炮的威力实在是太大,北京城的城墙根本不用担心被轰垮的问题!
在冷兵器时代中,满清帝国的首都北京城的城防,绝对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程度了,坚固程度要比白人吹嘘的菱形堡垒防御体系强得多!
可惜,自从火炮大量普及,威力巨大的榴霰弹、爆破弹等不断升级后,哪怕是欧洲强国,也不得不放弃看似完善坚固的菱形堡垒体系,在与时俱进的火器时代,再坚固的城墙面对足够大当量的火药爆破,也显得那么的脆弱,这还只是黑火药的时代,当黄色炸药普及后,菱形堡垒体系剩余的那点防护能力,也彻底消失!
城墙的作用逐渐演变成防御装备落后的暴民,镇压民乱,至于真正的俩国交战,基本上发挥不了太大作用了……
在赵杜天前世的地球历史上,到了拿破仑时代时期,菱形堡垒的防御能力就被极大的削弱,在拿破仑的大军面前,那些贵族堡垒变得不堪一击,还不如运动战消灭的法军多……
也只有还停留在冷热兵器交替时期的满清帝国,对北京城保留着不少的期待……
汉国大军比乾隆大帝想象中来的还要快,在王起明的命令下,以大汉御林军为主体的远征军日夜赶路,直抵京师城下,沿途的州县清军,猝不及防下,被汉军一顿炮火全都收拾干净……
本来双方战斗力就不在一个等级上,再加上汉军的进发速度惊人,清军连组织防御的能力都损失殆尽!
当乾隆爷听到北京城外隆隆的炮声后,非常果断且明智的做出了一个选择,带着一些重要的满清权贵和禁卫军,连夜悄然离开了北京城!
乾隆从汉军兵临城下的速度和战报上,已经体会到了汉军的强大,他很清楚,在数万汉军兵临城下之际,北京城陷落只是汉军死多少人,花费多长时间的问题!
满清皇帝可没有君主守江山死社稷的慷慨气节,他们自己在心里都认为是窃取了汉人的江山,一直用封锁的手段保留着东三省的黑土地,以防在未来坐不住窃取的江山后,好有一条退路!
当然,不光是东三省,蒙古这个不断被满清拉拢的小伙伴,也是满清权贵逃亡的方向!
在不断的联姻和势力渗透之下,满清权贵实际上与蒙古王爷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可以说一荣俱荣个一损俱损!
在赵杜天前世里的那个满清朝代,蒙古骑兵可是没少帮满清帝国镇压太平天国,与外国侵略军对抗!
连蒙古最能打仗的王爷僧格林泌都死在了镇压叛乱的战斗中!
蒙古骑兵更是在为满清帝国卖命的途中,死伤无数!
可以说,满清能以少数人统治多数汉人,蒙古这个铁杆小弟功不可没!
正因如此,满清权贵在看汉人时,是用看待奴隶的目光,但在看蒙古人时,是看待朋友的目光,这一点在满清统治时期对蒙古人的各项优惠政策里很容易能看出来,蒙古人可是有着很多自主权利呢!
然而,就因为蒙古人和满清权贵关系密切,咱满清帝国被革命党掀翻后,整个蒙古都对中原革命党充满了敌视情绪,最终在沙俄和苏联的帮助下,外蒙古彻底从中国版图上独立出去!
乾隆皇帝逃亡的方向就是内蒙古区域,汉军既然能毫无压力的从天津大沽口登陆直抵京师,自然也可以从中国的任何沿海地区登陆,所以乾隆帝没有选择更加富饶的南方逃亡,而是选择牢靠且有着大量蒙古骑兵的土地逃跑!
当然,乾隆皇帝不可能一口气逃亡蒙古,他的第一个站点是山西,恩,用的巡狩的名义,乾隆皇帝将在山西首府组织对汉军的抵抗,以及希望缥缈的和谈……
至于首都丢掉对大清帝国造成的威望损失,乾隆皇帝已经顾不得那么多了,至少,丢掉首都总比皇帝死了这件事影响小得多……
只要皇帝不死,满清帝国就从法理和忠于帝国的人心里有着不可逾越的地位,抵抗和战争就能维持下去!
一旦皇帝死了,最高权力就会出现真空,会让大量的下层人士失去奋斗的方向,也会让野心家看到混乱的征兆,到了那时候,恐怕对满清帝国来说就是灭顶之灾!
在明末年间,崇祯在北京城上吊自杀后,南明小朝廷之所以面对满清铁蹄抵抗程度弱的令人发指,正是因为正统皇帝一死,继承权变得模糊,被扶植上去的年轻皇帝不足以服众,导致南明朝廷心不齐,在外领兵的大将渐成军阀之势,中央朝廷的威望与日剧减!
甚至,在南明时期,还有自己人跟自己人打起来的战争!
可想而知,这种状态下的南明朝廷之所以存活那么久,只是因为入关的清军幸福来得太快,吃的太撑,消化不良,用了大量时间理清内部罢了……
当北方的清军理清了内部,巩固了统治后,大军南下,顷刻间,南明小朝廷彻底败亡!
跟南宋时期面对蒙古铁蹄,不死小强一样的生命力,南明朝廷简直就是个典型反例!
这就是失去正统皇帝的危害!
在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中,和平时期皇权更迭都要小心翼翼的进行,老皇帝都要事先一再给太子铺路,为太子培养心腹,并立下明确遗诏。
和平时期尚且如此,更何况战乱时期的皇权更迭?
特别是在首都丢掉后,换皇帝真心是个要命的差事!
乾隆帝和满清权贵很清楚这一点,才毫无心理压力的放弃了北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