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客小说网 > 混在大明搞社团 > 第六零九章 皇帝终于上朝啦!

第六零九章 皇帝终于上朝啦!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一秒记住【墨客小说网 www.mksxs.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当然,九千岁的雄起肯定不会很容易的。

    但他也没别的选择。

    或者说他和天启这时候都没有别的选择,这两个过去依赖杨信习惯了的家伙,在杨信不负责任地甩手离开后只能自力更生,过去他们的确可以给农民加辽饷,但现在已经没有理由加辽饷了。

    也不敢。

    杨信还在渲染未来的天灾,而这几年频繁的天灾的确也正在向他们展示可怕的未来……

    九千岁可是很迷信。

    不说别的,光这些年频繁的地震就很让人心惊肉跳。

    光京城就好几回了。

    然后水灾,旱灾,蝗灾一个接一个不停往外冒,如此密集,如此频繁的天灾,对于一个极其迷信的人来说完全就是一种上天示警。

    天启也一样。

    虽然天启是科学家。

    但科学家面对这种情况也一样心惊肉跳。

    杨信以前也给他讲过历代的气候变化,以及每一次天下大乱和气候变化之间的联系,而这些年气候的严寒有目共睹,话说天启元年时候连广州都遭遇过大雪呢!他自己同样拿温度计记录日常气温,最低已经到零下二十多度了,而且运河封冻期也越来越长。作为一个科学家他是最重视数据的,每年冬天的最低气温,平均气温一对照,每年运河封冻天数一对照,他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自己这个帝国的气候正在逐渐变冷。

    一年比一年冷。

    杨信没有骗他,气候的确正在发生剧变。

    天灾的确正在降临。

    他也得做准备了,但他做准备首先得有银子,原本历史上的天启的确可能不懂大明的问题所在,但现在的天启可清楚的很。

    他为何没钱?

    太祖时候都能一年收三千多万石的田赋。

    他现在一年两千五百万。

    太祖时候徭役绝大多数都并没有折算到里面,因为那时候是服役,他这个岁入还是加了徭役折银的,实际上这里面还有丁银,明朝的田赋,丁银,徭役折银,统一在岁入里,而岁入就是两千五百万。剩下那些商税之类杂项不在内,从土地上征收的就是这些,另外还有些值不了多少的棉麻甚至草料。

    发展到现在,经过了两百多年后他的岁入居然还不如太祖时候。

    而人口呢?

    他当然不会相信官方那个。

    别的不说,光京城有多少人口他可是很清楚,因为新的警察制度已经实行,京城已经进行了人口普查,整个京城内外城墙范围及近郊,居住人口已经接近一百五十万。

    而太祖时候人口清查的数字,整个北直隶加起来一百九十万。

    比这时候京城略多。

    有这个数字在,他如何还会相信官员报给他的,那个居然比洪武年间还少几百万的人口数字?这个数字他不信了,那如何相信一起报给他的耕地数量?可以说那些都是假的,都连参考价值都不具备,而官员们弄虚作假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掩盖一堆人不交税的事实。士绅不交税,士绅隐瞒的田产不交税,宗室不交税,诡寄在宗室名下的也不交税,豪门世家的奴仆同样不会给他交人头税,这些人根本不在官员给他的数字里,而杨信已经告诉了他,在江南最多的士绅家奴仆已经数千了。

    这都不交税。

    北直隶官方数据农田五千万亩总共交五十九万石的税。

    而最高亩产杨信那里到了七石。

    杨信倒是不能算标准,毕竟他有鸟粪助攻,但杨家在西山一带山区的玉米地天启可经常光顾,哪怕这些过去被视为下下田的,玉米也能收四五十斤啊!

    这是北直隶的农业。

    然后五千万亩他总共收五十九万石的税,平均一亩收一升多点,算重量大概也就一斤多点,但老百姓却吃不饱饭,下下田种玉米都能亩产四十斤的情况下,他都平均一亩地收一升的税了,居然老百姓还吃不饱饭,那么粮食都去哪儿了?

    天启很清楚,他这时候该对哪些人下手。

    至于这些人的反抗……

    一个皇帝连政令都无法推行下去简直笑话,敢反对就撤职下诏狱,再不行砍头,连崇祯都能做到的,天启不至于连他弟弟都不如吧?

    总之……

    总之杨信没空管他。

    镇南王如今也是日理万机,好几千万人口等着他呢!

    应该有四千多万。

    他这时候正在进行人口普查和土地清丈,借助民兵化,这项工作进展很快,估计明年年初就能出结果,而四千万是一个估计的数字,但基本上没有太大差距。

    光南京已经超过两百万。

    这是最早完成普查的,实际上在围城期间就完成了,整个南京的上元和江宁加起来超过两百万,而苏州据说和南京相差无几,长洲和吴县加起来同样应该过两百万。至于扬州肯定没有这两地多,但要说江都县人口接近百万也是绝对的,剩下淮安和扬州同一级别,最多略微少点,而江南的包括镇江,常州,松江这些城市都是五十到一百万之间的。

    话说仅仅这片土地上,人口已经快要赶上欧洲了。

    一千万青壮。

    这可不是杨信夸张的。

    “说到底,人多就是力量大啊!”

    镇南王站在古老的安丰塘,看着面前热火朝天的场面说道。

    这座古老的水利工程其实依然发挥作用,而且万历四十六年还经过了整修,但总的来说今非昔比,最关键的问题是被士绅圈占围垦严重。所以杨信的修缮很简单,就是清理这些并疏浚淠河的水源重新引水,然后把原本四阿哥时候的众兴滚水坝修起来,重新让这座古老的水库注满水,怎么着也能灌溉几十万亩水浇地。

    几十万亩已经不少了。

    话说他倒是想把淠史杭灌溉工程全搞起来,但问题是没那技术。

    但这个真没问题。

    “上次老朽来的时候,还是以寿州知州,如今一晃五十年了!”

    他身旁的黄克缵感慨地看着眼前正在忙碌的民兵。

    这些民兵正在加固堤坝,疏浚渠道,甚至用钢筋混凝土重修斗门,放眼望去整个工地一片繁忙,因为这是夏季,正是蓄水的季节,所以远处已经形成了广袤的水面。而且不只是男人,很多女人乃至老人小孩都参与建设,而且到处都插着旗帜,旗帜上分别带着民兵某部的番号。

    还有人在敲鼓鼓舞人心。

    不断有女人和小孩抬着一桶桶大包子在民兵间分发。

    场面还是很壮观。

    这一路走来他所有路过的地方大致上都是这种大规模建设,甚至还有不少新建的堤坝,尤其是那些小山溪上建设的堤坝人为形成一个个小湖泊然后引水灌溉。

    整个淮南到处都是。

    甚至一些地方还奢侈地使用钢筋水泥来修一些配套设施。

    不得不说杨信这个家伙,在种田上真得很热衷,作为五十年前的寿州知州,黄克缵可是很清楚沿淮这一带的萧条,但现在依靠着各种水利设施的建设,已经称得上繁荣,原本荒芜的土地全都被开垦出来。能够引水的地方种稻,不能引水的旱田大量种玉米,最干旱的土地也都种上了地瓜和高粱,甚至贫瘠的沙土地上,都能种卢穄之类做饲料,可以说几乎看不到闲置的荒地,

    尽管绝大多数这类土地的亩产其实也不算高……

    当然,比北方高。

    淮南终究比北直隶要强一些。

    但关键是没有了地主收租,而杨信收的就那大致一到两成,这里和江南肯定不是一个等级,这样哪怕亩产平均只有一石,一个五口之家有三十亩地依然足够吃饱饭。

    毕竟这里是两熟。

    而且玉米在正经农田产量并不低。

    杨家在北方开荒种玉米都是那些下下田,亩产四五十斤看着不高,但在淮南是正经农田,实际上目前普遍都超过一百斤。而且杨信还在大量使用堆肥,部分引入鸟粪,还有各种黄克缵根本看不懂的,比如那些由杨家庄户充任,派驻的各处民兵营的训导官拿着昂贵的温度计,在粪堆里面测温度就很令他茫然。

    这片土地上的变化太多太快,已经超出了他这个曾经的知州理解能力。

    “老朽真得老了!”

    他叹息着。

    他已经告老还乡。

    或者说被最近京城剑拔弩张的气氛吓得跑路了,毕竟他都快八十,没必要继续留在那里,这些天里天启打着反腐,一连杀了十几个朝臣,甚至户部尚书亓诗教都被革职。

    孙承宗也遭到罚奉。

    从不上朝的皇帝,这段时间时不时上朝……

    文官们终于不用骂他不上朝了。

    但他一上朝就是文官倒霉,甚至开始学着廷杖了,十几个御史挨了他的廷杖,还有一个被打死了,原因其实都知道,就是文官们集体反对他的那些改革,导致除了派税监外其他两项都在僵持中。皇帝陛下这是故意用这种方式逼迫大臣们屈服,这种情况下快八十的黄克缵还不赶紧跑路,话说黄道周一帮可正准备以他为首结成闽党对付税监。

    他一把年纪不想这几根老骨头被这场斗争搅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