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客小说网 > 爱因斯坦传 > 第三节 奥林匹亚科学院

第三节 奥林匹亚科学院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一秒记住【墨客小说网 www.mksxs.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在一幢破旧的小房子里,爱因斯坦住了下来。哈勒先生已经通知他,专利局只要一有空缺,他就可以正式上班,在待职期间,他可以当家庭教师,以此糊口。

    首都有的是学生,爱因斯坦有的是物理学。于是,伯尔尼的报上出现了一则小小的广告:“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联邦工业大学毕业。讲授物理课,每小时3法郎,愿者请洽。”

    广告吸引的学生寥寥无几,但此时的爱因斯坦已经是一副坦然成熟的心态。一个曾受业于他的学生描述当时的爱因斯坦:“身高约5英尺10英寸,肩膀宽阔,腰稍微有点前曲,棕色的皮肤显得苍白,长着一张引起美感的嘴,上唇留着黑胡,鼻子稍带鹰钩,棕色的眼睛十分明亮,语音欢快,法语发音准确,但略带德语口音。”

    我的作文素材

    爱因斯坦是个乐观的人,对生活从不抱怨。

    1902年3月底,一个应广告而来的学生结识了爱因斯坦,他就是莫里斯·索洛文。

    索洛文是罗马尼亚人,他来到苏黎世上大学,同时希望加深自己的物理学知识。索洛文在大学里不仅学了哲学、文学、希腊文、数学、物理学、地质学,还在医学系听课。他最感兴趣的还是可以阐明自然界一般观点的理论物理学。

    当索洛文按广告找来时,虽然爱因斯坦是在半明半暗的楼道里迎接他的,可是,爱因斯坦那双大眼睛射出的不寻常光辉使他感到惊讶。

    这次谈话之后,两个人进行了长达数年的交流,而且还结下了终身的友谊。几个星期之后,哈比希特也来参加他们的讨论,他来到伯尔尼是为了完成自己的大学学业。

    通常,他们都在工余和课后见面,每到这时候,他们不是在一起散步,就是在某个人的寓所聚会、座谈并一起大量阅读。他们不仅研究过斯宾诺莎和休谟的一些哲学著作,还拜读过马赫、阿芬那留斯、毕尔生的新著,就连安培的《科学的哲学经验》、黎曼的著名演讲《论作为几何学基础的假设》、戴德金和克利福德的数学论文、彭加勒的《科学的假设》都涉猎过。他们经常会就某一页、某一句话引起争论,有时候争论会持续到深夜,甚至一连几天都在争论。

    在米列娃搬来之前的日子里,朋友们都是在一起吃饭的,午餐通常都是一些灌肠、干酪、水果和加蜂蜜的茶之类的东西。由于授课收入低,爱因斯坦经常会开玩笑说:或许自己沿街串巷演奏小提琴会更好些。不过,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他们还是觉得自己是幸福的。团结、友爱、共同的兴趣、思想,使他们三个人心心相印,他们干脆为这个三人世界起了个名字:奥林匹亚科学院。

    我的作文素材

    精神的欢悦与物质的贫困间的反差越大,往往越容易产生奇迹。

    三人世界形成后不久,奥林匹亚科学院又增加了新的成员,一个是爱因斯坦的同事,意大利人、工程师贝索;还有一个是爱因斯坦的妹妹玛雅的丈夫泡利·温德勒。

    贝索是在1904年由爱因斯坦介绍进入伯尔尼专利局的,每天他们两人都一起工作,一起下班。贝索在哲学、社会学、医学、技术、数学和物理学方面的渊博知识,使爱因斯坦有了与之共同探讨各种新思想的至朋好友。爱因斯坦后来说过:贝索是他在全欧洲都找不到的“新思想更好的共振器”。

    每当清晨来临的时候,几个年轻人就会一起走进小饭馆,喝过咖啡,大约9点钟以前才下山。有时候,他们会徒步到20公里外的图恩城去。他们置身于阿尔卑斯山脉之中,会一起谈起地球的历史、山脉的形成等地质学问题。此时的爱因斯坦,整个身心都沉浸在深深的思考中。

    我的作文素材

    爱因斯坦的思考无处不在。

    不久之后,奥林匹亚科学院变成了家庭沙龙,经常会有一些代表科学技术未来的年轻人,聚集在这里高谈阔论。

    其实,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学科也是没有边界的,这种民间的互动式的交流,常常会触发突如其来的灵感。他们在这里提出问题,探讨、争吵、辩论……许多奇思妙想,或被推翻,或被认可,或被发展……爱因斯坦的思路被打开了。

    在对相对论研究论证的过程中,爱因斯坦完成了一些由相对论衍生出来的论文。

    有一天,格罗斯曼来了,两个老朋友在客厅里无所不谈。

    格罗斯曼慢慢地翻着爱因斯坦的手稿。他突然盯住一沓手稿看了好久,惊诧地说:“老朋友,你已经进入了量子理论的范畴,提出了光量子的假说,这可是当前的尖端学科呢!”

    “哪里呀,这是论证相对论所必需的,”爱因斯坦淡淡地说,“这能解决光能、电能互相转换的问题。”

    我的作文素材

    爱因斯坦对自己的要求严格,从来不居高自傲。

    “爱因斯坦,你赶快整理一篇论文交给我。”格罗斯曼说,“学校正为申请博士学位的论文水平太低而头疼呢,你却把这些手稿随意放在茶几上。快一点,下个月学校就要举行博士论文答辩会了。”

    “这有意义吗?不过我遵命。”爱因斯坦笑笑说,“科学研究好像钻木板,有人喜欢钻薄的,而我喜欢钻厚的。”

    1905年4月,在坚冰消融的日子里,苏黎世瑞士联邦工业大学的第一学术厅里,几排座位上坐的都是一些学界的巨头。校长赫尔泽克先生也来了,他为自己当年慧眼识人才,指点爱因斯坦完成了学业而无比欣慰。

    爱因斯坦提交给母校的博士论文是《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这个题目就像他本人一样朴实。在纯学术领域,从理论到理论的论证,往往要通过漫长的时间考验才能体现它的指导意义。而爱因斯坦的论文,不仅有关于学科发展的论述、有假说,还有能量转换的论证。这就是说,一旦投入运用,很快就会让社会产生巨大的财富。

    评委们都很兴奋,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优秀博士论文,而论文的作者,就是本校的学子。所以,当爱因斯坦走上答辩论坛时,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一切如愿以偿,爱因斯坦拿到了博士学位,是答辩委员会一致通过的。

    我的一句话感受

    爱因斯坦并不居高自傲,他与朋友的交流给他带来了灵感,也正是朋友发现了他的价值,虽然这是他自己没有觉察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