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一场好戏(八)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一秒记住【墨客小说网 www.mksxs.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李家兄弟天天等着南边开打,好看看能否再捞点好处。比如,刘仁恭已经送了一波,但是晋王殿下这不还没过来表示么。结果,等来的居然是朝廷传旨的中使,把李家爷仨都给整懵。
李三郎还闹个笑话。一听接敕书就给跪了,被李太公一把揪起来,气得也不顾中使当面,在他后脑狠抽了一掌,拉到旁边站好。
李正德躬身聆听,那中官捧着一卷黄绢展开,道:“门下。治世以文,戡乱以武。今有山北安抚使李崇文者忠谨,慑北虏,复故土,朕甚嘉之。宜封辽西县男,食邑三百户。”云云。待念罢,李大郎双手接过,就算完事。
听完宣读,李家老大稀里糊涂地又看一遍,没错,是给封了辽西县男。看看是河东兵马给送来的使者,干爹这是何意?之前往来书信里没提过啊。问题是,如果事情出自李克用之手,敕书应该是写“山北安抚使李存文者”才对。别看独眼龙是个胡种,还是个文盲,可是对这些门门道道看得很紧。
那么,这是哪位好人做的好事?
本想留传旨的中官边吃边聊,摸摸根底,奈何人家丧眉耷眼的,封了银饼子还不高兴。一问才知,使者一路从河东出大同,走塞北过来二千多里地。那别说了,这是没少吃苦,赶紧让人领去驿馆安顿。
那传旨的中官晃晃悠悠走了,同来一个面白无须的同行却没动。李太公见状,捧着敕书走了,留下两个儿子说话。大李也看出端倪,请那中官入座,问道:“未知天使名讳。”那中官还挺腼腆,小脸一红,道:“县男误会。我姓张名忠,并非天使,此行乃奉河东监军张公之命而来。”
李三插口问道:“张公?张承业么?”
张忠道:“正是家父名讳。”
李三郎道:“久仰久仰。”
“哦。幸会幸会。”李大郎道,“可是晋王有事?”
张忠此次得了干爹命令,但晋王不让他过路卢龙,非要从塞外绕路过来,那真是跋山涉水不少吃苦。要说在玄宗朝、肃宗朝,甚至后面很长时间中官还是很嚣张的。怎奈何当下天子威仪不再,他们这些家奴也就是落毛的凤凰不如鸡了。面对手握重兵的李大郎,张忠内心其实非常空虚,但台词还是要念,回想了一下干爹的谆谆教诲,道:“县男可是对这封赏有些意外?”
李大诚实回答:“正是,还请赐教。”
张忠道:“此乃卢龙刘帅为县男所请。”来前张承业千叮咛万嘱咐,要他千万按剧本来,不可自作聪明,尤其不能胡编乱造。刚才他是想找个借口,给晋王粉饰一番,但话到嘴边,还是决定听爸爸的话不吃亏。
李大郎立刻听出话外之音,道:“晋王还有话么?”
他两次称呼“晋王”而不是“父王”,张忠久在宫廷,就已知道李大郎的态度了,道:“晋王并无话说,是大人有话说。”
“请讲。”
小中官道:“今天下丧乱,大人遍观诸镇,唯晋王可挽救时局。县男雄踞塞北,胜兵数万,与晋王父子情谊深厚,何不戮力同心,匡扶社稷……
“放屁!”小中官话没说完,本来已经走了的李太公突然冲出来,擎着一根木棍,劈头要打。李三眼疾手快,跳起来将老父抱住。老头儿身体挣扎不动,口里唾沫横飞,怒道:“李崇文耶耶在此,与哪个父子情谊深厚啊。”原来这老汉躲在后头,偷听到张忠说李崇文与独眼龙父子情深,气得怒了。
李三郎扶着老爹往后堂就走,边走边低声说:“大人息怒。大人息怒。”等稍离远些,道,“刘窟头搞事,独眼龙这是怕大兄与他合流,派人过来说项。大兄心里有数。你与他个无卵阉人急什么,再气坏了身子。春耕后不是要去招抚辽南么,这天都冷了也不见你动身。眼看秋收,你帮我盯着点,辽南明岁再说。这些破事有我们呢,你别费心了,不值当。”
看看转过了两间房,老头将棍子丢下,一把抖开儿子,理理有些褶皱的衣袍,换上一张若无其事的面孔,这脸变得一个快。嗤笑道:“哼,你懂个屁。独眼龙、刘窟头之伎我岂不知,正是不要这厮将话出口。刘仁恭居心叵测,独眼龙便是社稷臣了?还匡扶社稷,呸!”老太公说没两句来了气,狠狠啐了一口,道,“当初若非他家造反,搅得朝廷下旨诸镇讨伐,致中原空虚。就黄巢那厮,能从广州一路打进京兆?用着他来勤王?笑话。缺了他那一二万杂鱼,便剿不得巢贼了?
后来王重荣霸占河中盐池,也是这厮帮着那厮与朝廷作对。大顺时,若非这厮埋了十万神策军,使朝廷无兵可用,李茂贞敢闹吗?就韩建那厮,区区一个华州,也想奉天子令诸侯?
二十年前河东什么样,现在是什么鬼样子。我没去,你没去过?昭义,河中,哦,还有成德,魏博,哪处乱子没有这厮。据闻在成德,这厮一次腌了上万俘兵做军粮,残民如屠猪狗,所过之处无不残破。幽州之事,历历在目,郑家大郎因何而死?卢龙百姓,有多少亡人破家。那是王者之师?一乱臣贼子,敢说匡扶天下,还给我儿做义父。无耻之尤,呸。”
李三郎笑道:“大人真知灼见,至理名言。放心,独眼龙什么玩意儿大兄与我心里有数。咱是要为民请命、匡扶社稷、振兴大唐,与他这些畜生不是一路。若非实力不足,这次就将他跟刘窟头一勺烩了。但是饭得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步子大了,咔,容易扯着蛋。大兄从来也没认过这厮,当初在晋阳是形势所迫,从权而已。
事急从权,这不也是圣人教诲么。”
心里有数。哼。儿子这小嘴叭叭叭说半天,老太公突然就想起刚刚这小子下跪的事情,立刻又火了。原来,在大唐接敕书,大臣是不跪的,接受敕书后怎么表演全看个人,并没有一定要磕头谢恩。而且大唐官员胡乱下跪是极失官体人格的小人行径,气得老汉又将棍子抄起,劈头就给了儿子一下,怒道:“小子。方才你跪个甚,你欲予谁家为奴?”
李三看老爷子又怒了,撒腿就跑,去给大哥帮腔。
看儿子去远,老汉将棍子一扔,换上得意的笑脸,哼着小曲转走了。
前面张忠话没说完就闹个花脸,后面的台词也不知该念不该念,非常尴尬。李大也不知该怎么说。两人就这般尬着,直到李三顶着一脑门淤青回来,进度还在刚才那会儿。
“刚才说到哪里了?”李三郎揉着额头,明知故问。
“啊,啊。”张忠“啊”了半天,也没憋出个屁来。
就刚才这情况,小中官可是看得分明,晋王实在是有点一厢情愿。眼下这局面其实有点突然,李大也没想好要说什么,乐得这么尴尬。看三郎这样子,似乎是有对策,干脆继续沉默,让弟弟表演。
李三郎道:“尊使。俺武夫说话直,若晋王有甚吩咐,你只管说。”
张忠道:“晋王与县男常有书信来往,何须我来传话。实是家父遣我来,希望县男能够与……
“唉。”李三郎打断张忠道,“晋王与刘帅势同水火,就这么点事,何须扭扭捏捏。尊使,请你向晋王,亦向张公说明,家兄与豹骑军皆感怀晋王恩情,绝不与晋王为敌。只是我等毕竟燕人,与刘帅交兵,亦很难向军士交代。只好远避塞北,两不相帮。此外,也请转达,晋王与刘帅相斗,非我等所愿见,若能释除误会不起刀兵,方是幸事。”
“这。”张忠心说这不是扯么,小爷还能做了这个主?就忍不住要多说两句,“非晋王欲加兵,实是刘节帅背盟在先啊。”
李三郎道:“尊使。晋王待家兄、待我军甚厚,我等亦非忘恩负义之辈。但下面这些话,若有可能,请转晋王知晓。
卢龙不比成德、魏博富庶,财用有限。要养官养兵,还要承担塞防重任,以卢龙一镇之力养两镇之兵,本身就是强人所难。凭甚用卢龙钱粮养河东兵?此乃镇中人心。非刘帅所能左右,他今天若敢刮地皮,明天脑袋就得挂上幽州城头。晋王之所欲,谁做这节度使也办不到。
当初从府库中运往河东财货有多少?河东军又掳掠走多少?没有百万也相去不远吧,不少了。还要怎样?尊使在河东,当知河东军都是什么德行。实话实说,河东军进卢龙,没人欢迎。
我也在河东待过,镇中困窘是河东军自己作孽,是河东上下贪婪残暴,残民害民。不想着整肃军纪发展生产,使百姓安居乐业,天天只想掳掠地方,让别镇出钱出粮,为河东买单,怎么可能?岂非本末倒置。”
张忠道:“此言正与家父相合。”感觉找到了共同话题,忙说,“我是随家父到河东,从前之事我也不知,但这一岁以来,晋王纳家父谏言,整肃军纪、筹划生产,晋阳已有起色。明春,将在全镇推广。家父亦说晋王,河东之事不在外而在内,唯有行王道,使百姓安乐,方能长久。既然如此,彼此志同道合,如何不能戮力同心匡扶社稷呢?”
李三郎道:“尊使尊使。问题是,现在要启战端者是晋王,而非刘节度啊。就幽州这点兵,自保尚嫌不足,晋王不来,他敢挑衅?”
“呃。这这个。”张忠一个久居深宫的宦官,对上李三郎哪是对手,几句话就被带跑偏了,心里是真觉得人家说得有理。其实,他对河东军也不认可,你说宦官出去采买,坑个人使个坏那是有的,可整村整村的祸害屠戮,还是在自家镇里,这种行为,你是个人就很难认同。
李三郎等他消化一会儿,道:“张公为人,我久有耳闻,甚为仰慕。张公之所欲,我亦知之。只是有句话虽不中听,还望尊使能转达张公。”
“请讲。”
“张公寄望于晋王能匡扶社稷,一片真心只怕是要错付了。”李三郎掸掸袖口本不存在的灰尘,道,“河东诸将多为胡种,胸中何曾有大义。好比欲率兽治人,并以此得太平,岂非异想天开?缘木求鱼?今纳张公之言,不过是河东山穷水尽,须倚赖张公筹集军资。至于匡扶社稷,嘿嘿,晋王一介军阀,不过是想托天子之名,行割据之实罢了。”
“胡种便无忠义之士么?”张忠其实想说,你们不是军阀?
李三郎掷地有声地说:“我说胡种者,非指血统,而是道统。华夏者,尊我圣贤,从我道统,服我法令,着我衣冠,即是华夏。反之,则是蛮夷胡种。你在河东有时,你告诉我,哪个像是能尊我圣贤、从我道统者?”
张忠道:“那么,足下之意?”
李三郎挂上笑脸,道:“嘿嘿,我意,若张公欲复兴国家,不如来此。”
“来来此?来营州么?”张忠仿佛听到了什么可笑之极的笑话,忍了半天没忍住,噗呲笑出声来。
李三郎道:“尊使何故发笑?”
张忠虽然没了卵子,毕竟年轻气盛,道:“那我直说了。”
“请讲。”
“河北从武周时就闹事,安史之事更不必我说了吧。藩镇之祸,亦肇始于河北。我闻,河朔三镇曾设关立卡,人畜不能过,有卢龙士子进京,竟要绕道渤海国乘海船至别处登岸者。”张忠说到这里就不说了,但意思明白,你们河朔三刺头什么德行自己没点数么?
身正才能不怕影子斜,对于河北的历史,李大、李三都有点脸红。哪怕李克用不靠谱,但是话从河北人嘴里说出来,确实哪哪都别扭。而且说到道统,嗯,就河北这么个贼窝子,三镇武夫杀节度使如屠猪狗,以下克上毫无尊卑,你好意思说这里有道统?还让人家将匡扶社稷的希望寄托在卢龙人身上,天下还有比这更搞笑的事情么。
不过李三很快找到了道理。道:“天下皆曰河北坏了国祚。然孟子曰,君不正,臣附敌国,父不慈,子去他乡。安、史大节有亏无话可说,可朝廷便无过错么。户枢不蠹,流水不腐。若非李林甫贪恋权位绝边将入相之路,各镇岂能做大?安禄山一杂胡,居然兼任三镇节度使,他何德何能?
彼时明皇威望宿着,安禄山年高体弱,本欲归朝,若非杨国忠那蠢货一意逼迫,安、史之辈便一心造反?图个身死族灭?彼时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宫廷奢靡,仅梨园便养数万宫妃虚耗国帑,杨钊一市井浮浪子,于国无尺寸之功骤而为相,明皇,其无过乎?”
本想给河北开脱两句,结果看张忠脸都黑了。李老三顿悟,别管谁对谁错,你也不能当着家奴说主子的坏话啊,这不啪啪打脸么。李大也不满地瞪他一眼。李三郎赶紧住口,道:“呃。这些旧事不去说他。这样,尊使莫急走,可在营州多走走,多看看。时移事异,浪子亦可回头。正所谓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咱们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他日张公失意之时,不妨来此。”
李家兄弟天天等着南边开打,好看看能否再捞点好处。比如,刘仁恭已经送了一波,但是晋王殿下这不还没过来表示么。结果,等来的居然是朝廷传旨的中使,把李家爷仨都给整懵。
李三郎还闹个笑话。一听接敕书就给跪了,被李太公一把揪起来,气得也不顾中使当面,在他后脑狠抽了一掌,拉到旁边站好。
李正德躬身聆听,那中官捧着一卷黄绢展开,道:“门下。治世以文,戡乱以武。今有山北安抚使李崇文者忠谨,慑北虏,复故土,朕甚嘉之。宜封辽西县男,食邑三百户。”云云。待念罢,李大郎双手接过,就算完事。
听完宣读,李家老大稀里糊涂地又看一遍,没错,是给封了辽西县男。看看是河东兵马给送来的使者,干爹这是何意?之前往来书信里没提过啊。问题是,如果事情出自李克用之手,敕书应该是写“山北安抚使李存文者”才对。别看独眼龙是个胡种,还是个文盲,可是对这些门门道道看得很紧。
那么,这是哪位好人做的好事?
本想留传旨的中官边吃边聊,摸摸根底,奈何人家丧眉耷眼的,封了银饼子还不高兴。一问才知,使者一路从河东出大同,走塞北过来二千多里地。那别说了,这是没少吃苦,赶紧让人领去驿馆安顿。
那传旨的中官晃晃悠悠走了,同来一个面白无须的同行却没动。李太公见状,捧着敕书走了,留下两个儿子说话。大李也看出端倪,请那中官入座,问道:“未知天使名讳。”那中官还挺腼腆,小脸一红,道:“县男误会。我姓张名忠,并非天使,此行乃奉河东监军张公之命而来。”
李三插口问道:“张公?张承业么?”
张忠道:“正是家父名讳。”
李三郎道:“久仰久仰。”
“哦。幸会幸会。”李大郎道,“可是晋王有事?”
张忠此次得了干爹命令,但晋王不让他过路卢龙,非要从塞外绕路过来,那真是跋山涉水不少吃苦。要说在玄宗朝、肃宗朝,甚至后面很长时间中官还是很嚣张的。怎奈何当下天子威仪不再,他们这些家奴也就是落毛的凤凰不如鸡了。面对手握重兵的李大郎,张忠内心其实非常空虚,但台词还是要念,回想了一下干爹的谆谆教诲,道:“县男可是对这封赏有些意外?”
李大诚实回答:“正是,还请赐教。”
张忠道:“此乃卢龙刘帅为县男所请。”来前张承业千叮咛万嘱咐,要他千万按剧本来,不可自作聪明,尤其不能胡编乱造。刚才他是想找个借口,给晋王粉饰一番,但话到嘴边,还是决定听爸爸的话不吃亏。
李大郎立刻听出话外之音,道:“晋王还有话么?”
他两次称呼“晋王”而不是“父王”,张忠久在宫廷,就已知道李大郎的态度了,道:“晋王并无话说,是大人有话说。”
“请讲。”
小中官道:“今天下丧乱,大人遍观诸镇,唯晋王可挽救时局。县男雄踞塞北,胜兵数万,与晋王父子情谊深厚,何不戮力同心,匡扶社稷……
“放屁!”小中官话没说完,本来已经走了的李太公突然冲出来,擎着一根木棍,劈头要打。李三眼疾手快,跳起来将老父抱住。老头儿身体挣扎不动,口里唾沫横飞,怒道:“李崇文耶耶在此,与哪个父子情谊深厚啊。”原来这老汉躲在后头,偷听到张忠说李崇文与独眼龙父子情深,气得怒了。
李三郎扶着老爹往后堂就走,边走边低声说:“大人息怒。大人息怒。”等稍离远些,道,“刘窟头搞事,独眼龙这是怕大兄与他合流,派人过来说项。大兄心里有数。你与他个无卵阉人急什么,再气坏了身子。春耕后不是要去招抚辽南么,这天都冷了也不见你动身。眼看秋收,你帮我盯着点,辽南明岁再说。这些破事有我们呢,你别费心了,不值当。”
看看转过了两间房,老头将棍子丢下,一把抖开儿子,理理有些褶皱的衣袍,换上一张若无其事的面孔,这脸变得一个快。嗤笑道:“哼,你懂个屁。独眼龙、刘窟头之伎我岂不知,正是不要这厮将话出口。刘仁恭居心叵测,独眼龙便是社稷臣了?还匡扶社稷,呸!”老太公说没两句来了气,狠狠啐了一口,道,“当初若非他家造反,搅得朝廷下旨诸镇讨伐,致中原空虚。就黄巢那厮,能从广州一路打进京兆?用着他来勤王?笑话。缺了他那一二万杂鱼,便剿不得巢贼了?
后来王重荣霸占河中盐池,也是这厮帮着那厮与朝廷作对。大顺时,若非这厮埋了十万神策军,使朝廷无兵可用,李茂贞敢闹吗?就韩建那厮,区区一个华州,也想奉天子令诸侯?
二十年前河东什么样,现在是什么鬼样子。我没去,你没去过?昭义,河中,哦,还有成德,魏博,哪处乱子没有这厮。据闻在成德,这厮一次腌了上万俘兵做军粮,残民如屠猪狗,所过之处无不残破。幽州之事,历历在目,郑家大郎因何而死?卢龙百姓,有多少亡人破家。那是王者之师?一乱臣贼子,敢说匡扶天下,还给我儿做义父。无耻之尤,呸。”
李三郎笑道:“大人真知灼见,至理名言。放心,独眼龙什么玩意儿大兄与我心里有数。咱是要为民请命、匡扶社稷、振兴大唐,与他这些畜生不是一路。若非实力不足,这次就将他跟刘窟头一勺烩了。但是饭得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步子大了,咔,容易扯着蛋。大兄从来也没认过这厮,当初在晋阳是形势所迫,从权而已。
事急从权,这不也是圣人教诲么。”
心里有数。哼。儿子这小嘴叭叭叭说半天,老太公突然就想起刚刚这小子下跪的事情,立刻又火了。原来,在大唐接敕书,大臣是不跪的,接受敕书后怎么表演全看个人,并没有一定要磕头谢恩。而且大唐官员胡乱下跪是极失官体人格的小人行径,气得老汉又将棍子抄起,劈头就给了儿子一下,怒道:“小子。方才你跪个甚,你欲予谁家为奴?”
李三看老爷子又怒了,撒腿就跑,去给大哥帮腔。
看儿子去远,老汉将棍子一扔,换上得意的笑脸,哼着小曲转走了。
前面张忠话没说完就闹个花脸,后面的台词也不知该念不该念,非常尴尬。李大也不知该怎么说。两人就这般尬着,直到李三顶着一脑门淤青回来,进度还在刚才那会儿。
“刚才说到哪里了?”李三郎揉着额头,明知故问。
“啊,啊。”张忠“啊”了半天,也没憋出个屁来。
就刚才这情况,小中官可是看得分明,晋王实在是有点一厢情愿。眼下这局面其实有点突然,李大也没想好要说什么,乐得这么尴尬。看三郎这样子,似乎是有对策,干脆继续沉默,让弟弟表演。
李三郎道:“尊使。俺武夫说话直,若晋王有甚吩咐,你只管说。”
张忠道:“晋王与县男常有书信来往,何须我来传话。实是家父遣我来,希望县男能够与……
“唉。”李三郎打断张忠道,“晋王与刘帅势同水火,就这么点事,何须扭扭捏捏。尊使,请你向晋王,亦向张公说明,家兄与豹骑军皆感怀晋王恩情,绝不与晋王为敌。只是我等毕竟燕人,与刘帅交兵,亦很难向军士交代。只好远避塞北,两不相帮。此外,也请转达,晋王与刘帅相斗,非我等所愿见,若能释除误会不起刀兵,方是幸事。”
“这。”张忠心说这不是扯么,小爷还能做了这个主?就忍不住要多说两句,“非晋王欲加兵,实是刘节帅背盟在先啊。”
李三郎道:“尊使。晋王待家兄、待我军甚厚,我等亦非忘恩负义之辈。但下面这些话,若有可能,请转晋王知晓。
卢龙不比成德、魏博富庶,财用有限。要养官养兵,还要承担塞防重任,以卢龙一镇之力养两镇之兵,本身就是强人所难。凭甚用卢龙钱粮养河东兵?此乃镇中人心。非刘帅所能左右,他今天若敢刮地皮,明天脑袋就得挂上幽州城头。晋王之所欲,谁做这节度使也办不到。
当初从府库中运往河东财货有多少?河东军又掳掠走多少?没有百万也相去不远吧,不少了。还要怎样?尊使在河东,当知河东军都是什么德行。实话实说,河东军进卢龙,没人欢迎。
我也在河东待过,镇中困窘是河东军自己作孽,是河东上下贪婪残暴,残民害民。不想着整肃军纪发展生产,使百姓安居乐业,天天只想掳掠地方,让别镇出钱出粮,为河东买单,怎么可能?岂非本末倒置。”
张忠道:“此言正与家父相合。”感觉找到了共同话题,忙说,“我是随家父到河东,从前之事我也不知,但这一岁以来,晋王纳家父谏言,整肃军纪、筹划生产,晋阳已有起色。明春,将在全镇推广。家父亦说晋王,河东之事不在外而在内,唯有行王道,使百姓安乐,方能长久。既然如此,彼此志同道合,如何不能戮力同心匡扶社稷呢?”
李三郎道:“尊使尊使。问题是,现在要启战端者是晋王,而非刘节度啊。就幽州这点兵,自保尚嫌不足,晋王不来,他敢挑衅?”
“呃。这这个。”张忠一个久居深宫的宦官,对上李三郎哪是对手,几句话就被带跑偏了,心里是真觉得人家说得有理。其实,他对河东军也不认可,你说宦官出去采买,坑个人使个坏那是有的,可整村整村的祸害屠戮,还是在自家镇里,这种行为,你是个人就很难认同。
李三郎等他消化一会儿,道:“张公为人,我久有耳闻,甚为仰慕。张公之所欲,我亦知之。只是有句话虽不中听,还望尊使能转达张公。”
“请讲。”
“张公寄望于晋王能匡扶社稷,一片真心只怕是要错付了。”李三郎掸掸袖口本不存在的灰尘,道,“河东诸将多为胡种,胸中何曾有大义。好比欲率兽治人,并以此得太平,岂非异想天开?缘木求鱼?今纳张公之言,不过是河东山穷水尽,须倚赖张公筹集军资。至于匡扶社稷,嘿嘿,晋王一介军阀,不过是想托天子之名,行割据之实罢了。”
“胡种便无忠义之士么?”张忠其实想说,你们不是军阀?
李三郎掷地有声地说:“我说胡种者,非指血统,而是道统。华夏者,尊我圣贤,从我道统,服我法令,着我衣冠,即是华夏。反之,则是蛮夷胡种。你在河东有时,你告诉我,哪个像是能尊我圣贤、从我道统者?”
张忠道:“那么,足下之意?”
李三郎挂上笑脸,道:“嘿嘿,我意,若张公欲复兴国家,不如来此。”
“来来此?来营州么?”张忠仿佛听到了什么可笑之极的笑话,忍了半天没忍住,噗呲笑出声来。
李三郎道:“尊使何故发笑?”
张忠虽然没了卵子,毕竟年轻气盛,道:“那我直说了。”
“请讲。”
“河北从武周时就闹事,安史之事更不必我说了吧。藩镇之祸,亦肇始于河北。我闻,河朔三镇曾设关立卡,人畜不能过,有卢龙士子进京,竟要绕道渤海国乘海船至别处登岸者。”张忠说到这里就不说了,但意思明白,你们河朔三刺头什么德行自己没点数么?
身正才能不怕影子斜,对于河北的历史,李大、李三都有点脸红。哪怕李克用不靠谱,但是话从河北人嘴里说出来,确实哪哪都别扭。而且说到道统,嗯,就河北这么个贼窝子,三镇武夫杀节度使如屠猪狗,以下克上毫无尊卑,你好意思说这里有道统?还让人家将匡扶社稷的希望寄托在卢龙人身上,天下还有比这更搞笑的事情么。
不过李三很快找到了道理。道:“天下皆曰河北坏了国祚。然孟子曰,君不正,臣附敌国,父不慈,子去他乡。安、史大节有亏无话可说,可朝廷便无过错么。户枢不蠹,流水不腐。若非李林甫贪恋权位绝边将入相之路,各镇岂能做大?安禄山一杂胡,居然兼任三镇节度使,他何德何能?
彼时明皇威望宿着,安禄山年高体弱,本欲归朝,若非杨国忠那蠢货一意逼迫,安、史之辈便一心造反?图个身死族灭?彼时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宫廷奢靡,仅梨园便养数万宫妃虚耗国帑,杨钊一市井浮浪子,于国无尺寸之功骤而为相,明皇,其无过乎?”
本想给河北开脱两句,结果看张忠脸都黑了。李老三顿悟,别管谁对谁错,你也不能当着家奴说主子的坏话啊,这不啪啪打脸么。李大也不满地瞪他一眼。李三郎赶紧住口,道:“呃。这些旧事不去说他。这样,尊使莫急走,可在营州多走走,多看看。时移事异,浪子亦可回头。正所谓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咱们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他日张公失意之时,不妨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