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公子居(一)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
一秒记住【墨客小说网 www.mksxs.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开春后不久,国民政府总算注意到了西河口这个隐藏在深山老林里的地方,下达了命令,要求当地政府改制,并把往年的地方财政、人口、案件等信息归档,递交到上一级的相关机构。
孙老爷身为清朝官员,官位没有被废,深感荣幸。开心之余,将这些任务交给了丁文书。
三月末的树枝开始发芽,一阵春雨过后,山野田间充斥了泥土的芬芳。西河口打着哈欠,从冬眠中睁开了疲惫的双眼。
丁文书最近染上了风寒,喷嚏不断,鼻子也堵着,说话含糊不清。因为平日里就不爱说话,索性趁着感冒闭嘴。
这天起床睁眼,才发现起晚了。院子里传来“喝”、“哈”的打斗声以及木剑相击的“砰砰”声,原来柳小姐和书棋早早起床,练起武来了。
丁文书是反对让书棋练武的。首先这孩子幼时并无根基;其次学会一身武艺,难免在乱世卷入祸事——轻则打架斗殴被人弄死;重则拉去当了壮丁让枪炮杀死。
柳小姐不同意这个观点。她认为堂堂七尺男儿(书棋还没发育到七尺),应当文武双全才好,否则枉在世上走了一遭。这话让丁文书很是愤慨,似乎被柳小姐戳中了死穴,郁郁寡欢了好几日。
一向抠门的岳父大人听说自己女儿女婿领养了一个孩子,喜笑颜开,多次写信要求女儿将“外孙”领到上海(信里没让女婿来)。
丁文书不爱搭理岳父,回信事宜交给了未婚妻,自己还是日复一日前往衙门工作。近日工作量增加,丁文书开始翻阅起了西河口以前发生的老案子。
其中一件案子,涉及到李家。案件描述简单,不过是起普普通通的杀人案。但在西河口,因为牵扯到李家,所以其意义重大非凡。曾经财大气粗的李家,因为这起案件,最终落得个家破人亡的结局,引得西河口胸怀仇富心态的百姓们拍手称快。
这件案子被官府察觉并登记在册的那年,丁文书十一二岁,正值青春发育期的开端。当时的丁文书,对这件案子很有兴趣,而且因为案子影响颇大,整个西河口沸沸扬扬,大家口口相传,版本各不相同。丁文书出门玩耍一趟,回家后都收集了好几个完全不同的故事。为了探知真相,丁文书向父亲讨教。谁知丁老太公比他更宅,压根不怎么出门,对此事了解更少,便以“不好好读书”为由,将儿子臭骂一顿,然后关了几天禁闭了事。从那以后,丁文书害怕再次被罚,便不再过问这件事了。
没想到今天再次看到案卷,不由得联想起当初被关禁闭的日子,心中一股激动,忍不住便翻阅起来。结合官方记录,以及那些年听来的传闻,丁文书整理出了该案的大致情况。
李家往事:
李家的房梁显得有些老旧了,当然这是他们家里面的人才能知道的事。
在老李家的管家看来,这都不叫事。至少,这不是什么坏事。因为老旧的东西,总是值钱的——房梁不见得值钱,但是值个名声。宅子的老旧程度和老李家的存在年月互相辉映,颇有点让住在西河口这个小村庄里的井底之蛙们信服的味道。“咱家可是老贵族!”
管家姓王,是个老头,平常人都管他叫王爷,算是尊敬。“老贵族”这话是他从上一任老管家的嘴里听来的。那会他自己年纪还小,但是对这句话印象特别深刻,多少年了也还一直挂在嘴边,就如嚼不烂的一块老牛肉。
王爷忘记的一件事是,“贵族”一词并不适用于老李家。这一家子只富不贵,有钱没权。当然保不齐翻一翻家谱能找到某个犄角旮旯里蹲着一位县老爷,只是这几十年根本没人来质疑,也便没人去翻。
这一天,王爷和往日一样,听到鸡鸣便起了床。瞧瞧窗外,太阳刚刚露点光,自己也微微点了点头,嗯,没起晚。
这天其实也和往日一样,并没什么重要的事,穿戴好衣物,洗把脸,就去了灶房。
厨子姓张。和别家厨子以及酒馆的厨子比起来,张厨显得瘦弱很多。王爷每次来灶房,见这小个子在屋里忙活,心情总是不错。一是开饭的时间要到了,二是觉得自己当初没挑错人——就这身形,必然证明了他没在屋里偷吃。
“我说,张。”王爷叫了一声。
张厨回头,一脸谄笑,“哟,王爷。起得早啊。”
“这不每天都这个点吗。”王爷点点头,“那什么,二少爷的饭菜,弄好了吗?”
张厨笑道:“您看您,别的事能忘,这事我能忘得了?早就备好了。”说着话,赶紧放下手中勺子,把灶台前的一个小篮子拎起,递了过去。
王爷接过篮子,稍稍揭开篮子上盖着的蓝布,往里瞅了一眼,“油菜?嗯,不错。还有什么?枣?”
张厨连连点头,“是。昨儿碰上赶集,遇到卖枣的,买了点。”
王爷也点点头,“这是好东西。以后多备点。”
“好嘞。”
说完话王爷拎起篮子转身就走,不多耽误。这个点,趁着热,正好去给二少爷送饭菜。
老李家的宅子有三进。灶房在第二进,第三进是内宅,住女眷,但是二少爷的房子是个例外,也在第三进。
跨过了门,老爷夫人都还在睡觉。一些个上午没活的丫鬟佣人也没起。王爷的脚步便轻了点。
唯独二少爷的房间是亮的。里面隐隐闪着烛光。
咳嗽一声,不敢太惊动里面。
“来了?”里面问了一句。
“来了。”王爷俯身答道。
“放门口吧。”里面又是一声吩咐。
“是。”
放下篮子,王爷转身就走,一步也不迟疑。
开春后不久,国民政府总算注意到了西河口这个隐藏在深山老林里的地方,下达了命令,要求当地政府改制,并把往年的地方财政、人口、案件等信息归档,递交到上一级的相关机构。
孙老爷身为清朝官员,官位没有被废,深感荣幸。开心之余,将这些任务交给了丁文书。
三月末的树枝开始发芽,一阵春雨过后,山野田间充斥了泥土的芬芳。西河口打着哈欠,从冬眠中睁开了疲惫的双眼。
丁文书最近染上了风寒,喷嚏不断,鼻子也堵着,说话含糊不清。因为平日里就不爱说话,索性趁着感冒闭嘴。
这天起床睁眼,才发现起晚了。院子里传来“喝”、“哈”的打斗声以及木剑相击的“砰砰”声,原来柳小姐和书棋早早起床,练起武来了。
丁文书是反对让书棋练武的。首先这孩子幼时并无根基;其次学会一身武艺,难免在乱世卷入祸事——轻则打架斗殴被人弄死;重则拉去当了壮丁让枪炮杀死。
柳小姐不同意这个观点。她认为堂堂七尺男儿(书棋还没发育到七尺),应当文武双全才好,否则枉在世上走了一遭。这话让丁文书很是愤慨,似乎被柳小姐戳中了死穴,郁郁寡欢了好几日。
一向抠门的岳父大人听说自己女儿女婿领养了一个孩子,喜笑颜开,多次写信要求女儿将“外孙”领到上海(信里没让女婿来)。
丁文书不爱搭理岳父,回信事宜交给了未婚妻,自己还是日复一日前往衙门工作。近日工作量增加,丁文书开始翻阅起了西河口以前发生的老案子。
其中一件案子,涉及到李家。案件描述简单,不过是起普普通通的杀人案。但在西河口,因为牵扯到李家,所以其意义重大非凡。曾经财大气粗的李家,因为这起案件,最终落得个家破人亡的结局,引得西河口胸怀仇富心态的百姓们拍手称快。
这件案子被官府察觉并登记在册的那年,丁文书十一二岁,正值青春发育期的开端。当时的丁文书,对这件案子很有兴趣,而且因为案子影响颇大,整个西河口沸沸扬扬,大家口口相传,版本各不相同。丁文书出门玩耍一趟,回家后都收集了好几个完全不同的故事。为了探知真相,丁文书向父亲讨教。谁知丁老太公比他更宅,压根不怎么出门,对此事了解更少,便以“不好好读书”为由,将儿子臭骂一顿,然后关了几天禁闭了事。从那以后,丁文书害怕再次被罚,便不再过问这件事了。
没想到今天再次看到案卷,不由得联想起当初被关禁闭的日子,心中一股激动,忍不住便翻阅起来。结合官方记录,以及那些年听来的传闻,丁文书整理出了该案的大致情况。
李家往事:
李家的房梁显得有些老旧了,当然这是他们家里面的人才能知道的事。
在老李家的管家看来,这都不叫事。至少,这不是什么坏事。因为老旧的东西,总是值钱的——房梁不见得值钱,但是值个名声。宅子的老旧程度和老李家的存在年月互相辉映,颇有点让住在西河口这个小村庄里的井底之蛙们信服的味道。“咱家可是老贵族!”
管家姓王,是个老头,平常人都管他叫王爷,算是尊敬。“老贵族”这话是他从上一任老管家的嘴里听来的。那会他自己年纪还小,但是对这句话印象特别深刻,多少年了也还一直挂在嘴边,就如嚼不烂的一块老牛肉。
王爷忘记的一件事是,“贵族”一词并不适用于老李家。这一家子只富不贵,有钱没权。当然保不齐翻一翻家谱能找到某个犄角旮旯里蹲着一位县老爷,只是这几十年根本没人来质疑,也便没人去翻。
这一天,王爷和往日一样,听到鸡鸣便起了床。瞧瞧窗外,太阳刚刚露点光,自己也微微点了点头,嗯,没起晚。
这天其实也和往日一样,并没什么重要的事,穿戴好衣物,洗把脸,就去了灶房。
厨子姓张。和别家厨子以及酒馆的厨子比起来,张厨显得瘦弱很多。王爷每次来灶房,见这小个子在屋里忙活,心情总是不错。一是开饭的时间要到了,二是觉得自己当初没挑错人——就这身形,必然证明了他没在屋里偷吃。
“我说,张。”王爷叫了一声。
张厨回头,一脸谄笑,“哟,王爷。起得早啊。”
“这不每天都这个点吗。”王爷点点头,“那什么,二少爷的饭菜,弄好了吗?”
张厨笑道:“您看您,别的事能忘,这事我能忘得了?早就备好了。”说着话,赶紧放下手中勺子,把灶台前的一个小篮子拎起,递了过去。
王爷接过篮子,稍稍揭开篮子上盖着的蓝布,往里瞅了一眼,“油菜?嗯,不错。还有什么?枣?”
张厨连连点头,“是。昨儿碰上赶集,遇到卖枣的,买了点。”
王爷也点点头,“这是好东西。以后多备点。”
“好嘞。”
说完话王爷拎起篮子转身就走,不多耽误。这个点,趁着热,正好去给二少爷送饭菜。
老李家的宅子有三进。灶房在第二进,第三进是内宅,住女眷,但是二少爷的房子是个例外,也在第三进。
跨过了门,老爷夫人都还在睡觉。一些个上午没活的丫鬟佣人也没起。王爷的脚步便轻了点。
唯独二少爷的房间是亮的。里面隐隐闪着烛光。
咳嗽一声,不敢太惊动里面。
“来了?”里面问了一句。
“来了。”王爷俯身答道。
“放门口吧。”里面又是一声吩咐。
“是。”
放下篮子,王爷转身就走,一步也不迟疑。