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 新的党争1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
一秒记住【墨客小说网 www.mksxs.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京师唯一没有遭遇旱灾的是元佑三年,可是自然灾害不仅仅只有旱灾而已。
元祐二年冬,京师也遇到了特大雪灾,规模和时间虽然比不上河东路的那一次,可天上的大雪仍然下了好几个月,一直至入春都不曾停止。
天气长久阴天,室外的温度也就自然持续寒冷,太皇太后高滔滔也只好停止了上元节游幸这一活动。
她再次和皇帝分道去汴梁城中的寺庙和道观中,为天下祈福,以求菩萨和真君能够显灵,降德音于受苦受难的诸路百姓们。
如果仅仅是这样,也倒罢了。
元佑元年,随着王安石之前颁布的新法全都被废除之后,文彦博和吕公著执政之下大宋朝并没有慢慢变好,却是在慢慢变得更加虚弱了。
河北保甲的叛乱,让河北的防御能力持续减弱。王安石的保甲法的确是有诸多的问题,可有一点事实,是任何人都否定不了的,那就是,河北诸路的百姓们的确是有了一定的自保能力。他们在闹事之初,在面对河北诸路府州县厢军的时候,一直是处在上风的。
即便狄咏带着禁军轻松平定了那些保甲中比较出名的叛乱团伙,可是,那也是凭借着禁军手中精良的装备才做到这一点的。狄咏发现,他所带领的那些禁军中的精锐,在面对叛乱保甲的时候,如果是单对单,没有弓箭助阵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占到一丝上风。
狄咏的确不是个善于野战的名将,而且,他带兵出征的时候,往往都是谨慎的过了头。这一点,让文彦博和吕公著都非常的不满。浪费了无数的钱粮不说,却一直不能彻底剿灭叛乱的保甲,也难怪那个时候,就连太皇太后高滔滔都对狄咏起了疑心。
好在,有蔡道的帮忙,狄咏在抛下禁军,独自回京以前,将他带去的禁军队伍集中起来,由副将带队将禁军部队集结到大名府城下。这样一来,无形中就为那些想要逃到太行寨各个山寨里,被迫参与到叛乱之中,却被禁军的部队冲散的河北路百姓们让开了一条生路。
因此,狄咏独自回京之后,就被高滔滔和两位丞相杯葛了。
后来,高遵裕还是终于后来了,他亲自前去大名府将那些禁军部队都带了回来,也算是解除了高滔滔心头的一个隐患。
本来,文彦博和吕公著也是打算派高遵裕去河东路,协助郑侠出兵剿灭那个狮子寨的。可是,由于连年遭遇旱灾,出兵可是要打仗的,眼见得国库之中的粮食越来越少,这件事也只好就此作罢。蔡道、蔡攸和蔡卞的那些儿子也在就被这些保守派的大臣们置诸脑后了。
蔡京和蔡卞这个时候,一个在王安石的坟前结庐守孝,一个缩在孝慈里老家,避风头、观风色,自然顾不上自己的大儿子了。
于是,蔡氏兄弟就这么被人们华丽的给遗忘了。
因为之前救灾的功绩,以及吕公著临终之前的极力推荐,吕大防被高滔滔迅速提拔了起来,当上了仅次于文彦博的副相。可是,文彦博这位老臣却再也撑不住了。
不是因为年龄和身体,如果不出任何意外的话,这个老家伙还能活个十几二十年,历史上,他一直要活到绍圣四年才病逝的,这个老家伙足足活了九十一岁。
文彦博和吕公著执政的这四年当中,可谓是乏善可陈。元祐元年,王安石之前颁布的一系列新法相继全部都被废除了,可是,恶果也就此诞生。
从元佑元年开始,大宋朝朝廷财政收入每一年都在递减,而且,其递减的幅度非常大。第一年,中央从各地收上来的各种赋税直接少了五分之一。
这其中的原因
了不单单是河东路大雪灾和元祐元年各路旱灾。雪灾和旱灾的确是能够导致粮食减产,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财政收入的缩减。
不过,其中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王安石颁布的新法之所以会有那么多人站出来反对,其实,就是因为那些新法当中,有很多都触及了北方文人世家大族、佛道两教人士、武将世家以及大商人们的根本利益。
比如市易法、方田均税法、青苗法,均输法,都大大的损害了这些当权者和既得利益者的根本利益。
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王安石在推行变法的时候,为了获得更多的帮助,主导了科举制度的改革,居然用自己的‘新学’作为开科考试的根本。
这一点就极大的损害了保守派一系的根本利益。
新法被废除,那些各地的豪绅和世家大族的利益也自然获得了保障,可是,朝廷收上来的税收也就自然而然会大幅度减少。
别的不说,元丰八年的那次大雪灾,就间接让文彦博的家族彻底成为了介休县最大的地主,没有之一。
文彦博因为举荐郑侠到河东路就任,遭受的骂名再大,在猛烈,可却是一点也不妨碍,他的家族趁此机会在介休县周边大肆购买土地。
不过,文家这次举动显然是以失败而告终。
在介休县,其他家族怕文家,当然不敢在这件事情上和文家做对。可是,除了介休县,周围的州府县那些豪绅和世家豪族可就不会卖文家的面子了。而且,那些在灾年不得不卖地的小农民和小地主在听说是文家收地的时候,宁肯低价卖给同乡的地主,也不肯卖给出高价的文家。
韩琦家是称霸相州,而文家因为这件事以后,就只能在介休县坐井观天了。
文彦博知道这一情况之后,当然不高兴,他专门把自己的一个门生派到太原府汾州,当了汾州知州。试图让这个学生利用他知州的身份替文家解困,可是,不管是保守派或是变法派想要在地方上有所作为的话,必须要依靠当地的豪绅,才能真正的有所作为。
变法派那些有能力的官员的确是可以不在乎,像蔡卞和章惇。
可是,保守派大臣执政之基就是这些地方上的豪绅们的支持,他这位学生刚上任的时候,这些豪绅还挺欢迎,可是,他刚用话一试探这些人,第二天就陡然发现自己彻底被架空了。
即便太原府知府郑侠试图在后面帮衬文彦博的这个学生,重新掌握一州的权利。可是,他的这种行为却彻底的激怒了整个河东路地方上的豪绅、以及中间派系的那些官员。
原本一直挺支持郑侠的判官和转运副使都变了脸,直接导致郑侠在之后的三年任期当中根本就无法作为。别人都不停他的了,他又能怎么办呢?
文彦博不是没有给郑侠换过搭档。
可是,谁说保守派大臣就没有派系之争了。
蔡确和章惇还在的时候,保守派在司马光的带领下,的确是团结一心,因为宋神宗信重变法派的人,他们不得不抱团取暖。可是,元祐元年,蔡确和章惇相继被贬出京,司马光又早早去世。
保守派也就渐渐开始出现了分化的趋势。
保守派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派系:
朔党:司马光、刘挚、梁焘、王岩叟、刘安世
洛党:二程、朱光庭、贾易
蜀党:苏轼、苏辙、吕陶、上官均
这是后世人总结的三个派系。
不过,因为蔡道的原因,苏轼和苏辙,一个早早的就被贬到了杭州就任,一个在宋神宗驾崩之后,生病延期入京,就让司马光产生了误会,再加上苏轼那个大嘴巴,导致苏辙就此被罢官免职。
看到朝中文彦博和吕公著如此的霸道,苏辙也彻底的想通了,他养好病之后,立即入京,也张商英一起在汴梁城外,蔡道买下的那个大庄园,办起了学堂。
顺便说一下,那个张天北也如愿成为了苏辙的入室弟子。
一年之后,也就是元祐二年,为了躲避风头,苏辙毅然将这座学堂留给了张商英打理,他则带着张氏一家人和自己的一家人返回了故乡眉县,准备回故乡兴办蜀学。
一方面,这是蔡道的建议,因为苏氏兄弟的名望要大大高于张商英,朝野之外的人都看出了如今朝廷的日子非常难过,吕公著又身体不好。保守派已经出现颓势了,他们一定会想法设法用各种方法去拉拢一些中间派大臣和他们共同承担朝政。
各种方法里面,甚至还包含了丞相的位置。(未完待续)
京师唯一没有遭遇旱灾的是元佑三年,可是自然灾害不仅仅只有旱灾而已。
元祐二年冬,京师也遇到了特大雪灾,规模和时间虽然比不上河东路的那一次,可天上的大雪仍然下了好几个月,一直至入春都不曾停止。
天气长久阴天,室外的温度也就自然持续寒冷,太皇太后高滔滔也只好停止了上元节游幸这一活动。
她再次和皇帝分道去汴梁城中的寺庙和道观中,为天下祈福,以求菩萨和真君能够显灵,降德音于受苦受难的诸路百姓们。
如果仅仅是这样,也倒罢了。
元佑元年,随着王安石之前颁布的新法全都被废除之后,文彦博和吕公著执政之下大宋朝并没有慢慢变好,却是在慢慢变得更加虚弱了。
河北保甲的叛乱,让河北的防御能力持续减弱。王安石的保甲法的确是有诸多的问题,可有一点事实,是任何人都否定不了的,那就是,河北诸路的百姓们的确是有了一定的自保能力。他们在闹事之初,在面对河北诸路府州县厢军的时候,一直是处在上风的。
即便狄咏带着禁军轻松平定了那些保甲中比较出名的叛乱团伙,可是,那也是凭借着禁军手中精良的装备才做到这一点的。狄咏发现,他所带领的那些禁军中的精锐,在面对叛乱保甲的时候,如果是单对单,没有弓箭助阵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占到一丝上风。
狄咏的确不是个善于野战的名将,而且,他带兵出征的时候,往往都是谨慎的过了头。这一点,让文彦博和吕公著都非常的不满。浪费了无数的钱粮不说,却一直不能彻底剿灭叛乱的保甲,也难怪那个时候,就连太皇太后高滔滔都对狄咏起了疑心。
好在,有蔡道的帮忙,狄咏在抛下禁军,独自回京以前,将他带去的禁军队伍集中起来,由副将带队将禁军部队集结到大名府城下。这样一来,无形中就为那些想要逃到太行寨各个山寨里,被迫参与到叛乱之中,却被禁军的部队冲散的河北路百姓们让开了一条生路。
因此,狄咏独自回京之后,就被高滔滔和两位丞相杯葛了。
后来,高遵裕还是终于后来了,他亲自前去大名府将那些禁军部队都带了回来,也算是解除了高滔滔心头的一个隐患。
本来,文彦博和吕公著也是打算派高遵裕去河东路,协助郑侠出兵剿灭那个狮子寨的。可是,由于连年遭遇旱灾,出兵可是要打仗的,眼见得国库之中的粮食越来越少,这件事也只好就此作罢。蔡道、蔡攸和蔡卞的那些儿子也在就被这些保守派的大臣们置诸脑后了。
蔡京和蔡卞这个时候,一个在王安石的坟前结庐守孝,一个缩在孝慈里老家,避风头、观风色,自然顾不上自己的大儿子了。
于是,蔡氏兄弟就这么被人们华丽的给遗忘了。
因为之前救灾的功绩,以及吕公著临终之前的极力推荐,吕大防被高滔滔迅速提拔了起来,当上了仅次于文彦博的副相。可是,文彦博这位老臣却再也撑不住了。
不是因为年龄和身体,如果不出任何意外的话,这个老家伙还能活个十几二十年,历史上,他一直要活到绍圣四年才病逝的,这个老家伙足足活了九十一岁。
文彦博和吕公著执政的这四年当中,可谓是乏善可陈。元祐元年,王安石之前颁布的一系列新法相继全部都被废除了,可是,恶果也就此诞生。
从元佑元年开始,大宋朝朝廷财政收入每一年都在递减,而且,其递减的幅度非常大。第一年,中央从各地收上来的各种赋税直接少了五分之一。
这其中的原因
了不单单是河东路大雪灾和元祐元年各路旱灾。雪灾和旱灾的确是能够导致粮食减产,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财政收入的缩减。
不过,其中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王安石颁布的新法之所以会有那么多人站出来反对,其实,就是因为那些新法当中,有很多都触及了北方文人世家大族、佛道两教人士、武将世家以及大商人们的根本利益。
比如市易法、方田均税法、青苗法,均输法,都大大的损害了这些当权者和既得利益者的根本利益。
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王安石在推行变法的时候,为了获得更多的帮助,主导了科举制度的改革,居然用自己的‘新学’作为开科考试的根本。
这一点就极大的损害了保守派一系的根本利益。
新法被废除,那些各地的豪绅和世家大族的利益也自然获得了保障,可是,朝廷收上来的税收也就自然而然会大幅度减少。
别的不说,元丰八年的那次大雪灾,就间接让文彦博的家族彻底成为了介休县最大的地主,没有之一。
文彦博因为举荐郑侠到河东路就任,遭受的骂名再大,在猛烈,可却是一点也不妨碍,他的家族趁此机会在介休县周边大肆购买土地。
不过,文家这次举动显然是以失败而告终。
在介休县,其他家族怕文家,当然不敢在这件事情上和文家做对。可是,除了介休县,周围的州府县那些豪绅和世家豪族可就不会卖文家的面子了。而且,那些在灾年不得不卖地的小农民和小地主在听说是文家收地的时候,宁肯低价卖给同乡的地主,也不肯卖给出高价的文家。
韩琦家是称霸相州,而文家因为这件事以后,就只能在介休县坐井观天了。
文彦博知道这一情况之后,当然不高兴,他专门把自己的一个门生派到太原府汾州,当了汾州知州。试图让这个学生利用他知州的身份替文家解困,可是,不管是保守派或是变法派想要在地方上有所作为的话,必须要依靠当地的豪绅,才能真正的有所作为。
变法派那些有能力的官员的确是可以不在乎,像蔡卞和章惇。
可是,保守派大臣执政之基就是这些地方上的豪绅们的支持,他这位学生刚上任的时候,这些豪绅还挺欢迎,可是,他刚用话一试探这些人,第二天就陡然发现自己彻底被架空了。
即便太原府知府郑侠试图在后面帮衬文彦博的这个学生,重新掌握一州的权利。可是,他的这种行为却彻底的激怒了整个河东路地方上的豪绅、以及中间派系的那些官员。
原本一直挺支持郑侠的判官和转运副使都变了脸,直接导致郑侠在之后的三年任期当中根本就无法作为。别人都不停他的了,他又能怎么办呢?
文彦博不是没有给郑侠换过搭档。
可是,谁说保守派大臣就没有派系之争了。
蔡确和章惇还在的时候,保守派在司马光的带领下,的确是团结一心,因为宋神宗信重变法派的人,他们不得不抱团取暖。可是,元祐元年,蔡确和章惇相继被贬出京,司马光又早早去世。
保守派也就渐渐开始出现了分化的趋势。
保守派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派系:
朔党:司马光、刘挚、梁焘、王岩叟、刘安世
洛党:二程、朱光庭、贾易
蜀党:苏轼、苏辙、吕陶、上官均
这是后世人总结的三个派系。
不过,因为蔡道的原因,苏轼和苏辙,一个早早的就被贬到了杭州就任,一个在宋神宗驾崩之后,生病延期入京,就让司马光产生了误会,再加上苏轼那个大嘴巴,导致苏辙就此被罢官免职。
看到朝中文彦博和吕公著如此的霸道,苏辙也彻底的想通了,他养好病之后,立即入京,也张商英一起在汴梁城外,蔡道买下的那个大庄园,办起了学堂。
顺便说一下,那个张天北也如愿成为了苏辙的入室弟子。
一年之后,也就是元祐二年,为了躲避风头,苏辙毅然将这座学堂留给了张商英打理,他则带着张氏一家人和自己的一家人返回了故乡眉县,准备回故乡兴办蜀学。
一方面,这是蔡道的建议,因为苏氏兄弟的名望要大大高于张商英,朝野之外的人都看出了如今朝廷的日子非常难过,吕公著又身体不好。保守派已经出现颓势了,他们一定会想法设法用各种方法去拉拢一些中间派大臣和他们共同承担朝政。
各种方法里面,甚至还包含了丞相的位置。(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