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灌钢法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
一秒记住【墨客小说网 www.mksxs.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145章 灌钢法
扈三娘看了一会后,也终于明白了过来,朝着李庆怒声道:
“你快点把你那匹……那匹流氓臭马给我拉开!”
李庆为难的道:
“马儿正做着那种事,哪是人力拉得开的?况且就算拉开了,也肯定会伤着这两匹马的身体。”
“我不管!你快点给我拉开,不然我就要动刀子了!”
扈三娘却什么都不听,非要李庆去拉开。
李庆道:“你家小青也是匹成年马了,这是它自个找的婆家,正愉悦着呢,你如此霸道的强加干涉,又跟那些胡乱指派婚姻的父母有什么区别?”
扈三娘听后,联想自己的亲生遭遇,这才慢慢的恢复了些冷静,默默的退到了一边去。
不知过了多久,那两匹马才终于完事、分开,扈三娘这才上前去将那小青牵走,愤愤不平的想要回扈家庄了。
孟玉楼忙上前劝道:
“好妹妹,饭都不吃就走,让我情何以堪?走,随我回府,我介绍其他好人儿给你认识。”
孟玉楼一阵好劝,这才让扈三娘转嗔为喜,高高兴兴的一起往府宅走去。
当李庆回去的路上,路过城寨内的一家铁匠铺时,里面走出了一个饱经风霜的中年汉子来,满脸兴奋的对他道:
“知寨,你几天前跟我说的那‘灌钢法’有些眉目了!”
这人姓韩,是如今新平寨里最好的铁匠,
几天前,李庆路过这里时,走进去看了看,发现炼铁炼钢技术竟十分的落后,也不知这位面出现了什么偏差,根本不是水浒原著里北宋时期该有的水准。
于是李庆便在韩铁匠闲聊时,将另一时空里代表炼钢技艺走向成熟标志的灌钢法跟他简略的说了。
这“灌钢法”可是华夏古代炼钢技术上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要是按原来的历史,应该早在南北朝的东魏、北齐年间,才会被一个叫綦(qi,二声)毋怀文的人给初步发明了出来。
华夏民族的智慧向来是顶尖的,最早在春秋晚期就懂得了炼钢,
不过几百年来,炼钢技术历经了“块炼法”、“百炼钢”和“炒钢法”的发展,仍存在不少的缺陷,
如炒钢工艺复杂,不容易被掌握,百炼钢则费工费时,效率极低。
相比之下,灌钢法就优点太多了,可以算是炼钢工艺成熟的标志。
可惜李庆对这灌钢法知道的也只是模棱两可,所以未能手把手的教会韩铁匠,只是以异想天开的语气,跟他说了自己所知道的。
韩铁匠那时听了后,并没有半点抵触的情绪,反而大受启发,热请高涨的赤膊上阵,痴迷的反复验证起来。
其实,古代某项工艺的发展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几代工匠的反复总结经验,这才慢慢的取得突破。
在这个位面上,灌钢法虽没被人总结出来并推广全国,但许多铁匠其实都会产生过类似想法。
这韩铁匠就是这样的人,他本来就有心要改进炼钢技术,但有许多个关键点还没想明白,李庆跟他说过的话,恰好就似一把钥匙,瞬间打开大门,豁然开朗。
当李庆这时听到韩铁匠说灌钢法有了眉目后,顿时大喜,连忙让他带自己去见识见识。
毕竟李庆只是对灌钢法略知一二而已,具体该怎么弄却不甚了了。
两人于是一起走进了铁匠房中,
此时是暮春时节,天气还是有点小冷的。
但这铁匠房却让李庆热得不行,韩铁匠的几个、女婿正在那赤膊打铁,汗如雨下。
所谓灌钢法,就是选用品位比较高的铁矿石,冶炼出优质生铁,然后把还是液态的生铁浇注在熟铁上,经过几度熔炼,使铁渗出炭成为钢。
由于生铁和熟铁“宿”在了一起,所以炼出来的钢也被称为“宿铁”。
(生铁、熟铁和钢的主要区别在于含炭量,生铁含炭量超过2%,熟铁低于0.05%,钢则是在0.05%—2%之间,故而灌钢法也能大幅度增加钢的产量。)
韩铁匠让他的儿子完整的向李庆演示了他研究出来的灌钢法工艺后,又郑重其事的拿出了几把锋利无比的刀来。
这些刀,都是韩铁匠用宿铁打造的。
“知寨,请看这把钢刀的威力!”
韩铁匠拿起了一把钢刀,暴喝一声,然后对着一副铁甲劈砍下去。
收刀后,李庆上前查看,见韩铁匠这一刀下去,竟瞬间砍断了铁甲二十三札!
“知寨,你看这刀怎样,跟你早年所看过的那部残书,描述相差大吗?”
韩铁匠热切的问道。
所谓“残书”,就是李庆随口胡诌来的一个借口而已。
李庆沉思了一会,
“这刀已算是十分的不错了,不过根据那部残书的描述,这种刀能断三十札铁甲,相比之下还是差了一点。”
韩铁匠听后,顿时皱眉苦思起来,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又或者是哪里还需要改进?”
李庆也再次仔细的观察了一遍韩铁匠几个儿子的炼钢过程,陷入了沉思之中。
他们的这个炼钢过程,虽然显得粗糙了些,但却已是处处都暗合巧妙的物理知识,又确实是炼出了好钢,想来应该是没有多大问题的。
之所以效果没能达到理想中最好的效果,或许只是需要做出一些细节上的改变即可。
华夏的工匠手艺全靠师徒口耳相传,技术的突破往往要在沉淀几十上百年才行,
有时候可能就是一个小小的改变,都要经过许多年才会被工匠发现。
“叱!”
烧至通红的钢刀粗胚被清水一淬,瞬间升起了一团烟雾。
李庆见到这后,脑海之中忽然灵光一闪,终于想起了什么来。
这淬火技术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并不值得稀奇,但长期以来,铁匠都是用水作为淬火的冷却介质。
三国制刀能手蒲元等人已经认识到:用不同的水作为淬火的冷却介质,可以得到不同性能的刀,但却没有突破水的范围。
“韩铁匠,我去去就回!”
李庆扔下这句话后,便出了铁匠房,骑马奔行着离开了,让韩铁匠等人感到一头雾水。
第145章 灌钢法
扈三娘看了一会后,也终于明白了过来,朝着李庆怒声道:
“你快点把你那匹……那匹流氓臭马给我拉开!”
李庆为难的道:
“马儿正做着那种事,哪是人力拉得开的?况且就算拉开了,也肯定会伤着这两匹马的身体。”
“我不管!你快点给我拉开,不然我就要动刀子了!”
扈三娘却什么都不听,非要李庆去拉开。
李庆道:“你家小青也是匹成年马了,这是它自个找的婆家,正愉悦着呢,你如此霸道的强加干涉,又跟那些胡乱指派婚姻的父母有什么区别?”
扈三娘听后,联想自己的亲生遭遇,这才慢慢的恢复了些冷静,默默的退到了一边去。
不知过了多久,那两匹马才终于完事、分开,扈三娘这才上前去将那小青牵走,愤愤不平的想要回扈家庄了。
孟玉楼忙上前劝道:
“好妹妹,饭都不吃就走,让我情何以堪?走,随我回府,我介绍其他好人儿给你认识。”
孟玉楼一阵好劝,这才让扈三娘转嗔为喜,高高兴兴的一起往府宅走去。
当李庆回去的路上,路过城寨内的一家铁匠铺时,里面走出了一个饱经风霜的中年汉子来,满脸兴奋的对他道:
“知寨,你几天前跟我说的那‘灌钢法’有些眉目了!”
这人姓韩,是如今新平寨里最好的铁匠,
几天前,李庆路过这里时,走进去看了看,发现炼铁炼钢技术竟十分的落后,也不知这位面出现了什么偏差,根本不是水浒原著里北宋时期该有的水准。
于是李庆便在韩铁匠闲聊时,将另一时空里代表炼钢技艺走向成熟标志的灌钢法跟他简略的说了。
这“灌钢法”可是华夏古代炼钢技术上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要是按原来的历史,应该早在南北朝的东魏、北齐年间,才会被一个叫綦(qi,二声)毋怀文的人给初步发明了出来。
华夏民族的智慧向来是顶尖的,最早在春秋晚期就懂得了炼钢,
不过几百年来,炼钢技术历经了“块炼法”、“百炼钢”和“炒钢法”的发展,仍存在不少的缺陷,
如炒钢工艺复杂,不容易被掌握,百炼钢则费工费时,效率极低。
相比之下,灌钢法就优点太多了,可以算是炼钢工艺成熟的标志。
可惜李庆对这灌钢法知道的也只是模棱两可,所以未能手把手的教会韩铁匠,只是以异想天开的语气,跟他说了自己所知道的。
韩铁匠那时听了后,并没有半点抵触的情绪,反而大受启发,热请高涨的赤膊上阵,痴迷的反复验证起来。
其实,古代某项工艺的发展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几代工匠的反复总结经验,这才慢慢的取得突破。
在这个位面上,灌钢法虽没被人总结出来并推广全国,但许多铁匠其实都会产生过类似想法。
这韩铁匠就是这样的人,他本来就有心要改进炼钢技术,但有许多个关键点还没想明白,李庆跟他说过的话,恰好就似一把钥匙,瞬间打开大门,豁然开朗。
当李庆这时听到韩铁匠说灌钢法有了眉目后,顿时大喜,连忙让他带自己去见识见识。
毕竟李庆只是对灌钢法略知一二而已,具体该怎么弄却不甚了了。
两人于是一起走进了铁匠房中,
此时是暮春时节,天气还是有点小冷的。
但这铁匠房却让李庆热得不行,韩铁匠的几个、女婿正在那赤膊打铁,汗如雨下。
所谓灌钢法,就是选用品位比较高的铁矿石,冶炼出优质生铁,然后把还是液态的生铁浇注在熟铁上,经过几度熔炼,使铁渗出炭成为钢。
由于生铁和熟铁“宿”在了一起,所以炼出来的钢也被称为“宿铁”。
(生铁、熟铁和钢的主要区别在于含炭量,生铁含炭量超过2%,熟铁低于0.05%,钢则是在0.05%—2%之间,故而灌钢法也能大幅度增加钢的产量。)
韩铁匠让他的儿子完整的向李庆演示了他研究出来的灌钢法工艺后,又郑重其事的拿出了几把锋利无比的刀来。
这些刀,都是韩铁匠用宿铁打造的。
“知寨,请看这把钢刀的威力!”
韩铁匠拿起了一把钢刀,暴喝一声,然后对着一副铁甲劈砍下去。
收刀后,李庆上前查看,见韩铁匠这一刀下去,竟瞬间砍断了铁甲二十三札!
“知寨,你看这刀怎样,跟你早年所看过的那部残书,描述相差大吗?”
韩铁匠热切的问道。
所谓“残书”,就是李庆随口胡诌来的一个借口而已。
李庆沉思了一会,
“这刀已算是十分的不错了,不过根据那部残书的描述,这种刀能断三十札铁甲,相比之下还是差了一点。”
韩铁匠听后,顿时皱眉苦思起来,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又或者是哪里还需要改进?”
李庆也再次仔细的观察了一遍韩铁匠几个儿子的炼钢过程,陷入了沉思之中。
他们的这个炼钢过程,虽然显得粗糙了些,但却已是处处都暗合巧妙的物理知识,又确实是炼出了好钢,想来应该是没有多大问题的。
之所以效果没能达到理想中最好的效果,或许只是需要做出一些细节上的改变即可。
华夏的工匠手艺全靠师徒口耳相传,技术的突破往往要在沉淀几十上百年才行,
有时候可能就是一个小小的改变,都要经过许多年才会被工匠发现。
“叱!”
烧至通红的钢刀粗胚被清水一淬,瞬间升起了一团烟雾。
李庆见到这后,脑海之中忽然灵光一闪,终于想起了什么来。
这淬火技术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并不值得稀奇,但长期以来,铁匠都是用水作为淬火的冷却介质。
三国制刀能手蒲元等人已经认识到:用不同的水作为淬火的冷却介质,可以得到不同性能的刀,但却没有突破水的范围。
“韩铁匠,我去去就回!”
李庆扔下这句话后,便出了铁匠房,骑马奔行着离开了,让韩铁匠等人感到一头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