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八三章 新旧利益的冲突(四)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一秒记住【墨客小说网 www.mksxs.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新顺1730
出了府尹衙门,不远处就是一座已经废弃的天主教堂。
十字架早已经摘下,禁教风波,影响最大的,便是闽粤以及松江府。前朝旧事,徐光启家族作为最早的一批教徒,松江上海等地的天主教之风颇盛。
松江府尹遥指远处的教堂道:“这教堂原是前朝徐光启之孙女捐建的。徐家亦是望族,后与许家联姻,许家亦曾做过前朝的南京通政使。之后家族兴盛,之前本朝不曾禁教时候,也多有功名出身之辈。”
“如今这里已改成了慈幼堂。剩下的教堂,或是出售、出租给那些做纺织的机户用,或是租给了商贾做仓库。”
“这松江府,一直有溺杀女婴的习惯。慈幼堂也多收养那些父母不忍溺杀的女婴。”
刘钰点点头,想着南洋的武直迷制度,问道:“松江府的慈幼堂,钱从何来?钱虽俗,可凡事无钱不成。”
“回鲸侯。一来是衙门拨一些钱,乡绅商人捐助。但主要,还是利钱、地租。拨给一些官田,亦有乡绅专门管理,放贷取息,而后收容收养那些女婴。若这松江府的慈幼堂,数年间,灾年买地、寻常放贷,积累土地,已累积有田千七百亩。”
刘钰仰头看了看这座废弃的教堂,心道果然此时不管制武直迷制度也好,慈幼堂制度也罢,亦或是那些乞讨办义学的,都是一样的套路。
买地、放贷、收租……
想来也是,这年月,只靠捐助那点钱,是不够的。肯定要想办法钱生钱。
这些需要救助的人,本来是这个时代的受害者。
但收养他们的赚钱方法,却又是害他们的根源。
一千七八百亩的土地,除了一部分官田,一部分捐助的,估计都是趁着地价便宜的时候囤积的。
每年收租,倒也够个几千两。
当地有名望的乡绅经营,贪腐肯定是有的。这么大的地产,收租放贷一年几千两的收入,做账非常容易。不管是九出十三归,还是大斗小斗,账面上都看不出问题。
不过,有也总比没有强。
“这些女婴如何抚育?”
若是别的大官巡按之类的问,松江府尹多半就说些场面话了。但他知道刘钰在文登做过许多事,便直接实话实说。
“自下官来此,也知道抚育困难,且钱财花费颇多。而且还要专门雇奶妈。是以,下官便想了个办法。”
“将这些女婴,放到佃户家里寄养。每月月初,慈幼院的人便去试探,给些米钱。”
“一来,得此女婴,可得米钱。二来,佃户娶妻难,这女婴寄养其家,便是做童养媳了,将来也给其儿子做个媳妇。”
“如此一来,这些女婴多半也就活了。”
“自下官行了这等手段,松江府也有歌曰:记得城东收弃子,佃农月旦望门来。”
说罢,他又道:“鲸侯是知民间疾苦的,百姓亦不傻,多狡黠。之前嘉兴府的慈幼院,出过事,一个奶妈养育几十人,哺乳焉足?有人便想出个‘机智’的办法,慈幼院承认收养女婴,但要其亲生母亲领回去养育,慈幼院再给几百文的养育钱。”
“只是,如此一来,听起来似乎是个好办法,极为机智。可执行起来,反倒使得嘉兴府弃养女婴之事更盛:先弃养,入了慈幼堂,再领回去,还能得钱,谁不弃养呢?”
“我这办法,虽也有损阴德,鲸侯也知道,做童养媳之难。加之自小扔在佃户家里,既要哺乳,肯定是生了儿子的顺便一起养着。这一个是亲生的、一个是抚育的,自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七八岁便为人妇,又无父母兄舅撑腰,日子可想而知。”
“可即便如此,这办法终究还是能多活几条人命。在下面办事,万万靠不得良心。只有良心,却无手段,实难办事。而且往往初心极好,但办起来就办的比没那初心还差。”
“嘉兴府慈幼院事,与松江府慈幼院事,若论初心,那边还更强些。但数年之内,嘉兴府弃婴之风愈演愈烈,反倒是松江府这边稍强几分。”
刘钰闻言,赞道:“所言极是。相对来说,还是你的办法更好一些。嘉兴府那边,那不是在促使人皆弃婴吗?弃婴之后再领回去养,白白得了几百文钱,谁人不弃?”
“只是,你这办法,也是治标不治本啊。你以为,若想要这松江府弃女婴之风渐低,可有治本之法?”
松江府尹想了想,便道:“若说治本之法,下官倒也看出了一些端倪。松江府工商日进,纺纱织布,女子皆擅。若日后棉、丝等物出口更多,养女子也能赚钱,这弃女婴之风可能也就能缓解一些。不过,十四可婚,嫁出去也是给婆家做事,赚的银钱也不给父母,这也难说。”
“除非日后这松江府再来一次移风易俗,以至于家里养闺女到二十方嫁,以求给家里多攒一些纺纱织布的钱。若能这般,弃养女婴之事或能少些。”
他也是武德宫出身,做皇帝身边的郎官,廷臣外放出来的。刘钰算是这些年来武德宫出身的“榜样”,对刘钰如何发迹一事,松江府尹多有研究。
加之松江府之事,与刘钰息息相关。上有所好,下必效焉。
就像是靖海宫出身的海军军官们,给刘钰送的礼物要么是石头、要么是当地动植物标本一般。这松江府尹也知刘钰喜欢讲实学、做实事,平日里如何做且不说,既是今日陪着刘钰出来,说起话来,自是一副纯粹做实事的模样。
得其所好,说起话来,也就让刘钰连连点头。
说话间,便一起进了这间已经废弃改造后的教堂。在这里主持做事的人,连忙跪拜,一一免去之后,刘钰随手拿过来记录簿子,看着上面那些女婴的去向,果然绝大多数都是送给佃户那边寄养了。
虽说生了女娃,养大之后可以换儿媳妇。但前期养孩子,穷苦人家也着实养不起。
但终究都是自己身上的骨肉。真要是溺死,亦或者扔进弃婴塔、乱葬岗里任其自生自灭,多少还想着送到慈幼堂里,说不定还能得一点生路。
加之徐光启的孙女,一生都在致力此事,天主教在松江府之前传播颇广。
单看收养弃婴这件事上,确实做得比之前的官府要强,松江府这边溺死婴儿的习惯也渐渐少了,多半还是弃养。
又随便翻了翻账目,还是可以很容易看出账目有问题的。慈幼堂放贷的利息,居然非常的遵守法律,全部都是30%的利贷出去的。但刘钰也算是和商人、放贷的整日打交道的,自己结婚自立之前,家里也放贷,如何不知道这里面的猫腻?
不过他也没说破,看了看就放下了。
拿起登记簿,随便挑了一家附近村落收养女婴的佃户,便道:“正好去看看,也好知这松江府佃农的生活。”
松江府尹知刘钰的脾气,忙对那些急着要去通知的人道:“不要声张。我等自陪着鲸侯过去便是,勿要叫他家提前知晓。”
按照记录簿上的记录,一行人出了城,便折向了附近一个村子。
慈幼院的人每个月要来探视检查,是以轻车熟路。而在慈幼院做事,一来有银子可拿、二来免税免役,是以这并不是像纯粹的福利性工作,而是一项需要挤破头找门路才能干的事。
慈幼院做事的人领着刘钰等人进了一家门院,只看门院,这和刘钰在文登等地见到的佃农家里完全不同。
比之北方的佃农,只看这家的话,似乎这里的佃农比北方佃农的日子过得要好的多。
院子里有齐全的农具,甚至还有一头小牲口。
进去的时候,家主人本以为只是慈幼院的人,可一见后面的官服,吓得瑟瑟发抖。
好言劝阻之后,刘钰笑着对松江府尹道:“若不是本官临时起意,随便点了一人,确信没有什么骗人的把戏……我可真要怀疑你提前知晓了,给我安排演戏呢。我松江府的佃户,若都能如此,还有什么可愁的?”
松江府尹忙笑道:“这既是鲸侯运气,点到了这么一家。也是因为鲸侯之前种下的种,如今结了果。这不是松江府佃户的常态,只是松江府的佃户分两种。”
“这两种虽都称佃户,可却全然不同。鲸侯所见的这家,恰是那种与别处不一样的佃户。”
“我虽不知,但略加猜测,却也知晓。”
说罢,松江府尹便问农户道:“你家里可是那种卖了地、不置实业,却专门租佃种地的?”
这个只看家庭情况颇像是中农的佃农,连忙磕头道:“大人说的对。小人就是那种卖了地、不置实业,却专门租佃种地的。”
刘钰微微一怔,松江府尹笑道:“鲸侯对这松江府的农村有所不知,这里面涉及到两件事。”
“一是鲸侯兴办的海外贸易。”
“二便是朝廷将人头税摊入地亩,按亩课税,不论人头。”
“下官虽也希望治下百姓,佃户都能这家人一般。但下官也不得不说,这家样的佃户,非是天朝常见的佃户,实是松江府之特例,在松江府亦不算多。说他们是佃农,其实还是良农,虽不殷富,但也是中等之家了。这是……假佃农。”
“鲸侯可知,自将人头税摊入地亩之后,民间多有歌谣?”
“或曰:税轻派重皆在亩,不如卖田以佃田;或曰:苦乐相形,佃强于主;或曰:税压小民无力抗,役加老爷不见愁。”
,新顺1730
出了府尹衙门,不远处就是一座已经废弃的天主教堂。
十字架早已经摘下,禁教风波,影响最大的,便是闽粤以及松江府。前朝旧事,徐光启家族作为最早的一批教徒,松江上海等地的天主教之风颇盛。
松江府尹遥指远处的教堂道:“这教堂原是前朝徐光启之孙女捐建的。徐家亦是望族,后与许家联姻,许家亦曾做过前朝的南京通政使。之后家族兴盛,之前本朝不曾禁教时候,也多有功名出身之辈。”
“如今这里已改成了慈幼堂。剩下的教堂,或是出售、出租给那些做纺织的机户用,或是租给了商贾做仓库。”
“这松江府,一直有溺杀女婴的习惯。慈幼堂也多收养那些父母不忍溺杀的女婴。”
刘钰点点头,想着南洋的武直迷制度,问道:“松江府的慈幼堂,钱从何来?钱虽俗,可凡事无钱不成。”
“回鲸侯。一来是衙门拨一些钱,乡绅商人捐助。但主要,还是利钱、地租。拨给一些官田,亦有乡绅专门管理,放贷取息,而后收容收养那些女婴。若这松江府的慈幼堂,数年间,灾年买地、寻常放贷,积累土地,已累积有田千七百亩。”
刘钰仰头看了看这座废弃的教堂,心道果然此时不管制武直迷制度也好,慈幼堂制度也罢,亦或是那些乞讨办义学的,都是一样的套路。
买地、放贷、收租……
想来也是,这年月,只靠捐助那点钱,是不够的。肯定要想办法钱生钱。
这些需要救助的人,本来是这个时代的受害者。
但收养他们的赚钱方法,却又是害他们的根源。
一千七八百亩的土地,除了一部分官田,一部分捐助的,估计都是趁着地价便宜的时候囤积的。
每年收租,倒也够个几千两。
当地有名望的乡绅经营,贪腐肯定是有的。这么大的地产,收租放贷一年几千两的收入,做账非常容易。不管是九出十三归,还是大斗小斗,账面上都看不出问题。
不过,有也总比没有强。
“这些女婴如何抚育?”
若是别的大官巡按之类的问,松江府尹多半就说些场面话了。但他知道刘钰在文登做过许多事,便直接实话实说。
“自下官来此,也知道抚育困难,且钱财花费颇多。而且还要专门雇奶妈。是以,下官便想了个办法。”
“将这些女婴,放到佃户家里寄养。每月月初,慈幼院的人便去试探,给些米钱。”
“一来,得此女婴,可得米钱。二来,佃户娶妻难,这女婴寄养其家,便是做童养媳了,将来也给其儿子做个媳妇。”
“如此一来,这些女婴多半也就活了。”
“自下官行了这等手段,松江府也有歌曰:记得城东收弃子,佃农月旦望门来。”
说罢,他又道:“鲸侯是知民间疾苦的,百姓亦不傻,多狡黠。之前嘉兴府的慈幼院,出过事,一个奶妈养育几十人,哺乳焉足?有人便想出个‘机智’的办法,慈幼院承认收养女婴,但要其亲生母亲领回去养育,慈幼院再给几百文的养育钱。”
“只是,如此一来,听起来似乎是个好办法,极为机智。可执行起来,反倒使得嘉兴府弃养女婴之事更盛:先弃养,入了慈幼堂,再领回去,还能得钱,谁不弃养呢?”
“我这办法,虽也有损阴德,鲸侯也知道,做童养媳之难。加之自小扔在佃户家里,既要哺乳,肯定是生了儿子的顺便一起养着。这一个是亲生的、一个是抚育的,自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七八岁便为人妇,又无父母兄舅撑腰,日子可想而知。”
“可即便如此,这办法终究还是能多活几条人命。在下面办事,万万靠不得良心。只有良心,却无手段,实难办事。而且往往初心极好,但办起来就办的比没那初心还差。”
“嘉兴府慈幼院事,与松江府慈幼院事,若论初心,那边还更强些。但数年之内,嘉兴府弃婴之风愈演愈烈,反倒是松江府这边稍强几分。”
刘钰闻言,赞道:“所言极是。相对来说,还是你的办法更好一些。嘉兴府那边,那不是在促使人皆弃婴吗?弃婴之后再领回去养,白白得了几百文钱,谁人不弃?”
“只是,你这办法,也是治标不治本啊。你以为,若想要这松江府弃女婴之风渐低,可有治本之法?”
松江府尹想了想,便道:“若说治本之法,下官倒也看出了一些端倪。松江府工商日进,纺纱织布,女子皆擅。若日后棉、丝等物出口更多,养女子也能赚钱,这弃女婴之风可能也就能缓解一些。不过,十四可婚,嫁出去也是给婆家做事,赚的银钱也不给父母,这也难说。”
“除非日后这松江府再来一次移风易俗,以至于家里养闺女到二十方嫁,以求给家里多攒一些纺纱织布的钱。若能这般,弃养女婴之事或能少些。”
他也是武德宫出身,做皇帝身边的郎官,廷臣外放出来的。刘钰算是这些年来武德宫出身的“榜样”,对刘钰如何发迹一事,松江府尹多有研究。
加之松江府之事,与刘钰息息相关。上有所好,下必效焉。
就像是靖海宫出身的海军军官们,给刘钰送的礼物要么是石头、要么是当地动植物标本一般。这松江府尹也知刘钰喜欢讲实学、做实事,平日里如何做且不说,既是今日陪着刘钰出来,说起话来,自是一副纯粹做实事的模样。
得其所好,说起话来,也就让刘钰连连点头。
说话间,便一起进了这间已经废弃改造后的教堂。在这里主持做事的人,连忙跪拜,一一免去之后,刘钰随手拿过来记录簿子,看着上面那些女婴的去向,果然绝大多数都是送给佃户那边寄养了。
虽说生了女娃,养大之后可以换儿媳妇。但前期养孩子,穷苦人家也着实养不起。
但终究都是自己身上的骨肉。真要是溺死,亦或者扔进弃婴塔、乱葬岗里任其自生自灭,多少还想着送到慈幼堂里,说不定还能得一点生路。
加之徐光启的孙女,一生都在致力此事,天主教在松江府之前传播颇广。
单看收养弃婴这件事上,确实做得比之前的官府要强,松江府这边溺死婴儿的习惯也渐渐少了,多半还是弃养。
又随便翻了翻账目,还是可以很容易看出账目有问题的。慈幼堂放贷的利息,居然非常的遵守法律,全部都是30%的利贷出去的。但刘钰也算是和商人、放贷的整日打交道的,自己结婚自立之前,家里也放贷,如何不知道这里面的猫腻?
不过他也没说破,看了看就放下了。
拿起登记簿,随便挑了一家附近村落收养女婴的佃户,便道:“正好去看看,也好知这松江府佃农的生活。”
松江府尹知刘钰的脾气,忙对那些急着要去通知的人道:“不要声张。我等自陪着鲸侯过去便是,勿要叫他家提前知晓。”
按照记录簿上的记录,一行人出了城,便折向了附近一个村子。
慈幼院的人每个月要来探视检查,是以轻车熟路。而在慈幼院做事,一来有银子可拿、二来免税免役,是以这并不是像纯粹的福利性工作,而是一项需要挤破头找门路才能干的事。
慈幼院做事的人领着刘钰等人进了一家门院,只看门院,这和刘钰在文登等地见到的佃农家里完全不同。
比之北方的佃农,只看这家的话,似乎这里的佃农比北方佃农的日子过得要好的多。
院子里有齐全的农具,甚至还有一头小牲口。
进去的时候,家主人本以为只是慈幼院的人,可一见后面的官服,吓得瑟瑟发抖。
好言劝阻之后,刘钰笑着对松江府尹道:“若不是本官临时起意,随便点了一人,确信没有什么骗人的把戏……我可真要怀疑你提前知晓了,给我安排演戏呢。我松江府的佃户,若都能如此,还有什么可愁的?”
松江府尹忙笑道:“这既是鲸侯运气,点到了这么一家。也是因为鲸侯之前种下的种,如今结了果。这不是松江府佃户的常态,只是松江府的佃户分两种。”
“这两种虽都称佃户,可却全然不同。鲸侯所见的这家,恰是那种与别处不一样的佃户。”
“我虽不知,但略加猜测,却也知晓。”
说罢,松江府尹便问农户道:“你家里可是那种卖了地、不置实业,却专门租佃种地的?”
这个只看家庭情况颇像是中农的佃农,连忙磕头道:“大人说的对。小人就是那种卖了地、不置实业,却专门租佃种地的。”
刘钰微微一怔,松江府尹笑道:“鲸侯对这松江府的农村有所不知,这里面涉及到两件事。”
“一是鲸侯兴办的海外贸易。”
“二便是朝廷将人头税摊入地亩,按亩课税,不论人头。”
“下官虽也希望治下百姓,佃户都能这家人一般。但下官也不得不说,这家样的佃户,非是天朝常见的佃户,实是松江府之特例,在松江府亦不算多。说他们是佃农,其实还是良农,虽不殷富,但也是中等之家了。这是……假佃农。”
“鲸侯可知,自将人头税摊入地亩之后,民间多有歌谣?”
“或曰:税轻派重皆在亩,不如卖田以佃田;或曰:苦乐相形,佃强于主;或曰:税压小民无力抗,役加老爷不见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