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五章 南语岛族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万古第一神
一秒记住【墨客小说网 www.mksxs.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二六五章南语岛族
贞观十年六月,本来应该是历史上长孙皇后病逝的时间。「域名请大家熟知」但是,已经是贞观十一年底,长孙皇后却是活的好好的,除了在冬天偶尔身体不适外,但身体却是比往年好了许多。
历史,已经在不经意间,改变了,可王况知道,这个改变,应该是在他来之前就改变了,只是这样的改变,都是局部的,还没看出大的方面的改变。真正的改变,当从贞观十二年始。
贞观十一年,这一年底,一个小官员在小梅关推行的政令,如同一粒灰尘落到水面上,bo澜不惊。没有人会去理会林荃淼在小梅关这个地方烧的几把新官上任之火,百户不到的弹丸之地而已,没人去关注,除了那么少数的几个人外。
也是在这一年末,黄良在其任期还剩一年的时候,上书朝廷,请求将建州从下州改中州,这就是一块大石头丢进了水潭里,一时间ji起千层làng。尤其是户部的官员,心里更是知道,建州,原本只是下州中的末流,虽然人口不少,可地处偏远,物产不丰,民生不富,可这一年底,建州上报的税赋,竟然已经直bi了中州上游,甚至比几个上州还高出不少。
上中下三极的州县,并没有严格的分界线,有的上州县之所以是上州县,并不完全是因为赋税收入高,还有从政治上的考虑,比如说太原县,因为是龙兴之地,一个穷县,也是上县。而有时候一个上州,遇到灾年,比一个下县还不如,所以才会有升格后还要课考,稳定了,才是真正的升格。
建州没有政治上的优势,只能是靠经济上来争取升格,但从来没有人会相信,建州能在两三年内,来个三极跳,一举从下州末流挤到可以和上州末流叫板的地步,就是程知节尉迟敬德几个,知道王况或许能有这本事,但也没想到速度会如此之快。
成绩就是成绩,当户部官员将建州上报的粮税一一摆了出来,并且说税粮已经提前发解,在来长安的路上了时,所有的质疑声音就都消了下去,若是没有发解,还可以说人家造假,但是一发解,那就是你上报多少,就一定要有那么多东西运来,否则,那就是欺君。
诸位爱卿怎么看李世民在小六子读完黄良的奏折,户部官员在旁补充了建州发解的税粮数后,板着一张脸问,但他那眯成了弯月的眼睛出卖了他此刻的心情,程知节本来是要上前的,一看到李世民那眼睛,心下大定,闭着眼,偷偷拽住了要从座位上起身上前去的尉迟敬德,俩人双双如同入定的老僧,将手拢在袍袖里,目不斜视,一言不发了起来。
禀陛下,某以为,建州当升。
程知节听到这声音,心道,哟,老狐狸转xg了睁开眼睛,瞥了一眼在众人还在窃窃si语时从座位上站起来的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这一带头,房,杜,两位相公附议,随后,shi御史马周也站了出来附和,顿时就成了一边倒的态势,这四个人代表了三个阶层的势力,长孙无忌代表了皇族,房杜两位则是豪mén代表,马周则是寒mén的标杆,自己这方面的领头人都说当升,那还用反对么于是顺利通过。
通过了,那就该派了人去核实,虽然说是造假不了,但程序还是要走的,一个州的升格不比一个县升格,尤其是建州这一年的粮税,足足比去年翻了一番还多,这可以算是几年来,除了大灾和用兵对北动武之外的最大事件,不能不慎重,不能不重视。
这回是马周自动请缨,说由他下去看看,马周此时的官位不高,还是shi御史,不过比于广兆多了个朝散大夫的虚职,但却是寒mén出身的官员中品级最高的了,由他去课考,倒也合适。
尤其是马周做事不偏不倚,为人周正,八月还上书劝皇帝不要大兴土木,不要赏赐无度,不要重京官轻外官等等,虽然效果不大,但却是很得寒mén出身的官员尊敬,也得到皇帝的赞赏。
本来的历史应该是李世民停了宫中的大兴土木的,但王况的到来,改变了这个事件,烧璃新法让内府库节省下了不少,虽然是赏赐多了,但真正的价值却不及以往的十之一二,所以内府库里每年都要节余不少,徐国绪很早就动了修缮的心思,皇宫,说实话,太破了。
马周上疏只是担心大兴土木要动国之根本,但当得知所有huā费都是从内府库出,不动用国库一分一毫后,也就没再反对,任由着徐国绪去折腾去。
而且,虽然是赏赐加重,可内府库却是一年比一年的节余还多,那么所谓的赏赐无度也就不存在了,在马周看来,只要你不动国库,皇帝爱怎么赏爱怎么修缮那是皇帝的事,皇帝是拿自己的钱来赏,拿自己的钱来修缮,又不是拿国库的钱,你管得了么
只有一个请求重视外官的这一条被采用了,李世民一改以往的刺史县令由吏部推选为刺史他自己来定,县令则由京官五品以上的人举荐,算是给外官的升迁扩大了路子。
但也正是如此,本来此时的马周应该是因为这道奏疏被升为给事中的,实际上因为效果不明显,却没按历史的轨迹来,还是shi御史,要是王况知道他的到来,使得马周这个唐代第一个布衣相公还没上位,不定有多懊恼。
贞观十一年十一月,一个只有十四岁的貌美娘子进宫,被封为才人,没人去注意,这个武姓nv人,日后会搞出多大的风bo来,王况也不知道,武媚娘究竟是哪一年进的宫,就是知道,他也没这个能力去阻止。
但是,王况却是知道,贞观十二年chun,吐蕃将陈兵于松州以西,号称控弦之士二十万。但是真正上,王况知道,吐蕃能有个五六万的兵就算不错了,西南吐蕃占领的地区,就是全部人口算起来,也不到二十万,扣去孺老幼,全部青壮年都上阵,不过五六万而已。
这次的对峙,虽然最后是以吐蕃大败收场,然而,正是这次的陈兵于松州,将会导致文成公主的入藏,而文成公主,将会带着中原的先进生产技术和一些以往只有大唐才有的种子之类入藏,比如说茶叶等,而这些,将会从吐蕃流入天竺,然后再向西传播。
没有多少人知道,文成公主入藏,固然是保住了西南地区几十年的稳定,但真正论起来,却是过大于功,正因为她带去太多技术,这些技术流入西方,使得西方和东方的差距在日后逐渐缩小,可以说,西方列强觊觎东方乐土,真正的起因,就是文成公主入藏始。而那些历史砖家,却是刻意的抹杀了这一点。
所以,王况决定干预,既然历史在自己来前就已经开始转变,那么自己再转变也是没什么,而且,文成公主入藏还有两年的时间,只要瞅准时机,是可以干预的,甚至,如果来得及,还能让这次的对峙中,吐蕃的损失更大,大到让他们再也不敢夜郎自大。
王况是很大方,他可以随便的将新东西传播到大唐各地,但王况不是大方到那种什么东西都往外掏的,大唐人可以无偿拥有他提供的技术,但大唐之外绝对不行,哪怕是拿金山银山来换也不行即使只是换那么在旁人看来微不足道的茶种稻种及蚕卵,书籍等,也是绝对不可以。
而松赞干布,明面上是求亲,实际上,王况知道,他打的并不是公主的主意,松赞干布才不管你嫁谁过去,难道天竺就没美貌nv子了难道安息的nv人个个都是丑八怪难道说吐蕃nv人都死绝了松赞干布要的是嫁妆,要的是陪嫁品带去的技术,带去的种子。这,才是他求亲的目的。
否则,如果说松赞干布是真的要求娶公主,那也不会由着李世民随便挑选一个送去,而是要指明了想迎娶谁,可见,对于李世民愿意嫁个什么样的nv郎给他,哪怕是丑八怪给他,只要嫁妆丰厚,他也不会在意的。
所以,王况特地将自己的意思告诉李业嗣,让他修书一封送到他那个本来早就该退到幕后的阿公手上。
吐蕃将可能在近年陈兵于边境,以谋图我大唐的农耕之术及种子李靖看着这句,笑了笑,不以为然,随手就将信丢到了一边,有个吐谷浑隔着,而且谷浑也已经臣服,所以,在他看来,吐蕃威胁不了大唐,反而是北边的威胁最大。吐蕃要种子,那就给他就是,要技术,也给就是,没什么大不了的。
这正是国人之通病,对自己人可以下狠手,对外却是大方得很,自己国人都吃不饱穿不暖了,西南,西北及东北地区长期受外族劫掠,但只要外族一派了人来表示臣服,就马上既往不咎,大方得很,要钱给钱,要粮给粮,完全已经丧失了当年汉武帝那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气魄。
这样的máo病,在后世的和谐朝尤其明显,每年几百亿几千亿的大钞往外丢,援助这个援助那个,却不顾国人的孩子上不起学,坐不起校车,有的地方还是连温饱问题都没解决,就关心起发达国家人来了。
作为曾经的愤愤,王况是不能容忍这个现象的,在他看来,只有自己吃饱穿暖了,自己的安全能得到保障了,才有可能去关心一下别人,王况向来都是家国天下的信奉者,必须是先家,再国,然后才能是天下。
现在,王况的家策略已经稳步的按着他的计划走,该是关心一下国的时候了。
李靖的反应在王况的预料之中,不过当王况从李业嗣那里得知结果的时候,吐蕃的兵马已经部署到了松州以西,正如王况所知,号称二十万。
只有这个时候,李靖这才想起了不久前被自己忽视了的建安来信,匆忙赶到宫中,将李业嗣的信呈给了李世民。
果是将mén出虎子啊,yào师,你这孙儿小小年纪,难能有如此远识,不错。李世民见到信,粗读了一番,便已经知道大意,心下大是欢喜,老将未去,新将已出,大唐后继有人啊。
回陛下,依某所知,业嗣尚无此能力,某怀疑此信中意思,出自奉议郎之口。李靖也不含糊,心里知道李业嗣有几斤几两,若要他上阵杀敌,那是放心的,但要从大局观上来看,李业嗣没个十年八年的历练是绝对看不到这么远的。
而在建安,只有一个人,可能会有这样的水平,这个人,可以不伤一兵一卒,以二十兵士轻破百人的贼匪,这个人,在当初天下大涝之时,轻松几招就化解了大涝可能带来的天下动dàng,将损失减到最低。
要说二十羽林杀百贼,换个平常的将领也能做到,但是不伤一兵一卒就很难,同样是胜,这两者的差别可是不少。
王家二郎yào师你确定
建安偏远,长年无战事,镇军诸将也是平庸,让他们守成是能做到,可要让他们有谋却是难,某思来想去,惟有黄刺史及王二郎有此可能。但黄刺史早年曾随陛下征战,若是有此智谋,恐怕现在也不仅仅是个下州刺史了,早就位列朝堂,故,某以为,还是王二郎的可能居多。
王二郎李世民沉y半晌,眼中jg光闪动。说实话,他在看到这封信的时候,就怀疑背后有王况的影子。
正因为王况这些年不断推出的新huā样,从烧璃新法,到那层出不穷的菜式;从水车到现在被传为建安一景的引水,从冬天种出菜蔬到现在已经确认的亩产翻番。这世间,恐怕没人能有比王况更知道新技术新方法给民生百姓带来的好处,没有人比王况更在意这些方法了。
同样,作为帝往,李世民对这些新技术所带来的变化比其他任何人的感受都深,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各部尚书官员,都只是只管一方面,大多只关心自己权限范围内的事情,并不能想李世民一样,站在最高点去考虑问题,去感受变化。所以,一看到信中所言的农耕技术和种子,李世民第一个就想到了王况。
现在又从李靖这里得到了肯定,心中自有了决断:yào师写封信去。
李靖见李世民发话,应个诺就回去了,信该怎么写,写什么内容,李靖自己知道,也不用李世民提点,否则他这被人尊为大唐战神的兵部尚书位置,早就没了。
李世民不急,即便是要和吐蕃和亲,那也要先教训了这些个白眼狼再说,这些蛮夷,不教训是不长记xg的。而且,建州的粮食大丰收,也给了他足够的底气,只要今年,在小梅关的试点成功,就可以推广新的耕种方法,哪怕只是水稻的耕种方法,只要稻谷能亩产翻番,就已经能让全大唐年年都会有余粮,有粮,就有人;有人,就有兵,同样的,有粮就不愁长年征战。
可以说,有胡人血统,又常年征战的李世民,骨子里是很硬的,中国历史上的帝王,但凡是从征战中过来的,基本上都是硬骨头,不能容忍其他人骑在他头上嗬屎拉niào,从秦皇到汉武,从李老2到朱老四,均是如此,就连红朝太祖,也是一句话:敌人都是纸老虎。
王况并不担心这一仗,稳当当赢的,他现在正忙着一件事,黄廿回到了福州,准备前来提亲了,他在建安,本来是说要呆一个月的,没成想,才到建安没几天,就博得了三丫头的好感,三丫头是成天的粘着他不放,这么一来二去的,和祝四娘子就对上了眼。
既然对上了眼,那么亲事就是基本定了下来,王况也就不再对他隐瞒亩产翻番的技术,闽县一带也是种的水稻,尤其是长溪黄家,田地不少,就留了黄廿下来,让他见识了丰收景况后,带了一名慎家人回转到长溪。
但王况真正忙的并不是黄廿和祝四娘子的提亲,他是在忙着一个族群的事情,这个族群,就是后世都鲜有人知,王况也是有一次看电视,看到这个族群的寻根之旅,才知道的。
这个族群,就是南语岛族,所谓南语岛族,指的便是北到檀香山,西到关岛,南到库克群岛,东到复活节岛的整个南太平洋诸岛上的居民,这些遍布在整个南太平洋地区,涵盖了整个太平洋近三分之二地区的岛屿,说的语言虽然是细节上有所差异,但都有共同之处,经过考证,他们的语言同出一源。
而且,这个族群的发源地都已经忘了他们的时候,他们在后世,还是口口相传着他们的祖先,几千年前,乘独木舟,从福州出发,一年一年的迁徙,到了最后,遍布整个南太平洋。而他们,几千年来,一直没有断了回归故土的念头,更在2010年,发起了寻根之旅,目的地就是福州。
如今,王况的面前,正坐着一个肤sè古铜,头发卷曲,嘴chun厚过中原人不少的汉子,这就是属于后世被称为第四大人种的棕sè人种。
第二六五章南语岛族
贞观十年六月,本来应该是历史上长孙皇后病逝的时间。「域名请大家熟知」但是,已经是贞观十一年底,长孙皇后却是活的好好的,除了在冬天偶尔身体不适外,但身体却是比往年好了许多。
历史,已经在不经意间,改变了,可王况知道,这个改变,应该是在他来之前就改变了,只是这样的改变,都是局部的,还没看出大的方面的改变。真正的改变,当从贞观十二年始。
贞观十一年,这一年底,一个小官员在小梅关推行的政令,如同一粒灰尘落到水面上,bo澜不惊。没有人会去理会林荃淼在小梅关这个地方烧的几把新官上任之火,百户不到的弹丸之地而已,没人去关注,除了那么少数的几个人外。
也是在这一年末,黄良在其任期还剩一年的时候,上书朝廷,请求将建州从下州改中州,这就是一块大石头丢进了水潭里,一时间ji起千层làng。尤其是户部的官员,心里更是知道,建州,原本只是下州中的末流,虽然人口不少,可地处偏远,物产不丰,民生不富,可这一年底,建州上报的税赋,竟然已经直bi了中州上游,甚至比几个上州还高出不少。
上中下三极的州县,并没有严格的分界线,有的上州县之所以是上州县,并不完全是因为赋税收入高,还有从政治上的考虑,比如说太原县,因为是龙兴之地,一个穷县,也是上县。而有时候一个上州,遇到灾年,比一个下县还不如,所以才会有升格后还要课考,稳定了,才是真正的升格。
建州没有政治上的优势,只能是靠经济上来争取升格,但从来没有人会相信,建州能在两三年内,来个三极跳,一举从下州末流挤到可以和上州末流叫板的地步,就是程知节尉迟敬德几个,知道王况或许能有这本事,但也没想到速度会如此之快。
成绩就是成绩,当户部官员将建州上报的粮税一一摆了出来,并且说税粮已经提前发解,在来长安的路上了时,所有的质疑声音就都消了下去,若是没有发解,还可以说人家造假,但是一发解,那就是你上报多少,就一定要有那么多东西运来,否则,那就是欺君。
诸位爱卿怎么看李世民在小六子读完黄良的奏折,户部官员在旁补充了建州发解的税粮数后,板着一张脸问,但他那眯成了弯月的眼睛出卖了他此刻的心情,程知节本来是要上前的,一看到李世民那眼睛,心下大定,闭着眼,偷偷拽住了要从座位上起身上前去的尉迟敬德,俩人双双如同入定的老僧,将手拢在袍袖里,目不斜视,一言不发了起来。
禀陛下,某以为,建州当升。
程知节听到这声音,心道,哟,老狐狸转xg了睁开眼睛,瞥了一眼在众人还在窃窃si语时从座位上站起来的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这一带头,房,杜,两位相公附议,随后,shi御史马周也站了出来附和,顿时就成了一边倒的态势,这四个人代表了三个阶层的势力,长孙无忌代表了皇族,房杜两位则是豪mén代表,马周则是寒mén的标杆,自己这方面的领头人都说当升,那还用反对么于是顺利通过。
通过了,那就该派了人去核实,虽然说是造假不了,但程序还是要走的,一个州的升格不比一个县升格,尤其是建州这一年的粮税,足足比去年翻了一番还多,这可以算是几年来,除了大灾和用兵对北动武之外的最大事件,不能不慎重,不能不重视。
这回是马周自动请缨,说由他下去看看,马周此时的官位不高,还是shi御史,不过比于广兆多了个朝散大夫的虚职,但却是寒mén出身的官员中品级最高的了,由他去课考,倒也合适。
尤其是马周做事不偏不倚,为人周正,八月还上书劝皇帝不要大兴土木,不要赏赐无度,不要重京官轻外官等等,虽然效果不大,但却是很得寒mén出身的官员尊敬,也得到皇帝的赞赏。
本来的历史应该是李世民停了宫中的大兴土木的,但王况的到来,改变了这个事件,烧璃新法让内府库节省下了不少,虽然是赏赐多了,但真正的价值却不及以往的十之一二,所以内府库里每年都要节余不少,徐国绪很早就动了修缮的心思,皇宫,说实话,太破了。
马周上疏只是担心大兴土木要动国之根本,但当得知所有huā费都是从内府库出,不动用国库一分一毫后,也就没再反对,任由着徐国绪去折腾去。
而且,虽然是赏赐加重,可内府库却是一年比一年的节余还多,那么所谓的赏赐无度也就不存在了,在马周看来,只要你不动国库,皇帝爱怎么赏爱怎么修缮那是皇帝的事,皇帝是拿自己的钱来赏,拿自己的钱来修缮,又不是拿国库的钱,你管得了么
只有一个请求重视外官的这一条被采用了,李世民一改以往的刺史县令由吏部推选为刺史他自己来定,县令则由京官五品以上的人举荐,算是给外官的升迁扩大了路子。
但也正是如此,本来此时的马周应该是因为这道奏疏被升为给事中的,实际上因为效果不明显,却没按历史的轨迹来,还是shi御史,要是王况知道他的到来,使得马周这个唐代第一个布衣相公还没上位,不定有多懊恼。
贞观十一年十一月,一个只有十四岁的貌美娘子进宫,被封为才人,没人去注意,这个武姓nv人,日后会搞出多大的风bo来,王况也不知道,武媚娘究竟是哪一年进的宫,就是知道,他也没这个能力去阻止。
但是,王况却是知道,贞观十二年chun,吐蕃将陈兵于松州以西,号称控弦之士二十万。但是真正上,王况知道,吐蕃能有个五六万的兵就算不错了,西南吐蕃占领的地区,就是全部人口算起来,也不到二十万,扣去孺老幼,全部青壮年都上阵,不过五六万而已。
这次的对峙,虽然最后是以吐蕃大败收场,然而,正是这次的陈兵于松州,将会导致文成公主的入藏,而文成公主,将会带着中原的先进生产技术和一些以往只有大唐才有的种子之类入藏,比如说茶叶等,而这些,将会从吐蕃流入天竺,然后再向西传播。
没有多少人知道,文成公主入藏,固然是保住了西南地区几十年的稳定,但真正论起来,却是过大于功,正因为她带去太多技术,这些技术流入西方,使得西方和东方的差距在日后逐渐缩小,可以说,西方列强觊觎东方乐土,真正的起因,就是文成公主入藏始。而那些历史砖家,却是刻意的抹杀了这一点。
所以,王况决定干预,既然历史在自己来前就已经开始转变,那么自己再转变也是没什么,而且,文成公主入藏还有两年的时间,只要瞅准时机,是可以干预的,甚至,如果来得及,还能让这次的对峙中,吐蕃的损失更大,大到让他们再也不敢夜郎自大。
王况是很大方,他可以随便的将新东西传播到大唐各地,但王况不是大方到那种什么东西都往外掏的,大唐人可以无偿拥有他提供的技术,但大唐之外绝对不行,哪怕是拿金山银山来换也不行即使只是换那么在旁人看来微不足道的茶种稻种及蚕卵,书籍等,也是绝对不可以。
而松赞干布,明面上是求亲,实际上,王况知道,他打的并不是公主的主意,松赞干布才不管你嫁谁过去,难道天竺就没美貌nv子了难道安息的nv人个个都是丑八怪难道说吐蕃nv人都死绝了松赞干布要的是嫁妆,要的是陪嫁品带去的技术,带去的种子。这,才是他求亲的目的。
否则,如果说松赞干布是真的要求娶公主,那也不会由着李世民随便挑选一个送去,而是要指明了想迎娶谁,可见,对于李世民愿意嫁个什么样的nv郎给他,哪怕是丑八怪给他,只要嫁妆丰厚,他也不会在意的。
所以,王况特地将自己的意思告诉李业嗣,让他修书一封送到他那个本来早就该退到幕后的阿公手上。
吐蕃将可能在近年陈兵于边境,以谋图我大唐的农耕之术及种子李靖看着这句,笑了笑,不以为然,随手就将信丢到了一边,有个吐谷浑隔着,而且谷浑也已经臣服,所以,在他看来,吐蕃威胁不了大唐,反而是北边的威胁最大。吐蕃要种子,那就给他就是,要技术,也给就是,没什么大不了的。
这正是国人之通病,对自己人可以下狠手,对外却是大方得很,自己国人都吃不饱穿不暖了,西南,西北及东北地区长期受外族劫掠,但只要外族一派了人来表示臣服,就马上既往不咎,大方得很,要钱给钱,要粮给粮,完全已经丧失了当年汉武帝那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气魄。
这样的máo病,在后世的和谐朝尤其明显,每年几百亿几千亿的大钞往外丢,援助这个援助那个,却不顾国人的孩子上不起学,坐不起校车,有的地方还是连温饱问题都没解决,就关心起发达国家人来了。
作为曾经的愤愤,王况是不能容忍这个现象的,在他看来,只有自己吃饱穿暖了,自己的安全能得到保障了,才有可能去关心一下别人,王况向来都是家国天下的信奉者,必须是先家,再国,然后才能是天下。
现在,王况的家策略已经稳步的按着他的计划走,该是关心一下国的时候了。
李靖的反应在王况的预料之中,不过当王况从李业嗣那里得知结果的时候,吐蕃的兵马已经部署到了松州以西,正如王况所知,号称二十万。
只有这个时候,李靖这才想起了不久前被自己忽视了的建安来信,匆忙赶到宫中,将李业嗣的信呈给了李世民。
果是将mén出虎子啊,yào师,你这孙儿小小年纪,难能有如此远识,不错。李世民见到信,粗读了一番,便已经知道大意,心下大是欢喜,老将未去,新将已出,大唐后继有人啊。
回陛下,依某所知,业嗣尚无此能力,某怀疑此信中意思,出自奉议郎之口。李靖也不含糊,心里知道李业嗣有几斤几两,若要他上阵杀敌,那是放心的,但要从大局观上来看,李业嗣没个十年八年的历练是绝对看不到这么远的。
而在建安,只有一个人,可能会有这样的水平,这个人,可以不伤一兵一卒,以二十兵士轻破百人的贼匪,这个人,在当初天下大涝之时,轻松几招就化解了大涝可能带来的天下动dàng,将损失减到最低。
要说二十羽林杀百贼,换个平常的将领也能做到,但是不伤一兵一卒就很难,同样是胜,这两者的差别可是不少。
王家二郎yào师你确定
建安偏远,长年无战事,镇军诸将也是平庸,让他们守成是能做到,可要让他们有谋却是难,某思来想去,惟有黄刺史及王二郎有此可能。但黄刺史早年曾随陛下征战,若是有此智谋,恐怕现在也不仅仅是个下州刺史了,早就位列朝堂,故,某以为,还是王二郎的可能居多。
王二郎李世民沉y半晌,眼中jg光闪动。说实话,他在看到这封信的时候,就怀疑背后有王况的影子。
正因为王况这些年不断推出的新huā样,从烧璃新法,到那层出不穷的菜式;从水车到现在被传为建安一景的引水,从冬天种出菜蔬到现在已经确认的亩产翻番。这世间,恐怕没人能有比王况更知道新技术新方法给民生百姓带来的好处,没有人比王况更在意这些方法了。
同样,作为帝往,李世民对这些新技术所带来的变化比其他任何人的感受都深,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各部尚书官员,都只是只管一方面,大多只关心自己权限范围内的事情,并不能想李世民一样,站在最高点去考虑问题,去感受变化。所以,一看到信中所言的农耕技术和种子,李世民第一个就想到了王况。
现在又从李靖这里得到了肯定,心中自有了决断:yào师写封信去。
李靖见李世民发话,应个诺就回去了,信该怎么写,写什么内容,李靖自己知道,也不用李世民提点,否则他这被人尊为大唐战神的兵部尚书位置,早就没了。
李世民不急,即便是要和吐蕃和亲,那也要先教训了这些个白眼狼再说,这些蛮夷,不教训是不长记xg的。而且,建州的粮食大丰收,也给了他足够的底气,只要今年,在小梅关的试点成功,就可以推广新的耕种方法,哪怕只是水稻的耕种方法,只要稻谷能亩产翻番,就已经能让全大唐年年都会有余粮,有粮,就有人;有人,就有兵,同样的,有粮就不愁长年征战。
可以说,有胡人血统,又常年征战的李世民,骨子里是很硬的,中国历史上的帝王,但凡是从征战中过来的,基本上都是硬骨头,不能容忍其他人骑在他头上嗬屎拉niào,从秦皇到汉武,从李老2到朱老四,均是如此,就连红朝太祖,也是一句话:敌人都是纸老虎。
王况并不担心这一仗,稳当当赢的,他现在正忙着一件事,黄廿回到了福州,准备前来提亲了,他在建安,本来是说要呆一个月的,没成想,才到建安没几天,就博得了三丫头的好感,三丫头是成天的粘着他不放,这么一来二去的,和祝四娘子就对上了眼。
既然对上了眼,那么亲事就是基本定了下来,王况也就不再对他隐瞒亩产翻番的技术,闽县一带也是种的水稻,尤其是长溪黄家,田地不少,就留了黄廿下来,让他见识了丰收景况后,带了一名慎家人回转到长溪。
但王况真正忙的并不是黄廿和祝四娘子的提亲,他是在忙着一个族群的事情,这个族群,就是后世都鲜有人知,王况也是有一次看电视,看到这个族群的寻根之旅,才知道的。
这个族群,就是南语岛族,所谓南语岛族,指的便是北到檀香山,西到关岛,南到库克群岛,东到复活节岛的整个南太平洋诸岛上的居民,这些遍布在整个南太平洋地区,涵盖了整个太平洋近三分之二地区的岛屿,说的语言虽然是细节上有所差异,但都有共同之处,经过考证,他们的语言同出一源。
而且,这个族群的发源地都已经忘了他们的时候,他们在后世,还是口口相传着他们的祖先,几千年前,乘独木舟,从福州出发,一年一年的迁徙,到了最后,遍布整个南太平洋。而他们,几千年来,一直没有断了回归故土的念头,更在2010年,发起了寻根之旅,目的地就是福州。
如今,王况的面前,正坐着一个肤sè古铜,头发卷曲,嘴chun厚过中原人不少的汉子,这就是属于后世被称为第四大人种的棕sè人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