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五章 动议 机诈 防范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一秒记住【墨客小说网 www.mksxs.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四百四十五章 动议 机诈 防范
裁撤九边的兵马,这可真是胆大包天的建议,在场的官员们每个人都是瞪大了眼睛看着司马泰。
户部侍郎司马泰神色不动,气定神闲的说道:
“陛下不要觉得下臣妄言,而今的北面已经是没有鞑子活动了,臣在京师曾听得出行塞外的行商言道,而今出外千里,数月未必遇见一个蛮人,敢问陛下,这两年间,可曾有边关的警讯吗?可曾有鞑子的使节吗?”
这倒是个真实的情况,因为江峰手下的护卫队员每隔几个月就会在草原上展开清剿,为塔尔河西堡附近的牧场和农田增加丁口和牛羊,本就是在两次大战中被打的丧失元气的蒙古人根本抵抗不住。
很多人都是朝着更西面的而去,也有些人去了北面投奔失必尔汗国,还有些人不断的投奔到江峰的麾下,被打散了部落的编制,分散到各个护卫队员的统领之下,其实单凭一千多护卫队员和两千名团练的战力,对散居的各个部落,不至于有这么严重的杀伤,可是许多归顺江峰的蒙古人,这些人或者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或者是为了融进江峰的体系之中,作战勇猛当先。
偏偏这些人又是熟悉草原,他们昔日的同族就算是要躲也没有地方躲藏了。
九边除了陕西对着西面的卫所之外,其余的边镇都是轻松了起来,他们现在往往是纵马百里,也看不到什么敌人,大批的军户军民都是被商人们雇佣去种地或者是去手工工场里面做工。
要说是边关安静无事,也应该是兵部的官员们来说,不过边将们却和户部侍郎司马泰结怨颇深,这等军饷的发放,都是兵部提出数目,户部那里核准之后,调拨银两进行发放,当然了,大笔银两的调拨经手人总是有这样那样的好处可以拿,户部和兵部各级的文官自然是油水无限。
不过户部侍郎司马泰已经是吃的嘴滑了,胃口越来越大,也不知道他那里来的消息,关外的鞑靼部和瓦刺部烟消云散之后,九边的边将们开始把军户出租给那些商人们做工,或者是圈在大农场里面种地。
也就是说,这些边镇的军官们除了克扣的军饷之外,还有从手下军户那里盘剥的银子可以拿到,负责军饷发放的户部侍郎司马泰,就派人和边将们商量,要求在每天发放的军饷里面多克扣出几分。
那时候正是周林带兵进京,协助嘉靖皇帝清洗京师商团的时候,边将们各个的觉得皇帝今后就要借重武人,正是趾高气扬的状态,而且事关银钱,这对于这些做官只是为了发财的人来说,那可比什么都重要。
结果户部侍郎司马泰的要求不仅是被回绝了,反倒是要到京师告上一状,当然这其中的许多人也不愿意把这件事情闹翻,户部侍郎司马泰到最后和边镇的军将们闹得很不愉快,双方不欢而散。
结果两年过去了,武人们原来想的那种被大用的局面压根就没有出现,反倒是文官们一步步的走到了权力的巅峰,其实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是一个想法,宁可文官贪鄙,也不愿意武官有权。
要知道文官贪鄙最多是民不聊生,武官有权可就是要换天下的事情了,这两年户部对于九边那时候和自己作对的边将们,自然是做了许多的小动作,也算是出了一口气,那些边将们也是给司马泰找了不少的麻烦。
不过到了现在,新时代有了新问题,各地的商户托庇权臣用以逃避商税,本来这都是文官们的特权。
可是在九边的各处,边镇的武将往往是把这个特权拿到了自己的手中,军队之中也有匠户营,也有各种的官办工场,自然是手续方便,这些银子赚到了他们的手中,落在文臣手中的钱自然就是少了许多。
钱的问题往往到最后都是闹的不可开交,谁也不愿意少赚一分,若说是从前,司马泰提出裁撤九边的建议,恐怕皇帝没有出声,他的同僚们就要先蹦出来,要求诛此国贼了,北面的蒙古人打进来可是要亡国的。
这几年的情况就有所不同了,大家都知道鞑靼和瓦刺在草原上已经是烟消云散,蒙古部落就好像是突然间消失了一样。
所谓兔死狗烹,外面的威胁没有了,这边镇的边将的必要性可就是差了许多,偏偏这些军官们都是粗人,不是找些弥补的方法,反倒是在那里夸耀边境太平,蛮族无踪。
大明自从太祖立国的时候开始,这九边军费就是财政的最大支出,但是国家的存亡所在不容有失,现在这样的情况,谁也不会手软。只是,这么贸然的提出来,不管是谁也要担着几份干系,这司马泰也是官场的老油子了,怎么还会犯这样的错误。
户部侍郎司马泰也是老奸巨滑,他接下来的话,又是把话风兜了回来:
“辽镇镇守北地,陕西三镇防御西域,这都是要紧的处所,不能触碰,其余各镇,现在驻扎当地,空费朝廷粮饷,应予裁撤。”
这话说的精彩,陕西三镇现在都是嘉靖皇帝的嫡系人马,要是裁撤了那里,恐怕皇帝真是要不顾情面,辽镇则是所有大佬们心照不宣的事情,江峰的华州渐渐的成了气候,可是却也和他们利益相关。
不能管却也不能不管,辽镇的兵马素来是天下强兵,放在那里正好是防范抵御,也算是做了提前的打算。
其余大同,蓟镇,宣化等镇,距离北直隶的精华之地近在咫尺,他们这几家正是包庇商户农户偷逃税款最多的地方,也是跟文官们争利最多的地方,这几个边镇主要应对的就是蒙古部落侵袭。
现在那些威胁没有了,正好是裁撤掉就是,在座的人听完户部侍郎司马泰的建议之后,只是稍微的考虑,就发现这个提议对自己是有百利无一害。当即是纷纷的表态,话语之中虽然是没有明确的支持,可是拐弯抹角的意思都是赞同的意思。
那边焦虑的嘉靖皇帝听到这个之后,刚要发怒,就听到臣属们的各色意见,这些意见都是赞同。
嘉靖皇帝现在在这些臣子的眼中,是颇有天子气的,遇事极为的沉稳,根本看不出他的喜怒哀乐,即便是方才要发怒的时候,脸上还是那种沉静的表情,坐在最上首的夏言和严嵩都是偷眼瞧着嘉靖的表情,不过看不出来什么反应。
皇帝在那里仅仅是稍微低头了一下,边上侍立的芮公公可是贴身伺候许久,知道嘉靖的一些小习惯,皇帝低头往往是为了掩饰眼神的波动,现在的皇帝一举一动都是极为的小心,就算是内宫的太监和宫女们也不摸不到什么规律。
芮小三算是跟随的时间很久了,所以有所察觉,不过也是不敢说出来,他可是亲眼看到的,某个贴身的伺候的太监,因为从饮食中发现了皇帝爱吃什么菜,第二天特意的嘱咐小宦官们把这道菜移到皇帝的面前,结果被嘉靖发现,当时还给予了褒奖,不过随后几天就是找了个理由处死。
“兹事体大,九边驻防乃是朝廷的祖宗规矩,朕也不能随意的改动,既然各位爱卿都是对裁撤表示赞同,那就行文天下,交天下人去讨论吧!”
那些文臣们事已至此了,当然没有什么反对的道理,而且更深一层去想,九边的军人是这个国家地位最高的军人之一,而且在政治上也有一定的发言权,如果把这些人剥离出去的话,唯一还有差不多影响力的,也就是勋贵们了,可是这些勋贵在目前的举国皆商的体制下面,和文官们几乎是穿着一条裤子的。
刊发天下人议论,说白了也就是天下的文人,这舆论还是把持在文官的手中,结果依旧是赞同。
明朝的文官们代步的工具里面并不像是清朝那样,全部是坐轿,也有许多人是乘马,文人身上还是有些武风。不过内阁大学士这些人,这么多年熬上来,就算是有骑马的本事也没有骑马的身体了。
在内书房的小朝议过后,二十几名官员各自的乘马坐轿回宫,一一的散去,夏言和严嵩算是文臣百官的首领,他们两个人以往都是最先走,不过这一次却留在了后面,两顶轿子停在厢房那边。
轿夫和长随们都是远远在一边,夏言和严嵩都是若无其事的坐在了轿子上,反正薄薄的轿帘也不会影响双方,声音压得很低,而且也不像是交谈,只是你一句我一句:
“当今圣上英明神武,还记得检地案,不动声色的调兵进京,真是帝王心机!”
“裁撤九边,定然会惹得那些武人怨望,要是被有心人利用,岂不是祸事。”
“我有一妻弟,乃是出塞行商的商人,近日就要出行……”
第四百四十五章 动议 机诈 防范
裁撤九边的兵马,这可真是胆大包天的建议,在场的官员们每个人都是瞪大了眼睛看着司马泰。
户部侍郎司马泰神色不动,气定神闲的说道:
“陛下不要觉得下臣妄言,而今的北面已经是没有鞑子活动了,臣在京师曾听得出行塞外的行商言道,而今出外千里,数月未必遇见一个蛮人,敢问陛下,这两年间,可曾有边关的警讯吗?可曾有鞑子的使节吗?”
这倒是个真实的情况,因为江峰手下的护卫队员每隔几个月就会在草原上展开清剿,为塔尔河西堡附近的牧场和农田增加丁口和牛羊,本就是在两次大战中被打的丧失元气的蒙古人根本抵抗不住。
很多人都是朝着更西面的而去,也有些人去了北面投奔失必尔汗国,还有些人不断的投奔到江峰的麾下,被打散了部落的编制,分散到各个护卫队员的统领之下,其实单凭一千多护卫队员和两千名团练的战力,对散居的各个部落,不至于有这么严重的杀伤,可是许多归顺江峰的蒙古人,这些人或者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或者是为了融进江峰的体系之中,作战勇猛当先。
偏偏这些人又是熟悉草原,他们昔日的同族就算是要躲也没有地方躲藏了。
九边除了陕西对着西面的卫所之外,其余的边镇都是轻松了起来,他们现在往往是纵马百里,也看不到什么敌人,大批的军户军民都是被商人们雇佣去种地或者是去手工工场里面做工。
要说是边关安静无事,也应该是兵部的官员们来说,不过边将们却和户部侍郎司马泰结怨颇深,这等军饷的发放,都是兵部提出数目,户部那里核准之后,调拨银两进行发放,当然了,大笔银两的调拨经手人总是有这样那样的好处可以拿,户部和兵部各级的文官自然是油水无限。
不过户部侍郎司马泰已经是吃的嘴滑了,胃口越来越大,也不知道他那里来的消息,关外的鞑靼部和瓦刺部烟消云散之后,九边的边将们开始把军户出租给那些商人们做工,或者是圈在大农场里面种地。
也就是说,这些边镇的军官们除了克扣的军饷之外,还有从手下军户那里盘剥的银子可以拿到,负责军饷发放的户部侍郎司马泰,就派人和边将们商量,要求在每天发放的军饷里面多克扣出几分。
那时候正是周林带兵进京,协助嘉靖皇帝清洗京师商团的时候,边将们各个的觉得皇帝今后就要借重武人,正是趾高气扬的状态,而且事关银钱,这对于这些做官只是为了发财的人来说,那可比什么都重要。
结果户部侍郎司马泰的要求不仅是被回绝了,反倒是要到京师告上一状,当然这其中的许多人也不愿意把这件事情闹翻,户部侍郎司马泰到最后和边镇的军将们闹得很不愉快,双方不欢而散。
结果两年过去了,武人们原来想的那种被大用的局面压根就没有出现,反倒是文官们一步步的走到了权力的巅峰,其实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是一个想法,宁可文官贪鄙,也不愿意武官有权。
要知道文官贪鄙最多是民不聊生,武官有权可就是要换天下的事情了,这两年户部对于九边那时候和自己作对的边将们,自然是做了许多的小动作,也算是出了一口气,那些边将们也是给司马泰找了不少的麻烦。
不过到了现在,新时代有了新问题,各地的商户托庇权臣用以逃避商税,本来这都是文官们的特权。
可是在九边的各处,边镇的武将往往是把这个特权拿到了自己的手中,军队之中也有匠户营,也有各种的官办工场,自然是手续方便,这些银子赚到了他们的手中,落在文臣手中的钱自然就是少了许多。
钱的问题往往到最后都是闹的不可开交,谁也不愿意少赚一分,若说是从前,司马泰提出裁撤九边的建议,恐怕皇帝没有出声,他的同僚们就要先蹦出来,要求诛此国贼了,北面的蒙古人打进来可是要亡国的。
这几年的情况就有所不同了,大家都知道鞑靼和瓦刺在草原上已经是烟消云散,蒙古部落就好像是突然间消失了一样。
所谓兔死狗烹,外面的威胁没有了,这边镇的边将的必要性可就是差了许多,偏偏这些军官们都是粗人,不是找些弥补的方法,反倒是在那里夸耀边境太平,蛮族无踪。
大明自从太祖立国的时候开始,这九边军费就是财政的最大支出,但是国家的存亡所在不容有失,现在这样的情况,谁也不会手软。只是,这么贸然的提出来,不管是谁也要担着几份干系,这司马泰也是官场的老油子了,怎么还会犯这样的错误。
户部侍郎司马泰也是老奸巨滑,他接下来的话,又是把话风兜了回来:
“辽镇镇守北地,陕西三镇防御西域,这都是要紧的处所,不能触碰,其余各镇,现在驻扎当地,空费朝廷粮饷,应予裁撤。”
这话说的精彩,陕西三镇现在都是嘉靖皇帝的嫡系人马,要是裁撤了那里,恐怕皇帝真是要不顾情面,辽镇则是所有大佬们心照不宣的事情,江峰的华州渐渐的成了气候,可是却也和他们利益相关。
不能管却也不能不管,辽镇的兵马素来是天下强兵,放在那里正好是防范抵御,也算是做了提前的打算。
其余大同,蓟镇,宣化等镇,距离北直隶的精华之地近在咫尺,他们这几家正是包庇商户农户偷逃税款最多的地方,也是跟文官们争利最多的地方,这几个边镇主要应对的就是蒙古部落侵袭。
现在那些威胁没有了,正好是裁撤掉就是,在座的人听完户部侍郎司马泰的建议之后,只是稍微的考虑,就发现这个提议对自己是有百利无一害。当即是纷纷的表态,话语之中虽然是没有明确的支持,可是拐弯抹角的意思都是赞同的意思。
那边焦虑的嘉靖皇帝听到这个之后,刚要发怒,就听到臣属们的各色意见,这些意见都是赞同。
嘉靖皇帝现在在这些臣子的眼中,是颇有天子气的,遇事极为的沉稳,根本看不出他的喜怒哀乐,即便是方才要发怒的时候,脸上还是那种沉静的表情,坐在最上首的夏言和严嵩都是偷眼瞧着嘉靖的表情,不过看不出来什么反应。
皇帝在那里仅仅是稍微低头了一下,边上侍立的芮公公可是贴身伺候许久,知道嘉靖的一些小习惯,皇帝低头往往是为了掩饰眼神的波动,现在的皇帝一举一动都是极为的小心,就算是内宫的太监和宫女们也不摸不到什么规律。
芮小三算是跟随的时间很久了,所以有所察觉,不过也是不敢说出来,他可是亲眼看到的,某个贴身的伺候的太监,因为从饮食中发现了皇帝爱吃什么菜,第二天特意的嘱咐小宦官们把这道菜移到皇帝的面前,结果被嘉靖发现,当时还给予了褒奖,不过随后几天就是找了个理由处死。
“兹事体大,九边驻防乃是朝廷的祖宗规矩,朕也不能随意的改动,既然各位爱卿都是对裁撤表示赞同,那就行文天下,交天下人去讨论吧!”
那些文臣们事已至此了,当然没有什么反对的道理,而且更深一层去想,九边的军人是这个国家地位最高的军人之一,而且在政治上也有一定的发言权,如果把这些人剥离出去的话,唯一还有差不多影响力的,也就是勋贵们了,可是这些勋贵在目前的举国皆商的体制下面,和文官们几乎是穿着一条裤子的。
刊发天下人议论,说白了也就是天下的文人,这舆论还是把持在文官的手中,结果依旧是赞同。
明朝的文官们代步的工具里面并不像是清朝那样,全部是坐轿,也有许多人是乘马,文人身上还是有些武风。不过内阁大学士这些人,这么多年熬上来,就算是有骑马的本事也没有骑马的身体了。
在内书房的小朝议过后,二十几名官员各自的乘马坐轿回宫,一一的散去,夏言和严嵩算是文臣百官的首领,他们两个人以往都是最先走,不过这一次却留在了后面,两顶轿子停在厢房那边。
轿夫和长随们都是远远在一边,夏言和严嵩都是若无其事的坐在了轿子上,反正薄薄的轿帘也不会影响双方,声音压得很低,而且也不像是交谈,只是你一句我一句:
“当今圣上英明神武,还记得检地案,不动声色的调兵进京,真是帝王心机!”
“裁撤九边,定然会惹得那些武人怨望,要是被有心人利用,岂不是祸事。”
“我有一妻弟,乃是出塞行商的商人,近日就要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