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5章 东宫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一秒记住【墨客小说网 www.mksxs.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东宫。
因皇帝前往岐州狩猎,长安由太子监国,常参官们早朝也就改到东宫进行。早朝结束,宰相们便请太子承乾处置国事,举行御前会议。
承乾坐在殿上,说是主持廷议,其实也就是宰相们把原本的政事堂堂议,改到了东宫。名义上是太子听政议政,决策枢机,实际上就是在那里听一听,代表这些重大事务经过了皇权。
当然,最后结果也不是要抄送往岐州皇帝行宫。
秦琅拿出了自己这段时间以来的成果,一张张军售和借款订单,另外就是顺便签订的贸易合约。
海东四国,新罗百济倭国和高句丽,然后还有西域高昌等三十六国,以及奚契室韦铁勒等北方诸部等等。
趁着这次诸国前来朝贡,秦琅邀约他们谈判。
以军售为引子,又以借款为诱饵,吸引他们向大唐签下借款条约,采购军械,然后顺便再签下贸易开放条约。
因为条件确实太过诱人,搞的好像大唐的神兵宝甲不要钱就能拿一样,这些番国都很心动,尤其是一些部落蛮夷们,哪搞的清那些条款啊,只觉得有便宜可占,虽然秦琅也说的明白,签约借款,借款再采购军备,再做分期还款,有本有息,可蛮夷们哪去想这些。
只知道现在确实可以不用掏钱,就能从大唐这里买走他们看到的那一件件展示的神兵利器宝甲,至于说要借多少款,利息多高分期多少期,本息一共多少,得用哪些土产货物等做为抵偿,不去想也不在乎。
好东西先弄到手再说。
而顺便让他们签个贸易条约,就更无所谓了,所谓贸易条约不就是开放商路,建立商馆嘛,一些周边邻近的国家部落,大唐还要求建立使馆,设立驿站,于丝路上设立烽火台,派些烽兵传信什么的,他们都无所谓了。
没啥大不了的。
甚至如奚、契丹等不少部落,还对这贸易条款很期待,毕竟以往中原动不动就给他们禁市封关,搞的他们的皮毛牲畜也卖不出去,想买中原的商货也买不到,只能卖高价的走私货,损失非常大。
有时还得通过其它部落来绕路交易,或是跟别人做二道交易,若是以后都能够直接贸易,那对他们当然是好事啊,意味着中原的好商货以后价格就更低,他们的货物就能更加方便的出售了。
秦琅特意制作了一张地图,然后把一张张签订的单子订在图上各国位置上。
另外他又特制作了一张张图表,把一组组数字,图像化表格化展示出来,这种简易PPT,让承乾也都一目了然,其它宰相们也都很生动直观的一眼就看清楚了。
“出售这么多军械?这前后加起来,都得有数万人的装备了,而且都是好装备,这里面有不少都是我们的敌人,或潜在敌人,如高句丽,如占城,如西突厥,这样做岂不是资敌?”侍中魏征提出疑惑。
“我提醒魏侍中看一下这些军械的数量和价格,总量是挺多,足能装备五万以上军队,但若是细看,其实采购我们军械最多的也就是高句丽国,总军购契约是一万五千套各式军备,其它少的有一二百套的,千八百套的。”
“一万五已经很多了,卫公难道没想过,高句丽人用我们这些精良的装备,武装起一万五千高句丽精锐,到时再来打我们?”魏征继续问。
“首先,这一万五千套装备不是一次性交给高句丽人,会分成多批,完成估计得数年之久。另外呢,就算给了他们,但是我们能用这些军械,从高句丽人那里换得更多的东西,再加上这个利息收益,还有我们军械本就卖的贵,我们卖他们一万五千套,赚的利益能够为大唐制造更多的装备。”
“卫公想的是不是太简单了点,打造武器铠甲,需要铁,需要钢,还需要牛皮、牛筋、牛角、鸟羽等等,这些东西,可是很宝贵的,若是大量军械制造出售,我们如何能保证自己还能充足?赚的钱再多,关键时候,也未必能买到所需材料吧?”魏征道。
“这个我自然是清楚的,我因此向各国开放军售同时,才要求签订贸易合约,另外你看我让各国拿来折钱付款的货物里,每国的都不同,除了各国主要的土产外,其实好多东西都正是制造各式军械的原料,如各种铁矿石铜矿石等,如牛皮马皮,牛筋牛角等等,这些东西充抵钱款,运回大唐,便可提炼加工制造军械,还能生产其它民用商货物资。”
“当然,军售和贸易赚了钱,我们也可以加大矿产开采和冶炼,增加作坊和培养工匠。这样做的好处有很多,其中一个就是能保证我们强大的军工生产制造能力。”
魏征听的直摇头,觉得这样做总感觉很危险。
房玄龄和长孙无忌等宰相,倒是没那么轻易下决定,毕竟这种事情也没有什么先例。
“当年隋乱之时,李密与王世充战于洛阳,李密据有黎阳和回洛两大仓有粮却缺钱,而王世充据有东都洛阳,府库钱帛充盈但城大人多却缺粮。后来王世充主动找李密,提出以钱购粮,李密居然应允。后来王世充从李密处购得大量粮食后,于是城中缺粮危机缓解,王世充得以坚固城防,安抚军民,李密再攻,却是无机可趁,最后终被王世充所败,这难道不是前车之鉴?”魏征举了一个例子。
“魏侍中这例子举的不错,只是这明显是一个特例,王世充与李密战于洛阳,特别时期特别形势,李密卖粮换钱,确实是愚蠢举动。但我们现在情况,完全不同。”
整个军购计划,也是大唐进一步打开对外贸易的一环,更是大唐加强对周边诸藩干涉影响的一步,比如趁机对西域诸国,提出要在丝路上设立驿站、烽堡,在海东海南诸国,于一些港口设立商馆,甚至在一些沿海海湾建立贸易港,秦琅甚至已经打算下一步,就要租一些沿海小岛或是港湾来做为租界,建立海外贸易港,甚至为将来发展殖民地做准备了。
就算暂时不去想以后的殖民地、租界这些,起码借机扩大外贸,这是大有好处的,甚至借贸易,也还能方便的收集情报这些。
大唐这么大,怕什么?
戴胄关注点则在另一处。
“三郎,我看到你与海东四国都还签订了一个合约,要向四国提供钱币?”
“这恐怕有些不妥吧,你也知道铸钱成本较高,我大唐又缺银少铜,因此向来钱荒不足,所以以往不仅要禁钱出国,连岭南都要禁钱过岭。如果允许铜钱流入海东四国,那我大唐钱荒岂不更加严重,到时越发无钱可用了。”
秦琅却是微微一笑。
“戴相所说的是贞观以前的老皇历了,事实上贞观这几年,我大唐新增开采铜矿数百座,并通过对外贸易,每年都从外面输入大量的铜料。而我大唐自改革新政,出台了铜开采到制造和使用新规后,如今禁以铜造佛像、造铜器等,使的如今铜主要用在铸钱上,而铸钱技术的改进,又让铸钱成本大降,现在朝廷每造一贯钱,已经利润不少了。”
历朝钱荒的一个关键就是铜开采量不足导致铜料成本高,再加上铸造和运输的成本高,所以有时就导致铸钱还亏本,就算不亏本,也没利润可言。而佛教大兴,导致大量的铜料被用到了铸造佛像佛器上,加上一些日用的铜器,就越发使的铸钱可用的铜少,而许多不法商人,甚至把朝廷所铸的铜钱收去融化成铜铸成铜器等,转手就能得数倍之利。
搞的朝廷越发的缺钱了,于是各种恶钱假钱泛滥,劣币又开始驱逐良币,大家把好钱藏起来不用,都用差钱,越发使的钱荒。
而贞观这几年,朝廷征对这些情况,做了许多专项的改革,比如更严格的铜禁制度,严禁以铜铸像、造器,严禁铜料出国,严禁囤积铜钱,另一方面鼓励商人开采铜矿,鼓励商人从外面进口铜料。
再加上铸钱技术的提升,以及金银也开始铸币,并且飞钱、银票这些钞票、纸质票据的出现,都大大缓解了大唐钱荒的问题。
如今虽说绢还在做为货币使用,可实际上现在真正用绢交易的情况已经大大减少了,百姓们小额交易基本上都用铜钱,大点的交易开始用银币甚至是金币,至于更大额的,已经直接是银行、钱庄的票据了。
谁也不会傻傻的拉上一马车铜钱,或是几车绢帛去交易,长途、异地更是以飞钱、银票庄票为主,也不会再有人往自家猪圈、地窖里藏许多铜钱发霉长绿。
另一方面,许多银行、钱庄、柜坊的兴起,则把百姓手里的钱吸入这些金融机构,然后加大了货币的流通率。
同样的钱币,更好的流通率,必然就越能缓解钱荒。
到了此时贞观五年,百姓们几乎已经感受不到过去没钱可用这种局面,也很少再出现以物易物的情况了。
也正因此,秦琅跟新罗等海东四国,率先开始进行这种货币流通的试点。
东宫。
因皇帝前往岐州狩猎,长安由太子监国,常参官们早朝也就改到东宫进行。早朝结束,宰相们便请太子承乾处置国事,举行御前会议。
承乾坐在殿上,说是主持廷议,其实也就是宰相们把原本的政事堂堂议,改到了东宫。名义上是太子听政议政,决策枢机,实际上就是在那里听一听,代表这些重大事务经过了皇权。
当然,最后结果也不是要抄送往岐州皇帝行宫。
秦琅拿出了自己这段时间以来的成果,一张张军售和借款订单,另外就是顺便签订的贸易合约。
海东四国,新罗百济倭国和高句丽,然后还有西域高昌等三十六国,以及奚契室韦铁勒等北方诸部等等。
趁着这次诸国前来朝贡,秦琅邀约他们谈判。
以军售为引子,又以借款为诱饵,吸引他们向大唐签下借款条约,采购军械,然后顺便再签下贸易开放条约。
因为条件确实太过诱人,搞的好像大唐的神兵宝甲不要钱就能拿一样,这些番国都很心动,尤其是一些部落蛮夷们,哪搞的清那些条款啊,只觉得有便宜可占,虽然秦琅也说的明白,签约借款,借款再采购军备,再做分期还款,有本有息,可蛮夷们哪去想这些。
只知道现在确实可以不用掏钱,就能从大唐这里买走他们看到的那一件件展示的神兵利器宝甲,至于说要借多少款,利息多高分期多少期,本息一共多少,得用哪些土产货物等做为抵偿,不去想也不在乎。
好东西先弄到手再说。
而顺便让他们签个贸易条约,就更无所谓了,所谓贸易条约不就是开放商路,建立商馆嘛,一些周边邻近的国家部落,大唐还要求建立使馆,设立驿站,于丝路上设立烽火台,派些烽兵传信什么的,他们都无所谓了。
没啥大不了的。
甚至如奚、契丹等不少部落,还对这贸易条款很期待,毕竟以往中原动不动就给他们禁市封关,搞的他们的皮毛牲畜也卖不出去,想买中原的商货也买不到,只能卖高价的走私货,损失非常大。
有时还得通过其它部落来绕路交易,或是跟别人做二道交易,若是以后都能够直接贸易,那对他们当然是好事啊,意味着中原的好商货以后价格就更低,他们的货物就能更加方便的出售了。
秦琅特意制作了一张地图,然后把一张张签订的单子订在图上各国位置上。
另外他又特制作了一张张图表,把一组组数字,图像化表格化展示出来,这种简易PPT,让承乾也都一目了然,其它宰相们也都很生动直观的一眼就看清楚了。
“出售这么多军械?这前后加起来,都得有数万人的装备了,而且都是好装备,这里面有不少都是我们的敌人,或潜在敌人,如高句丽,如占城,如西突厥,这样做岂不是资敌?”侍中魏征提出疑惑。
“我提醒魏侍中看一下这些军械的数量和价格,总量是挺多,足能装备五万以上军队,但若是细看,其实采购我们军械最多的也就是高句丽国,总军购契约是一万五千套各式军备,其它少的有一二百套的,千八百套的。”
“一万五已经很多了,卫公难道没想过,高句丽人用我们这些精良的装备,武装起一万五千高句丽精锐,到时再来打我们?”魏征继续问。
“首先,这一万五千套装备不是一次性交给高句丽人,会分成多批,完成估计得数年之久。另外呢,就算给了他们,但是我们能用这些军械,从高句丽人那里换得更多的东西,再加上这个利息收益,还有我们军械本就卖的贵,我们卖他们一万五千套,赚的利益能够为大唐制造更多的装备。”
“卫公想的是不是太简单了点,打造武器铠甲,需要铁,需要钢,还需要牛皮、牛筋、牛角、鸟羽等等,这些东西,可是很宝贵的,若是大量军械制造出售,我们如何能保证自己还能充足?赚的钱再多,关键时候,也未必能买到所需材料吧?”魏征道。
“这个我自然是清楚的,我因此向各国开放军售同时,才要求签订贸易合约,另外你看我让各国拿来折钱付款的货物里,每国的都不同,除了各国主要的土产外,其实好多东西都正是制造各式军械的原料,如各种铁矿石铜矿石等,如牛皮马皮,牛筋牛角等等,这些东西充抵钱款,运回大唐,便可提炼加工制造军械,还能生产其它民用商货物资。”
“当然,军售和贸易赚了钱,我们也可以加大矿产开采和冶炼,增加作坊和培养工匠。这样做的好处有很多,其中一个就是能保证我们强大的军工生产制造能力。”
魏征听的直摇头,觉得这样做总感觉很危险。
房玄龄和长孙无忌等宰相,倒是没那么轻易下决定,毕竟这种事情也没有什么先例。
“当年隋乱之时,李密与王世充战于洛阳,李密据有黎阳和回洛两大仓有粮却缺钱,而王世充据有东都洛阳,府库钱帛充盈但城大人多却缺粮。后来王世充主动找李密,提出以钱购粮,李密居然应允。后来王世充从李密处购得大量粮食后,于是城中缺粮危机缓解,王世充得以坚固城防,安抚军民,李密再攻,却是无机可趁,最后终被王世充所败,这难道不是前车之鉴?”魏征举了一个例子。
“魏侍中这例子举的不错,只是这明显是一个特例,王世充与李密战于洛阳,特别时期特别形势,李密卖粮换钱,确实是愚蠢举动。但我们现在情况,完全不同。”
整个军购计划,也是大唐进一步打开对外贸易的一环,更是大唐加强对周边诸藩干涉影响的一步,比如趁机对西域诸国,提出要在丝路上设立驿站、烽堡,在海东海南诸国,于一些港口设立商馆,甚至在一些沿海海湾建立贸易港,秦琅甚至已经打算下一步,就要租一些沿海小岛或是港湾来做为租界,建立海外贸易港,甚至为将来发展殖民地做准备了。
就算暂时不去想以后的殖民地、租界这些,起码借机扩大外贸,这是大有好处的,甚至借贸易,也还能方便的收集情报这些。
大唐这么大,怕什么?
戴胄关注点则在另一处。
“三郎,我看到你与海东四国都还签订了一个合约,要向四国提供钱币?”
“这恐怕有些不妥吧,你也知道铸钱成本较高,我大唐又缺银少铜,因此向来钱荒不足,所以以往不仅要禁钱出国,连岭南都要禁钱过岭。如果允许铜钱流入海东四国,那我大唐钱荒岂不更加严重,到时越发无钱可用了。”
秦琅却是微微一笑。
“戴相所说的是贞观以前的老皇历了,事实上贞观这几年,我大唐新增开采铜矿数百座,并通过对外贸易,每年都从外面输入大量的铜料。而我大唐自改革新政,出台了铜开采到制造和使用新规后,如今禁以铜造佛像、造铜器等,使的如今铜主要用在铸钱上,而铸钱技术的改进,又让铸钱成本大降,现在朝廷每造一贯钱,已经利润不少了。”
历朝钱荒的一个关键就是铜开采量不足导致铜料成本高,再加上铸造和运输的成本高,所以有时就导致铸钱还亏本,就算不亏本,也没利润可言。而佛教大兴,导致大量的铜料被用到了铸造佛像佛器上,加上一些日用的铜器,就越发使的铸钱可用的铜少,而许多不法商人,甚至把朝廷所铸的铜钱收去融化成铜铸成铜器等,转手就能得数倍之利。
搞的朝廷越发的缺钱了,于是各种恶钱假钱泛滥,劣币又开始驱逐良币,大家把好钱藏起来不用,都用差钱,越发使的钱荒。
而贞观这几年,朝廷征对这些情况,做了许多专项的改革,比如更严格的铜禁制度,严禁以铜铸像、造器,严禁铜料出国,严禁囤积铜钱,另一方面鼓励商人开采铜矿,鼓励商人从外面进口铜料。
再加上铸钱技术的提升,以及金银也开始铸币,并且飞钱、银票这些钞票、纸质票据的出现,都大大缓解了大唐钱荒的问题。
如今虽说绢还在做为货币使用,可实际上现在真正用绢交易的情况已经大大减少了,百姓们小额交易基本上都用铜钱,大点的交易开始用银币甚至是金币,至于更大额的,已经直接是银行、钱庄的票据了。
谁也不会傻傻的拉上一马车铜钱,或是几车绢帛去交易,长途、异地更是以飞钱、银票庄票为主,也不会再有人往自家猪圈、地窖里藏许多铜钱发霉长绿。
另一方面,许多银行、钱庄、柜坊的兴起,则把百姓手里的钱吸入这些金融机构,然后加大了货币的流通率。
同样的钱币,更好的流通率,必然就越能缓解钱荒。
到了此时贞观五年,百姓们几乎已经感受不到过去没钱可用这种局面,也很少再出现以物易物的情况了。
也正因此,秦琅跟新罗等海东四国,率先开始进行这种货币流通的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