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刘备的意外收获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一秒记住【墨客小说网 www.mksxs.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说完扬州刺史部,再回头说说徐州刺史部。
曹操二征徐州,因为后方生变撤兵,徐州牧陶谦又惊又怕,一病不起。陶谦此时60多岁了,比曹操大了差不多20岁,比袁绍、袁术、刘表也大10多岁,比刘备更是大了将近30岁,在群雄中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老前辈。
陶谦年轻时很有才华,也很桀骜,属于愤青一类的人物,成为一路诸侯后性情大变,变得保守持重,也变得胆小怕事。陶谦有两个儿子,一个叫陶高,一个叫陶应,但陶谦不想让他们接班,这两个儿子也没有当官。陶谦并非淡泊名利,只是他经得多也看得多了,深知权力是诱惑也是陷阱,如果自己的儿子能力平平,把权力交给他们等于害了他们,所以陶谦是明智的。当前,徐州经过两次战火,已经成了一个烂摊子,曹操大军注定还会再来,陶谦更不会把这样的烂摊子交给儿子,陶谦在寻找更合适的接班人。
说起来陶谦手下倒是人才济济,孔融、张昭、许劭、赵昱、麋竺、陈登等一批汉末风云人物要么在陶谦手下任过职,要么在陶谦这里做过客。
陶谦把以上这些人都打量一番,但觉得都不满意。论名气,许劭、孔融最大;论学问,张昭不低;论才干,赵昱、陈登不错。但是,名气大的能力差,学问好的缺实践,有实践的又不放心。总之,有雄才的无大略,有大略的却无雄才,而有的人既无大略也无雄才。交班不是件小事,也不是一交了之,如果所托非人,势必连累自己及后人。
最后陶谦想到了刘备,陶谦跟刘备交往倒不深,刘备来徐州也很晚,但据陶谦观察,刘备这个人雄才大略兼具,手下人马虽然不多但战斗力很强,让他主持徐州事务,陶谦觉得比交给其他人更放心。想好以后,陶谦把他的别驾叫来,告诉他自己可能不行了,徐州今后的大事,只能交给刘备了。
陶谦现在的副手名叫麋竺,徐州刺史部东海国人,是个大富商,他们家世代经营垦殖、贸易,家里有仆人、奴婢上万人,家产好几亿。做完这番政治交代陶谦就死了,那时候张昭还没有南下江东,尽管陶谦囚禁过他,他还是为他写了祭文。
办完陶谦的丧事,麋竺跟众人商量如何落实陶谦生前的交代,多数人拥护这个决定,不是大家对刘备多么有感情,而是除了刘备的确没有更合适的人,大家便推举麋竺率徐州官民代表团前往小沛迎接刘备。为了表示隆重,同时也担心刘备推辞,陈登、孔融特意同行。
刘备那时还驻扎在小沛,听说陶谦的死讯,刘备并没有太多在意,他关心的是谁会接替陶谦主政,听麋竺等人一说,刘备简直不敢相信,这个人竟然是自己。
但刘备不敢贸然接受,他在徐州还没有左右时局的能力,目前手下也只有几千人马,活动范围仅限于小沛的周边。不说徐州内部如何,在徐州的外围,现在有袁绍、曹操、袁术等环伺着,水有多深实在摸不清。
在与迎接团座谈时刘备表示推让,无非说些才不足用、德未服人等,陈登劝他道:“现在汉室陵迟,海内倾覆,立功立事在于今日,徐州户数超过百万,虽然有点委屈您,但仍然希望您能屈尊就任!”刘备跟陈登不熟,继续客气道:“袁术先生在寿春,离这儿也不远,袁先生的家族四世五公,海内所归,这个位子应该由他来坐。”陈登看不上袁术,坚持劝道:“袁术这个人既骄且豪,不是治乱之主,我们可以帮助阁下组织起十万军队,上可以匡主济民,成就春秋五霸那样的事业,下可以割地保境,在史册上留下英名!”
刘备仍然犹豫,陷入思考,这让一直没说话的孔融急了:“袁术这个人不是忧国忘家的人,顶多是坟墓中的枯骨而已,又何足挂齿?现在百姓拥护的是有能力的人,天赐良机,您要不接受,将来后悔都来不及!”
刘备一向敬重孔融,他们之前曾打过交道,见孔融发话,而且看到火候也差不多了,于是不再推辞,随同迎接团前往郯县,就任徐州刺史。
刘备到了徐州,去的应该是郯县。
他就任的是徐州刺史而不是徐州牧,因为他的资历还差得远。就任的方式有点类似于曹操当年的兖州牧,属于官民推选的,还没有得到朝廷的确认。刚开始刘备应该还是挺激动的,不过这种激动的心情也保持不了几天,因为当他认真审视一下徐州的内外部情况时,他肯定高兴不起来了。
徐州刺史部下辖二郡三国,从北到南依次是琅邪国、东海郡、彭城国、下邳国、广陵郡。琅邪国和东海郡的大部分地区目前被以臧霸为首的泰山帮实际控制着,在陶谦与曹操的两次战斗中都没有看到臧霸参战的记载,可能他负责驻防在外围地区。
陶谦手下的孙观、吴敦、尹礼等泰山帮成员抱成一团,他们又拉拢了陶谦任命的东海郡太守昌豨,表面服从陶谦领导,其实只听臧霸的,陶谦拿他们没有办法,只能睁只眼闭只眼。陶谦一死,臧霸领着孙观、吴敦、尹礼聚兵于琅邪国的开阳县,正式打出旗号,以臧霸为首领。一共只有五个郡国,琅邪国在霸臧手里,东海郡在昌豨手里,徐州没了一小半。这还不算,最南面的广陵郡也不在目前的控制中,这里先被笮融占着,笮融逃到江南后,广陵郡的大部分地区被袁术实际控制了起来。
说起来是堂堂的一州,其实手里能控制的,只有彭城国和下邳国而已。更严重的是徐州还隐藏着内乱的危险,陶谦虽然死了,但他手下还有一支嫡系队伍,陶谦是江东的丹阳郡人,那里素来出精兵,陶谦能在徐州立足,靠的就是一支丹阳兵,他死后这支人马由将军曹豹率领。曹豹出身不详,之前和刘备曾联手抗击过曹操,与麋竺、陈登等人不同,曹豹手里掌握着军队,是真正的实力派,在迎请刘备过程中,并没有看见他的身影,这让刘备很担心。
从外部形势看,徐州四周也是列强环伺,刘备一上任就面对着一个紧迫的问题,在天下总的格局中他要站在哪一边。
从中平末年到现在五六年时间过去了,汉室天下已经完全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天下,一批军事强人崛起,在各处据地称雄,天子和朝廷成了摆设。群雄之中,除了益州的刘焉、荆州的刘表以及凉州军阀以外,其他人几乎都被搅进了两大集团的争斗,一个是袁绍集团,一个是袁术集团。
袁绍集团里有曹操、刘虞,袁术集团里有公孙瓒、陶谦,现在刘虞和陶谦已成故人,吕布搅局,刘备、孙策异军突起,天下格局又发生了新变化。孙策是袁术的人,不管有多少恩怨,孙策暂时还到不了袁绍那边;吕布尽管已经残败,但仍然是一支力量,他是袁绍和曹操的死敌,未来跟袁术联手的机会很大。
只有刘备的政治倾向仍不明朗,他会继承陶谦的政治传统站在袁术一边,还是另辟蹊径站在袁绍一边,很多人都在关心着这个问题。
从渊源上说,刘备似乎应该站在袁术的一边。一方面,他曾经是公孙瓒的人,是同学又是部下,自然应该跟公孙瓒、袁术保持一致;另一方面,他接手的是陶谦的徐州,陶谦生前一直跟袁术站在一起。
但是,如果继续与袁术、公孙瓒联盟,那就要和袁绍、曹操成为敌人,曹操发展的势头很猛,他已经两征徐州,如果政策没有什么改变,三征徐州一定会迫在眉睫,那时公孙瓒肯定指望不上,袁术这个老滑头也未必会帮忙,以徐州支离破碎的现状,去对抗曹操以及他背后的袁绍,刘备一定觉得没有任何取胜的可能。
对刘备来说最理想的状况是两边都不参与,都不得罪,你们打你们的,我只作壁上观。但这只是幻想,各方博弈渐深,已没有逍遥在外的空间。群雄逐鹿逐到了这个份上,没有朋友可以,没有敌人,是万万做不到的。退而求其次,那就只能与最强大的一方结盟,这是刘备面前的现实选择。
所以,刘备入主徐州刺史部后,马上授意陈登等徐州地方人士,以他们的名义给袁绍写了封信,信中写道:“上天降下灾祸,这场灾祸横扫我们徐州,徐州主事的人已经不在了,生民无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担心一旦奸雄出现,趁隙袭取,那将有损盟主您的威名。所以,我们共同商议,推举前平原相刘备来主事徐州,使百姓有所依归。现在寇难纵横,我无法亲自登门解释,特派遣下吏奔告于您。”
信里说的“奸雄出现”暗指是袁术,解释了徐州士民推举刘备出来的紧迫性。信中还称袁绍为盟主,这有两种理解,一是袁绍是公认的关东联军盟主,是以习惯相称;二是徐州已决定投靠袁绍阵营,尊袁绍为盟主。
这是一种模糊语言,哪种理解是对的不明说,先把话递过去,就看袁绍本人的意思了。这封信之所以用陈登等人的名义,是因为刘备不清楚袁绍的想法,先来个投石问路,避免自己直接送上门被拒绝的尴尬。对刘备的好意袁绍当然不拒绝,马上给陈登等人回信:“刘玄德宏量大度,又很有信义,现在你们徐州人士乐于拥戴他,这实在是众望所归啊!”
袁绍的态度十分鲜明,他同意刘备当这个徐州刺史,也接受徐州加入他的阵营。刘备松了口气,这个问题解决了,如此一来北面之忧可以缓和,曹操应该不会马上来攻徐州,至于袁术和公孙瓒方面,走一步看一步吧。
外交方面取得了突破,内政也很顺利。刘备主动与臧霸等人缓和关系,承认臧霸、昌豨在琅邪国、东海郡的现实利益,臧霸、昌豨等人纷纷表态,他们会像拥戴陶谦一样继续拥戴刘备。
为了换取臧霸、昌豨等人的支持,也为了有一个更加稳定、安全的后方,刘备把徐州刺史部治所由东海郡的郯县迁往下邳国的下邳县,即今江苏省邳州市的下邳故城。对陶谦的旧部,刘备能拉拢的就拉拢,能包容的就包容,平衡好各方面关系,让大家都满意,只要能站稳脚跟,就能慢慢扩充自己的实力。
刘备任命陶谦的老部下曹豹担任下邳国相,以换取陶谦旧部对自己的支持,陶谦的旧部许耽等人担任着中郎将一级的军职,而刘备原来的手下职务都普遍不高,关羽、张飞等人目前还只是在平原国时任命的别部司马。
外部和内部都有了起色,刘备这个徐州刺史看起来似乎站住了脚。
就在这时,徐州迎来一位不速之客。
兴平二年(195)春夏之交,正当刘备忙着徐州的内外部事务时,被曹操从兖州一路打出来的吕布来到了徐州。吕布、陈宫率残部从兖州出来无路可去,只得向南来到了徐州刺史部境内,听说徐州已经换了新主人,州治也搬到了下邳,于是前来提出面见刘备的请求。
吕布对刘备这个突然崛起的徐州刺史未必有太多了解,但刘备却很了解吕布,吕布当时已经是天下闻名的人物,大家对他的评价褒贬共存。从肯定的方面说,大家认为吕布是员猛将,称他为飞将,手下有一帮铁杆兄弟,战斗力很强,所以当时人人都在传颂着“马中赤兔,人中吕布”的话。从否定的方面说,吕布出道以来,先后杀了自己的上司丁原、董卓,又和袁术、袁绍等人闹掰,也许原因各不相同,吕布每一次也有自己的理由和苦衷,但一般人不会细究那些,大家只看结果,自然得出结论,觉得吕布这个人缺乏政治诚信,甚至没有基本的道德底线。
丁原、董卓、袁术、张杨、袁绍、张邈,个个都是英雄好汉,他们都跟吕布打过交道,但他们不是死于吕布之手,就是吃过吕布的亏,至少没捞到什么好处,大概有人已经做过总结,要想事业发达,必须远离吕布。
可是,对吕布的到来,刘备最后还是欣然相迎。吕布见到刘备时一副毕恭毕敬的样子,跟刘备还套起近乎:“我跟您都是边地人,真是缘分哪。我杀董卓,本应该得到天下人的敬重,但却没有人愿意接纳我,还都想杀我,所以来投奔您。”吕布的老家是并州刺史部五原郡,今河套一带,刘备的老家在幽州刺史部涿郡,今北京市以南,二人本来拉不上老乡关系,但吕布认为五原郡和涿郡都属于边地,也算老乡吧。
吕布还把刘备请到自己营帐中做客,喝完酒,邀请刘备到内帐中,请刘备坐在自己妻子的床上,然后把自己的妻子叫出来拜见刘备,为刘备斟酒布菜。吕布的妻子叫什么名字史书没有记载,但应该不叫貂蝉,因为貂蝉只是文艺作品中的人物,正史里从未有过记载。
吕布称刘备为老弟,刘备生于汉桓帝延熹四年(161),小曹操5岁,此时虚岁35岁。吕布生年不详,他称刘备为老弟,可能比刘备年长。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刘备是三缕长须飘在腮下,一副长者模样,而吕布则是英俊小生的打扮,女士们的偶像,看来都是误解。
对于吕布的热情,刘备给予了积极回应,答应收留吕布,并交给吕布一项光荣任务。刘备能实际控制的地盘除了徐州刺史部的彭城国、下邳国外,还有豫州刺史部沛国的一小部分,他头上还有豫州刺史的头衔,刘备表奏吕布为豫州刺史,让他驻扎在小沛。
事后证明,这是一项极其错误的决定。
刘备做出这个决定前肯定没有征求袁绍的同意,即使征求了,袁绍也不可能同意,吕布是袁绍的敌人,恨不得派人四处追杀他,不希望吕布这条咸鱼还能翻身。刘备既然已承认袁绍盟主的地位,所作所为就不能损害袁绍的战略利益,否则,业已建立的良好关系将受损,甚至不复存在。
吕布同时还是曹操的敌人,曹操没有追击吕布,一来当时还有雍丘之战没打完;二来也是希望刘备替他收拾吕布,如果那样,今后刘备自然跟曹操成为一条阵线,刘备遇到别人的攻击,曹操也会帮上一把。现在吕布在刘备的帮助下起死回生,等于向曹操宣布刘备并不是他可靠的盟友。
刘备还应该从张邈的身上汲取教训,张邈、陈宫反叛曹操原来可以自己干,因为想借用吕布的名气所以把他拉来结伙,但最后一事无成,反受牵连。可见吕布所谓的名气并不能当饭吃,他的野心和善变倒一次次把事情推向不可收拾的地步,这样的队友比对手更可怕。
一向精明的刘备没有看到这些吗?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一个原因,可能是刘备看中了吕布和他手下仍具有的战斗力。刘备入主徐州后,可依赖的只有关羽、张飞等人率领的有限兵马,徐州各路地方势力不会真心实意听他指挥,一旦有大的行动,防着敌人进攻的时候还得防内部人搞鬼,这是刘备焦心的事。可能在刘备看来,引入吕布可以平衡徐州的各路势力,让自己这个徐州刺史坐得更稳。
另一个原因,和当初陶谦的想法一样,刘备觉得自己的头上也需要戴一顶钢盔,这就是小沛。作为抵挡兖州方面的前沿阵地,让吕布去守小沛是再合适不过了,正因为吕布和曹操是势不共天的敌人,所以不用担心他会阵前反水,同时吕布有一定战斗力,曹操真的南下,也能顶上一阵。
但是,如果刘备真有这样的想法,那也只是他的想法。事后证明,这样的想法有点儿太傻太天真,吕布不仅没有对徐州各路势力起到平衡作用,还与他们联合起来对付刘备;不仅没有跟曹操拼命,二人还一度和好,亲如一人。
刘备的这个错误犯大了,说明直到现在他还是政治和外交舞台上的一名新手。
说完扬州刺史部,再回头说说徐州刺史部。
曹操二征徐州,因为后方生变撤兵,徐州牧陶谦又惊又怕,一病不起。陶谦此时60多岁了,比曹操大了差不多20岁,比袁绍、袁术、刘表也大10多岁,比刘备更是大了将近30岁,在群雄中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老前辈。
陶谦年轻时很有才华,也很桀骜,属于愤青一类的人物,成为一路诸侯后性情大变,变得保守持重,也变得胆小怕事。陶谦有两个儿子,一个叫陶高,一个叫陶应,但陶谦不想让他们接班,这两个儿子也没有当官。陶谦并非淡泊名利,只是他经得多也看得多了,深知权力是诱惑也是陷阱,如果自己的儿子能力平平,把权力交给他们等于害了他们,所以陶谦是明智的。当前,徐州经过两次战火,已经成了一个烂摊子,曹操大军注定还会再来,陶谦更不会把这样的烂摊子交给儿子,陶谦在寻找更合适的接班人。
说起来陶谦手下倒是人才济济,孔融、张昭、许劭、赵昱、麋竺、陈登等一批汉末风云人物要么在陶谦手下任过职,要么在陶谦这里做过客。
陶谦把以上这些人都打量一番,但觉得都不满意。论名气,许劭、孔融最大;论学问,张昭不低;论才干,赵昱、陈登不错。但是,名气大的能力差,学问好的缺实践,有实践的又不放心。总之,有雄才的无大略,有大略的却无雄才,而有的人既无大略也无雄才。交班不是件小事,也不是一交了之,如果所托非人,势必连累自己及后人。
最后陶谦想到了刘备,陶谦跟刘备交往倒不深,刘备来徐州也很晚,但据陶谦观察,刘备这个人雄才大略兼具,手下人马虽然不多但战斗力很强,让他主持徐州事务,陶谦觉得比交给其他人更放心。想好以后,陶谦把他的别驾叫来,告诉他自己可能不行了,徐州今后的大事,只能交给刘备了。
陶谦现在的副手名叫麋竺,徐州刺史部东海国人,是个大富商,他们家世代经营垦殖、贸易,家里有仆人、奴婢上万人,家产好几亿。做完这番政治交代陶谦就死了,那时候张昭还没有南下江东,尽管陶谦囚禁过他,他还是为他写了祭文。
办完陶谦的丧事,麋竺跟众人商量如何落实陶谦生前的交代,多数人拥护这个决定,不是大家对刘备多么有感情,而是除了刘备的确没有更合适的人,大家便推举麋竺率徐州官民代表团前往小沛迎接刘备。为了表示隆重,同时也担心刘备推辞,陈登、孔融特意同行。
刘备那时还驻扎在小沛,听说陶谦的死讯,刘备并没有太多在意,他关心的是谁会接替陶谦主政,听麋竺等人一说,刘备简直不敢相信,这个人竟然是自己。
但刘备不敢贸然接受,他在徐州还没有左右时局的能力,目前手下也只有几千人马,活动范围仅限于小沛的周边。不说徐州内部如何,在徐州的外围,现在有袁绍、曹操、袁术等环伺着,水有多深实在摸不清。
在与迎接团座谈时刘备表示推让,无非说些才不足用、德未服人等,陈登劝他道:“现在汉室陵迟,海内倾覆,立功立事在于今日,徐州户数超过百万,虽然有点委屈您,但仍然希望您能屈尊就任!”刘备跟陈登不熟,继续客气道:“袁术先生在寿春,离这儿也不远,袁先生的家族四世五公,海内所归,这个位子应该由他来坐。”陈登看不上袁术,坚持劝道:“袁术这个人既骄且豪,不是治乱之主,我们可以帮助阁下组织起十万军队,上可以匡主济民,成就春秋五霸那样的事业,下可以割地保境,在史册上留下英名!”
刘备仍然犹豫,陷入思考,这让一直没说话的孔融急了:“袁术这个人不是忧国忘家的人,顶多是坟墓中的枯骨而已,又何足挂齿?现在百姓拥护的是有能力的人,天赐良机,您要不接受,将来后悔都来不及!”
刘备一向敬重孔融,他们之前曾打过交道,见孔融发话,而且看到火候也差不多了,于是不再推辞,随同迎接团前往郯县,就任徐州刺史。
刘备到了徐州,去的应该是郯县。
他就任的是徐州刺史而不是徐州牧,因为他的资历还差得远。就任的方式有点类似于曹操当年的兖州牧,属于官民推选的,还没有得到朝廷的确认。刚开始刘备应该还是挺激动的,不过这种激动的心情也保持不了几天,因为当他认真审视一下徐州的内外部情况时,他肯定高兴不起来了。
徐州刺史部下辖二郡三国,从北到南依次是琅邪国、东海郡、彭城国、下邳国、广陵郡。琅邪国和东海郡的大部分地区目前被以臧霸为首的泰山帮实际控制着,在陶谦与曹操的两次战斗中都没有看到臧霸参战的记载,可能他负责驻防在外围地区。
陶谦手下的孙观、吴敦、尹礼等泰山帮成员抱成一团,他们又拉拢了陶谦任命的东海郡太守昌豨,表面服从陶谦领导,其实只听臧霸的,陶谦拿他们没有办法,只能睁只眼闭只眼。陶谦一死,臧霸领着孙观、吴敦、尹礼聚兵于琅邪国的开阳县,正式打出旗号,以臧霸为首领。一共只有五个郡国,琅邪国在霸臧手里,东海郡在昌豨手里,徐州没了一小半。这还不算,最南面的广陵郡也不在目前的控制中,这里先被笮融占着,笮融逃到江南后,广陵郡的大部分地区被袁术实际控制了起来。
说起来是堂堂的一州,其实手里能控制的,只有彭城国和下邳国而已。更严重的是徐州还隐藏着内乱的危险,陶谦虽然死了,但他手下还有一支嫡系队伍,陶谦是江东的丹阳郡人,那里素来出精兵,陶谦能在徐州立足,靠的就是一支丹阳兵,他死后这支人马由将军曹豹率领。曹豹出身不详,之前和刘备曾联手抗击过曹操,与麋竺、陈登等人不同,曹豹手里掌握着军队,是真正的实力派,在迎请刘备过程中,并没有看见他的身影,这让刘备很担心。
从外部形势看,徐州四周也是列强环伺,刘备一上任就面对着一个紧迫的问题,在天下总的格局中他要站在哪一边。
从中平末年到现在五六年时间过去了,汉室天下已经完全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天下,一批军事强人崛起,在各处据地称雄,天子和朝廷成了摆设。群雄之中,除了益州的刘焉、荆州的刘表以及凉州军阀以外,其他人几乎都被搅进了两大集团的争斗,一个是袁绍集团,一个是袁术集团。
袁绍集团里有曹操、刘虞,袁术集团里有公孙瓒、陶谦,现在刘虞和陶谦已成故人,吕布搅局,刘备、孙策异军突起,天下格局又发生了新变化。孙策是袁术的人,不管有多少恩怨,孙策暂时还到不了袁绍那边;吕布尽管已经残败,但仍然是一支力量,他是袁绍和曹操的死敌,未来跟袁术联手的机会很大。
只有刘备的政治倾向仍不明朗,他会继承陶谦的政治传统站在袁术一边,还是另辟蹊径站在袁绍一边,很多人都在关心着这个问题。
从渊源上说,刘备似乎应该站在袁术的一边。一方面,他曾经是公孙瓒的人,是同学又是部下,自然应该跟公孙瓒、袁术保持一致;另一方面,他接手的是陶谦的徐州,陶谦生前一直跟袁术站在一起。
但是,如果继续与袁术、公孙瓒联盟,那就要和袁绍、曹操成为敌人,曹操发展的势头很猛,他已经两征徐州,如果政策没有什么改变,三征徐州一定会迫在眉睫,那时公孙瓒肯定指望不上,袁术这个老滑头也未必会帮忙,以徐州支离破碎的现状,去对抗曹操以及他背后的袁绍,刘备一定觉得没有任何取胜的可能。
对刘备来说最理想的状况是两边都不参与,都不得罪,你们打你们的,我只作壁上观。但这只是幻想,各方博弈渐深,已没有逍遥在外的空间。群雄逐鹿逐到了这个份上,没有朋友可以,没有敌人,是万万做不到的。退而求其次,那就只能与最强大的一方结盟,这是刘备面前的现实选择。
所以,刘备入主徐州刺史部后,马上授意陈登等徐州地方人士,以他们的名义给袁绍写了封信,信中写道:“上天降下灾祸,这场灾祸横扫我们徐州,徐州主事的人已经不在了,生民无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担心一旦奸雄出现,趁隙袭取,那将有损盟主您的威名。所以,我们共同商议,推举前平原相刘备来主事徐州,使百姓有所依归。现在寇难纵横,我无法亲自登门解释,特派遣下吏奔告于您。”
信里说的“奸雄出现”暗指是袁术,解释了徐州士民推举刘备出来的紧迫性。信中还称袁绍为盟主,这有两种理解,一是袁绍是公认的关东联军盟主,是以习惯相称;二是徐州已决定投靠袁绍阵营,尊袁绍为盟主。
这是一种模糊语言,哪种理解是对的不明说,先把话递过去,就看袁绍本人的意思了。这封信之所以用陈登等人的名义,是因为刘备不清楚袁绍的想法,先来个投石问路,避免自己直接送上门被拒绝的尴尬。对刘备的好意袁绍当然不拒绝,马上给陈登等人回信:“刘玄德宏量大度,又很有信义,现在你们徐州人士乐于拥戴他,这实在是众望所归啊!”
袁绍的态度十分鲜明,他同意刘备当这个徐州刺史,也接受徐州加入他的阵营。刘备松了口气,这个问题解决了,如此一来北面之忧可以缓和,曹操应该不会马上来攻徐州,至于袁术和公孙瓒方面,走一步看一步吧。
外交方面取得了突破,内政也很顺利。刘备主动与臧霸等人缓和关系,承认臧霸、昌豨在琅邪国、东海郡的现实利益,臧霸、昌豨等人纷纷表态,他们会像拥戴陶谦一样继续拥戴刘备。
为了换取臧霸、昌豨等人的支持,也为了有一个更加稳定、安全的后方,刘备把徐州刺史部治所由东海郡的郯县迁往下邳国的下邳县,即今江苏省邳州市的下邳故城。对陶谦的旧部,刘备能拉拢的就拉拢,能包容的就包容,平衡好各方面关系,让大家都满意,只要能站稳脚跟,就能慢慢扩充自己的实力。
刘备任命陶谦的老部下曹豹担任下邳国相,以换取陶谦旧部对自己的支持,陶谦的旧部许耽等人担任着中郎将一级的军职,而刘备原来的手下职务都普遍不高,关羽、张飞等人目前还只是在平原国时任命的别部司马。
外部和内部都有了起色,刘备这个徐州刺史看起来似乎站住了脚。
就在这时,徐州迎来一位不速之客。
兴平二年(195)春夏之交,正当刘备忙着徐州的内外部事务时,被曹操从兖州一路打出来的吕布来到了徐州。吕布、陈宫率残部从兖州出来无路可去,只得向南来到了徐州刺史部境内,听说徐州已经换了新主人,州治也搬到了下邳,于是前来提出面见刘备的请求。
吕布对刘备这个突然崛起的徐州刺史未必有太多了解,但刘备却很了解吕布,吕布当时已经是天下闻名的人物,大家对他的评价褒贬共存。从肯定的方面说,大家认为吕布是员猛将,称他为飞将,手下有一帮铁杆兄弟,战斗力很强,所以当时人人都在传颂着“马中赤兔,人中吕布”的话。从否定的方面说,吕布出道以来,先后杀了自己的上司丁原、董卓,又和袁术、袁绍等人闹掰,也许原因各不相同,吕布每一次也有自己的理由和苦衷,但一般人不会细究那些,大家只看结果,自然得出结论,觉得吕布这个人缺乏政治诚信,甚至没有基本的道德底线。
丁原、董卓、袁术、张杨、袁绍、张邈,个个都是英雄好汉,他们都跟吕布打过交道,但他们不是死于吕布之手,就是吃过吕布的亏,至少没捞到什么好处,大概有人已经做过总结,要想事业发达,必须远离吕布。
可是,对吕布的到来,刘备最后还是欣然相迎。吕布见到刘备时一副毕恭毕敬的样子,跟刘备还套起近乎:“我跟您都是边地人,真是缘分哪。我杀董卓,本应该得到天下人的敬重,但却没有人愿意接纳我,还都想杀我,所以来投奔您。”吕布的老家是并州刺史部五原郡,今河套一带,刘备的老家在幽州刺史部涿郡,今北京市以南,二人本来拉不上老乡关系,但吕布认为五原郡和涿郡都属于边地,也算老乡吧。
吕布还把刘备请到自己营帐中做客,喝完酒,邀请刘备到内帐中,请刘备坐在自己妻子的床上,然后把自己的妻子叫出来拜见刘备,为刘备斟酒布菜。吕布的妻子叫什么名字史书没有记载,但应该不叫貂蝉,因为貂蝉只是文艺作品中的人物,正史里从未有过记载。
吕布称刘备为老弟,刘备生于汉桓帝延熹四年(161),小曹操5岁,此时虚岁35岁。吕布生年不详,他称刘备为老弟,可能比刘备年长。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刘备是三缕长须飘在腮下,一副长者模样,而吕布则是英俊小生的打扮,女士们的偶像,看来都是误解。
对于吕布的热情,刘备给予了积极回应,答应收留吕布,并交给吕布一项光荣任务。刘备能实际控制的地盘除了徐州刺史部的彭城国、下邳国外,还有豫州刺史部沛国的一小部分,他头上还有豫州刺史的头衔,刘备表奏吕布为豫州刺史,让他驻扎在小沛。
事后证明,这是一项极其错误的决定。
刘备做出这个决定前肯定没有征求袁绍的同意,即使征求了,袁绍也不可能同意,吕布是袁绍的敌人,恨不得派人四处追杀他,不希望吕布这条咸鱼还能翻身。刘备既然已承认袁绍盟主的地位,所作所为就不能损害袁绍的战略利益,否则,业已建立的良好关系将受损,甚至不复存在。
吕布同时还是曹操的敌人,曹操没有追击吕布,一来当时还有雍丘之战没打完;二来也是希望刘备替他收拾吕布,如果那样,今后刘备自然跟曹操成为一条阵线,刘备遇到别人的攻击,曹操也会帮上一把。现在吕布在刘备的帮助下起死回生,等于向曹操宣布刘备并不是他可靠的盟友。
刘备还应该从张邈的身上汲取教训,张邈、陈宫反叛曹操原来可以自己干,因为想借用吕布的名气所以把他拉来结伙,但最后一事无成,反受牵连。可见吕布所谓的名气并不能当饭吃,他的野心和善变倒一次次把事情推向不可收拾的地步,这样的队友比对手更可怕。
一向精明的刘备没有看到这些吗?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一个原因,可能是刘备看中了吕布和他手下仍具有的战斗力。刘备入主徐州后,可依赖的只有关羽、张飞等人率领的有限兵马,徐州各路地方势力不会真心实意听他指挥,一旦有大的行动,防着敌人进攻的时候还得防内部人搞鬼,这是刘备焦心的事。可能在刘备看来,引入吕布可以平衡徐州的各路势力,让自己这个徐州刺史坐得更稳。
另一个原因,和当初陶谦的想法一样,刘备觉得自己的头上也需要戴一顶钢盔,这就是小沛。作为抵挡兖州方面的前沿阵地,让吕布去守小沛是再合适不过了,正因为吕布和曹操是势不共天的敌人,所以不用担心他会阵前反水,同时吕布有一定战斗力,曹操真的南下,也能顶上一阵。
但是,如果刘备真有这样的想法,那也只是他的想法。事后证明,这样的想法有点儿太傻太天真,吕布不仅没有对徐州各路势力起到平衡作用,还与他们联合起来对付刘备;不仅没有跟曹操拼命,二人还一度和好,亲如一人。
刘备的这个错误犯大了,说明直到现在他还是政治和外交舞台上的一名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