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裕王处境不妙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
一秒记住【墨客小说网 www.mksxs.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王使何在?”高拱匆匆从紫阳道观返城,一进家,刚迈过垂花门,就急不可待地大声问。
适才在紫阳道观,高福附耳禀报高拱:裕王府有使者到宅传裕王令旨,说有事请高先生参详。
一听是裕王的事,高拱脑海里顿时一切都清空了,猜想着殿下会有什么事,他该如何拿主意,甚至顾不得与邵方、珊娘话别,仅拱了拱手,就匆匆往家里赶。
“小奴在!”一名太监从茶室应声道,带着几分谄媚,说话间走到了高拱跟前。
此人约莫四十二三岁,身材微胖,白耳黑齿,双目如电,带着一脸福相,狡黠中又有几分儒雅。他头戴以竹丝作胎、蒙着真青绉纱的刚叉帽,身穿红贴里,上缀麒麟补,腰间挂着牌穗,牌穗用象牙做管,青绿线结成宝盖三层,下垂长八寸许的红线,内悬牙牌,上有提系青绦。他小步走到高拱跟前,抖了抖衣袍,躬身给高拱行礼。
高拱一看,是裕王府的管事太监冯保,脸色顿时沉了下来。
“嘻嘻,高先生,”冯保忙解释,“李老公公染了风寒,小奴替李家前来。”
裕邸总管太监叫李芳,以往都是他充当裕王使者。听了冯保的解释,高拱顾不得多想,急切地问:“殿下没有生病吧?”
“没有没有,殿下好着呢!”冯保喜笑颜开,“殿下让小奴给高先生问安呢!”
“你回去知会李芳,让他莫要当直,病好三天后再说。”高拱嘱咐说,“切莫传染给裕王殿下。”
冯保点头称是,心里不免嘀咕:“都说这高胡子不怒而威,只要一提到裕王,他就像变了一个人。”这样想着,冯保躬身跟在高拱身后,奉承道:“小奴听坊间传闻,一说高先生‘直房接受公谒,门巷间可罗雀’;再说高先生‘家如寒士’,今日一见,传言不虚啊!”
高拱只顾往花厅走,并不接言。他做翰林院编修时,被选为裕王讲官,在裕邸九年,知道冯保其人。此人在给太监专办的“内书堂”读过书,粗通文墨,尤善书法,曾在皇上身边贴身侍候多年,皇上竟以“大写字”呼之。后来偶有小过,被贬到裕邸效力。这冯保为人精明,处事圆滑,在裕邸宦官中颇有人缘,说他笃好琴书、雅歌投壶,大有儒者之风。可在高拱看来,冯保目光游移、甚是狡黠,绝不像善类。刻下听他说什么“坊间传闻”,一个王府太监,倘若安分守己,哪来的“坊间传闻”?显然对外多有交通,而这是做宦官者所当禁的。高拱本想斥责他两句,念及他是裕王使者,忍了,只冷冷道:“别误了裕王殿下的正事。”
冯保知道高拱在裕王心目中的位置,而裕王,眼下已是皇上唯一存活的儿子。去年冬天,冯保收了兵科给事中欧阳一敬十两银子,传话给随堂太监张鲸,让他在皇上面前提及会试考题,不意竟激起皇上雷霆之怒,高拱为此差一点掉了脑袋。冯保不知道此事是如何化解的,也不敢打听,心里一直惴惴不安。他事先并不知个中底细,闻听后吓出一身冷汗,后悔不该贪财。他生恐高拱事后暗中追查,自己难脱干系,是以一直找机会设法接近高拱,探探底系,并向他示好。今日他好不容易从李芳那里讨得这次差事,因此小心翼翼,讨好卖乖,不敢稍有差池。
进得花厅,落了坐,冯保环视花厅,神神秘秘地低声道:“高先生,还是借一步说话吧!”
高拱只得起身,领冯保进了书房,伸手示意冯保在靠墙摆放的一把椅子上落坐,自己则转身到书案后面的座椅上坐下。
冯保看了一眼左手案几旁空着的座椅,知高拱不屑于与他并座一起,虽心中颇感凄然,也不敢流露分毫,而是讨好地一笑:“高先生实在辛苦。听说高先生从未休沐过,好不容易休沐一次,小奴又来打扰,真是过意不去呢!”
“此处无人,隔墙无耳,快说正事吧。”高拱并不回应冯保,只是冷冷地催促道。
冯保干咳几声,缓缓道:“高先生,李宫女今晨又诞一子,裕王殿下请高先生拿个主意。”
“什么?!”高拱一惊,一股怒气窜到脑门,但又不便发作,只好压了又压,起身在书案前烦躁地来回走动。
刻下,高拱最担心的莫过于裕王府冒出个什么事端来,而裕王府添丁的消息传出,弄不好会招惹出什么是非。
当今皇上修玄崇道,追求长生不死。在皇上心目中,诅咒他速死的,莫过于储君。皇上身边的道士陶仲文,当年就提出“二龙不相见”的建言,谓不能立太子。可是,在群臣一再恳求下,皇上不得不立了太子。不料,太子行成人礼次日即暴卒,此事令皇上对陶仲文的话深信不疑。几年后,皇上的八个儿子中,六个先后夭折,只剩下康妃所出的裕王和晚他不足一个月由靖妃所出的景王。潜在的储君,似乎成了追求长生不死的皇上最大的威胁,也是他最为厌恶和极力防范的对象。裕王已是事实上的长子,他的处境因此变得极端危殆,遭受的摧残也是常人所难以理解的。
裕王十六岁方出阁开府,他想见自己的生母康妃,皇上不允;康妃去世后,礼部拟定了葬典,被皇上断然驳回,甚至不允许裕王去为生母送终,裕王与生母生不得见、死不得诀。后来,裕王成婚得子,当时即为皇上的长孙,可是,皇上却不许群臣称贺,不准按制颁诏;不久,这个王孙就夭折了。裕王的元妃薨逝,按制称“薨”,皇上却不准,只许称“故”。裕邸经费拮据不堪,还时常不按时拨付,有时竟一拖三载,例行赏赐也每每被截留不发。
那时,虽然裕王是皇上仅存两子中的长子,可是皇上很不喜欢他,认为他“木木”有余而聪灵不足,远不如小裕王一个月的景王聪慧机灵。皇上甚至突破祖制,迟迟不让景王按制就藩,反而命工部于宣武门内承恩胡同同时给二王建造府邸,二王同时出阁就府,同时成婚。中外议论纷纭,言裕、景二王争立国本,群臣窥视上意,押注赌博,拥裕拥景,隐然形成两派。当是时,两府杂居,谗言四处,裕邸周围,布满了锦衣卫、东厂的侦缉逻卒,裕王一旦稍有过失,即可能遭遇灭顶之灾!
讲官高拱,正是在此情势下来到裕邸的。他周旋维持,为裕王出谋画策,要他忍耐为上,小心恭谨。因此,裕王蛰居府邸十余年,始终惊恐度日,如履薄冰,给朝野的印象也是小心敬畏、动遵礼法,不敢稍有违制。
如此一来,拥景派抓不到裕王任何把柄,皇上也找不到借口继续让景王留在京师。于是,景王于五年前之国湖广安德。国朝之制,除太子外,皇子应离京到封地去,谓之“之国”,非奉圣旨不得出城,形同幽禁。
但是,景王之国,并不表明裕王之位已定。
随着皇上年迈,越发对储君一词敏感起来,凡有公开建言立太子者,就会断然下令处死。是以高拱一再忠告裕王,他的境遇不会因景王就藩而发生逆转,反而更需格外谨慎,不能出半点差池。
可是,三年前,裕王那里,还是出了差池。
作者维衡说:不少人对明朝有没有“首相”这个称谓很迷惑,甚至干脆说用这个书名,就说明作者无知。这里不宜作过多解释,请参看********那里我专门解答过,题目是:《明朝内阁一把手,称首辅还是首相?》
“王使何在?”高拱匆匆从紫阳道观返城,一进家,刚迈过垂花门,就急不可待地大声问。
适才在紫阳道观,高福附耳禀报高拱:裕王府有使者到宅传裕王令旨,说有事请高先生参详。
一听是裕王的事,高拱脑海里顿时一切都清空了,猜想着殿下会有什么事,他该如何拿主意,甚至顾不得与邵方、珊娘话别,仅拱了拱手,就匆匆往家里赶。
“小奴在!”一名太监从茶室应声道,带着几分谄媚,说话间走到了高拱跟前。
此人约莫四十二三岁,身材微胖,白耳黑齿,双目如电,带着一脸福相,狡黠中又有几分儒雅。他头戴以竹丝作胎、蒙着真青绉纱的刚叉帽,身穿红贴里,上缀麒麟补,腰间挂着牌穗,牌穗用象牙做管,青绿线结成宝盖三层,下垂长八寸许的红线,内悬牙牌,上有提系青绦。他小步走到高拱跟前,抖了抖衣袍,躬身给高拱行礼。
高拱一看,是裕王府的管事太监冯保,脸色顿时沉了下来。
“嘻嘻,高先生,”冯保忙解释,“李老公公染了风寒,小奴替李家前来。”
裕邸总管太监叫李芳,以往都是他充当裕王使者。听了冯保的解释,高拱顾不得多想,急切地问:“殿下没有生病吧?”
“没有没有,殿下好着呢!”冯保喜笑颜开,“殿下让小奴给高先生问安呢!”
“你回去知会李芳,让他莫要当直,病好三天后再说。”高拱嘱咐说,“切莫传染给裕王殿下。”
冯保点头称是,心里不免嘀咕:“都说这高胡子不怒而威,只要一提到裕王,他就像变了一个人。”这样想着,冯保躬身跟在高拱身后,奉承道:“小奴听坊间传闻,一说高先生‘直房接受公谒,门巷间可罗雀’;再说高先生‘家如寒士’,今日一见,传言不虚啊!”
高拱只顾往花厅走,并不接言。他做翰林院编修时,被选为裕王讲官,在裕邸九年,知道冯保其人。此人在给太监专办的“内书堂”读过书,粗通文墨,尤善书法,曾在皇上身边贴身侍候多年,皇上竟以“大写字”呼之。后来偶有小过,被贬到裕邸效力。这冯保为人精明,处事圆滑,在裕邸宦官中颇有人缘,说他笃好琴书、雅歌投壶,大有儒者之风。可在高拱看来,冯保目光游移、甚是狡黠,绝不像善类。刻下听他说什么“坊间传闻”,一个王府太监,倘若安分守己,哪来的“坊间传闻”?显然对外多有交通,而这是做宦官者所当禁的。高拱本想斥责他两句,念及他是裕王使者,忍了,只冷冷道:“别误了裕王殿下的正事。”
冯保知道高拱在裕王心目中的位置,而裕王,眼下已是皇上唯一存活的儿子。去年冬天,冯保收了兵科给事中欧阳一敬十两银子,传话给随堂太监张鲸,让他在皇上面前提及会试考题,不意竟激起皇上雷霆之怒,高拱为此差一点掉了脑袋。冯保不知道此事是如何化解的,也不敢打听,心里一直惴惴不安。他事先并不知个中底细,闻听后吓出一身冷汗,后悔不该贪财。他生恐高拱事后暗中追查,自己难脱干系,是以一直找机会设法接近高拱,探探底系,并向他示好。今日他好不容易从李芳那里讨得这次差事,因此小心翼翼,讨好卖乖,不敢稍有差池。
进得花厅,落了坐,冯保环视花厅,神神秘秘地低声道:“高先生,还是借一步说话吧!”
高拱只得起身,领冯保进了书房,伸手示意冯保在靠墙摆放的一把椅子上落坐,自己则转身到书案后面的座椅上坐下。
冯保看了一眼左手案几旁空着的座椅,知高拱不屑于与他并座一起,虽心中颇感凄然,也不敢流露分毫,而是讨好地一笑:“高先生实在辛苦。听说高先生从未休沐过,好不容易休沐一次,小奴又来打扰,真是过意不去呢!”
“此处无人,隔墙无耳,快说正事吧。”高拱并不回应冯保,只是冷冷地催促道。
冯保干咳几声,缓缓道:“高先生,李宫女今晨又诞一子,裕王殿下请高先生拿个主意。”
“什么?!”高拱一惊,一股怒气窜到脑门,但又不便发作,只好压了又压,起身在书案前烦躁地来回走动。
刻下,高拱最担心的莫过于裕王府冒出个什么事端来,而裕王府添丁的消息传出,弄不好会招惹出什么是非。
当今皇上修玄崇道,追求长生不死。在皇上心目中,诅咒他速死的,莫过于储君。皇上身边的道士陶仲文,当年就提出“二龙不相见”的建言,谓不能立太子。可是,在群臣一再恳求下,皇上不得不立了太子。不料,太子行成人礼次日即暴卒,此事令皇上对陶仲文的话深信不疑。几年后,皇上的八个儿子中,六个先后夭折,只剩下康妃所出的裕王和晚他不足一个月由靖妃所出的景王。潜在的储君,似乎成了追求长生不死的皇上最大的威胁,也是他最为厌恶和极力防范的对象。裕王已是事实上的长子,他的处境因此变得极端危殆,遭受的摧残也是常人所难以理解的。
裕王十六岁方出阁开府,他想见自己的生母康妃,皇上不允;康妃去世后,礼部拟定了葬典,被皇上断然驳回,甚至不允许裕王去为生母送终,裕王与生母生不得见、死不得诀。后来,裕王成婚得子,当时即为皇上的长孙,可是,皇上却不许群臣称贺,不准按制颁诏;不久,这个王孙就夭折了。裕王的元妃薨逝,按制称“薨”,皇上却不准,只许称“故”。裕邸经费拮据不堪,还时常不按时拨付,有时竟一拖三载,例行赏赐也每每被截留不发。
那时,虽然裕王是皇上仅存两子中的长子,可是皇上很不喜欢他,认为他“木木”有余而聪灵不足,远不如小裕王一个月的景王聪慧机灵。皇上甚至突破祖制,迟迟不让景王按制就藩,反而命工部于宣武门内承恩胡同同时给二王建造府邸,二王同时出阁就府,同时成婚。中外议论纷纭,言裕、景二王争立国本,群臣窥视上意,押注赌博,拥裕拥景,隐然形成两派。当是时,两府杂居,谗言四处,裕邸周围,布满了锦衣卫、东厂的侦缉逻卒,裕王一旦稍有过失,即可能遭遇灭顶之灾!
讲官高拱,正是在此情势下来到裕邸的。他周旋维持,为裕王出谋画策,要他忍耐为上,小心恭谨。因此,裕王蛰居府邸十余年,始终惊恐度日,如履薄冰,给朝野的印象也是小心敬畏、动遵礼法,不敢稍有违制。
如此一来,拥景派抓不到裕王任何把柄,皇上也找不到借口继续让景王留在京师。于是,景王于五年前之国湖广安德。国朝之制,除太子外,皇子应离京到封地去,谓之“之国”,非奉圣旨不得出城,形同幽禁。
但是,景王之国,并不表明裕王之位已定。
随着皇上年迈,越发对储君一词敏感起来,凡有公开建言立太子者,就会断然下令处死。是以高拱一再忠告裕王,他的境遇不会因景王就藩而发生逆转,反而更需格外谨慎,不能出半点差池。
可是,三年前,裕王那里,还是出了差池。
作者维衡说:不少人对明朝有没有“首相”这个称谓很迷惑,甚至干脆说用这个书名,就说明作者无知。这里不宜作过多解释,请参看********那里我专门解答过,题目是:《明朝内阁一把手,称首辅还是首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