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小学时光(回忆)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
一秒记住【墨客小说网 www.mksxs.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93年是陆野上小学的时间,这时候流行听随身听,有随身听的人显得贼牛气,当时挺贵的呢。
陆野的老姑那时候整天抱着个随身听学歌,磁带皮上有歌词。
七月的第一个周末,陆野的姑姑要带陆野去逛街,陆野发现姑姑的心情不太好。
来到商业街,姑姑带陆野来到了一家影像店,一进门,陆野发现这家影像店柜台上立了一盒磁带,前面放了一朵小白花。
这一刻,陆野尘封的回忆被打开了。
“陆野,你怎么哭了?”姑姑问。
“刚刚眯眼睛了,没事。”
“给姑姑看看。”姑姑蹲下身看了看陆野的眼睛,没事。
这一刻陆野知道姑姑为什么不开心了,因为这一年的六月末,黄家驹离开了。
柜台前的那盒磁带是黄家驹的,和前世一样,这一天陆野的姑姑买了一套黄家驹的磁带,这套磁带陆野没见姑姑开过封。
上辈子的这个时候陆野还不知道黄家驹是谁,也不明白姑姑为什么明明有很多黄家驹的磁带却还要再买一套。
上辈子陆野长大后自觉自己不算是黄家驹的粉丝,但不知道为什么,每每听到黄家驹的离世,听到世人对他的缅怀,陆野就忍不住想流泪,大概这就是所谓的巨人魅力吧。
“加一起活了八十多年的灵魂,在这一刻还会流泪吗?”陆野自嘲的笑了笑。
......
时光匆匆,转眼就到了开学前夜,坐在电视前的陆野注意力并不在电视上,这时的陆野正在回忆前世的一些过往。
和上辈子一样,陆野在上小学之前就已经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了,爷爷是公务员,奶奶是全职家庭主妇。
原本爷爷和奶奶住的是单位分配的一个单室住房,因为爸爸开皮鞋厂,没有时间照顾我,所以爸爸添了些钱和别人换了个双室的住房,爷爷家换房前后住的都是一楼。
这时是93年,早晨爷爷骑个二八大踹送陆野去上学,然后再去上班。
儿时的记忆中,上辈子陆野因为想念父母常常会对着照片流泪,如果电视里响起星星点灯这首歌陆野也会被勾起思念之情。
但这一世,陆野身体里的灵魂已经活过了一个七十多年,虽然也会想父母,但肯定是不会再哭了,就像陆野这辈子不会尿床一样。
陆野的爷爷字画都很不错,听爸爸说以前山站市火车站前面的伟人画像就是爷爷画的,后来不兴这个了,所以陆野并没有见过火车站前面有画像的时候是个什么样子。
说到画画,陆野的父母能够相识也和绘画这门手艺息息相关。
八十年代流行烫花板,就是用电烙子在木板上烫画,据说在当时很赚钱,爷爷画的好,自然就干起了这个行当,用的自然是下班后和休息日的时间。
爷爷烫花板的时候陆野的父亲在一旁跟着学,也就学会了这门手艺。
有次爷爷接了个远村的活,周日便带着父亲去了客户住的村子,和客户聊聊想要什么样的尺寸和图案。
就是那次,父亲第一次遇见了母亲,并没有故事里写的那些美丽景色,相反的,两人相遇的那条土路甚至可以用残破来形容。
如果将时间定格在两人对视的那一刻,这幅画卷中唯二好看的地方也就只有这二人的容颜了。
二人也正是因为这一刻的邂逅,才有了后来那平淡无奇的爱情故事。
前面说爷爷字画都很不错,这个字说的并不是钢笔字,虽然爷爷钢笔字写的也好看,但老街坊们夸赞爷爷字写得好说的却是毛笔字,每到年前的时候,爷爷都会写对联,然后等到大年三十的时候贴到门上。
可惜这些手艺没有传下去,至少陆野上辈子时没有传下去。
也就陆野的父亲还学了点皮毛,爷爷的其他子女对此都不感兴趣。
至于孙子辈的,那就更不感兴趣了,陆野上辈子也就学了点简笔画,写字那是出了名的难看,家里的其他孩子还不如陆野,估计爷爷挺失望的吧。
毕竟爷爷是个大学生,但后面两代却是一个大学生都没出。倒也不是真一个都没有,陆野大爷家的堂姐倒是考上了大学,但是在爷爷辈的老观念里,女孩子不作数,因为姐姐是要嫁人的,生了孩子也不姓陆。
重生的陆野并没有像小说里写的那样怼天怼地怼空气,也没有从小才华横溢,天命不凡之类的表现。
相反,活过一世的陆野对很多事看的很开,上一世陆野也想过做一番事业,也奔波过,成功过也失败过,最后在网店一途略有小成,在这段波折的岁月里,陆野时常会想,自己赚钱到底为了什么呢?
上辈子受影视剧的影响,觉得男人就得成功,就得当大老板,陆野曾经很崇拜自己的父亲,虽然后来父亲事业失败了。
记得上辈子有一次陆野的父亲问陆野将来想做什么?
陆野说开个公司,然后不断的吞并对手,做到最大。
父亲当时说陆野野心太大。
陆野问父亲不想做大买卖吗?
父亲说自己从来没想过。
后来陆野才明白,父亲是个懂得品味生活的人,那时的父亲其实并不怎么在意钱。
那个时期很多生意人对钱都是这个态度,陆野认为当时造成这种观念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一是因为那个年代能做生意的来钱还是比较容易的,从没想过以后生意可能会不好做了的问题。
二是没有远大目标,小富即安。
三是因为90年代初期钱能买的东西其实不多,楼都是老楼,一般做生意的都有,够住就行,没几个人想着多买两套。
当时在山站市两三万就能买一套不错的房子,再想想以后还能动迁...
如果真有心买,很多人都能成为地主,可惜没有如果。
当时你若告诉别人,未来一套房子能卖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仅凭房屋租金就能养活一大家子人,你会发现别人看你的眼神就像在看神经病,白日做梦呢这是?
说完房咱们在聊聊车,汽车当时便宜点的十几万,稍微好一点的三十几万,豪车上百万。
买完车还得买汽油,保养,犯毛病还得修,到处都是费用。
想想当时的房价,再看看市场里3元一斤的猪肉,一元一斤的鸡蛋,马路边一毛钱一斤的西瓜,一毛一斤的大白菜,战斗力过硬的大妈还能讲价!
这么一看,买车是不是有点不符合当时人们的普遍心态?
除了贵之外,当时买车还有一个更致命的问题,就是借车。
在那个年代里,人们的法律意识还比较薄弱,无照驾驶在这些老板眼里那都不是事,如果谁买了车,那铁定是被大伙借去开上一圈又一圈的,买了车自己还没开两下就得被亲戚朋友开成二手车,这个真一点不夸张。
刮了碰了还得去修车,谁家结婚办事情也会找你出车,早买车是非多。
在那个年代里,你有车不借,人缘就臭,那么多钱买个麻烦还不如打出租车。
想想也是,父亲开鞋厂后,父母双方的一些亲戚也开起了鞋厂,有不明白的就来找父亲问,还有一些父亲的朋友也有这个想法,但鞋厂真不是谁都能开的,大多没干多久就倒闭了,有些亲戚朋友留下的烂摊子还得陆野父亲收拾。
后来想想,帮忙支摊的是陆野父亲,收拾烂摊子还是陆野父亲,出钱出力最后落埋怨的还是陆野父亲,真没什么意思。
不过这也不是陆野家的个别现象,当时家家户户的亲戚圈子多是这样的一种状态,毕竟都是亲子妹,多少钱都买不来一个亲弟弟,这种环境下哪家没个不省心的?
像陆野这种八零后独生子女是理解不了这种现象的。
说到90年代初的“富人”心态,陆野有一个经典案例。
陆野的父亲有个朋友姓陈,关系走的不是很近的那种,也是开鞋厂的。
陈叔叔有次把鞋的成本算错了,算多了,所以鞋子的定价就定高了,可结果却是那款鞋子卖爆了,那一次这个陈叔叔至少赚了上百万,百万在当时绝对是一笔巨款了,陈叔叔觉得自己赚够了一辈子都花不完的钱,于是把鞋厂关了,准备老老实实提前养老,过点无忧无虑的日子,看到这的读者您还真别笑,那时的物价水平,一百万不乱花的话花一辈子还真没什么问题,九十年代初很多人的月工资只有一百多元,月薪四百元在当时算高薪了,想想一百万是个什么概念吧。
虽然陈叔叔没买车,也没乱花,但最后是个什么结果不需要我说大家都能想到。
这就是那个年代人的短视吧...
那个年代的生意人很多都不会思考效率问题,大部分人多是满足于现状,订单接够了就不接新单了,很少有人考虑扩大生产规模,建立新模式这种后世的先进思想就更是无从谈起了。
陆野不知道那个年代是到处都这样,还是部分地区如此。
总之是环境创造现象,先行者大多落魄离场,后来者吸取经验教训,后世的上层人士多源自后者。
不过这些都与现在的陆野无关,收回渐渐飘远的思绪,电视里的新闻已经演完。
就在陆野准备回屋找点事做的时候,奶奶来到了陆野的身边。
“孙子啊,奶奶和你说,买卖钱,纸糊的船,庄稼钱,万万年!”终于开始了吗?上辈子熟悉的碎碎念。
“做生意赚了钱,别乱花,多买房子多买地...”
“好,奶奶,我多劝劝我爸。”这是陆野现在的回答,上辈子陆野可不会这么哄着奶奶。
上辈子的陆野虽然没有顶嘴说奶奶说的不对,但也表示自己管不了。
上辈子奶奶在这片挨家挨户打听有没有谁要卖房子。
如果听说有人要卖,奶奶就会挨个劝说自己的子女买房子,爷爷奶奶一共有四个孩子,陆野的父亲是老二,老大和老三都是男的,只有一个老小是女的。
也就是说陆野有一个大爷,一个老叔和一个老姑。
在当时,老陆家哥仨买个房子还真没什么压力,但可惜谁也不想买,都没拿房子当回事。
有次有个卖房的就在隔壁楼,要价三万二,奶奶是真相中了,可结果四个孩子一致表示,“买那玩意干啥?”
后来房子被别人买走了,奶奶没事想起来就念叨这事。
长大后的陆野才明白,不要看当时这哥三个赚钱不少,可真要说看得通透的只有奶奶一人,陆野的爷爷也不管这些事,爷爷属于有些清高的类型。
听奶奶说,年轻时奶奶到火车站卖烟,因为有爷爷的关系,所以能进到货,刚去卖两天,就被爷爷发现了,当时奶奶挨了爷爷一顿骂,爷爷说奶奶这是投机倒把,后来奶奶也就再没卖过东西了,日子再穷的时候都没再卖过。
这也是陆野小时候奶奶时常念叨的一件事。
哄好了奶奶,陆野决定先去外面躲一躲,奶奶太热情,陆野吃不消。
到楼角小卖铺,看会小卖铺前老大爷下象棋,这是开学前的最后一个夜晚,明天就要开学了。
93年是陆野上小学的时间,这时候流行听随身听,有随身听的人显得贼牛气,当时挺贵的呢。
陆野的老姑那时候整天抱着个随身听学歌,磁带皮上有歌词。
七月的第一个周末,陆野的姑姑要带陆野去逛街,陆野发现姑姑的心情不太好。
来到商业街,姑姑带陆野来到了一家影像店,一进门,陆野发现这家影像店柜台上立了一盒磁带,前面放了一朵小白花。
这一刻,陆野尘封的回忆被打开了。
“陆野,你怎么哭了?”姑姑问。
“刚刚眯眼睛了,没事。”
“给姑姑看看。”姑姑蹲下身看了看陆野的眼睛,没事。
这一刻陆野知道姑姑为什么不开心了,因为这一年的六月末,黄家驹离开了。
柜台前的那盒磁带是黄家驹的,和前世一样,这一天陆野的姑姑买了一套黄家驹的磁带,这套磁带陆野没见姑姑开过封。
上辈子的这个时候陆野还不知道黄家驹是谁,也不明白姑姑为什么明明有很多黄家驹的磁带却还要再买一套。
上辈子陆野长大后自觉自己不算是黄家驹的粉丝,但不知道为什么,每每听到黄家驹的离世,听到世人对他的缅怀,陆野就忍不住想流泪,大概这就是所谓的巨人魅力吧。
“加一起活了八十多年的灵魂,在这一刻还会流泪吗?”陆野自嘲的笑了笑。
......
时光匆匆,转眼就到了开学前夜,坐在电视前的陆野注意力并不在电视上,这时的陆野正在回忆前世的一些过往。
和上辈子一样,陆野在上小学之前就已经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了,爷爷是公务员,奶奶是全职家庭主妇。
原本爷爷和奶奶住的是单位分配的一个单室住房,因为爸爸开皮鞋厂,没有时间照顾我,所以爸爸添了些钱和别人换了个双室的住房,爷爷家换房前后住的都是一楼。
这时是93年,早晨爷爷骑个二八大踹送陆野去上学,然后再去上班。
儿时的记忆中,上辈子陆野因为想念父母常常会对着照片流泪,如果电视里响起星星点灯这首歌陆野也会被勾起思念之情。
但这一世,陆野身体里的灵魂已经活过了一个七十多年,虽然也会想父母,但肯定是不会再哭了,就像陆野这辈子不会尿床一样。
陆野的爷爷字画都很不错,听爸爸说以前山站市火车站前面的伟人画像就是爷爷画的,后来不兴这个了,所以陆野并没有见过火车站前面有画像的时候是个什么样子。
说到画画,陆野的父母能够相识也和绘画这门手艺息息相关。
八十年代流行烫花板,就是用电烙子在木板上烫画,据说在当时很赚钱,爷爷画的好,自然就干起了这个行当,用的自然是下班后和休息日的时间。
爷爷烫花板的时候陆野的父亲在一旁跟着学,也就学会了这门手艺。
有次爷爷接了个远村的活,周日便带着父亲去了客户住的村子,和客户聊聊想要什么样的尺寸和图案。
就是那次,父亲第一次遇见了母亲,并没有故事里写的那些美丽景色,相反的,两人相遇的那条土路甚至可以用残破来形容。
如果将时间定格在两人对视的那一刻,这幅画卷中唯二好看的地方也就只有这二人的容颜了。
二人也正是因为这一刻的邂逅,才有了后来那平淡无奇的爱情故事。
前面说爷爷字画都很不错,这个字说的并不是钢笔字,虽然爷爷钢笔字写的也好看,但老街坊们夸赞爷爷字写得好说的却是毛笔字,每到年前的时候,爷爷都会写对联,然后等到大年三十的时候贴到门上。
可惜这些手艺没有传下去,至少陆野上辈子时没有传下去。
也就陆野的父亲还学了点皮毛,爷爷的其他子女对此都不感兴趣。
至于孙子辈的,那就更不感兴趣了,陆野上辈子也就学了点简笔画,写字那是出了名的难看,家里的其他孩子还不如陆野,估计爷爷挺失望的吧。
毕竟爷爷是个大学生,但后面两代却是一个大学生都没出。倒也不是真一个都没有,陆野大爷家的堂姐倒是考上了大学,但是在爷爷辈的老观念里,女孩子不作数,因为姐姐是要嫁人的,生了孩子也不姓陆。
重生的陆野并没有像小说里写的那样怼天怼地怼空气,也没有从小才华横溢,天命不凡之类的表现。
相反,活过一世的陆野对很多事看的很开,上一世陆野也想过做一番事业,也奔波过,成功过也失败过,最后在网店一途略有小成,在这段波折的岁月里,陆野时常会想,自己赚钱到底为了什么呢?
上辈子受影视剧的影响,觉得男人就得成功,就得当大老板,陆野曾经很崇拜自己的父亲,虽然后来父亲事业失败了。
记得上辈子有一次陆野的父亲问陆野将来想做什么?
陆野说开个公司,然后不断的吞并对手,做到最大。
父亲当时说陆野野心太大。
陆野问父亲不想做大买卖吗?
父亲说自己从来没想过。
后来陆野才明白,父亲是个懂得品味生活的人,那时的父亲其实并不怎么在意钱。
那个时期很多生意人对钱都是这个态度,陆野认为当时造成这种观念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一是因为那个年代能做生意的来钱还是比较容易的,从没想过以后生意可能会不好做了的问题。
二是没有远大目标,小富即安。
三是因为90年代初期钱能买的东西其实不多,楼都是老楼,一般做生意的都有,够住就行,没几个人想着多买两套。
当时在山站市两三万就能买一套不错的房子,再想想以后还能动迁...
如果真有心买,很多人都能成为地主,可惜没有如果。
当时你若告诉别人,未来一套房子能卖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仅凭房屋租金就能养活一大家子人,你会发现别人看你的眼神就像在看神经病,白日做梦呢这是?
说完房咱们在聊聊车,汽车当时便宜点的十几万,稍微好一点的三十几万,豪车上百万。
买完车还得买汽油,保养,犯毛病还得修,到处都是费用。
想想当时的房价,再看看市场里3元一斤的猪肉,一元一斤的鸡蛋,马路边一毛钱一斤的西瓜,一毛一斤的大白菜,战斗力过硬的大妈还能讲价!
这么一看,买车是不是有点不符合当时人们的普遍心态?
除了贵之外,当时买车还有一个更致命的问题,就是借车。
在那个年代里,人们的法律意识还比较薄弱,无照驾驶在这些老板眼里那都不是事,如果谁买了车,那铁定是被大伙借去开上一圈又一圈的,买了车自己还没开两下就得被亲戚朋友开成二手车,这个真一点不夸张。
刮了碰了还得去修车,谁家结婚办事情也会找你出车,早买车是非多。
在那个年代里,你有车不借,人缘就臭,那么多钱买个麻烦还不如打出租车。
想想也是,父亲开鞋厂后,父母双方的一些亲戚也开起了鞋厂,有不明白的就来找父亲问,还有一些父亲的朋友也有这个想法,但鞋厂真不是谁都能开的,大多没干多久就倒闭了,有些亲戚朋友留下的烂摊子还得陆野父亲收拾。
后来想想,帮忙支摊的是陆野父亲,收拾烂摊子还是陆野父亲,出钱出力最后落埋怨的还是陆野父亲,真没什么意思。
不过这也不是陆野家的个别现象,当时家家户户的亲戚圈子多是这样的一种状态,毕竟都是亲子妹,多少钱都买不来一个亲弟弟,这种环境下哪家没个不省心的?
像陆野这种八零后独生子女是理解不了这种现象的。
说到90年代初的“富人”心态,陆野有一个经典案例。
陆野的父亲有个朋友姓陈,关系走的不是很近的那种,也是开鞋厂的。
陈叔叔有次把鞋的成本算错了,算多了,所以鞋子的定价就定高了,可结果却是那款鞋子卖爆了,那一次这个陈叔叔至少赚了上百万,百万在当时绝对是一笔巨款了,陈叔叔觉得自己赚够了一辈子都花不完的钱,于是把鞋厂关了,准备老老实实提前养老,过点无忧无虑的日子,看到这的读者您还真别笑,那时的物价水平,一百万不乱花的话花一辈子还真没什么问题,九十年代初很多人的月工资只有一百多元,月薪四百元在当时算高薪了,想想一百万是个什么概念吧。
虽然陈叔叔没买车,也没乱花,但最后是个什么结果不需要我说大家都能想到。
这就是那个年代人的短视吧...
那个年代的生意人很多都不会思考效率问题,大部分人多是满足于现状,订单接够了就不接新单了,很少有人考虑扩大生产规模,建立新模式这种后世的先进思想就更是无从谈起了。
陆野不知道那个年代是到处都这样,还是部分地区如此。
总之是环境创造现象,先行者大多落魄离场,后来者吸取经验教训,后世的上层人士多源自后者。
不过这些都与现在的陆野无关,收回渐渐飘远的思绪,电视里的新闻已经演完。
就在陆野准备回屋找点事做的时候,奶奶来到了陆野的身边。
“孙子啊,奶奶和你说,买卖钱,纸糊的船,庄稼钱,万万年!”终于开始了吗?上辈子熟悉的碎碎念。
“做生意赚了钱,别乱花,多买房子多买地...”
“好,奶奶,我多劝劝我爸。”这是陆野现在的回答,上辈子陆野可不会这么哄着奶奶。
上辈子的陆野虽然没有顶嘴说奶奶说的不对,但也表示自己管不了。
上辈子奶奶在这片挨家挨户打听有没有谁要卖房子。
如果听说有人要卖,奶奶就会挨个劝说自己的子女买房子,爷爷奶奶一共有四个孩子,陆野的父亲是老二,老大和老三都是男的,只有一个老小是女的。
也就是说陆野有一个大爷,一个老叔和一个老姑。
在当时,老陆家哥仨买个房子还真没什么压力,但可惜谁也不想买,都没拿房子当回事。
有次有个卖房的就在隔壁楼,要价三万二,奶奶是真相中了,可结果四个孩子一致表示,“买那玩意干啥?”
后来房子被别人买走了,奶奶没事想起来就念叨这事。
长大后的陆野才明白,不要看当时这哥三个赚钱不少,可真要说看得通透的只有奶奶一人,陆野的爷爷也不管这些事,爷爷属于有些清高的类型。
听奶奶说,年轻时奶奶到火车站卖烟,因为有爷爷的关系,所以能进到货,刚去卖两天,就被爷爷发现了,当时奶奶挨了爷爷一顿骂,爷爷说奶奶这是投机倒把,后来奶奶也就再没卖过东西了,日子再穷的时候都没再卖过。
这也是陆野小时候奶奶时常念叨的一件事。
哄好了奶奶,陆野决定先去外面躲一躲,奶奶太热情,陆野吃不消。
到楼角小卖铺,看会小卖铺前老大爷下象棋,这是开学前的最后一个夜晚,明天就要开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