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客小说网 > 百度宅男当崇祯 > 第一百零五章 徐光启 三

第一百零五章 徐光启 三

作者:云和山的此端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投票推荐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一秒记住【墨客小说网 www.mksxs.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徐光启走了。//WwW、qb⑤、cOМ\

    杨改革一个人坐在椅子上,闷不作声。

    整个房间,没人打搅,气氛压抑得很。

    自己依为左膀右臂的孙承宗,徐光启,都太老了,都快七十岁的人了。以前孙承宗整天的帮自己训练新军,看似身体还行,自己没有觉得这是一位快七十岁的老人,到了今天,徐光启居然在自己面前昏昏欲睡,虽然有长途的劳累的关系,但是,这也说明,自己的臂膀,年纪,都已经太大了,新一代的年轻支柱,又在哪里?又是谁呢?自己一个人,是无论如何,也扛不起整个国家啊!

    杨改革忽然觉得有点害怕。

    怕时间太快,人太容易老。

    怕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作为穿越利器的历史先知先觉,会因为自己对历史的影响太大而改变太多,到时候,自己没有了可以预测未来的这个利器,又没有值得依靠的臂膀,该怎么办?

    ……

    三月十九。

    早朝上,杨改革准备谈论一下关于推广一下抗旱作物番薯的事,看到下面一群官僚叽叽喳喳的为一件小事争论不休,实在提不起讨论的兴趣,在杨改革看来,他们不过是一群会灌水,歪楼的小白,对要办的事,没有什么太大的帮助,自己如果提出推广番薯,还不知道他们会把楼歪道那里呢。

    匆匆结束了早朝。

    “大伴,将几位师傅,阁臣们,各部的尚书都请到文华殿里去,朕有事要商议。”杨改革决定缩小讨论的范围。

    “是,皇上。”

    ……

    文华殿。

    很快聚集了十来人,有孙承宗,徐光启,几个阁臣,各部的尚书。都是大明朝的顶梁柱。

    杨改革做在龙椅上,表情寂落,严肃。

    推广番薯这件事,让杨改革伤透了脑经,到现在脑子里还一团糟,没什么好主意。昨天又梦回百度,搜索过一次,发现,这明末,确实曾经大规模的推广过番薯,可惜效果实在不怎么样。

    具体原因,杨改革自己总结的就是,皇帝的圣旨也抵不过经济的规律。赚不到钱,别人凭什么种番薯?

    见人都到齐了。

    崇祯帝杨改革才开口说到:“昨日,朕和徐师傅商议过推广番薯的事,诸位卿家都谈谈,说说自己的看法,看有什么主意将这番薯推广出去。”

    一位大臣出来奏到:“启禀陛下,敢问何为番薯?有何用?为何要推广?”

    杨改革郁闷,自己一心想着推广番薯,现在朝中的大臣,居然还有人不知道,这资讯,传递的也未免太迟了吧。

    “徐师傅,劳烦你给诸位卿家讲解一下什么叫番薯吧。”

    “遵命,陛下。”徐光启答应到,然后转身有给诸位大臣解释什么是番薯。

    ……

    徐光启很快就把什么叫做番薯,为什么要推广说给各位大臣听了。

    “启禀陛下,臣以为,既然这番薯能够抗旱,又不争地,产量又高,实乃对抗天灾的不二法宝,该推广。”徐光启解释完什么叫番薯之后,很快就有人出来赞成了。

    “启禀陛下,臣也赞成,此乃天大的幸事,乃我大明之福啊!”另外一个大臣也赞成。

    ……

    见有人开头,其他几位也都赞成,心想,这事也不算什么大事啊!小小的推广一个农作物,也值得我们如此之多的大臣在这商议?

    崇祯杨改革坐在龙椅上,眉头还是紧锁,道:“徐师傅,将推广难的事介绍给各位卿家听听。”

    都知道这推广番薯是好事,能对抗天灾,可就没人想到,你下了圣旨推广,会有人执行吗?这粮食二两银子一石,你这番薯多少钱一石啊?圣旨也抵不过经济规律强悍啊!

    “遵命,陛下。”

    “诚然,推广番薯,利国利民大家都认同,可惜,这推广却是难题,粮价是二两银子一石,北方,一亩地,也能产个一两石,就是三四两银子,番薯就算是产量较高,亩产到四五石,也不见得能卖到二两银子,所以,这其中的差距,接近一二两银子,百姓又如何会改种番薯呢?就算推广,也就是百姓在田间地头种一些罢了,远谈不上大规模种植,不能大规模种植,又如何对抗天灾呢?……”徐光启徐徐的将这番薯推广难的问题解释出来。

    “启禀陛下,这有何难?只要陛下下道圣旨,说明这种番薯的产量高,能对抗天灾,想必天下百姓都会乐意改种番薯的。因为,一旦灾荒,只有这番薯能填饱肚子,想必天下百姓都会明白这个道理的。”这位大臣把问题看得很简单,以为圣旨就是灵丹妙药,下道圣旨,天下的人都遵照执行,却没想过,这圣旨出了紫禁城,还有多少效力。

    崇祯帝坐在龙椅上,面无表情,说到:“徐师傅,你解释一下。”杨改革懒得说话,直接把问题推给徐光启解释。

    “遵命,陛下。”

    “天下的地,大多集中在官宦,地主手中,就算是天灾,对他们的影响也甚微,饿也饿不到他们……,地主逐利,他们又怎么会积极的种不如粮食值钱的番薯呢?平民百姓家,要交赋税,交地租,这粮食的价高,必定会首先种植粮食,否则,税赋就交不上了,地租就交不上,到时候家破流亡,又怎么会种番薯呢?”徐光启解释得很直白。大家家里都是地主,地租一直就是地主们的一大收入,如果种地不赚钱,谁会种地?为了什么对抗天灾干旱?天灾干旱从来就只对老百姓其作用,地主,一般都对天灾有一定的免疫作用。饿肚子也轮不到他们,所以,根本就没有什么心情和你一起种什么对抗天灾,不值钱的番薯。

    徐光启一番话,下面的大臣都不说话了。

    大家都是地主,这里面的那点猫腻,别人一点出来,大家都心知肚明。

    官宦之家,首先别人不交税,种田就是为了赚银子,没银子赚,你说上天,也不会种番薯。干旱,绝收,他们也不会饿肚子,至于粮食会减产,那没关系,灾荒了,粮价会蹭蹭蹭的往上涨,平常年景,不过二两银子一石,一旦灾荒,就要涨到五六两去。所以,即使是灾荒了,大面积绝收了,和他们关系不大。他们还盼望着三五年,有一个灾荒年,好将囤积多年的粮食高价卖出去。

    老百姓,要交税,交地租,粮食值钱,当然种粮食,地主家也只收粮食,不收番薯,你种这样多番薯,别人不收,你拿什么交地租?交赋税?到时候落得个家破流亡的地步,怪谁去?皇帝在紫禁城,可管不了你饿不饿肚子。

    所以,这要大规模的推广番薯,难度不是一般的大,要靠着番薯度过灾荒,难度也不是一般大。顶多就是在田间地头,荒山河滩里种一些,规模远远谈不上大,没有规模,也就谈不上储备,谈不上抵抗灾荒。

    文华殿里,又是一片沉寂。

    ……

    过了一会,估计有想到对策的,出来奏到:“启禀陛下,臣以为,可以将番薯列为折色,列为赋税征收,这样,必将有人会改种番薯。”

    “哦,仔细说说。”

    “启禀陛下,臣以为,将番薯列为赋税的一种,可以折色,例如,两石番薯折粮一石,或者是两石半番薯折一石,这样,可以用番薯交赋税,天下百姓,必将大规模的种植。”

    这有点意思,杨改革也来点兴趣了,要这样,那种番薯的人肯定会大增,形成规模。

    “此策不可,陛下,臣以为,征收番薯折色简单,但是番薯如何储藏?难道给官员将士发俸禄发番薯不成?”

    最新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