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四川,天府之国!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一秒记住【墨客小说网 www.mksxs.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朱启还是走了,在洪武九年,六月的某天。
朱启走的那一天,雨下得很大,他的妻子徐妙云,哭成了一个泪人,多么想陪着朱启一起去,但为了腹中的孩子,也没有其他的办法。
大哥朱标前来送行,神色凝重。
李祺也在哭,哭得稀里哗啦。
“你哭个屁啊,辽王妃怀孕我不都照样去吗!你都还没成婚呢!”
朱启骑着马,没好气的对着李祺这样说着。
李祺也是一边擦泪一边说:
“殿下,本来今年就要结了……”
朱启白了白眼,这李祺的意思就是说今年回不来了,要拖到明年呗?
不过他想的也没错,现在是六月份,按照徐妙云四月份怀孕来算,明年二月份就是预产期。
朱启想要在八个月内往返蜀中和应天府,这倒不是很难,水路加上陆路,不考虑安全性的情况下全速赶路的话,两月就可以跑个往返。
但真正难的,是他还要负责蜀中防务啊。
他去巴蜀可不是旅游去的。
根据和大哥朱标的谈话,他这一次的任务,就是确保蜀中地区不会被乌斯藏和梁王联手进攻。
如果可以的话,斩断乌斯藏和梁王的联络,那就是再好不过的事情。
这可不是过去巡查一下军队,查看一下库存就能解决的事情。
虽说打仗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但为了以防万一,朱启估摸着也得在那边把荒废的城池关隘修一修,联络起完整坚固可靠的方向,才能等着朱元璋的诏命,返回应天府的。
这个过程要多长时间,那真是谁也说不好。
快的话像徐达在燕云十六州负责防务的时候,春天过去,冬天完事归来,前后大半年的时间。
但那主要是因为王保保在秋季发动进攻,还没到冬天呢,进攻就被朱启挫败。
随后北元不得不进入防守阶段,徐达的任务才算完成被调了回来,只留下傅友德镇守。
但朱启这边就不好说了。
这梁王敢主动进攻?
这乌斯藏敢主动进攻?
都不太可能。
前面说了,纵然是王保保没死,北元的兵马也不可能调度到云南去的。
紧靠着云南土司的兵马和北元在云南留下的力量,就进攻大明,这是不太现实,也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至于说乌斯藏,早就没了大唐时候吐蕃的气势。
主要是因为现在的青藏高原上的原住民们,那也是风起云涌。
看上去好像团结的乌斯藏,内部因为地理和历史的缘故,分为康巴和安多两个区域。
这两个区域隐隐有分裂成为两个政权的意思。
其实这几年,派来大明的使臣多是康巴派来的,而和北元密切联络的,则是安多。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具体原因朱启也不清楚,毕竟他也没有去了解过这方面的历史啊。
反正打是多半打不起来的,到时候就硬拖着,也不知道要花费多少时间了。
要是能够主动出击,将乌斯藏和梁王的联系斩断,这梁王就没办法和北元联络。
梁王倒是没有任何威胁,那真是想啥时候回来都可以了。
但也就这么想想,想要切断乌斯藏和梁王的联系,除非梁王投诚,或者乌斯藏投诚,但事情哪里有这么简单呢。
就算再保守估计,八个月安定西南边陲,也是不太现实的事情了。
沐英是个三十来岁的汉子,朱启的记忆里,对沐英还是很有印象的。
因为是朱元璋第一个收的义子,所以就连朱标按岁数,也喊沐英一声大哥。
当然了,自从朱元璋称第一后,让沐英复姓一来,兄弟相称倒是没必要了。
毕竟朱家人现在是皇帝一脉了,互相之间兄友弟恭,君臣之间可不能乱了辈分。
朱启和徐增寿这一帮人,就算是关系再好,再怎么称兄道弟的,但他们也还是会加上殿下两字。
可不敢随随便便愉悦称呼这一块。
朱元璋自己不在乎自称什么的,可不代表皇权就可以触摸底线。
正因如此,沐英丝毫没有当大哥的架子。
无论是对朱启还是对朱棣,那都是恭恭敬敬的。
只不过沐英年纪比朱启等人大了一圈,按照现在的话来说,那就是有代沟。
大家伙也聊不到一块去,互相之间客客气气的,但要深交还是不太现实的。
不过朱启对于沐英那是格外的亲切和热情。
这次去巴蜀,全都指望着他了,能不热情吗?
一见到沐英,朱启就拉住了他的手,亲切的说道:
“沐大哥啊,这次巴蜀防务,全靠你了啊。”
沐英一下子就慌了,赶忙恭恭敬敬的说道:
“殿下说的哪里的话,末将愿追随殿下,赴汤蹈火,万死不辞啊!”
巴拉巴拉一堆,朱启和沐英之间的关系,那是直线上升啊。
——————
朱启等人一路顺江而下,自巫峡入川。
也算是领略了一下什么叫做“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滋味。
一路上刘伯温说着有关于巴蜀的见闻和故事,老人家以前挺高冷男神范的,也不知道怎么搞的,好像最近变得越来越喜欢交流了。
要知道,以前的刘伯温可是经常凌然一笑,深藏功与名。
不过听着老人家讲故事,那思念老婆的情绪,一下子就变得淡薄了不少。
一开始还说的是巴蜀,后来就说到明军征战天下的故事。
刘伯温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听到的故事多,见到的奇人异事也多。
有在翻阳湖大战中,张定边单船突袭,身中数十箭还屹立不倒。
蓝玉洪都八十三天死守不退,杀的守城将士十不足三,尸横遍野,连城门都被尸体堵上,墙下的尸体堆积成山。
最高的地方,甚至连云梯都不用,直接趴着尸体就能摸上城墙。
还有徐达领兵与王保保在陕西静坐战,常遇春单军突袭勇冠三军破大都……
沐英也在边上听着,偶尔说上两句,很多战役他也是参加过的,虽然都没有什么重要的职位。
但他也是经常拿着砍刀,身先士卒的。
看的朱棣那是羡慕不已,真想和沐英一样,亲自上战场杀敌才爽快。
那一个个故事,那一个个传奇,说的还全都是朱启,朱棣,徐增寿他们父辈的故事,听得可以说是热血沸腾。
就连朱启这一身的成年老骨头,也都感觉有种燃起来的感觉。
这燃着燃着,巴蜀,也就到了。
………………
四川,自古以来啊就是一片人杰地灵之地。
秦国拥巴蜀,得了横扫六国的资本。
刘邦入川,项羽本以为是把刘邦赶紧了穷乡僻壤。
却不知道在巴蜀等着刘邦的,不仅有充沛的兵员,更有丰裕的粮食……
自古以来,太多的豪杰英雄,在这里书写传奇。
也有这样一句话“四川不灭,中国不亡”。
抗日战争时期,那可歌可泣的川军故事,至今还在为人传颂。
朱启虽然没有来过四川,但自小就听对这片天府之国,有着天然的好感。
自巫峡而下,在重庆渡口下来以后,继续从眉山沿着陆路朝着成都而去。
这重庆到成都一路,就没有什么水路可走了。
只能步行川渝古道,大约要花费十天左右的时间。
至于说什么纤夫把船沿着岷江一路拉到成都去什么的。
那可赶紧拉倒吧。
先不说这成本得有多大,这船费怕不是人均堪比现代包机。
真要是不计人力成本这么拉,少说拉个小半年时间吧。
有这时间在船上过小半年等人拉船上去。
倒不如雇两个抬轿子的,早就给你抬到成都去了。
当然这一路上崇山峻岭的,要是路上摔到哪里,可就不负责了。
不过这重庆里的成都也已经很近了,往前过了眉山,也算是成都门户了。
又走了两三天的山路,可算是拨开云雾见青天,站在高处,望着眼前一马平川的成都平原,朱启那是感慨颇多。
绿色田地连成一片,一眼望不到尽头,那天边浮云看着极近。
极远的地方,一座高耸入云的雪山映入眼帘。
那皑皑白雪,搭配着天变浮云,犹如置身仙境之中,观察人间一般
所有的华丽辞藻,在此时此刻都不足以表达心中震撼。
此时充当向导一个本地官员,用着浓重的川音说道:
“辽王殿下,前面就是咱们那个川西坝子咯!”
“川西什么?”
朱启愣了一下,边上刘伯温解释道:
“就是川西平原的意思。”
哦,原来还有这个说法啊。
那向导似乎也想起辽王殿下不太精通四川话,赶忙用稍微正统一点官话继续说道:
“殿下,那雪山就是西岭雪山,往东一点,就是成都,再往前一点,应该能看得见。”
朱启顺着向导指的方向望过去,果然看到那平原之上,一条大路隐约可见,大道之上,车水马龙。
李景隆看着此情此景,忍不住摇头晃脑念道:
“原来这就是西岭雪山啊,真就是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啊。”
李景隆念得是杜甫的《绝句》,这下半句可能很多同学记不住,上半句大家肯定都记得。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如果不是自己现在记忆力变得超好,朱启估计放现代那会,快三十岁了,能记得的古诗词,这一句绝对算得上一份了。
可惜的是,现在是大明了。
如果给我放在贞观年间,好家伙,诗仙诗圣的诗词那我是一个不放过啊!
后代学生们,一看教科书,某某诗词,作者:朱启。
可惜可惜,现在只能整点四大名著抄一抄了。
硬掰扯的话,也就只能薅一薅唐伯虎的诗词了。
不过唐伯虎最著名的还是画画,这玩意倒是也可以抄,但学过画画的都知道。
抄什么都可以,但让朱启这个漫画家去抄别人的画……思想上就过不了这一关啊。
还是算了,我自己画的现代画也挺好的。
见到了传说中的“川西坝子”,又复行上百公里,可算是看到传说中的大成都了。
这座建立在平原之上,建立之初就没考虑过什么防守的问题。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这川西平原,也就是成都平原,实在是太平太大了。
你依山而建吧,这平原地形可就白瞎了。
所以四川盆地的中心位置,建立起来的成都城,本身是很好攻克的。
毕竟无险可守啊。
但历史上,能够打进成都的确实少之又少。
为什么?
因为成都四周难攻啊!
自古以来,成都的威胁,主要来自于北面和东面,但北面有阳平关,剑门关等天险,东面有永安,也就是白帝城可守。
背后就是崇山峻岭。
整个四川盆地,也就北边和东边两个口子,都被关隘重镇给堵的死死的。
这也是为什么,邓艾奇袭巴蜀的时候,绕过阳平剑门,到了成都城下,阿斗就投降的原因所在。
一旦周围关隘被迫,想要防守成都,确实是太难了一点。
朱启要做的,就是确保巴蜀防务,主要也就是北面和东面的关隘,重镇的修缮,和督促练兵,整顿军务等等这些工作。
出于想要早点回去的迫切心情。
来到成都驻扎的朱启,很快就进入了工作状态。
屁股还没有坐热呢,朱启就让人拿来了成都的户籍册,还有各大关隘,城池,后勤,卫所等等诸多关键情报。
然后带着一帮子小弟们都看了起来。
刘伯温看着朱启如此有工作热情,也是欣慰的下去休息了。
没办法,一把年纪了还跟着朱启入川,老骨头都要颠散架了。
不过这样的工作热情,在保持了一个时辰不到之后,就开始消退了。
倒不是朱启懒劲头上来了,而是看着这些册子,他那是一个头两个大啊!
一个个的繁体字不说了,而且都是文绉绉的,汉语记录的数字虽然可以保证难以作弊删改,但看着实在是眼睛疼啊。
至于说朱棣那一帮子人,一开始也很有热情,但到了后面,也就只有李景隆一个人还在认真地看着了。
朱棣就不用说了,天生只能上马打仗的,你让他下马治国,那不如杀了他。
历史上当皇帝,那在草原上待得日子,比在北京城还长呢。
徐增寿,李祺也不用说了,一个个的差不多。
于是乎,又过了一个时辰,整个官府之中,响起了震天的鼾声。
抵达成都的第一天,在勤奋中度过。
朱启还是走了,在洪武九年,六月的某天。
朱启走的那一天,雨下得很大,他的妻子徐妙云,哭成了一个泪人,多么想陪着朱启一起去,但为了腹中的孩子,也没有其他的办法。
大哥朱标前来送行,神色凝重。
李祺也在哭,哭得稀里哗啦。
“你哭个屁啊,辽王妃怀孕我不都照样去吗!你都还没成婚呢!”
朱启骑着马,没好气的对着李祺这样说着。
李祺也是一边擦泪一边说:
“殿下,本来今年就要结了……”
朱启白了白眼,这李祺的意思就是说今年回不来了,要拖到明年呗?
不过他想的也没错,现在是六月份,按照徐妙云四月份怀孕来算,明年二月份就是预产期。
朱启想要在八个月内往返蜀中和应天府,这倒不是很难,水路加上陆路,不考虑安全性的情况下全速赶路的话,两月就可以跑个往返。
但真正难的,是他还要负责蜀中防务啊。
他去巴蜀可不是旅游去的。
根据和大哥朱标的谈话,他这一次的任务,就是确保蜀中地区不会被乌斯藏和梁王联手进攻。
如果可以的话,斩断乌斯藏和梁王的联络,那就是再好不过的事情。
这可不是过去巡查一下军队,查看一下库存就能解决的事情。
虽说打仗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但为了以防万一,朱启估摸着也得在那边把荒废的城池关隘修一修,联络起完整坚固可靠的方向,才能等着朱元璋的诏命,返回应天府的。
这个过程要多长时间,那真是谁也说不好。
快的话像徐达在燕云十六州负责防务的时候,春天过去,冬天完事归来,前后大半年的时间。
但那主要是因为王保保在秋季发动进攻,还没到冬天呢,进攻就被朱启挫败。
随后北元不得不进入防守阶段,徐达的任务才算完成被调了回来,只留下傅友德镇守。
但朱启这边就不好说了。
这梁王敢主动进攻?
这乌斯藏敢主动进攻?
都不太可能。
前面说了,纵然是王保保没死,北元的兵马也不可能调度到云南去的。
紧靠着云南土司的兵马和北元在云南留下的力量,就进攻大明,这是不太现实,也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至于说乌斯藏,早就没了大唐时候吐蕃的气势。
主要是因为现在的青藏高原上的原住民们,那也是风起云涌。
看上去好像团结的乌斯藏,内部因为地理和历史的缘故,分为康巴和安多两个区域。
这两个区域隐隐有分裂成为两个政权的意思。
其实这几年,派来大明的使臣多是康巴派来的,而和北元密切联络的,则是安多。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具体原因朱启也不清楚,毕竟他也没有去了解过这方面的历史啊。
反正打是多半打不起来的,到时候就硬拖着,也不知道要花费多少时间了。
要是能够主动出击,将乌斯藏和梁王的联系斩断,这梁王就没办法和北元联络。
梁王倒是没有任何威胁,那真是想啥时候回来都可以了。
但也就这么想想,想要切断乌斯藏和梁王的联系,除非梁王投诚,或者乌斯藏投诚,但事情哪里有这么简单呢。
就算再保守估计,八个月安定西南边陲,也是不太现实的事情了。
沐英是个三十来岁的汉子,朱启的记忆里,对沐英还是很有印象的。
因为是朱元璋第一个收的义子,所以就连朱标按岁数,也喊沐英一声大哥。
当然了,自从朱元璋称第一后,让沐英复姓一来,兄弟相称倒是没必要了。
毕竟朱家人现在是皇帝一脉了,互相之间兄友弟恭,君臣之间可不能乱了辈分。
朱启和徐增寿这一帮人,就算是关系再好,再怎么称兄道弟的,但他们也还是会加上殿下两字。
可不敢随随便便愉悦称呼这一块。
朱元璋自己不在乎自称什么的,可不代表皇权就可以触摸底线。
正因如此,沐英丝毫没有当大哥的架子。
无论是对朱启还是对朱棣,那都是恭恭敬敬的。
只不过沐英年纪比朱启等人大了一圈,按照现在的话来说,那就是有代沟。
大家伙也聊不到一块去,互相之间客客气气的,但要深交还是不太现实的。
不过朱启对于沐英那是格外的亲切和热情。
这次去巴蜀,全都指望着他了,能不热情吗?
一见到沐英,朱启就拉住了他的手,亲切的说道:
“沐大哥啊,这次巴蜀防务,全靠你了啊。”
沐英一下子就慌了,赶忙恭恭敬敬的说道:
“殿下说的哪里的话,末将愿追随殿下,赴汤蹈火,万死不辞啊!”
巴拉巴拉一堆,朱启和沐英之间的关系,那是直线上升啊。
——————
朱启等人一路顺江而下,自巫峡入川。
也算是领略了一下什么叫做“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滋味。
一路上刘伯温说着有关于巴蜀的见闻和故事,老人家以前挺高冷男神范的,也不知道怎么搞的,好像最近变得越来越喜欢交流了。
要知道,以前的刘伯温可是经常凌然一笑,深藏功与名。
不过听着老人家讲故事,那思念老婆的情绪,一下子就变得淡薄了不少。
一开始还说的是巴蜀,后来就说到明军征战天下的故事。
刘伯温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听到的故事多,见到的奇人异事也多。
有在翻阳湖大战中,张定边单船突袭,身中数十箭还屹立不倒。
蓝玉洪都八十三天死守不退,杀的守城将士十不足三,尸横遍野,连城门都被尸体堵上,墙下的尸体堆积成山。
最高的地方,甚至连云梯都不用,直接趴着尸体就能摸上城墙。
还有徐达领兵与王保保在陕西静坐战,常遇春单军突袭勇冠三军破大都……
沐英也在边上听着,偶尔说上两句,很多战役他也是参加过的,虽然都没有什么重要的职位。
但他也是经常拿着砍刀,身先士卒的。
看的朱棣那是羡慕不已,真想和沐英一样,亲自上战场杀敌才爽快。
那一个个故事,那一个个传奇,说的还全都是朱启,朱棣,徐增寿他们父辈的故事,听得可以说是热血沸腾。
就连朱启这一身的成年老骨头,也都感觉有种燃起来的感觉。
这燃着燃着,巴蜀,也就到了。
………………
四川,自古以来啊就是一片人杰地灵之地。
秦国拥巴蜀,得了横扫六国的资本。
刘邦入川,项羽本以为是把刘邦赶紧了穷乡僻壤。
却不知道在巴蜀等着刘邦的,不仅有充沛的兵员,更有丰裕的粮食……
自古以来,太多的豪杰英雄,在这里书写传奇。
也有这样一句话“四川不灭,中国不亡”。
抗日战争时期,那可歌可泣的川军故事,至今还在为人传颂。
朱启虽然没有来过四川,但自小就听对这片天府之国,有着天然的好感。
自巫峡而下,在重庆渡口下来以后,继续从眉山沿着陆路朝着成都而去。
这重庆到成都一路,就没有什么水路可走了。
只能步行川渝古道,大约要花费十天左右的时间。
至于说什么纤夫把船沿着岷江一路拉到成都去什么的。
那可赶紧拉倒吧。
先不说这成本得有多大,这船费怕不是人均堪比现代包机。
真要是不计人力成本这么拉,少说拉个小半年时间吧。
有这时间在船上过小半年等人拉船上去。
倒不如雇两个抬轿子的,早就给你抬到成都去了。
当然这一路上崇山峻岭的,要是路上摔到哪里,可就不负责了。
不过这重庆里的成都也已经很近了,往前过了眉山,也算是成都门户了。
又走了两三天的山路,可算是拨开云雾见青天,站在高处,望着眼前一马平川的成都平原,朱启那是感慨颇多。
绿色田地连成一片,一眼望不到尽头,那天边浮云看着极近。
极远的地方,一座高耸入云的雪山映入眼帘。
那皑皑白雪,搭配着天变浮云,犹如置身仙境之中,观察人间一般
所有的华丽辞藻,在此时此刻都不足以表达心中震撼。
此时充当向导一个本地官员,用着浓重的川音说道:
“辽王殿下,前面就是咱们那个川西坝子咯!”
“川西什么?”
朱启愣了一下,边上刘伯温解释道:
“就是川西平原的意思。”
哦,原来还有这个说法啊。
那向导似乎也想起辽王殿下不太精通四川话,赶忙用稍微正统一点官话继续说道:
“殿下,那雪山就是西岭雪山,往东一点,就是成都,再往前一点,应该能看得见。”
朱启顺着向导指的方向望过去,果然看到那平原之上,一条大路隐约可见,大道之上,车水马龙。
李景隆看着此情此景,忍不住摇头晃脑念道:
“原来这就是西岭雪山啊,真就是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啊。”
李景隆念得是杜甫的《绝句》,这下半句可能很多同学记不住,上半句大家肯定都记得。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如果不是自己现在记忆力变得超好,朱启估计放现代那会,快三十岁了,能记得的古诗词,这一句绝对算得上一份了。
可惜的是,现在是大明了。
如果给我放在贞观年间,好家伙,诗仙诗圣的诗词那我是一个不放过啊!
后代学生们,一看教科书,某某诗词,作者:朱启。
可惜可惜,现在只能整点四大名著抄一抄了。
硬掰扯的话,也就只能薅一薅唐伯虎的诗词了。
不过唐伯虎最著名的还是画画,这玩意倒是也可以抄,但学过画画的都知道。
抄什么都可以,但让朱启这个漫画家去抄别人的画……思想上就过不了这一关啊。
还是算了,我自己画的现代画也挺好的。
见到了传说中的“川西坝子”,又复行上百公里,可算是看到传说中的大成都了。
这座建立在平原之上,建立之初就没考虑过什么防守的问题。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这川西平原,也就是成都平原,实在是太平太大了。
你依山而建吧,这平原地形可就白瞎了。
所以四川盆地的中心位置,建立起来的成都城,本身是很好攻克的。
毕竟无险可守啊。
但历史上,能够打进成都的确实少之又少。
为什么?
因为成都四周难攻啊!
自古以来,成都的威胁,主要来自于北面和东面,但北面有阳平关,剑门关等天险,东面有永安,也就是白帝城可守。
背后就是崇山峻岭。
整个四川盆地,也就北边和东边两个口子,都被关隘重镇给堵的死死的。
这也是为什么,邓艾奇袭巴蜀的时候,绕过阳平剑门,到了成都城下,阿斗就投降的原因所在。
一旦周围关隘被迫,想要防守成都,确实是太难了一点。
朱启要做的,就是确保巴蜀防务,主要也就是北面和东面的关隘,重镇的修缮,和督促练兵,整顿军务等等这些工作。
出于想要早点回去的迫切心情。
来到成都驻扎的朱启,很快就进入了工作状态。
屁股还没有坐热呢,朱启就让人拿来了成都的户籍册,还有各大关隘,城池,后勤,卫所等等诸多关键情报。
然后带着一帮子小弟们都看了起来。
刘伯温看着朱启如此有工作热情,也是欣慰的下去休息了。
没办法,一把年纪了还跟着朱启入川,老骨头都要颠散架了。
不过这样的工作热情,在保持了一个时辰不到之后,就开始消退了。
倒不是朱启懒劲头上来了,而是看着这些册子,他那是一个头两个大啊!
一个个的繁体字不说了,而且都是文绉绉的,汉语记录的数字虽然可以保证难以作弊删改,但看着实在是眼睛疼啊。
至于说朱棣那一帮子人,一开始也很有热情,但到了后面,也就只有李景隆一个人还在认真地看着了。
朱棣就不用说了,天生只能上马打仗的,你让他下马治国,那不如杀了他。
历史上当皇帝,那在草原上待得日子,比在北京城还长呢。
徐增寿,李祺也不用说了,一个个的差不多。
于是乎,又过了一个时辰,整个官府之中,响起了震天的鼾声。
抵达成都的第一天,在勤奋中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